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声声慢(寻寻觅觅)》课件(共37张PPT)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9.3《声声慢(寻寻觅觅)》课件(共37张PPT)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5.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20 22:47: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声声慢
宋 李清照
部编版语文高二必修上册
广西柳州市和平路第二小学 梁婕
核心素养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阅读李清照的生平经历和《声声慢》的创作背景,感悟基本情感基调即愁情。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比较李清照不同时期的作品,分析典型意象背后的不同内涵,体会“愁”的不同表现。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个人生活遭遇与作品创作的密切关系。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作者表达情感的手法,了解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意象的特定属性。
导入新课
同学们,想问你们一个有趣的问题,这个问题的答案不一定要求你说出来,但在心中要有一个美妙的答案。有兴趣吗?你们心目中最喜欢的人是谁?哪一个来说一说?你身边有没有?但老师心目中有这么一位乱世中的美神,她描绘过“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闲情逸致,也抒发过“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情壮志,她就是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她有一支点石成金的妙笔,将自己生活中的点滴快乐,点滴愁绪,都化成了千古传唱的美的词句。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李清照的《声声慢》。
知识备查
作者介绍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章丘(今山东章丘)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主要代表作品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小重山·春到长门草青青》、《多丽·小楼寒》等。

《浯溪中兴碑诗》、《乌江》、《皇帝阁春帖子》、《钓台》、《上枢密韩肖胄诗》《夏日绝句》等。

《金石录序》、《词论》、《打马图序》、《投翰林学士綦崇礼启》等。
知识备查
背景介绍
此词是李清照后期的作品,作于南渡以后,国破家亡,丈夫去世,境况极为凄凉,一连串的打击使作者尝尽了颠沛流离的苦痛,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于是写下了这首《声声慢(寻寻觅觅)》。
诗(词)眼
诗(词)眼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诗词中最精炼传神的某个字,以一字为工;一种是全篇最精彩和关键性的诗词句子,是一篇诗词的主旨所在。由于有了这个字词或句子,而使形象鲜活,神情飞动,意味深长,引人深思,富于艺术魅力,称为一篇诗词的眼目。
诗(词)眼的获得,需要提炼字句,务必要使提炼的字词和词句,最能表现特定的生活情景,能最充分、最真切地表达诗人对这些事物的思想和情感。而且这样的词句,要在诗词的关键部位,具有统摄全篇的作用。所以,诗眼的锤炼,要立足于全篇,不可孤立地在字句上下功夫。
文体知识:易安体
李清照的词一方面继承了婉约派的创作风格和手法,一方面又有所创新和发展。她的词于苏豪、柳俗、周律之外别树一帜,婉约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逸思,富有真情实感,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优美,故名噪一时,号为“易安体”。
它的特征主要有三个方面:①以寻常语入词;②凄婉悲怆的格调;③倜傥有丈夫气。
开头七组叠字怎样抒写感情的?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从 入手
结果
引发
体现
孤苦无依
若有所失
眼前景
肃杀
凄清
愁情
凄然寡欢
惨然不乐
感情基调:哀怨凄凉
思考:这首词的词眼什么?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黄花
读诗词,找意象,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讨论这些意象具有怎样内涵?

晚风
梧桐细雨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
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
——白居易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


——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晏殊
怎敌他、晚来风急。
秋风--渲染愁情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雁归来。
——晏殊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
——
离愁
探讨研究
①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思考:凄凄惨惨的这种感觉是如何产生的?
探讨研究
②“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该如何理解?
表面上埋怨天气冷暖不定,令人身体不适,实际上在说生活的变故际遇令人沉沉浮浮,忧喜不定。
探讨研究
③ 为什么大雁飞过会让诗人感觉是旧时相识,又为什么会勾起诗人的伤心之情?
大雁冬天南飞,春暖北归,词人自北方逃难至南方,早已国破家亡,有家不能回,新愁又添旧恨。旧时相识异乡相逢,更增添词人天涯沦落之感。大雁是古诗中常用来表现离愁别恨的意象。
探讨研究
④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运用了何种抒情手法?
直抒愁之重之多,让人想起李清照《武陵春》中一句词: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分析意象
刚才讲到,“雁”是作者用来表情达意的一个意象,在此词中,你还能找到类似的意象吗?这些意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
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
词人本想借酒御寒,殊料,非但不能抵御刺骨寒风,却又想起以前把酒言欢的情景,此刻只能自斟自饮,两相对照,愁情更重了。
淡酒
指菊花,黄花堆积指菊花繁盛,千朵万朵压枝低,大好景象,本该夫妇携手共赏,丈夫摘取一朵为妻子戴上,万般柔情,千种疼爱,此刻的作者却已是形容枯槁,无心赏花,也无人再会怜惜她。这种感情与刘夷希《代悲白头翁》中一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中所抒发的感情是多么地相似啊!
黄花
梧桐这个意象在古诗中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呢?来看这句诗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温庭筠《更漏子》
它传递出的是一种离愁别绪,一种强烈的思念之情。
梧桐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白居易《长恨歌》
写出了杨贵妃去世之后唐玄宗心中的悲凉以及对佳人的苦苦思念。
梧桐
再看课文的词中,作者也正是借梧桐表达内心的哀怨和凄凉,更何况,外面淅淅沥沥的缠绵细雨不时敲打这她的耳膜,扰乱她的心扉,梧桐加上细雨的点染,使词人的愁情浓得怎么也化不开。
梧桐
意象 内涵、作用 例句
淡酒
秋风
秋雁
黄花
梧桐
细雨
渲染愁情
自古逢秋悲寂寥
秋风秋雨愁煞人
离愁,怀乡之思,音信之盼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憔悴的容颜
牵愁惹恨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寂寞梧桐,深院锁春秋。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天明
哀伤,愁丝
无边丝雨细如愁。
愁情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总结: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完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少女时的天真烂漫无忧无虑
初为人妇时与丈夫两地分离的闲愁
比较阅读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国破夫死之后的心痛(浓愁)
行飞花令言“愁”
词中哪个字是全词的的词眼?
请同学们抢答关于愁的诗句。
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2.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3.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4.一处相思,两地闲愁。
5.猿猱欲度愁攀岩。
6.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7.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8.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9老来不识愁滋味,却道天凉好个秋。

内容:怀旧悼亡
词风:凄婉哀怨
李清照是婉约派的代表,她的创作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内容:闺怨离愁词风:清丽柔媚
南渡前
南渡后
课堂练习
难点巩固
江城子
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②变做:纵使。
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
杨柳,代指初春季节,暗寓离愁别绪,别后思念;飞絮,代指暮春季节,暗寓青春流逝。这首词抒发了抒发伤春伤别之愁,久别怀人之情。
学以致用:
用知人论世,缘景明情的方法,赏析《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找出词中的意象,并讨论这些意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答题模板:词人通过...意象,营造了...氛围,表达了作者...感情。)
参考示例:词的上阙,词人写了凋谢的荷花,浸凉的竹席,兰舟,归雁,满月等意象,营造了凄清冷寂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因丈夫离家日久而产生的孤独寂寞之情。
小结
这些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意象,把词人的愁形象化了,生动化了,具体化了,无一字写愁,却处处惹愁。可以说作者在情景交融当中取得了一重未了一重添,一愁更比一愁重的效果。让我们一起随着音乐齐声诵读,沉浸到这凄美绝然的意境之中。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
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⑼,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探究性作业:
根据所学知识,搜集相关作品,比较分析柳永、李煜、李清照三位诗人表现其“愁绪”的作品中“愁”的不同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