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三国鼎立 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0课 三国鼎立 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3-11-14 20:04: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小组组名:______组员姓名:______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第20课《三国鼎立》导学案
学习目标
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老师评价
重点、难点
1.重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科、原冈、意义。
2.难点:如何止确评价曹操。
基础知识(预习案) 阅读课文完成以下内容
一.官渡之战
1、背景:东汉末年,群雄并起,______和______成为北方最强的军事集团。
2、经过:______年,为了争夺黄河中下游的统治权,______和______在______进行决战;
3、结果,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绍。随后基本统一北方。
二、赤壁之战
1、背景:曹操统一北方,孙权占据长江中下游一带,刘备依附荆州刘表;
2、经过:公元______年,曹操率大军南下,企图一统天下。孙权、刘备组成联军,在______一带与曹军展开决战(交战双方:曹操大军______孙、刘联军)
3、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打败了曹军。奠定了______的基础。
三、魏、蜀、吴三分天下(三国鼎立)
1、______年,______建立魏国,定都______。
2、______年,______建立蜀汉,定都______。
3、______年,______称吴王,定都______。至此,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合作探究案
探究l:阅读下列引文,并回答问题: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1)这首诗抒发了曹操的远大抱负和雄心壮志,想一想,他当时的雄心壮志是什么
(2)为什么曹操在官波之战中以少胜多,而在赤壁之战中却以多败于少
(3)赤壁之战的重大影响是什么
(4)曹操在两次战争中的不同结局,给我们哪些启示
探究2:有人评价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你同意这一观点吗 为什么
本课小结
政权名称 建国年代 创建者 都城(今名)
魏 220年 曹丕 洛阳
蜀 221年 刘备 成都
吴 222年 孙权 建业(南京)
训练案
一、选择题(在四个答案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请把正确答案的代号填入题后括号里)
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中“壮心”指( )
A.打败袁绍 B.消灭东汉 C.南下统一全国 D.赢赤壁之战
2.东汉末年,曹操在封建军事集团割据混战中取得政治优势地位的原因是( )
A.挟持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
B.实行屯田制,保证军粮供应。
C.奖励农耕,得到计动人比支持。
D.官波之战打败劲敌袁绍。
3.曹操以少胜多,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战役是( )
A.淝水之战 B.赤嫩之战 C.臣鹿之战 D.官渡之战
4.上图中,曹操败走华容道的主要原因是( )
A.孙刘联军拥有长江天堑
B、曹操南下不得人心
C.曹军战线长,不习水战,又遭遇火攻
D.孙刘联军力量强人,有义诸葛亮借东风
5.很多同学热衷于电脑游戏“三国群英传”,下列不属于三国鼎立时期的人物是
A.曹操 B.孙权 C.刘备 D.诸葛亮
6.在历史课上,同学们讲了许多关于三国鼎立的故事,下列哪个故事所反映的史实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影响最人 ( )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三顾茅庐 D.七擒孟获
7.曹操“外定武功,内定文学”,以下他的作品对应正确的是( )
A.《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 唯有杜康。
B.《龟虽寿》——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C.《苦寒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D.《蒿里行》——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8.“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杜甫对( )的评价。
A. 刘备 B.孙权 C.曹操 D.诸葛亮
9.下列哪个计谋不属于三国时期的( )
A.空城计 8.连环计 C.苦肉计 D.走为上
10.历史课上,同学们讲述的“三国故事”中,你认为符合史实的说法是( )
A.官渡之战中曹操战败逃往北方
B.孙、刘联军火烧赤壁大败曹操
C.曹操建立魏国 D.周瑜三顾茅庐请诸葛亮
二、读《三国鼎立形势图》,完成下列的问题:
(1)国名:A.________
(2)建立者:B国_______ C国_______
学后反思及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