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之文言实词(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文言文阅读之文言实词(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21 10:49:1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之文言实词
【人物传记的阅读】
(一)文体特点
(二)阅读方法
1.以词疏意
初读课文,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标出时、地、人、事件及官职之类的词语。
2.以题悟意
再读课文,利用概括分析题的选项理解文意词句。该题选项基本是按选文层次设置,所以,可依照选项顺序再读选文,理解文中难解之处。
3.以文会意
三读课文,理清把握传主各个时期的生活和事件脉络:
一是知人:了解传主特征,了解次要人物及与传主的关系;
二是明事:理清传主的人生经历;
三是辨理: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
【文言实词】
1.一词多义(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
2.古今异义(同音通假、近音通假、形近通假)
3.通假字(扩大、缩小、转移、强化、弱化、色彩)
4.词类活用(名词活用、动词活用、形容词活用、数词活用、使动、意动、为动)
5.偏义复词和同义复词
一、一词多义
1.本义
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即词产生时的最初的根本的意义。
如“本”的本义是“草木的茎或根”,“道”的本义是“路,道路”。
2.引申义
引申义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和基本意义有相类似、相对立或者相关联的关系。
3.比喻义
词的比喻义是在比喻的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它使用比喻的手法,使语言风格特殊,色彩鲜明。如:
4.假借义
词的假借义,就是因假借而产生的意义。
5.积累:类义词
①表示“庄稼收成不好、荒年”的有:凶、俭、歉、饥、馑。
②表示“责备”的有:让、过、望、谴、非、尤、咎、责、诛、折。
③表示“赞许”的有:多、称、誉、许、道、与、嘉、褒。
④表示“私下、暗暗地”的有:阴、潜、间、私、窃、微、暗、密、偷。
⑤表示“掌管”的有:典、当、知、守、掌、职、执、序、司。
⑥表示“去、到、往”的有:之、适、如、造、诣、徂、至、趋。
⑦表示“轻视、看不起”的有:小、易、轻、少、鄙。
⑧表示“代理”的有:假、行、权、摄、署。
⑨表示“等到”的有:及、至、逮、迨、洎。
二、古今异义
古今异义指古汉语中的一些词与现代汉语书写相同,但意义和用法不同的现象。
(1)词义扩大
中国:古(中原地区,也指京师);今(整个中国)
江、河:古(特指长江、黄河);今(泛指一般的江河)
(2)词义缩小
谷:古(庄稼和粮食的总称);今(北方专指小米,南方专指稻谷)
臭:古(泛指气味,如“乳臭未干”“铜臭”);今(气味难闻)
(3)词义转移
兵:古(多指兵器);今(士兵)
涕:古(眼泪、鼻涕);今(鼻涕)。
(4)词义弱化
病:古(重病,轻微的病一般用“疾”);今(生理或心理不正常)
(5)词义强化
恨:古(遗憾,不满意);今(仇恨,怨恨)
(6)感彩变化
卑鄙:古(身份低微,见识短浅,无贬义);今(恶劣,不道德,贬义)
(7)名称说法改变
目:改称“眼睛”;寡:改称“少”。
【提示】
1.词语的古义和今义之间并无绝对的界限,如“诛”,古今都有“杀戮”之意。
2.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在遇到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节词时,要考虑古今异义现象。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古义(妻和子女)今(男子的配偶)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古义(有雄心壮志的人)今(为正义事业而献身的人)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古(这样,可是……)
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求学的人)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古义(均为“扩大”)今(是一个词,指开业)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古(两个词,开阔,明朗)今(一个词,乐观,畅
3.反训词:同一词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可以表达出正反对立的两个意思。
①“沽”,买或卖;
②“置”,置办或放弃;
③“报”,报恩或报仇;
④“从”,跟随或率领;
⑤“纳”,收进或交出;
⑥“迁”,升官或降职;
⑦“市”,卖出或买入。
三、通假字
通假,是中国古汉语的用字现象之一。
1.判断该字有两个条件:
(1)通假字自身特点:a.读音相同或相近;b.字形相近。
(2)语境条件:当某个字用它的本义、引申义等义项都讲不通时,就可以考虑其为通假字。
2.通假字的类型
(1)同音通假;
(2)近音通假;
(3)形近通假。
3.判断通假字的方法
(1)增加偏旁,找出本字。
系向牛头充炭直
令壮者无取老妇。
奉厚而无劳。
(2)更换偏旁,找出本字
此小大之辩也。
距关,毋内诸候。
(3)取消偏旁,找出本字。
使臣奉璧,拜送于庭。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4.通假字的成因
(1)通用字
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相通、可以通用的字。
失其所与,不知。“知”和“智”在古代是通用的。
(2)假借字
有本字不用,借用一个 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 这个借用的字叫通假字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
由于古今语音的变异,有的通假字现在的读 音已与本字读音相差甚远。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亡”通“无”
(3)古今字
一个古字原有几个 意义,另造一 个今字来表示其中 的一个或几个意义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莫”通“暮”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
(4)异体字
音同义同,形不同
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徧”通“遍”
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活用
1.名词活用作动词
(1)名词+名词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2)名词+补语
沛公军(于)霸上。
(3)副词(或能愿动词)+名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4)(表修饰)+名词
扣舷而歌之。
(5)名词+代词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即时小练1]
指出活用作动词的词语并释义。
①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
②今王鼓乐于此,无所事事( )
③沛公欲王关中( )
④范增数目项王( )
⑤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
答案:
①礼:礼遇
②鼓乐:击鼓奏乐
③王:称王
④目:用眼睛看
⑤下、东:攻下;向东进军
2.名词活用作状语
如果谓语前面的名词不是主语,则必然活用作了状语。
(1)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译为“像……一样”
常以身翼蔽沛公。(像翅膀一样)
(2)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工具与方式,译时加上介词“用”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竹筐)
(3)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翻译灵活。
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一天天地)
(4)表示动作行为的方位或地点。译时在前加上介词“向”“到”或者 “对”“在”“从”等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 向下)
(5)表示对人的态度。译时加上文字“像对待……一样”
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一样)
[即时小练2]
指出下列句子中活用作状语的词语并释义。
①夜缒而出( )
②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
③卒廷见相如( )
④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
⑤辇来于秦( )
答案:
①夜:在夜晚 ②南:向南
③廷:在朝堂上 ④犬马:像犬马一样
⑤辇:坐辇车
(二)形容词活用
1.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1)形容词+宾语
素善留侯张良(与……交好)
(2)所+形容词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喜爱)
(3)能愿动词+形容词
则秦未可亲也(亲近)
(4)副词+形容词
不知东方之既白(显出白色,天亮)
2.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1)形容词用在“其”“之”等字后面,充当中心语时,活用 为名词。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固有规律、本性)
(2)形容词作主语、宾语时,活用作名词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贤才、年轻的人、年长的人)[即时小练4]
指出活用作名词的词语并释义。
①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 )
②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
③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
④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
⑤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
答案:
①视:视力
②谗、讥:谗言;讥讽的话
③红:红花
④高:高的地方
⑤第二个“圣、愚”:圣人;愚人
(三)动词活用
动词活用作名词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到达的人)
[即时小练3]
1.指出活用作动词的词语并释义。
①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 )
②西人长火器而短技击( )
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
④此诚雕虫之技,不足为多也( )
答案:
①远:远离
②长、短:擅长;欠缺
③穷:穷尽
④多:推崇,赞许
(四)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使宾语怎么样”。
1.动词的使动用法
不及物 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可以带宾语了 。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使…… 起舞”“使……哭泣” )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也常常活用为使动,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 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使……愚昧”)
3.名词的使动用法
首先该名词活用作 动词,然后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含义。
①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使……为王”)
②徐孺下陈蕃之榻。(“使……放下”)
[即时小练4]
指出下列句子中词语的使动用法。
①齐威王欲将孙膑( ) ②汗牛充栋( )
③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 ) ④外连衡而斗诸侯( )
⑤李牧连却之/却匈奴七百里( ) ⑥既来之,则安之( )
⑦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 ) ⑧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
⑨春风又绿江南岸( ) ⑩项伯杀人,臣活之( )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
答案:
①将:使……为将 ②充:使……充满
③生:使……复生;肉:使……长肉 ④斗:使……斗
⑤却:使…… 退却 ⑥来:使……来;安:使……安顿
⑦闻:使……知道 ⑧从:使……跟从
⑨绿:使……绿 ⑩活:使……活 弱:使……削弱
(五)意动用法
主观上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一般可以译成“以……为……”或“认为……是……” 或“把……当作……”。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①渺沧海之一粟(以……为渺小)
②而耻学于师(以…… 为耻辱)
2.名词的意动用法
主语把宾语看成这个名词所表示的 人或事物。
①侣鱼虾而友麋鹿(把……看作伴 侣、把……看作朋友)
②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即时小练5]
指出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动用法。
①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
②孟尝君客我( )
③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
④予怪而问之( )
⑤渔人甚异之( )
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
答案:
①鉴:以……为借鉴 ②客:把……看作客人
③小:认为……小 ④怪:认为……怪
⑤异:认为……奇怪 ⑥耻:以……为耻
(六)其他类型的词类活用
1.为动用法
动词、形容词、名词带宾语,含有“为了宾语怎么样”的意味,可译为“为……”。
(1)动词的为动用法 等死,死国可乎?(为国家而死)
(2)形容词的为动用法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为之而哀)
(3)名词的为动用法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为死人办理丧事)
2.数词用作动词、形容词、意动词
(1)六王毕,四海一(作动词,统一)
(2)用心一也(作形容词,专一)
(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作动词,把……看作一样)
3.副词用作动词
则尽其天年(作动词,享尽)
五、偏义复词和同义复词
(一)偏义复词
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而用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则起陪衬作用。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只有“舟”的意义,而没有“楫”的意义)
去来江口守空船(只有“去”的意义,却没有“来”的意义)
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而用义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则起陪衬作用。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只有“舟”的意义,而没有“楫”的意义)
去来江口守空船(只有“去”的意义,却没有“来”的意义)
1、语义相近
今又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
园:种树的地方。
圃:种菜的地方。
2、语义相反、相对
A、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藏否,不宜异同。
B、昼夜勤作息
C、去来江口守空船
3.语义相关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即时小练7] 指出偏义复词及意义
1.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2.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3.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4. 其间衰老者或有代谢
5.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
6.而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
7.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8、但求生死,不复顾利害
9.奉使往来,无留北者
10.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
11.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
12.冀缓急或可救助
13.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14.却看妻子愁何在
15.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举翅万余里,行止自成行。
16.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
17.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18.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名词:国家、人物、质量、舟楫、狐狸、妻子
动词:忘记、死活、离合
形容词:好歹、缓急
(二)同义复词
同义复词:几个词处于同一语法位置,共同表示一个意义。
偏义复词:意义只落在一个词上,另一个只作陪衬,需结合语境理解。
1.谨庠序之教,申之义孝悌之义(学校)
2.会不相从许(答应或允许)
3.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害怕或恐惧)
4.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篱笆,比喻边境的屏障)
[即时小练8] 指出同义复词并翻译
1.斧斤以时入山林
2.秋冬之隙,致民田猎以讲武。
3.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4、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5、至是乃杜绝交游,馈遗秋毫无所受。
6、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
7、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
8、夫差将欲听与之成
9、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10、老臣病足……故愿望见太后
11、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技法点拨】理解文言实词“五法”
六、文言实词理解翻译技巧
(1)参照上下文意
根据上下文意,看时间、地点、什么人说、为什么说、对谁说、怎么说等语言环境。不但要看该词的含义在句中能否讲通,而且要看其与全段乃至全篇表达的思想内容是否协调,前后语境是否一致。如:
①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礼记·檀弓下》)
②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石钟山记》)
①说的是孔子路过泰山脚下,听到有妇人哭于墓前,妇人一家三代被老虎吃掉,却又不肯离开这“无苛政”之地,于是孔子便发出感叹,且用命令语气教育自己的学生应该记住这句话,故“识”在此处的含义应是“记住”。
②说的是苏轼月夜泛舟游石钟山的切身体会,游到兴起便笑着问儿子苏迈:“你明白吗?”故“识”在此处应当作“明白”“懂得”来理解。
(2)依据语法结构
借助语法结构,看它充当什么句子成分,和什么词语搭配,构成什么语法关系。如:
①古者天下散乱,莫之能一。(《史记》)
②太子即位为帝,谒高庙。元年,号令一出太后。(《史记》)
①中“莫之能一”,用现代汉语语序排列是“莫能一之”,“一”前面有否定性的无定代词“莫”(没有谁)副词和能愿动词“能”修饰,说明“一”在句中不是数词而是动词,是“统一”的意思,“之”是它的宾语。
②中“号令一出太后”,实际是“号令一出(于)太后”,“出”是动词,“一”用在动词前便是作为副词来修饰动词“出”,是“完全,一概”之义。
(3)巧借本义联系解
识记多义词,一定要找出其本义,寻求众多义项之间的关联。
从:会意字,像两个人相随行走在路上。
本义:跟随、随从。如“吾从而师之”。
引申义:①听从、服从,如“从善如流”;②次要的,如“从犯”;③堂房亲属叫从,如“从弟”。
(4)利用互文辨义
互文句子中位置相对应的词,含义往往相近、相同或互为补充。
去偃王之仁,息子贡之智。(《五蠧》)
“去”与“息”的含义都是“抛弃”。
(5)了解历史渊源
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可能具有不同的含义。
“百姓”一词,在周秦时是“贵族”的总称,平民无姓氏,平民只能称为“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