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课件(共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课件(共3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0-20 23:24: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第五单元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
第 17 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毛泽东这首《七律·长征》,概括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赞扬了红军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概。
1934年,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围剿”,红军进行战略转移。中国共产党率领红军历经艰难险阻,胜利完成了长征,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探究:红军为什么要进行长征?他们在漫漫征途中遇到了哪些艰难险阻?他们靠什么力量超越了生理的极限,创造了人类的奇迹?
一、战略转移与遵义会议
1、战略转移(长征)
背景
时间 红军 人数 敌军
人数
第 一 次 1930.11—1931.1 4万 10万
第 二 次 1931年 (3—5月) 不足 4万 20万
第 三 次 1931年 (7—9月) 近3万 30万
第 四 次 1933年 (2—3月) 10万 50万
四次反“围剿”敌我力量对表
①红军取得四次反“围剿”的胜利;
②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原因:博古和李德等人在军事指挥上“左”的错误
结果:红军英勇奋战,没能打破敌人的“围剿”,反而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放弃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开始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领中央红军8万多人突围西进,开始长征。
李德原名奥托·布劳恩,德国人。1932年到上海,后到苏区担任军事顾问(共产国际执委会派往上海远东局工作)。他名义上是军事顾问,实际上独揽了红军的指挥权。第五次反“围剿”开始时,李德等人提出“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口号,命令红军进攻敌人守备坚固的据点。在红军遭到重大损失后,又提出“不让敌人侵占寸土”“胜利或者死亡”等口号,调集红军主力与优势敌军决战。敌人分路向中央苏区首都瑞金进攻后,他又分兵御敌,使红军处处被动挨打。
相关史事
2、长征初期的情况
①冲破敌人的封锁。长征开始后,蒋介石调集兵力对红军实行围追堵截。红军拼死冲杀,冲破了敌人的四道封锁线,渡过湘江,挫败了蒋介石企图歼灭红军于湘江以东的阴谋,但中央红军损失惨重,只剩下3万多人。
②革命又濒临险境。冲破四道封锁线后,博古等人执意要去湘西与红二、红六军团会合,但敌人已在去湘西的路上布下了重兵,企图一举消灭红军,革命再度处在危及关头。
③毛泽东力挽狂澜。在这危急时刻,毛泽东果断建议红军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这一建议得到了中央多数同志的支持。于是,红军强渡乌江,攻克贵州北部重镇遵义。
召开
3、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
内容
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增选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军事最高指挥权。遵义会议后,中央常委进行分工: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责总则,周恩来,毛泽东等负责军事。随后成立了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姐成的军事指挥小组,负责长征中的军事相挥。
1935年1月,贵州遵义。
意义
遵义会议会址
遵义会议后,中央常委进行分工:由张闻天代替博古负总责,周恩来、毛泽东等负责军事。随后成立了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负责长征中的军事指挥。
相关史事
二、过雪山草地
①四渡赤水河:遵义会议后,红军经过整编,提高了战斗力。毛泽东指挥红军,声东击西,四渡赤水,佯攻贵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
②巧渡金沙江:四度赤水后,红军挥师北进,渡过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重重包围。
1、继续长征,北上抗日
大渡河南岸的安顺场原是太平天国石达开北渡失败之处,地势险要,两侧高山,中间河谷,无回旋余地。1935年5月24日至25日,红一军团袭占安顺场渡口,18名勇士组成突击队,在被敌人视为插翅难飞的天险防线上,打开一个缺口,冒着敌人密集火力奋勇渡过大渡河,为中央红军北上开辟了一条通道。
相关史事
③强渡大渡河:
安顺场
④飞夺泸定桥:
泸定桥是大渡河上的一座铁
索桥,长30余丈,铁索上铺着木
板。红军到达泸定桥时,敌人已
把桥上的木板全部拆除了,只剩
下13条光溜溜的铁索。红军挑选
了22名突击队员,冒着敌人的枪
林弹雨,抓住铁索匍匐前进,向敌人发起进攻,后面的战士边爬边铺桥板。对岸守桥的敌军被红军的猛烈攻击吓呆了,他们燃起大火,企图阻止红军前进。突击队员冲过火海,击溃敌人,占领了对岸桥头。
相关史事
泸定桥
⑤翻越夹金山:
红一方面军翻过的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
夹金山位于四川省雅安市宝兴县与阿坝州小金县交接处,是省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森林公园,是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也是雅安通往小金四姑娘山的必经之道。
⑥走过大草地:
大草地杳无人烟、一望无际。
草地位于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纵长500余里地,横宽300余里地,面积约15200平方公里,海拔在3500米以上。红军走过的草地主要在川西北若尔盖地区。
红军走过的水草地
⑦突破腊子口:
1935年9月16日,红军陕甘支队抵达甘肃南部腊子口。腊子口是四川通往甘肃的重要隘口,两边悬崖峭壁,中间是腊子河,河上架有一座木桥,素有天险之称。国民党军鲁大昌部三个团控制腊子口,企图阻止红军北上。当天红军开始夺桥战斗,正面强攻多次,未能奏效。当夜红军一个连从正面佯攻,两个连用绳带攀登峡谷东侧悬崖峭壁,迂回到敌军侧后,占领制高点。17日拂晓,红军突然发起攻击,夺取小桥。残敌逃向第二道隘口,企图凭险继续顽抗。红军乘胜猛追,一举将敌击溃,全部攻占腊子口。攻占腊子口是中央红军长征途中突破敌人封锁、进入甘南的关键性一仗。
1、陕北吴起镇会师: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带领中央红军历经艰难险阻,终于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2、甘肃会宁会师: 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地区,与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三、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
长征出发
第四道封锁线
遵义会议
四渡赤水
红一方面军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
三大主力红军会师
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3、长征胜利的意义
强度大渡河
飞夺泸定桥
突破腊子口
长征是世界军事史上的伟大壮举。长征的胜利,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结合材料,谈谈你对红军长征的认识。
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
——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相关史事
举例:遵义会议,因为它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标志;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因为它宣告长征胜利结束。
(1)如果你是演讲者,你将搜集哪些相关资料
搜集与长征有关的书籍、图片、视频资料等。
(2)在你搜集的有关长征的资料中,你会突出哪些重大事件 说明理由。
课后活动
1.班级即将举行长征故事会
2.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长征的胜利给我们留下了哪些宝贵的精神遗产?
红军在漫漫长征路上,经历了湍急的河流、高耸的雪山、危机四伏的草地和各种难以预料的恶劣天气,以及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但是,这些困难都没有阻止红军战士前进的脚步。在长征过程中,红军战士展现了不怕艰难险阻、勇往直前、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永不言败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些宝贵的精神遗产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1.1934年10月9日,中革军委发布《野战军由十月十日至二十日行动日程表》,这是有记载的第一份部署红军长征行动的文件。红军进行战略转移的直接原因是(  )
A.与国民党合作进行北伐
B.扩充根据地的范围
C.进一步扩大反“围剿”战果
D.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返回
D
2. [跨学科整合题][2022·北京海淀区期末]下图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长征途中,中国共产党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这次会议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它的召开地点位于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返回
【答案】B
3.[易错题]美国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中写道:“一切都变了,这是分水岭……这二十几个人在这里开会,是为了正式确定长征的领导和方向的彻底改变……”这次会议(  )
A.确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B.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C.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D.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返回
C
4.[2022·哈尔滨五常期末]这是长征途中的一场漂亮的运动战,红军战士在毛泽东的正确指挥下,声东击西,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这场战役是(  )
A.四渡赤水
B.血战湘江
C.飞夺泸定桥
D.巧渡金沙江
返回
A
5.[易错题][2021·凉山州]“从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第二十五军进行了伟大的长征。我们党领导红军,以非凡的智慧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战胜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胜利完成震撼世界、彪炳史册的长征……”宣告长征胜利结束的事件是(  )
A.渡过金沙江,跳出敌人包围
B.红军三大主力会师
C.中央红军到达吴起镇
D.中央红军与陕北红军会师
返回
【答案】B
6.法国学者吉耶马说,长征“保证了整个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生存”。这说明长征(  )
A.推动了中国革命高潮的到来
B.在国际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C.建立了工农武装割据政权
D.促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返回
D
7.[2021·高邮模拟]美国记者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流动的武装宣传。”这句话的含义是指长征(  )
A.铸就了牺牲的精神
B.播下了革命的种子
C.挽救了中国的革命
D.保存了红军的力量
返回
B
1.[2021·东营模拟]伍修权在遵义会议期间特作《七律·历史转折》一诗,表达他当时激动的心情。以长征进程为序,把下面这首顺序颠倒的诗恢复原貌(  )
《七律·历史转折》
伍修权
①娄山关前鏖战急,遵义城头赤帜竖。
②铁壁合围难突破,暮色苍茫别红都。
③舵手一易齐桨橹,革命从此上新途。
④强渡湘江血如注,三军今日奔何处?
A.①③②④ B.②④①③
C.③①④② D.②④③①
【答案】B
【点拨】“遵义城头赤帜竖”是指1935年召开的遵义会议;“铁壁合围难突破,暮色苍茫别红都”是指1934年,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被迫离开瑞金,进行长征;“强渡湘江血如注”是指湘江战役;“舵手一易齐桨橹,革命从此上新途”是指遵义会议纠正了“左”的错误,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马克思主义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的排序为②④①③。故选B。
返回
2.[历史解释]“长征共历时两年,总行程6.5万里,红军战士转战14个省,跨过了近百条江河,翻过了约40座高山,共进行了600多次重要战役。红军战士出发时有大约18.6万人,到结束时只剩约5.7万人。”材料主要说明了(  )
A.在长征途中形成了长征精神
B.中国革命历经艰难和曲折
C.长征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
D.长征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B
返回
3.[家国情怀]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就是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它激励着红军战士无论面对如何恶劣的自然条件,都坚信只要跟党走,就会有前途。这说明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原因是(  )
A.人民群众的支持 B.强大的物质保障
C.正确的战略战术 D.坚定的理想信念
D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