六年级上册第2单元《七律·长征》(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单元围绕“革命岁月”这个主题编排了五课文。《七律.长征》是本单元第一篇精读课文。《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在长征胜利前夕写下的一首七言律诗。诗歌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总领全诗,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的英雄气概。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用“逶迤”“磅礴”和“细浪”“泥丸”形成对比,且夸张至极,显示出红军藐视一切困难的态度。颈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暖”一“寒”,形成鲜明对比,既呈现了客观事实,又写出了主观感受。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写出了红军胜利大会师的喜悦之态。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本单元的阅读要素是“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教学时,既要关注本文“远征难”“若等闲”这一组整体面貌的勾勒,又要关注局部细节的刻画,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点面结合的写法。
教学目标:
1.会写“律”“崖”等4个字,正确理解“逶迤”“磅礴”“等闲”等词语。
2.品味字词,紧扣“难”感受红军长征的面临的种种险境,读出磅礴的气势。
3.了解点面结合的写法,初步尝试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会写“律”“崖”等4个字,正确理解“逶迤”“磅礴”“等闲”等词语。
教学难点:
品味字词,紧扣“难”感受红军长征的面临的种种险境,读出磅礴的气势。
教学过程:
(一)了解“七律”,导入新课
1.了解七律,明白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2.通过预习,你对长征有了哪些了解?
3.教师出示文字资料和长征路线图,师生配合:长征的起因是——经过——结果
4.你们觉得长征难不难?难在哪?
(二)知“难”
1.默读诗歌,思考:长征的“难”具体体现在哪些词语中?找一找,划一划,并写一写批注。
2.交流:
(1)五岭逶迤腾细浪
①请学生谈谈对五岭、“逶迤”的理解。
②联系生活实际:五岭蜿蜒1600千米,比杭州到北京的直线距离还远,你说难不难?
③读一读,读出“难”。
(2)乌蒙磅礴走泥丸
①请学生谈谈对乌蒙山的了解。
②理解“磅礴”的意思。
③补充资料:乌蒙山海拔4000千米,10万国民党军队企图把只有1万人的红军困死在山内,你说难不难?
④读一读,读出“难”。
(3)金沙水拍云崖暖
①观看视频;
②你想用哪些词来形容你见到的金沙江?
③读一读,读出“难”。
(4)大渡桥横铁索寒
①我们观看了电视剧,请同学们说一说红军在夺取大渡桥时遇到了哪些困难?
②学生交流:没有木板,波涛汹涌、对岸守敌、援兵将至、没有别的路了……
③有感情朗读,读出“难”。
(5)更喜岷山千里雪
①请你想像一下,红军过雪山时会遇到哪些困难?
学生交流:5000米以上,空气稀薄,-22~-28℃,没有道路,天气多变,衣服单薄,饿、疲惫……
②补充资料:这样的雪山还有很多,红军翻过了二十几座雪山,有的还翻过几次。
③据《任弼时传》记录——
④难不难?读全诗,读出“难”。
3.小结:红军长征时翻越的五岭、跨越的乌蒙山、渡过的金沙江、大渡河,翻过的岷山,用诗中的一个词来概括,那就叫——万水千山。
4.再次拓展:难道红军途中遇到的困难就这些吗?补充“十大战役”、陈昊同学的日记、毛泽东的介绍,再次感受长征之“艰难”。
5.有感情朗读指导。
6.“万水千山”这个词概括了长征途中遇到的种种困难,但这些困难还有很多很多,不可能一一写完,作者就选取中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几个点来写,这就叫——“点面结合”“以点带面”!这种方法让我们对长征的艰难有了更全面、更具体地了解。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
(三)指导练习,落实语用
1.展示学生预习练习二,指导。
2.独立完成《作业本》1、2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