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2张PPT)
他出生在俄国,他的家族有煊赫的历史,他是一个天生的贵族。
但他的一生反而受其身份的困扰,无比痛苦,他的信仰注定了他的痛苦。
他渴望改革俄国的农奴制度,他想把自己的私人财产分给农民,然后像一个普通人那样去生活,像一个农民一样亲自参加劳动。
他的信仰和行为直接导致了妻子的不解,最终爆发了家庭危机,夫妇分家,因此他有一段不幸的婚姻。分家后他把自已现有的著作权和稿费无条件地转让或捐出,自己几乎身无分文。
他的一生,就是在焦虑与不安、对真理不断地求索和勤奋创作中度过的。他生前放弃了自己的贵族身份和生活方式,他死后更是安静而朴素,在他家乡的森林中无声地长眠,坟前没有墓碑,没有十字架。
他生前创作的最后一部作品是《复活》。
情境导入
列夫·托尔斯泰
《复活(节选)》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
生于贵族家庭,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思想家、哲学家。1847年退学后,回故乡在自己领地上作农奴制度改革的尝试,1851—1854年在高加索军队中服役并开始写作,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1855年11月到彼得堡进入文学界,1857年托尔斯泰出国,看到资本主义社会的重重矛盾,但找不到消灭社会罪恶的途径,只好呼吁人们按照“永恒的宗教真理”生活。
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
列夫·托尔斯泰以自己有力的笔触和卓越的艺术技巧辛勤创作了“世界文学中第一流的作品”,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列夫·托尔斯泰以自己漫长一生的辛勤创作,登上了当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高峰。他的作品反映了1861年到1905年俄国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变动,因此他被列宁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是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高尔基说不认识托尔斯泰者,不可能认识俄国。
知人论世
19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俄国的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农村遭到巨大的破坏,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日趋赤贫。当时俄土战争的重负,连年饥馑给人民带来更为深重的灾难。这时托尔斯泰越发地关心人民的困苦。他积极参加当时的救灾工作,目睹了农民和城市贫民的可怕处境,在他多年探索、思考的基础上终于看清了沙皇专制制度的反动本质。托尔斯泰参加了1891至1892年的赈灾工作,体会到农民与地主之间有一条巨大的鸿沟,农民贫困的根源是地主土地私有制。
背景介绍
结合小说原文梳理情节
47 只要卡秋莎一走进房里来,或者甚至聂赫留朵夫老远看到她的白围裙他就觉得似乎一切都被阳光照亮了,一切都变行得更有趣,更悦目,更有意义;生活也变得更快乐。她也有这样的感觉。不过 ,不仅卡秋莎在跟前能对他产生这样的作用;只要一想到有一个卡秋莎,在她来说,只要一想到有一个聂赫留朵夫,都会产生这样的作用。聂赫留朵夫有时收到不愉快的母亲来信,或者有时论文写得不顺手,或者有时心头)通起少年人那种莫名的惆怅但只要一想到有一个卡秋莎,而且他可以看到她,一切烦恼都会烟消云散。
年轻纯情、有理想的青年
67 有一次,已经是在战后,他希望看到卡火莎,就拐到姑妈家,才知道卡秋莎已经不在了,听说在他走后不久她就离开姑妈去生孩子,在什么地方生下了个孩子,据两位姑妈耳闻,她完全变坏了 他听了心里非常难受。按时间来推算,她生的孩子可能是他的,但也可能不是他的。两位姑妈说,她变得很坏,而且就像她母亲一样,天性淫荡。他听到姑妈这种说法十分高兴,因为这似乎说明罪责不在于他。起初他还是想找找她和孩子,但是后来,正因为一想到这事他心灵深处就觉得太痛苦、大太惭愧,就没有费应有的力气去寻找,并且把自己的罪过忘得更干净,索性不再去想了。
成为了利己主义者
聂赫留朵夫的变化
姨妈要卡秋莎在她的洗衣铺干活儿。但卡秋莎看到姨妈铺子里洗衣女工于的活儿太艰苦,就不想干,又到荐头行里去找地方当女仆。她找到一位太太家,太太家有两个上中学的儿子。她进去一个星期,那个上中学六年级的留胡子的大儿子就丢开功课,缠住她,不让她安宁。太太认为一切全怪玛丝洛娃,就把她辞退了。事有凑巧,她一来到荐头行就遇到一位太太,肥胖的光手臂上戴着钻石戒指和手镯。这位太太知道了正在找活儿干的玛丝洛娃的处境,就把自己的地址告诉她,请她到家里去。太太很殷勤地招待她,请她吃馅饼,喝甜酒,又打发侍女送一封信到什么地方去。傍晚就有一个一头长长的白发和白胡子的高个子来到房间里。这老头子一进来就挨着玛丝洛娃坐下,眼睛闪闪发亮,笑嘻嘻地打量起她,同她说笑。太太把他叫到另一个房间里,玛丝洛娃就听到太太说:“是个雏儿,刚从乡下来的。”然后太太把玛丝洛娃叫去,说,这是一位作家,钱多得很,只要她能使他喜欢,他是不会舍不得什么的。她使他喜欢了,他便给了她二十五卢布,并说要常常和她相会。她付了姨妈家的生活费,买了新衣服、帽子和缎带,钱很快就用完了。过了几天,作家又请她去一次,她去了。
玛丝洛娃的堕落
11 从那时起,玛丝洛娃就长期过期,违反上帝和人类驯条的生活,千百万妇女或者这种生活不仅得到关心国民福利的政府许可,而且受到政府保护,过这种生活的妇女,到头来十个有九个害上痛苦疾病,未老先衰,过早夭折。
社会现实状况
下面是选自《复活》庭审的片段,写出了审问玛丝洛娃的法官们的众生相。请分析这些法官们的形象及其作用。
法官纷纷走到台上:领头的是体格魁伟、留络腮胡子的庭长,然后是那个脸色阴沉、戴金丝边眼镜的法官。此刻他的脸色更加阴沉,因为他在出庭前遇到在当见习法官的内弟,内弟告诉他说,他刚才到姐姐那里去过,姐姐向他宣布家里不开饭。
“看来咱们只好上小饭店去吃饭了。”内弟笑着说。
“有什么可笑的!”脸色阴沉的法官说,他的脸色变得更加阴沉了。
最后上去的法官就是那个向来迟到的玛特维。他留着大胡子,一双善良的大眼睛向下耷拉着。这个法官长期患胃炎,遵照医生嘱咐今天早晨开始采用新的疗法,因此今天他在家里耽搁得比平时更久。此刻他走上台去,脸上现出专注的神气,因为他有一个习惯,常用各种不同方式预测各种问题。此刻他就在占卜,要是从办公室到法庭扶手椅座位的步数可以被三除尽,那么新的疗法定能治好他的胃炎,要是除不尽,那就治不好。走下来是二十六步,但他把最后一步缩小,这样就正好走了二十七步。
副检察官随着法官们进来。他还是那么匆匆忙忙,腋下夹着公文包,还是那么拼命摆动一只手,迅速走到窗边自己的座位上,一坐下就埋头翻阅文件,充分利用每一分钟时间为审案做着准备。副检察官提出公诉还是第四次。他热衷于功名,一心向上爬,因此凡是由他提出公诉的案子,最后非判刑不可。这个毒死人命案的性质他大致知道,并且已拟好发言提纲,不过他还需要一些资料,此刻正急急忙忙从卷宗中摘录着。
书记官坐在台上另一角,已把可能需要宣读的文件准备好,然后把昨天才弄到手和阅读过的一篇查禁的文章重读了一遍。他想跟那个同他观点一致的大胡子法官谈谈这篇文章,在谈论以前再好好看一遍。
在审讯中,法官们或忙于私事,或心情不佳,对案件审理都心不在焉。
对这群法院审判人员的描写,让我们清楚看到沙皇专制统治下社会的黑暗,法院由这样一群道德沦丧、不务正业的坏人把持,必然会造成不公正的审判,也预示了女主人公的悲剧性命运。
想到不仅此地,而且遍及全俄的官吏,文书,看守,差役组成浩浩荡荡的队伍,按时领取俸禄,就是为了表演这种毫无益处的闹剧。
法庭要审判玛丝洛娃。法庭的庭长早就到法院了,他要在六点前去会他的情妇,急切希望案子快点审完。书记官故意提出要先审玛丝洛娃一案,因为他知道副检察官喝了一整晚的酒,案子的卷宗还没有看。这里岂是庄严神圣的法庭?这是由骗子、酒鬼、淫棍来主持的审判,多腐败、虚伪的统治。
参加审判玛丝洛娃的法庭人员众生相
一个法官跟妻子吵架,心情不佳,愁容满面,在整个审判过程一直担心回家后老婆不给饭吃。
另一个法官是“机会论者”,他玩弄数字来决定受审者的命运。他关心的是自己的疾病,他想,从门边走到他的座位那儿,如果走的步数能用三除尽,他患的胃黏膜炎就会好,这段距离走走26步就可走完,他赶紧加了一不步,凑成27步。
一个书记在法庭上偷着一篇秘密文章,完全没有注意审判案件。
尤其那个副检察官,他在妓院寻欢作乐一夜,匆忙赶到法庭连钮扣还没来得及扣上,以致开庭前还不知案情。副检察官以犯罪的遗传学来判定玛丝洛娃有罪。
最后陪审员们对玛丝洛娃写定罪意见,他们认为玛丝洛娃没有抢劫、偷钱的意思,可是忘了加上“没有谋害性命的意思”,聂赫留朵夫也一时疏忽了。这样玛丝洛娃必须判罪了。本来,庭长不同意这意见,但他怕耽误和红头发姑娘的约会,便匆忙结案。宣判玛丝洛娃押赴西伯利亚服苦役。
考点:人物
人物
塑造人物的方法
塑造人物的作用
直接刻画→通过外貌、心理、动作、语言、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特征
间接刻画→通过环境描写或他人言行表现人物特征
答题思路:通过对人物的××( )描写,刻画了一个××的人物形象,表现了其××的性格特征。
速读课文,初步感知
本文写的是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祈求宽恕的经过。聂赫留朵夫来到监狱探监,试图得到玛丝洛娃的宽恕,为自己以前的罪过赎罪。而玛丝洛娃从不认识到认出他来,玛丝洛娃与聂赫留朵夫见面后说出自己的遭遇,依然对那段生活感到痛苦,她想法子从聂赫留朵夫那里要钱,已经失去了灵魂。聂赫留朵夫从玛丝洛娃的言语、神情中觉察到她“已经丧失生命了”,但他仍坚持请求她的宽恕。
探监---相认---赎罪
情节脉络
初读文本 划分情节
聂赫留朵夫人物形象初探
细读第一部分,用1-3个词概括对聂赫留朵夫的初印象。
概览人物
研读文本
“我想见见......”聂赫留朵夫不知道该用“您”还是“你”,但随即决用“您”。 ??
“我想见见您......我......”
“我来是......”
他一想到这里,眼泪就夺眶而出,喉咙也哽住了,他用手指抓住铁栅栏,说不下去,竭力控制住感情,免得哭出声来。
您和你有什么区别?为什么用您?
概览人物
研读文本
您——尊重,是贵族的礼仪与体面,同时也会被理解为疏离与隔阂。
你——亲密,是在有亲密良好的关系里的熟悉称呼,同时也会被误解为轻视,随意。
马丝洛娃没有认出聂赫留朵夫,两人之间的关系早已回不去过去的亲密;作为认罪的场合肯定是要更庄重些比较好,毕竟是过来赎罪的。
聂赫留朵夫人物初探
细读第一部分,用1-3个词概括对聂赫留朵夫的初印象。
概览人物
研读文本
聂赫留朵夫:有钱、贵族、有礼、说话犹豫、胆怯、情绪激动......
聂赫留朵夫人物初探
细读第一部分,用1-3个词概括对聂赫留朵夫的初印象。
概览人物
研读文本
聂赫留朵夫:有钱、贵族、有礼、说话犹豫、胆怯、情绪激动......
为何此时的聂赫留朵夫表现如此矛盾?细读第一部分概括聂赫留朵夫此时的心理变化。
内心犹豫
初读文本
概览人物
情绪激动
?
概览人物
研读文本
“我来是要请求你饶恕。”聂赫留朵夫大声说,但音调平得像背书一样。
他大声说出这句话,感到害臊,往四下里张望了一下。但他立刻想到,要是他觉得羞耻,那倒是好事,因为他是可耻的。于是他高声说下去:
“请你饶恕我,我在你面前是有罪的……”他又叫道。
她一动不动地站着,斜睨的目光盯住他不放。
他再也说不下去,就离开铁栅栏,竭力忍住翻腾着的泪水,不让自己哭出声来。
监狱的环境让他十分不适——铁栅栏
概览人物
研读文本
依旧不顺,对玛丝洛娃始乱终弃,造成不幸命运的始作俑者,带给她无穷苦难的聂赫留朵夫,则在铁栅栏之外;无辜遭罪,被判服苦役的玛丝洛娃却在铁栅栏内无罪的受审判。有罪的却逍遥法外,甚至坐上了陪审员的位置,这是多么残酷的现实,这与通常认识的法庭是公正的象征,监狱是关押罪犯的处所,截然不同。
一道铁栅栏是泾渭分明的鸿沟,隔开了自由人和囚徒。一个是高高在上的贵族老爷,一个是沦为阶下囚的少女,两个人的身份地位,境遇相差何其悬殊。
细读文本,没有了铁栅栏的阻拦两人沟通顺畅了吗?
为何此时的聂赫留朵夫表现如此矛盾?
1.两人身份天差地别
2.监狱的环境让人不适
3.聂赫留朵夫内心的激烈斗争
阅读全文,从称呼这一细节出发找找聂赫留朵夫的心理变化。
聂赫留朵夫一开始决定用“您”后,全文都是用“您”吗?
从称呼寻找心理变化
研读文本
段4:您
段17、段19:你“我来是要请求你饶恕” ?
段31:您 “我知道要您饶恕我很困难”
段63:你 “喀秋莎,我来是要请求你的饶恕”
尊重
激动
平静
怜爱
内心犹豫
1-16
初读文本
概览人物
情绪激动17-21
回归平静、羞愧
22-58
失望、动摇
59-62
怜爱、坚定
63-78
内心犹豫
根据聂赫留朵夫的心理变化从原文找一个动作来表现出玛丝洛娃的心理变化。
情绪激动
回归平静、羞愧
失望、动摇
怜爱、坚定
有钱人就嫣然一笑
(没认出来)
(认出聂赫留朵夫笑容消失)
又嫌恶又妖媚又可怜地微微一笑
鄙夷不屑微笑着说
做出一种讨男人喜欢的笑
探监
相认
赎罪
本文主要采用的是心理描写,试结合课文分析其特点。
答案 (1)直接心理描写。如用大段心理描写文字从头至终地展现聂赫留朵夫的心理变化过程。
(2)间接心理描写。①以人物个性化的动作、表情描写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如:玛丝洛娃与聂赫留朵夫会面时,“得花很多钱”“别舍不得花钱”“给些钱”,她在交谈中多次提到钱,表现了她对聂赫留朵夫请求原谅的冷漠态度,反映了她把聂赫留朵夫看成是“可以利用”的人的心理。后来的交谈亦是如此,她“没有听他说话”,只关注他那只拿钱的手。她“伸”手,“抓”住钞票,“塞”在腰带里,这一连串的动作表现了她对金钱的渴求以及精神的麻木、堕落。
拓展探究
②以细节的呼应、变化展现人物内心世界、思想的变化。如:二人初见时,聂赫留朵夫曾在“您”与“你”的选择上纠结。在目睹了曾经单纯美好的玛丝洛娃生活境况悲惨、精神世界崩塌后,忽然对玛丝洛娃改称“你”。人称的变化前后呼应,展现的是聂赫留朵夫从意识到罪恶萌发赎罪的念头,到深刻地认识自己的罪行对人的毁灭,最终因悲悯与愧悔坚定赎罪的信念的过程。
拓展探究
手法赏析
“托尔斯泰善于通过描写心理变化的过程展示人物的思想性格的演变;他最感兴趣的是这种心理过程本身,是这种过程的形态和规律;它能描述出一些感情和心理怎样转变成另外一些感情和心理,展示心理流动形态的多样性与内在联系。”这是车尔尼雪夫斯基评价托你斯泰心理描写技巧时所说的“心灵辩证法”。
“心灵辩证法”是托尔斯泰的心理描写不同于其他心理描写大师的突出特点。托尔斯泰善于深入人物的内心,抓住思想感情的每一个细微的变化,一丝一毫地追索出人物思想感情巨大变化或剧烈转变的全过程,洞察人的内心的奥秘,刻画微观世界,把握心灵的辩证发展,充分展示人物从一种思想感情向另一种思想感情的极端转变。
在刻画聂赫留朵夫时,作者成功运用了“心灵辩证法”。他将人物放在特定的矛盾处境中,用内心独白、对话,以及全知视角的直接分析等手法细细展现,体现人物心灵的辩证发展过程,使人物的感情变化能够顺应自身性格的逻辑,自然而真实。
心灵辩证法
必备知识
心理描写:指对人物内心的思想情感活动进行描写。
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能反映人物的性质,展开人物的内心世界。
进行人物心理描写时,注意从以下方面入手:
(1)独白法。内心独白是人物心灵中自我对话的过程,它能使人物酣畅淋漓地倾吐肺腑之言。
(2)细节法。即在文章中恰当地描写人物富有鲜明个性的动作,传神地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
(3)烘托法。在文章中,运用恰当的环境描写来烘托人物心理,既能对刻画人物、反映主题起到很好的作用,又能增添文章美感。
(4)心理描写要符合人物的性格。
关于人物之聂赫留朵夫
《复活》中的聂赫留朵夫完整而充分地体现了“道德自我完善”的过程和思想。他经过返归和自我完善在精神上获得了新生。
聂赫留朵夫的思想变化可以分为:
第一阶段是纯洁善良、追求理想的阶段。这时他健康、真诚、充实、崇高,乐于为一切美好的事业而献身。真挚地爱着玛丝洛娃。那时的爱是纯洁美好的。
聂赫留朵夫既是贵族地主阶级的罪恶的体现者,同时又是本阶级罪恶的批判者。
第二阶段是放纵情欲,走向堕落。进入军队,踏上社会后,聂赫留朵夫变得猥琐、低下、空虚、渺小。他诱骗了玛丝洛娃,之后给了她一笔钱。这种做法是兽性的表现更是对纯洁的爱的侮辱,但那时他无法控制自己,导致了一个女人的悲剧。
第三阶段是从忏悔走向复活。法庭审判之后,他内心痛苦,认清了自己虚伪可耻的面目,决心悔过自新。在他忏悔的过程中,通过对他的所见所闻,揭露和批判了沙皇俄国社会的腐败和黑暗。批判了沙俄专制的国家制度,揭露了政府机关的黑暗和官吏的残暴。
小结
玛丝洛娃原本是个善良、纯朴、天真无邪的少女,自从被聂赫留朵夫引诱和抛弃后,她沦落为妓女,有不幸被诬告为毒害他人的凶手,陷于冤狱之中。她作为俄国下层群众的典型代表,她已经丧失了生命,失去了灵魂,对决心赎罪,帮助她觉醒的聂赫留朵夫充满了怀疑与不信任,对人生、对生活、对社会充满的是厌恶。
玛丝洛娃人物形象
这时候的聂赫留朵夫会因为铁栅栏做出违和的行为,会因为犹豫而无法很好沟通,因为这时候的聂赫留朵夫是从自己出发的,他来赎罪可能是为了良心过得去。
从两人的心理变化历程解读主题“复活”。
在知道玛丝洛娃的堕落后,聂赫留朵夫反倒是坚定了要救她的想法,如果说之前是从自己出发的利己主义,那么这里则是情感发生了变化,希望能在精神上唤醒她的坚定决心。
从两人的心理变化历程解读主题“复活”。
主题探究
思考:那“玛丝洛娃”认出之后的痛苦又转向了麻木求利,没有任何变化,她有“复活”的希望吗?
“复活”就是灵魂拯救的成功,是灵魂的复活,聂赫留朵夫从一开始的犹豫不决到最后的坚定决心,从一种从自我出发的状态到最后真真正正为玛丝洛娃思考,想要救赎她的心态,那是是聂赫留朵夫灵魂自我拯救的“复活”。
①玛丝洛娃本性纯真善良,“她那双乌黑发亮的斜睨眼睛在浮肿的眼皮下显得特别有神”。②我们可以相信,在聂赫留朵夫道德光辉照耀下,玛丝洛娃一定会受到感召而真正“复活”。
考点一:人物
人物
塑造人物的方法
塑造人物的作用
直接刻画→通过外貌、心理、动作、语言、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特征
间接刻画→通过环境描写或他人言行表现人物特征
表现某种价值观或行为品质
通过人物命运发展反映某种社会现状
表达某种主张或寄托某种感情
答题思路:通过对人物的××( )描写,刻画了一个××的人物形象,表现了其××的性格特征,揭示了××( )的主题
本文写聂赫留朵夫到监狱探望玛丝洛娃,写到了玛丝洛娃落到社会底层、沦为妓女的经过,表现了被侮辱、被侵害、走入迷途的玛丝洛娃依然对那段生活感到痛苦,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的忏悔和赎罪的心理,这些都暗示了两人开始走向精神的、灵魂的“复活”,托尔斯泰通过这一事件表达了对贵族社会的揭露和批判,并寄寓了美好的人性理想。
主题思想
小结
结合所学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人物形象,品读课文中的心理描写,思考并总结这部小说中以“复活”为题的深层意蕴
(“复活”究竟复活的是什么呢 )
拓展思考
聂赫留朵夫的“精神复活”
聂赫留朵夫是一个忏悔贵族的典型。他的身上体现了19世纪后半期俄国部分进步贵族知识分子的思想特征,体现了托尔斯泰世界观转变后的精神追求。他原来是个有理想、追求真挚爱情的善良青年,但贵族社会的腐败风气使他堕落。当他出席法庭陪审,发现被诬告杀人并被错判罪名的玛丝洛娃,是他年轻时引诱、抛弃的姑娘时,他开始良心觉醒,忏悔赎罪。探监场景充分展现了人物内心的矛盾挣扎。聂赫留朵夫的“复活”,代表着精神的人战胜了兽性的人,道德的人战胜了非道德的人。
“复活”
玛丝洛娃的“复活”
第二次探监后,“她已经无法把往事搁在一边,浑浑噩噩地过日子”了。第三次探监,聂赫留朵夫觉得“她简直换了一个人”,她答应去医院当护士,“要是您要我去,那我就去。酒我也不再喝了……”。聂赫留朵夫处理完地产回来见她时,发现“她的脸上出现了一种新的表情:拘谨、羞怯”,“她的心灵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玛丝洛娃调到政治犯当中去后,结交了一批“为了老百姓的利益,不惜牺牲特权、自由和生命”的新朋友,发现了以前一无所知的生活的乐趣,“聂赫留朵夫每次看见她,都越来越清楚地看到她内心的变化”,“她高高兴兴、神态自若地迎接他,感谢他为她出的力”。玛丝洛娃内心所起的变化,在外表上也反映出来,“装束也罢,发型也罢,待人接物的态度也罢,再也没有原先那种卖弄风情的味道了”。
“复活”
玛丝洛娃的“复活”
玛丝洛娃的“复活”同样经历了一个复杂的过程。聂赫留朵夫的道德忏悔和赎罪表现,逐渐唤醒了她心中的善良和仁爱。
玛丝洛娃的“复活”,“在一定程度上历史地反映了被压迫人民的觉醒”。托尔斯泰首次将平民女子玛丝洛娃作为小说的正面主人公,他让女主人公的心灵不断升华,最后光彩照人,体现了他创作思想的发展。
“复活”
作者在两个主人公身上寄托美好的人性理想:
小说的两个主人公一路走来爱恨情仇,历尽坎坷最终都实现了精神灵魂的“复活”,托尔斯泰在两个主人公身上寄托了赎罪、宽恕、拯救灵魂、“不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等美好人性,宣扬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的思想,人们称之为“托尔斯泰主义”。
标题是小说的眼睛,或是情节的高度概括,或是人物性格的突出体现。
常见对标题的探究分析有三种:
一是侧重标题的内容、意蕴探究分析,
二是拟标题的意图(好处/作用),
三是不同标题的比较探究分析。
探究标题
必备知识
①小说以×X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②这篇小说为什么要用××做题目
③结合文本,谈谈本文以××为题目有什么好处。
④xx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⑤小说的题目是××,但主要内容是围绕……而展开的,如果以××为题,你认为是否合适 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常见的设问方式有:
必备知识
对于探究标题意蕴题,特别要关注
1标题在字面的意思(表层义)
2标题与文章内容相关的意思(深层义)
3标题对揭示主题、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主旨义:象征义或比喻义)。
答“标题意蕴题”的步骤:
①点出标题所用的表达技巧:(双关、比喻、反讽、反问、引用、象征)
②分析标题的表层意:即把标题在文中所表示的最表层的意思分析出来的。
③分析标题的深层意:深层意的挖掘要联系小说情节、人物、环境、主题等方面。
探究标题意蕴
必备知识
①交代主要的人物形象,如《我的叔叔于勒》。
②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如《故乡》《边城》等。
③概括小说主要事件,如《范进中举》《林黛玉进贾府》《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等。
④设悬念,引起阅读的兴趣。如海明威的《丧钟为谁而鸣》。
⑤贯串全文,起线索作用,如《项链》《药》等。(指向情节结构)
⑥具有象征意义,揭示小说主题,画龙点睛,如《子夜》《红与黑》等。(指向主题)
⑦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如《变色龙》。(指向人物形象)
探究标题的作用或好处
必备知识
①人性的复活。曾经聂赫留朵夫是一个沉迷声色的花花公子,每天的生活看似光鲜,实则内心充满空虚。直到他再次看到玛丝洛娃那一刻,那个因为他的欲望毁掉的女孩儿,他开始审视自己的经历,开始直面他的过去的错误。那一刻,他内心中自己善良的一面,在压迫中终于开始苏醒。
②道德的复活。聂赫留朵夫鼓起勇气,面对曾被自己深深伤害过的玛丝洛娃,他放下自己的贵族身段。向她忏悔自己曾经犯下的罪恶,祈求获得宽恕。这一刻,他曾经沦丧的道德感再次回归,这是他道德的复活。
③精神的复活。当聂赫留朵夫作为陪审员的身份在法庭上与被告的玛丝洛娃重逢时,相信他的内心是受到了极大震撼的,沉睡在心灵深处的精神的人开始觉醒。他开始认识到,正是因为自己的不负责任,才造成了玛丝洛娃一生的悲剧,开始认识到自己犯了罪。于是,聂赫留朵夫走上了自己的赎罪之路,同时也是在进行自我救赎,他的精神走向了复活。
小说以“复活”为题,有何含义?
课文小结
复 活
情节:探监----相认----赎罪
聂赫留朵夫:同情、忏悔、决心赎罪、诚意悔过、灵魂复活
玛斯洛娃:丧失了生命、失去了灵魂、怀疑、不信任、厌恶
主旨:走向精神的灵魂的“复活”;对贵族社会的揭露和批判;
寄寓了美好的人性理想。
标题:含义
人物:
心灵辩证法
所有人身上同时存在着两个人。一个是精神的人,他所追求的是那种对人对己统一的幸福;一个是兽性的人,他一味追求个人幸福,并且为了个人幸福不惜牺牲全人类的幸福。
——列夫·托尔斯泰
《复活》体现了作者对人生、人性的思考,对人类道德与价值的不断追求。
总 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