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
(第4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事件视界望远镜(EHT) ”项目起源于2006年,来自全球60多个研究机构的两百多位科学家们开展了一项雄心勃勃的庞大观测计划——给黑洞拍摄一张照片。
项目艰难在哪里?沈志强告诉记者,创建EHT是一项艰巨的挑战,需要升级和连接部署八个现有的射电望远镜来组成全球网络,而这些望远镜分布在各种具有挑战性的高海拔地区,包括火山、沙漠以及南极点,而且拍摄时要求所有的望远镜所在地不能有阴雨天气,这样的巧合少之又少。 2017年,全球6地共8个望远镜开始观测拍摄,并整整用了两年的时间才“冲洗”完毕。
为什么照片“冲洗”要两年?沈志强解释,由8个望远镜虚拟的大望远镜阵列并非直接拍出了黑洞的图像,而是给出了许多数据,必须经历复杂的计算机处理过程。由于数据量实在太大,以至于网络传输都太慢了,于是EHT采用了最传统的方法—— “物理运输”:这些硬盘被空运至被称作相关器的高度专业化超级计算机进行合并处理。这些超级计算机位于马普射电所和麻省理工学院海斯塔克天文台。在那里,合作开发的新型计算工具将精心处理数据并转换为图像。
本次发布的照片为什么看起来比较模糊?和光学照片的清晰度问题一样,根源在于分辨率。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路如森表示,要想提高望远镜的分辨率,需增加望远镜的有效口径。这次通过VLBI技术对全球 8个不同地方的望远镜进行联网得到了一个口径达1万公里的望远镜。然而,尽管现在的亚毫米望远镜基线已经达到了1万公里,但空间分辨率刚达到黑洞视界面的尺寸,所以在科学家们观测的有限区域内,就相当于只有有限的几个像素,最终呈现的照片看起来比较模糊。
(摘编自沈峥嵘、王梦然、张宣《何其幸运,我们是第一批看到黑洞的人类》)
材料二:
全球第二张黑洞照片来了。
4月初,距离全球首张黑洞照片发布一年,天文学家团队获得了一张由超大质量黑洞驱动的巨大等离子体射流的图像,这张照片显示黑洞正向外猛烈喷射大量物质。
这次,事件视界望远镜依靠史上最高的分辨率拍到了喷流照片。“黑洞产生喷流的过程可以通俗地解释为物质掉落黑洞时相互拥挤碰撞并发热,造成一部分物质被挤出来。”刘四明解释,其产生机制可总结为物质掉落黑洞时形成吸盘,沿着吸盘方向的物质容易掉进去;而垂直于吸盘方向的物质就容易被挤压喷射出来。
去年公布的世界第一张黑洞照片并没有看到喷流,对此刘四明回答,黑洞的喷流一直存在,不同的望远镜看到的喷流大小方向都不一样;此次位于德国波恩的马普射电天文研究所J aeYoungKim团队得到的有史以来最高分辨率的观测,由于喷流角度和辐射性质正好,所以可以拍到黑洞附近的喷流结构。第一次黑洞照片没拍到喷流,是因为室女座黑洞的喷流在观测视场之外。
第二张黑洞照片发布后,有网友表示还是感觉模糊不清。刘四明说,虽然望远镜的分辨率有史以来最高,但依然有限。有趣的是,拍摄这张照片只用了4天,“修图”却花了3年;这4天内,天文学家收集到了大量的数据,然后汇总到马克斯·普朗克射电天文学研究所和麻省理工学院的超级计算机上,进行分析与合成,随后历经3年才问世。
(摘编自《南京晨报》2020年4月22日,《人类历史上第二张黑洞照片:弯曲喷流,颠覆人类认知》)
材料三:
EHT项目是一个以观测星系中心超大质量黑洞为主要目标的计划,其主要观测目标是银河系中心黑洞以及与之类似的近邻星系中心黑洞。2019年,EHT公布了世界首张黑洞照片,不过当时的照片细节模糊,仿佛近视者摘下眼镜观看;而今年 3月24日公布的同一张黑洞照片结构更加细腻——如同一朵逆时针旋转的烟花。
“这是一张M 87黑洞的流量总强度图。和2019年EHT发布的首张黑洞照片相比,本次发布的照片看起来更高清,清晰度和细节更清楚。 ”参与该国际合作的中方科学家、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台长沈志强解释,这并不是EHT升级了望远镜阵列,它其实与首张黑洞照片来自同一批成像观测,但是这张 “照片”是通过处理偏振信号获得的,所以称之为“黑洞在偏振光下的影像”。
什么是偏振光?沈志强告诉《科技周刊》记者,首先要理解光偏振的概念,一般生活中的光,比如太阳光、白炽灯光等,振动在各个方向是均匀分布的,称为非偏振光。而偏振光就类似于一条鱼在海里游,可以像带鱼一样左右摆身体,也可以像海豚一样上下摆身体。偏振光的产生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常见的方法是让非偏振光通过一个偏振片,只让沿着某特定方向偏振的光波通过。打个比方:比如你站在房间里,房间里有一个窗户被竖条的保险窗拦住,你手里有一块又圆又扁的大饼,你想把这个大饼移到窗外,只能把大饼竖起来顺着栏杆的方向传递出去,否则大饼就会被卡住。而黑洞周围的光就类似于这个大饼,如果在光路上放一个“保险窗”,那么只有与“保险窗”栏杆顺向偏振方向的光子才能逃逸出来,别的偏振方向的光子会被减少或挡住,与栏杆垂直的偏振方向上的光子则完全不能透过。
偏振的概念听起来离生活很远,但是已经有很多日常应用。举例来说,当摄影师拍摄水中的鱼时,如何滤掉水面“波光粼粼”的反射光?只需要在相机镜头前加一片旋转偏振滤镜即可。再比如我们观看3D电影时佩戴的偏振光3D眼镜,每个镜片只允许特定的偏振光通过,左右镜片的偏振光的偏振方向互相垂直,它们携带的成像信息略有差别,这样最后我们看到的就是立体的3D图像。
(摘编自张宣《人类首次“看见”的那个黑洞,有了高清头像》)
1 .下列对于黑洞照片的形成过程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黑洞照片的形成需要经过两个阶段:大望远镜采集数据,超级计算机处理数据并转换。
B .黑洞喷流产生的原因是物质掉落黑洞时形成吸盘,垂直于吸盘方向的物质被挤压喷射出来。
C .在增加了望远镜的有效口径,提高了望远镜的分辨率之后,第二张黑洞照片获得高清效果。
D .通过处理偏振信号,也即让沿着某特定方向的偏振光通过,可以进一步提高照片的清晰度。
2 .下列关于“事件视界望远镜项目”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创建EHT要求所有的射电望远镜分布在火山、沙漠和南极点,并且能升级部署组成全球网络。
B .只要喷流角度和辐射性质正好,就能获得超大质量黑洞驱动的巨大等离子体射流的图像。
C .文章用“将大饼移到窗外”的例子意在说明偏振光的振动在各个方向都是均匀分布的。
D .如果能布设更多的亚毫米波望远镜,提供更多观测信息,将有望实现黑洞“动画”电影。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诗句描写的场景不发生光偏振的项是( )
A .花自飘零水自流
B .潭清疑水浅
C .浮萍破处见山影
D .谁持彩练当空舞
4 .请结合材料内容,说明如何提升拍摄精确度。
5 .以上三则材料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概括。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套不住的手
赵树理
白云岗公社大磨岭大队有个教练组,任务是教初参加农业生产的人学技术,两个做活质量最高的老农民当教师,陈秉正兼任组长,王新春兼任副组长。组员是流动的,经常分配在各小队。
组长陈秉正已经是七十六岁的老人了,按照惯例,这样大岁数的人本来早就该不参加主要劳动,可是这老头身体特别强健,在年轻时候一个人可以抵一个半人做活;如今虽说老了,一般青年小伙子还有点比不上他。他教人做活,不但要求规格,而且要教架势。因为规则太多,徒弟们记着这样忘了那样,有时候腰太直了,有时候步子乱了,有时候下锄没有计划……陈秉正老人不住口地提醒着这一个,招呼着那一个,也常常随时打断他们的工作重新示范。
徒弟们练架势练得累了,老组长陈秉正便让他们休息一阵子。自己就招呼梯田下边沟岸上教徒弟们种田地的副组长王新春过来闲谈一会。陈秉正一见王新春就伸出手来和他握手,王新春却常是缩回手去躲开。王新春比陈秉正小十来岁,和陈很友好,就是怕和他握手,因为被他握住就像被钳子夹住那样疼。
陈秉正的手确实和一般人不同:手掌好像四方的,指头粗而短,而且每一根指头都展不直,里外都是茧皮,圆圈的指头肚儿都像半个蚕茧上安了个指甲,整个看来真像用树枝做成的小耙子。王新春对周围的青年人说:“没有那两只手,咱们现在种的这块地恐怕还是荒坡里!这些地都是他老哥和咱们现在的大队长父子俩一攫头一攫头剜开、一条堰一条堰垒起来的。”
一次,有个年轻人练架势练得不耐烦了,说:“怨不得我们学不会,谁让我们没有长那样一双手哩!”陈秉正一本正经地说:“是叫你们学成我这手,不是叫你们长成我这手!不是开山,我这手也长不成这样;不过上辈人把山都开了,以后又要机械化了,你们的手也用不着再长成这样了!”
陈老人虽然不希望别人的手长成那样,可是他对他自己已经长成那样的一双手,仍然觉着是足以自豪的。土改以后,陈秉正老汉家里的收入也丰裕起来了。儿孙们为了保护老人那双劳苦功高的手,给他买了一双毛线手套,他接过来一看说:“这双手可还没有享过这个福!”向手上试着套了一套,巴掌不够宽,指头也太细、太长,勉强套上去,把巴掌那一部分撑成方的了,指头的部分下半截都撑粗了一,点,上半截却都还有个空尖儿。儿子陈满红说:“慢慢用着就合适了!”老人带好了握了握、伸了伸说:“还好!”说罢,脱下来交给满红媳妇说:“暂且给我放过去吧!”儿媳妇也说:“爹!你就带上走吧!到地里手不冷?”老人说:“戴上它搬石头不利落!”说着就放下走了。
以后别的活儿又陆续接上来——铡干草、出羊圈、窖萝卜、捶玉米……哪一种活儿也不好戴着手套做,老人也就忘了自己还有一双手套。
一天,白云岗有个物资交流会。满红媳妇劝老人说:“现在这些杂活计又不用您教多少技术,您还是休息一天去逛逛吧!”老人答应了。老人换了一件新棉袄,用新腰带束住腰。满红媳妇说:“这回可带上您的手套吧!”说着把手套给他拿出来,他带上走了。
他走到白云岗,逛了半条街,刚走过公社门口,看见山货部新运来一车桑杈①,售货员忙着正往车下搬。这东西在这地方已经二年不见了,不论哪个队原有的都不够用。他以为机会不可错过。转眼工夫,就来了十来个人,每人拿着一柄看;见买杈的越来越多,他把手套卸下来往怀里一装,胡乱抢到手五柄,其余的就叫别人拿完了。他付了钱,把杈捆起来扛上,就返回原路走出白云岗村。一出了村,他伸手到怀里摸他的手套,摸了半天只有一只;放下篮子和桑杈,解开腰带抖搂了一下,也仍然不见那一只。他知道一定是丢在山货部里了。他想:“丢就丢了吧!拿上它也没有多少戴它的时候!”可是走了不几步,就又想到“孩子们好心好意给买上了,丢了连找也不找一趟,未免对不起他们”,这才又扭回头来重新返回白云岗物资交流大会上的山货部来。幸而售货员早已给他拾起来放在账桌上,见他来找就还了他。
隔了好久,陈秉正老人又被评选为本年的劳动模范,要到县里去出席劳模大会。他除换上新棉袄和新腰带外,又把他的手套带上。
会议一共开三天半,老人又是听报告、又是准备发言,和大家一样忙个不了,直到第四天上午听罢了县委的总结报告,才算了结了一宗事。下午吃过午饭,人们差不多都想上街逛逛,老人束上腰带,戴上手套,也走出了房间。他住的招待所因为刚刚装修完,院子还来不及清理。院里有两截剩余木料碍着路,他总觉着不太顺当。他想:“把它转过一边不就好走了吗?”他把手套卸下来放在阶台上,就来动手转木料。等到把院子都清理完了,才发现手套又丢了。“算了,不找它了!这手套对我也没多大用处!”老人干脆放弃了。后来还是招待所的员工帮他找到,洗干净还给了他。
第二天他回到家,换过衣服之后便把手套还给儿媳妇说:“这副手套还给你们吧!我这双手是戴不住手套的!”
(摘编自《人民文学》1960年,有删改)
文本二:
我也曾写过一些篇小说,都不怎么出色。每逢读到赵树理同志的小说,我总得到一些启发,学到一些窍门儿。最近,看到他的一篇新作——《套不住的手》,满心欢喜,情不自禁地想写出点个人的体会。
作品文字极为朴素严整,他好像一点力气也没费,事实上可是字斟句酌,没有轻易放过一个字去。这篇作品相当细致地描写了不少农村劳动的经验,这些经验非久住农村而又热爱耕作的人不会写出。不过,假若不拿一双手套贯串起来,恐怕就显着琐碎一些。这双手套把零散的事情联缀起来,有起有落,颇为巧妙。事情本来不相干,而设法用一条线穿上,就显出些艺术的手段。我看得出:树理同志知道多少关于老农陈秉正的事,假若他高兴,他可以写一大本《老农陈秉正传》。可是,他只由手套写到老人的手。
有了这双手,我们也就看见陈老人的最可爱的性格与品质。这也就够了,既不需要手套,也无须写一本传记。不过是一双手啊,可是创造世界的不是别的,而的的确确是仗着这么一双手。这篇作品不是小题大作,而是大题小作,篇幅不长,而意义很大。
(摘编自老舍《读〈套不住的手〉》,有删改)
【注】①桑杈:农具名。用桑木做的杈,柔韧耐用。
6.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通过对一个饱经沧桑的老农民手的真切描绘,刻画出一位农业生产技术、思想觉悟都很高的农民形象。
B. 小说语言质朴又生动,口语化明显,达到了通俗化和艺术化高度统一,如“真像用树枝做成的小耙子”。
C. 小说情节可分为两个部分,先集中刻画陈秉正的“手”,再集中讲述“手套”的故事,后者是对前者的延伸。
D. 小说通过赞美陈秉正和像他这样的人,歌颂了劳动者的美好品德,间接批判了当时社会上歧视劳动的现象。
7. 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套不住的手》注重从农村生活和劳作中选取题材,语言朴素严整,看似平常,实则精雕细琢,具有独特的艺术韵味。
B. 老舍认为,《套不住的手》抓住了人物的典型特征,对“手”进行特写,比写一本《老农陈秉正传》的艺术效果要好。
C. 《套不住的手》通过运用一定的“艺术的手段”,避免了故事叙述的琐碎、零散,有助于集中表现人物的性格与品质。
D. 标题“套不住的手”既指陈秉正老人的手不能被毛线手套套住,也指他不被一切困难套住,这样的表达言简而义丰。
8. 赵树理是如何刻画陈秉正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老舍读赵树理的小说,总能“学到一些窍门儿”。请结合文本一,分析作者在谋篇布局上的“窍门儿”。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在这场战争中,魏巍、巴金等著名作家都到了前线,创作出《谁是最可爱的人》《上甘岭》《团圆》等真实反映这场战争的优秀文学作品。70年来,这场影响深远的战争也时时牵动着后辈作家们的目光,新的作品不断涌现。
简要梳理,不难发现,随着历史语境和文学潮流的更新、嬗变,不同阶段的抗美援朝战争文学创作在观念、主题、文体、形式、内容等方面亦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但对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弘扬始终不曾中断;不同年代的作家对这场战争的接续书写,最终汇聚成刻录英雄壮举、鼓荡时代精神的文学强音。
抗美援朝战争题材文学创作初期,继承了解放前的革命文艺传统,它首先是一场主题性、组织化的文学创作运动。在物质匮乏、保障艰难的情势下,经由组织化的生产传播机制,抗美援朝战争文学创作弘扬了爱国主义与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最大程度地凝聚起了中华民族的磅礴力量。一般而言,小说创作往往需要与事件拉开一定时间距离,需要通过想象、虚构的文学形象来表达。因此,这一时期抗美援朝战争小说在数量和质量上形成较大落差。一方面,创作热情高涨,小说数量大;另一方面,小说的艺术质量却并未达到理想的水准。有的小说中,英雄人物形象单薄、性格单一,结构布局不尽合理,精细描写略显不足,存在一定的模式化与概念化问题,这些现象在当时就被批评为“不能真正地、深刻地理解生活与人物”。
新时期以来的抗美援朝战争题材文学创作,融入战争文学的宏阔主题和视城,受到“人”的文学思潮影响,表现重点也由集体主义的、大写的“人”变为更加人性化的“个人”,创作主体普遍更加关注战争境遇下人物的命运遭际、情感状态和心灵世界。有的小说采用“我”的第一人称视角来讲述父辈的故事,通过“父”与“子”的对话,将战争与人的命运关系引向形而上的哲学思辨,对人的命运给予更深层次的观照。
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21世纪,一批怀揣使命与责任的军旅作家基于对更多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资料的掌握和对志愿军老兵的采访,重新燃起抗美援朝战争题村文学创作的激情。从传统的报告文学到新崛起的非虚构写作,从中短篇小说到长篇小说创作,抗美援朝战争题材文学创作渐趋活跃。王树增在1999年创作出版了长高非虚构文学《远东:朝鲜战争》,渴望通过对个体生命的细腻书写,呈现出一个民族的精神志与心灵史。王筠在2011年、2019年分别推出了长篇小说《长津湖》与《交响乐》。《长津湖》聚焦于抗美援潮战史上最为惨烈悲壮的长津湖之战,《交响乐》则再现了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全过程。
志愿军是如何在超出人类极限的极端恶劣环境中创造奇迹的?这一问题成为这类抗类援朝战争题材长篇叙事作品的主线,笔者将其称为抗美援朝战争题材文学创作的“再主题化”。王筠在塑造人物时总是让他们贴着读者走,读者仿佛零距离接近人物、零距离贴近战争,感受战争对人物命运的影响和改变。王筠的抗美援朝战争题材长篇小说开辟了从文化冲突视角诠释和平价值与人性升华的新视域,表现出深厚的人文主义情怀。
作为一场战争,它已远去;作为文学题材,它历久弥新。从规定主题的集团化冲锋,到“背景化”写作,再到“再主题化”叙事,70年来的抗美援朝战争题材小说创作,因应着中国当代文学自身的发展逻辑,表达了深沉而厚重的民族情感,抒写了高蹈且深邃的战争史诗,鼓荡着革命英雄主义的时代强音。
(摘编自《解放军报》2021年10月28日《抗美援朝战争题材小说创作:鼓荡革命英雄主义的时代强音》)
材料二:
近日,以抗美援朝战争中长津湖战役为背景的电影《长津湖》引发观影热潮。影院里,观众的反应更是令人动容。有观众在影片结束后肃然起立敬礼,向影片中的英雄先辈们致敬;有观众看完长达十几分钟的字幕后仍然久久不愿离去。新中国电影史上,已经有了《英雄儿女》《上甘岭》等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影片,而这一次,《长津湖》再次以史诗巨制的规模对准长津湖战役。
看过《长津湖》的观众反馈,影片在塑造人物形象上下足了功夫,使这部战争片看起来有血有肉。对此,陈凯歌说:“战争电影倘若不能塑造出让观众印象深刻的人物,是很难成功的。因为在不知道为何而战、与谁作战的情况下,创作者和观众都是没有情感寄托的。如果没有鲜活的人物,战争场面拍得再多,观众可能都不太在意。只有当观众觉得电影中的人物值得追随,战争电影才有了意义。”
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影片创造了以伍千里、伍万里为代表的一系列人物形象。在这个基础上,再放进宏大背景和历史人物,如抗美援朝第一个特级战斗英雄杨根思、冰雕连英雄群像等,最终构成了艺术形象和历史人物的虚实结合。
“我们在创作中达成一致的认识,这是一部现代电影,我们不是复述战争,而是通过人物去讲战争、讲历史、讲精神,电影要跟着人物走,这是现代电影的创作方法。”总监制黄建新表示,“每个人物在电影中都是有作用的,都是整个故事的有机组成部分。电影里既有雷公、梅生、伍千里这样的老兵,也有伍万里这样的新兵。我跟饰演伍万里的易烊千玺说,你是一个具有成长变化性的人物,这个人物的底色就是质朴、倔强和野性,具有这样性格的人上战场才有可能去打仗,才能表现其英勇。”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1年10月11日《<长津湖>是这样炼成的》)
1.下列关于材料一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综合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说明了抗美援朝战争题材文学在多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B.抗美援朝战争题材的非虚构写作基于对更多信息的掌握,开辟了诠释和平价值与人性升华的新视域。
C.中国当代文学自身的发展逻辑就是用文学来表达深沉而厚重的民族情感,抒写民族史诗,鼓荡着时代精神。
D.抗美援朝战争题材文学初期的创作并没有严格遵循文学创作的一般规律,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系。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抗美援朝战争题材文学初期的创作克服了不利因素,起到了弘扬爱国主义、凝聚民族力量的重要作用。
B.文章既肯定了抗美援朝战争题材文学创作初期的成就,又指出它的不足,体现了作者的思辨态度。
C.电影《长津湖》在塑造人物形象上下足了功夫,如通过新兵伍万里的成长变化表现了人物的倔强、野性。
D.导演陈凯歌认为,能否塑造出让观众印象深刻的人物是战争电影成功与否的关键。没有了鲜活的人物,战争场面拍得再多都没有太大意义。
3.下列作品与新时期以来抗美援朝战争题材文艺创作理念相悖的一项是( )(3分)
A.1952年3月22日,巴金带领一个创作组到朝鲜战场采访,与彭德怀见面。基于会见内容的丰富和主人公的感染力,巴金写下了战地通讯《我们会见了彭德怀司令员》。
B.魏巍的长篇小说《东方》将前线战役与后方建设连缀铺开,既写英雄人物杨雪、徐芳和郭祥等人的模范事迹,也写他们之间真挚动人的爱情。
C.西元的中篇小说《死亡重奏》中濒死的憨厚的“河南农民”士兵上官富贵救助美军俘虏,“咱们有一口吃的,就得给他一口,你忍心把一个大活人给饿死”是出于人性中的恻隐之心。
D.孟伟哉的中篇小说《一座雕像的诞生》对女军医欧阳兰的道德观念和人性的美好进行了富于激情且精准细腻的描写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论述思路。(4分)
5.抗美援朝战争题材的文艺创作历经了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材料一、材料二简要分析。(6分)
现代文阅读I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火
王愿坚
林大妈住在东山岛的一个小山上,山前是一列大山岭,山后靠海是一片开阔的平地。林大妈的屋后有一片竹林。她和小儿阿根,就靠这片竹林过日子。
说起这片竹林,那真是全岛上数一数二的。地面虽然不大,竹子可长得挺旺,远看,青艳艳的一片,像一块绿油油的大绒毯;近看,一棵挨一棵,密密麻麻的,像一片大篱笆。
林大妈已是六十多岁的人了,背弯,眼花,牙也掉了半嘴,可是,她偏偏不服老,每天拄着拐杖,夹着弯刀,钻到竹林里,这里扫扫烂竹叶,那里给笋芽松松土,一磨蹭就是一天,有时不小心踩断了一棵笋芽,她就心疼得一天吃不下饭去。
林大妈这样没死没活地干,她是有打算的,这个打算在她心里已有十几年了。十几年前,她老伴临死的时候,对她说:“你跟着我苦了一辈子……咱俩受点苦也算不了啥,只要孩子……无论如何得给他成个家,抱个孙子……”从那时起,林大妈就想积蓄点钱,好给孩子成家。可是,她刚积了几个钱,要给大儿子阿桂成亲,却碰上蒋军撤退,阿桂被抓去了,几年的积蓄被抢得一干二净,林大妈只好带着小儿子过着苦日子。
但是,不管日子多么苦,林大妈给儿子成家的念头始终没有断。蒋军抓去大的还有小的,现在小儿子也长大了,当上了民兵;听说在山下村里还找了个对象呢。
于是,林大妈干得更起劲了,把那又壮又直的好竹子一根根地拣出来,捆好放在一边存起来,一有空就来看看竹垛,点点根数,数数捆数,心里盘算着:“到时拿几捆换木料搭三间房子,剩下的卖给合作社,买布、买猪肉一定把喜事办得风风光光的。”
就在这个时候,东山岛的战斗打响了。林大妈家前的那座大山上成了战场,数不清的解放军战士攻上山去打敌人。
夜里伸手不见五指,阿根到民兵队去集合了,林大妈靠在竹子垛上,摸着心爱的竹子。大炮“咕咚咕咚”震得人心跳,林大妈望望战场,想起了那些抓走大儿子的蒋军又来了,这群狗东西啊,我这竹子……
忽然,一阵脚步声从竹林后面传过来,越来越近,接着几十条黑影窜过来,为头的压低嗓子喊:“什么人?过来!”
林大妈吓坏了,她哆哆嗦嗦地走过去,一下被那家伙抓住了。
“快说,这山上有没有你们的解放军?”
林大妈告诉他们,这山上没有别人,只有她一个孤老婆子。
那人推她一把说:“去,烧开水!”
“没有柴火!”林大妈稍微清醒了些。
“这里有!”外面的人拉进一捆竹子,“咔嚓咔嚓”折断了,丢给她。
竹子,就是林大妈的命啊!现在,她忍住心痛,慢吞吞地把锅里添上水,刚要擦洋火,一个蒋军拉住她:“把门关起来,不要让火光露出去!”林大妈关上门,点起火来。竹子在火里烧得噼噼啪啪地响,每响一声,林大妈的心就抖一下,这不是烧竹子,简直是烧她的心。
就在这时候,蒋军们忙起来了。蒋军军官说:“再过半个钟头就开始,我们从海上摸到这里,要从后面打他们!只要打下前面的那个大山头,”他用手朝大山一指,“我们就能占领全岛。听明白了没有?”那个蒋军军官瞟了林大妈一眼,林大妈连忙转过脸去,向灶坑吹了几口气,假装没听见。
蒋军的话,林大妈虽说不能全听懂,但是意思是知道了。她闭着眼,心里好像烧滚了的锅:这些土匪就是抓走大儿子阿桂的蒋军!现在又来了!我得赶快去报告!可是怎么去呢?要是阿根在家就好了。
她想:我死了倒没啥关系,只要人民解放军能保住东山岛,往后阿根就有好日子过。
她想着想着,忽然眼前一亮,听见“啪”的一声。她睁眼一看,原来蒋军们正在抢水喝,一个蒋军踢着了竹火,照得满屋亮堂堂的。那个蒋军军官火了,就打了那家伙一个耳光。
这时,林大妈心里一下子亮了,她暗暗骂道:“畜生,你们怕火呀!”她有办法了,趁着蒋军不留意,拿着一盒火柴,偷偷地溜出屋子。
摸呀,摸呀,竹垛摸到了,她的心跳得很厉害,手也在发抖。她想这竹子就是准备给孩子办喜事用的,只要火柴一擦,就要烧个精光,可是一想到屋里这些可恨的蒋军,立刻把心一横:“不,一定得烧,一定得让解放军知道!”她咬紧牙根,抓出三根火柴并在一起,“嚓!”一道亮光,焦干的竹叶一点就着,火苗着旺了。火被风一吹,一会儿,火柱冲上天空。
火光把敌人吓坏了,一个蒋军像疯狗一样扑向林大妈,因为怕解放军听见,没敢放枪,林大妈抡起拐杖,拼上全力向蒋军打去,接着一头撞到蒋军的怀里……
她醒来的时候,是大白天了,原来自己躺在担架上,身边站着阿根和一个姑娘①,还有一大群解放军同志!
林大妈望了望那堆竹子灰,两眼直瞪着儿子,呆了半天,才想到昨夜的事,说:“孩子,我对不住你,你那竹子叫我烧了。”阿根向那个姑娘笑笑②,又转过脸对林大妈说:“妈,你不要心疼那竹子了。你知道,亏你那一把火才保住了咱们东山岛哇!”
林大妈望望她那片可爱的竹林,望望解放军同志,又望望儿子阿根和那个不认识的姑娘,愉快地笑了③。 1954年2月2日(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对竹子的描写贯穿全文,既写出竹子对林大妈的重要性,又象征她正直而有气节的精神。
B. 蒋军“抓住”林大妈,“折断”竹子,还扇部下耳光,均体现反动派粗暴蛮横的军阀作风。
C. 十几年前老伴临死前说的话,是支撑林大妈活下去的信念,突出了她对老伴的感情之深。
D. 林大妈被迫用竹子来烧开水,感觉烧竹子“简直是烧她的心”,突出表现其内心对蒋军的仇恨。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开篇简明扼要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和环境,主要人物及其家庭状况,为后文东山岛战役的打响以及林大妈遭遇蒋军做了铺垫。
B. 第2段描写竹林。先总写它“全岛上数一数二”的特点;再由远而近展开描写,运用比喻手法,从色彩和密度两方面来突出竹林的长势。
C. 第3段用“拄”“夹”“钻”等一系列动作描写,表现了林大妈身手矫健;又用“扫扫烂竹叶”“松松土”写出了她对竹子的爱惜。
D. 小说以著名的东山岛战役为背景,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展现了当时紧张激烈的战斗场景,体现了小说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创作规律。
8.文章最后三段的划线处均有不同的暗示之意,请简要分析。(4分)
9.小说标题原为“竹”,作者后又改成“火”。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样修改的好处。(6分)
20223届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提升专练答案与解析
(第4练)
基础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 .C.“ 在增加了望远镜的有效口径,提高了望远镜的分辨率之后”错,由材料三“这并不是EHT升级了望远镜阵列,它其实与首张黑洞照片来自同一批成像观测”可知。
2 .D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A.“ 要求所有的射电望远镜分布在火山、沙漠和南极点”错,材料一是说“这些望远镜分布在各种具有挑战性的高海拔地区,包括火山、沙漠以及南极点”,“火山、沙漠和南极点”只是分布区域中的一部分,不是“所有”。
B.“ 只要喷流角度和辐射性质正好,就能获得……”错,材料二“由于喷流角度和辐射性质正好,所以可以拍到黑洞附近的喷流结构”是因果关系,不是选项所说条件关系。
C.“ 意在说明偏振光的振动在各个方向都是均匀分布的”错,意在说明偏振光的产生方式。而“振动在各个方向是均匀分布的”不是偏振光。
故选D 。
3 .A.“ 花自飘零水自流”这是一种静态图景,光均匀分布,所以不是偏振光,不会发生光偏振。
故选A 。
4 .①在全球增加射电望远镜,组成分辨率更高的大望远镜阵列;②借助现代科技成果,如偏振光等。
5 .①材料一侧重介绍给黑洞拍摄照片所面临的艰巨挑战。②材料二侧重介绍第二张黑洞照片拍到黑洞附近的喷流结构。③材料三侧重介绍最新公布的黑洞照片更高清的原因。
现代文阅读II
6. D.“间接批判了当时社会上歧视劳动的现象”错误。小说通过对陈秉正一双手的描写,赞扬了劳动人民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并没有批判当时社会上歧视劳动的现象,选项属于过度解读。
7. B.“比写一本《老农陈秉正传》的艺术效果要好”错误。从材料二“树理同志知道多少关于老农陈秉正的事,假若他高兴,他可以写一大本《老农陈秉正传》。可是,他只由手套写到老人的手。有了这双手,我们也就看见陈老人的最可爱的性格与品质。这也就够了,既不需要手套,也无须写一本传记”来看,老舍同志并没有拿本文与《老农陈秉正传》比较的意思;同时《老农陈秉正传》是老舍假设的作品,并不真实存在。
8. ①外貌描写:细致地对陈秉正老人的手进行特写,突出他勤劳纯朴、热爱劳动的形象。②语言描写:陈秉正对年轻人语重心长的教育,刚拿到手套时感慨“这双手可还没有享过这个福!”最后表示自己“我这双手是戴不住手套的!”③心理描写:看到新运来的桑杈第一时间想到集体的事情,手套第一次丢了想到“孩子们好心好意给买上了,丢了连找也不找一趟,未免对不起他们”,体现了他为集体和他人着想的特点。④侧面衬托:副组长王新春对陈秉正辛勤劳作的介绍和年轻人劳动时的抱怨和不理解,突出表现了陈老汉的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劳动态度以及他热爱劳动、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⑤白描:如“不但要求规格……有时候下锄没有计划”,寥寥数笔就写出陈秉正教青年们锄地的情节,表现出他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品格。
9. ①设置悬念。标题“套不住的手”,设置悬念,让读者对这双手产生“为何套不住”的思考,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②情节一波三折。文章讲述了陈秉正老人两次戴手套,两次丢手套的故事,有起有落,颇为巧妙。③伏笔照应。文章开篇交代陈秉正虽是七十六岁的老人,但身体特别强健,连王新春都怕和他握手,后文交代他的手的特点是因从小劳作而形成的,塑造了一位勤劳朴实的劳动人民形象。④文章以“手与手套”为线索展开,先描绘其手的与众不同,再围绕着家人为保护他的手而买手套给他,他为了干活而弄丢手套等安排情节。⑤以小见大:构思上以小见大,通过一双“变形”的手,刻画出一位勤劳纯朴、热爱劳动的农民形象,表达了“劳动是崇高而光荣的”这一重大主题。(答对3点即可)
能力题组
现代文阅读I
1.D(A没有对比论证。B“抗美援朝战争题材的非虚构写作……开辟了诠释和平价值与人性升华的新视域”错误,原文说“王筠的抗美援朝战争题材长篇小说开辟了从文化冲突视角诠释和平价值与人性升华的新视域”,而不是“抗美援朝战争题材的非虚构写作”。C“中国当代文学自身的发展逻辑就是用文学来表达深沉而厚重的民族情感”错误,原文说的是“因应着中国当代文学自身的发展逻辑,表达了深沉而厚重的民族情感……”,是因为应着逻辑,而不是逻辑就是这样。)
2.C(“如通过新兵伍万里的成长变化表现了人物的倔强、野性”错,原文“这个人物的底色就是质朴、倔强和野性”,可知“倔强、野性”是人物的底色,战场上的英勇才是人物的成长。)
3.A(巴金的通讯体现了抗美援朝战争题材文学创作初期“组织化”创作背景和“纪实性”特征。)
4.先点明观点,不同年代的作家对抗美援朝战争的接续书写,最终汇聚成鼓荡时代精神的文学强音,接着纵向论述了三个时期抗美援朝战争题材文学创作的不同特点:最后总结小说创作的阶段性特点和意义。(1点2分,2点3分,3点4分。)
5.①创作初期,继承了解放前的革命文艺传统,集团化冲锋,小说数量大,艺术质量却并未达到理想的水准;②新时期以来的创作,融入战争文学的宏阔主题和视域,表现重点为更加人性化的“个人”,创作主体普遍更加关注战争境遇下人物的命运遭际、情感状态和心灵世界:③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21世纪,非虚构写作崛起,呈现“再主题化特点,”注重个体生命的抒写和人物形象的塑造,表现出深厚的人文主义情怀。(1点2分,3点6分)
现代文阅读II
6.B (A.属过度解读,文章对竹子的描写并无象征义,且说林大妈“正直而有气节”也不恰当;C.老伴临死前说的话是一切为了儿子,而这也正是林大妈想法和愿望,所以林大妈辛苦活着的信念主要是为了儿子,文中也并非要突出她对老伴的感情之深;D.“突出表现其内心对蒋军的仇恨”不正确。应该是突出表现林大妈对竹子被烧的痛惜,因为竹子是要用来换钱为儿子娶媳妇的。)
7.C ( “矫健”是强健敏捷之意,“拄着”说明她步履蹒跚,“夹”“钻”也不能体现她“身手矫健”。 )
8.(1)第①处暗示那个姑娘与阿根是革命同志,(1分)又暗示她应该是阿根所找的对象(1分)。(2)第②处暗示了他跟姑娘说过母亲用竹子换钱为自己娶亲的事(或:暗示他和那姑娘心意相通)。(1分)(3)第③处暗示她确定那姑娘就是儿子的对象,心里很是满意。(1分)
9. ①意蕴上:“火”富有意蕴,既指林大妈为了传递消息燃竹而起的熊熊烈火,又指林大妈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愤恨之火。②主题上:象征着军民团结一心打败国民党反动派的斗争之火。③结构上:是小说情节的高潮,是文章重点要突出的部分。④读者角度: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或:更能激发当时读者的战斗激情),更具感染力。
(每点2分,答对任意3点计满分6分。其他答案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