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和地势》教学方案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中国地形图,学生能够找出我国山地、高原、盆地、平原和丘陵的地形名称;
2.了解山脉的走向,知道不同走向的山脉,理解山脉在地形中的“骨架”作用;
3.知道并能在地形图中指出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平原;
4.说出我国地形的特点,分析地形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掌握中国主要山脉的名称、位置和分布;
2.运用地形图,说出中国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的分布特点。
【教学难点】
运用地形图和数据统计图,概括我国地形的特点,分析地形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教学策略
地形是主要且重要的自然地理要素,也是学习气候、河流等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基础。本节作为“中国自然环境”的开篇,教材紧扣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选择了地形和地势两个方面的内容——“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本课时为第1课时,重点介绍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在教学策略上,通过我国各类地形的自然景观视频作为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引出主题内容。本节出现的地形类型和名称较多,所以在课件中添加了景观图,各大地形区的分布落实在图上,使学生建立丰富的地形表象,建立空间概念,增强对我国“基本地形国情”的好奇心,提高学习地形的兴趣,以及对我国不同地形的审美情趣,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四、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播放视频,引入新课 【视频引入】播放视频 观看视频,欣赏我国丰富多样的地形景观 通过视频引入正文内容,激发兴趣
环节二 地形类型多样 【知识讲解】根据图示,介绍主要的地形类型及其特征 学习掌握我国的地形类型 通过图片展示,直观地了解五种地形
【读图活动】根据景观图,判断其地形类型 观看图片,思考并回答
概括明确:山地、丘陵、高原、平原、盆地
【知识讲解】根据图示,介绍山脉和山脉走向的含义 学习理解山脉和山脉走向 通过图片示意,能够直观理解山脉及其走向
【课堂活动】读图,在地图中找出我国不同走向的主要山脉,并描绘出来 在地图中找到主要山脉,并用不同颜色笔描绘 通过动手描绘,加深对山脉走向以及主要山脉位置的理解
概括明确: 东西走向:天山山脉-阴山山脉,昆仑山脉-秦岭,南岭; 南北走向:横断山脉,贺兰山脉,六盘山脉; 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脉; 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长白山脉-武夷山脉,台湾山脉; 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脉,祁连山脉,小兴安岭。
【课堂探究】在地形分布图中,找出包含的地形类型,并举例说出几种地形具体名称 思考作答 巩固所学,建立空间概念
【知识讲解】结合地图和景观图,分别介绍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三大丘陵的地理位置及主要特征 学习大地形区的名称及分布、特征 利用地图和景观图,明确大地形区所处位置及主要特征,增强区域认知能力。
【填一填】根据中国地形图,将山脉两侧的地形区名称填在表中 思考回答 通过填表,了解其相互位置,更便于学生巩固知识。
环节三 山区面积广大 【图文展示】展示中国各类地形面积比例图,得出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读图分析 通过面积比例图,直观的展示出了我国地形特征
【综合探究】分组讨论: 山区面积广大会对开发利用带来哪些利弊? 分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 分析点: 1.不利影响:可从山区交通、耕地等方面展开分析; 2.有利影响:可从山区牧业、旅游业、林业、采矿业等方面展开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各类地形都有利弊得失,在小组讨论中激发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理解到只要人们因地制宜进行活动,各类地形都能扬长避短。树立人地协调观。
【拓展】简单介绍地形与民俗间的联系 了解地形对民俗的影响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通过图文展示,让学生感受地形对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
五、当堂练习
下图中能正确表示我国地形分布的是( )
a图 B.b图 C.c图 D.d图
右图为我国各类地形面积比较示意图。读图完成第2题。
2.由图可知,我国( )
A.地形类型多样 B.平原丘陵为主
C.人均林地广阔 D.山地比例最小
答案:B;A
六、课程小结
七、板书设计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地形和地势
类型: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地形特征 山脉
分布:网格状 高原
盆地
平原
丘陵《地形和地势》教学方案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能够结合中国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概括我国地势的主要特征。
2.在地形图中,能够找出三级阶梯分界线上的山脉名称,以及每个阶梯上分布的大地形区名称。
3.通过实例,理解我国地势特征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运用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势的特征。
2.能在地形图中找出三级阶梯分界线主要山脉名称,以及主要地形。
【教学难点】
通过实例,理解我国地势特征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
教学策略
地形是主要且重要的自然地理要素,也是学习气候、河流等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基础。本节作为“中国自然环境”的开篇,教材紧扣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选择了地形和地势两个方面的内容——“地形类型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本课时为第2课时,重点介绍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在教学策略上,上节课布置课后作业“制作立体中国地形图”,本节课在课程开始前通过学生作品的展示作为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同时通过观察海拔高低不同,引出地势内容。接着展示沿北纬36°所做的地形剖面图,直观明了的展示出我国地势自西向东呈三级阶梯分布的特点。重难点内容通过课堂活动和综合探究,以导学案+小组讨论的形式,用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三级阶梯分界线及其主要山脉名称,了解主要地形分布,同时通过实例,分析得出我国地势特征对生产生活产生的影响,增强人地协调观,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四、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作品赏析,引入新课 【情境引入】作品赏析 1.仔细观看同学们所制作的立体地形图。 2.思考:从地形图中,你发现了什么特征? 通过学生自己制作的立体地形图,引入主题,激发兴趣。
环节二 我国地势特征 【读图活动】读图,并回答引导分析中国的地势特征。 观看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思考并回答。 通过地形剖面图展示,直观感受并总结中国的地势特征。
概括明确: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练一练】在地形图中画出北纬32°纬线,说出纬线经过的地形区,进一步验证我国地势特征。 在图中画出对应纬线,观察思考并回答。 通过总结32°N纬线经过区域的特征,加深对地势特征的理解。
概括明确:自西向东依次经过:青藏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课堂活动】在导学卡中,填出我国地势阶梯分界线上的主要山脉名称,以及一、二、三级阶梯主要地形区名称,并回答引导分析三级阶梯主要地形类型。 结合地形图作答,思考并总结三级阶梯主要地形的不同点。 通过填图练习,明确区域位置特征,提高学生地理实践力。
概括明确: 一二级阶梯分界线: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二三级阶梯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 主要地形区:第一级阶梯: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等;第二级阶梯: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等;第三级阶梯: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等; 第一、二阶梯主要地形高原、盆地;第三阶梯主要地形平原、丘陵
环节三 地势特征的影响 【综合探究】我国地势特征对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影响。 分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 分析点: 1.对气候和河流流向可能产生的影响; 2.对东西部交通往来可能产生的影响; 3.河流落差及带来的价值影响。 通过探究分析,了解我国地势特征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提高学生区域分析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图文展示】播放图文视频 【综合探究】分析地势特征的影响。 观看图文、视频,分析总结地势特征的影响。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了解地势特征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小结】便于海上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形成降水,利于农业生产; 河流大多自西向东流,便利东西交通; 河流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
五、当堂练习
读“我国沿36°N地形剖面图”,完成下列题目。
1.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地地表坦荡,一望无际
B. 乙地黄土深厚,沟壑纵横
C. 丙地紫色盆地,被誉为“天府之国”
D. 丁地长江注入,渔业资源丰富
2.关于我国地势特征可能产生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 有利于大西洋湿润气流顺势东进,带来丰沛的降水
B. 有利于太平洋湿润气流西进爬升,带来丰沛的降水
C. 增大地势落差,在中下游地区形成丰富的水能资源
D. 扩大河流流域面积,有利于沟通南、北部水上交通
众多的“驴友”游遍大江南北,感受祖国锦绣山河。他们在网上发微博,分享沿途见闻。读“驴友”提供的旅行路线图,完成3~4小题。
3.四条旅行路线中,跨越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是( )
A.路线1 B.路线2 C.路线3 D.路线4
4.“驴友”在沿线旅行过程中,最不可能看到的景象是( )
A. 路线1:风光美丽的阿尔泰山、气势雄伟的布达拉宫
B. 路线2:巍峨高大的昆仑山脉、麦浪滚滚的华北平原
C. 路线3:沃野千里的东北平原、好客敬酒的藏族人民
D. 路线4:森林茂密的大兴安岭、小桥流水的江南人家
答案:B;B;B;C
六、课程小结
七、板书设计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
地形和地势
地势 特征: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影响: 气候
河流
水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