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4张PPT)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这是一个愚蠢的年代;这是一个信任的时期,这是一个怀疑的时期。
这是一个光明的季节,这是一个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应有尽有,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踏上天堂之路,人们正走向地狱之门。
-----摘自英国作家查尔斯·狄更斯的《双城记》。
知人论世
19世纪英国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狄更斯的父亲是海军中的小职员,嗜酒成性,挥霍无度,常常入不敷出。他从小就能演会唱,所以常被父亲带到酒店去表演节目。10岁时,全家被迫迁入负债者监狱,11岁起就承担了繁重的家务。16岁时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当缮写员,走遍伦敦的大街小巷,20岁开始当报馆采访员,报道下议院。童年不寻常的经历促使他早熟、早慧,亲身体验了社会底层人们的不幸,对他的文学事业大有益处。 1870年6月9日狄更斯在写作小说《艾德温·德鲁德之谜》时因突发脑溢血而与世长辞。
他一生创作了多部描写生活在英国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生活遭遇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当时英国复杂的社会现实,为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开拓和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作者介绍
狄更斯
(1812—1870)
批判现实主义
批判现实主义特指19世纪在欧洲形成的一种文艺思潮和创作方法。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是在继承以往文学中的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
批判现实主义突出的特点是比较广阔和真实地展示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现实矛盾的揭示十分深刻。
批判现实主义代表作家有法国的司汤达、巴尔扎克,英国的狄更斯,俄国的托尔斯泰等;代表作品有《红与黑》《人间喜剧》《艰难时世》《复活》等。中国明清时期的《儒林外史》《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都属于批判小说。
忧来无方,窗外下雨,坐沙发,吃巧克力,读狄更斯,心情又会好起来,和世界妥协。
——托尔斯泰
《匹克威克外传》
1838年
《老古玩店》
《董贝父子》
《大卫·科波菲尔》
《艰难时世》
《双城记》
《远大前程》
1837年
《雾都孤儿》
1841年
1848年
1850年
1854年
1859年
1861年
狄更斯の书写人生
(节选)
内容简介
全书采用第一人称叙事,融进了作者本人的许多生活经历。小说讲述了大卫科波菲尔如何从社会的最底层通过自身奋斗克服了重重困难,最终成长为有成就的作家的故事。它将朋友的真诚与阴暗、爱情的幼稚与冲动、婚姻的甜美与琐碎、家人的矛盾与和谐汇聚成一条溪流,在命运的河床上缓缓流淌,最终融入宽容壮美的大海。小说自始至终采用第一人称叙事,每一个读者都会从天真无邪的大卫身上唤回对自己童年的回忆。
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反映一个人成长的故事。
作品简介
“最宠爱的孩子”。
狄更斯说:“在我所有的作品中,我最爱的是这一部。人们不难相信,对于我想象中的每个孩子,我是个溺爱的父母,从来没有人像我这样深爱着他们。不过,正如许多溺爱子女的父母一样,在我的内心最深处,我有一个最溺爱的孩子。他的名字就叫《大卫·科波菲尔》。”
阅读《译者序》前三段,说说为什么说这本书是狄更斯“心中最宠爱的孩子”
《大卫·科波菲尔》译本序
(宋兆霖 作于浙江大学求是村)
1、狄更斯是十九世纪英国最伟大的作家,他的三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为英国文学和世界文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大卫·科波菲尔》是他的代表作,是他“最宠爱的孩子”,该书一百五十多年来在全世界盛行不衰,一直深受世界文坛和广大读者的重视和欢迎,早在一九○八年,翻译家林纾和魏易就以《块肉余生述》为题,把它介绍给我国读者,成为最早传入我国的西欧古典名著之一。
2、《大卫·科波菲尔》被公认为狄更斯最重要的代表作,俄国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就把它誉为“一切英国小说中最好的一部”,认为它“有助于塑造健康的人格”。它也是作者的“宠儿”。在本书的序言中,作者写道:“在我所有的作品中,我最爱的是这一部。人们不难相信,对于我想象中的每个孩子,我是个溺爱的父母,从来没有人像我这样深爱着他们。不过,正如许多溺爱子女的父母一样,在我的内心最深处,我有一个最溺爱的孩子。他的名字就叫《大卫·科波菲尔》。”
《大卫·科波菲尔》译本序
3、《大卫·科波菲尔》是作者耗费心血最多,也是篇幅最长的一部作品,它是作者亲身经历、观察所得和丰富想象的伟大结晶。本书以第一人称叙述,而且其中确实带有不少自传的成分,如当童工,学速记,采访国会辩论,勤奋自学,成为作家,等等,均为作者的亲身经历,但这并不是自传,而是小说,我们只能说作者利用了不少自己的经历,其中有他自己的影子,而现实生活中细致观察所得和想象虚构的成分则更大,如书中的主人公为遗腹子,少年就成孤儿,而作者写这本书时,他的父母都还健在;又如作者的父亲曾因负债入狱,但书中入狱的已成了米考伯先生。《大卫·科波菲尔》在狄更斯的全部创作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这不仅是一部融入不少作者本人生活经历的自传体小说,而且同他的其他作品相比,它更能反映出作者的创作思想和艺术风格,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部作品更富有狄更斯的特色。作者通过本书主人公大卫·科波菲尔出生后的种种经历到自学成才,成为著名作家的生活道路,全面地描绘了十九世纪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社会的广阔画卷,展现了当时各个不同阶层的人物形象,从而表达了作者本人的人生哲学和道德理想。
……
选文中哪些地方能够看出这是一部自传性小说?
狄更斯经历 文中叙写大卫经历 相似点
1
2
3
父亲是英国海军军需处一名小职员
“米考伯先生曾当过海军军官”
职业
父亲常入不敷出,在狄更斯11岁时,因无力偿还债务,进了负债人监狱
“一天清晨,他被捕了”
“米考伯太太决定也搬进监狱去住”
12岁被迫辍学独自谋生,在一家鞋油作坊当学徒工,给鞋油瓶封口和贴标签
负债入狱经历
“于是在我十岁那年,我就成了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里的一名小童工了。”
童工经历
自传性小说
(第1段)如今,我对世事已有足够了解,因而几乎对任何事物都不再引以为怪了。不过像我这样小小年纪就如此轻易地遭人遗弃,即使是现在,也不免使我感到有点儿吃惊。好端端一个极有才华、观察力强、聪明热情、敏感机灵的孩子,突然身心两伤,可居然没有人出来为他说一句话,我觉得这实在是咄咄怪事。没有一个人出来为我说一句话,于是在我十岁那年,我就成了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里的一名小童工了。
(第54段)我每天都往来于塞德克和黑衣修士区之间,吃饭时间就到偏僻的街上转悠,街上的石头想必都让我那双孩子的脚给踩坏了。我不知道,当年在“霍普金斯船长”的朗读声中,一个个从我面前走过的人里,还有多少人已经不在了!现在,每当我回忆起我少年时代那一点点挨过来的痛苦岁月时,我也不知道,我替这些人编造出来的故事中,有多少是被我想象的迷雾笼罩着的记得十分真切的事实!可是我毫不怀疑,当我重踏旧地时,我好像看到一个在我面前走着、让我同情的天真而富于想象的孩子,他凭着那些奇特的经历和悲惨的事件,创造出了自己的想象世界。
自传性小说
前情回顾
本文节选的是第十一章
小说前面的情节是:
大卫·科波菲尔出生前,父亲就去世了。大卫从小和母亲克莱拉、善良的女仆佩格蒂相依为命。天真无知、不知人世险恶的克莱拉被冷酷阴险的谋得斯通先生哄骗,改嫁给他。大卫遭到谋得斯通的虐待,被送进寄宿学校,他在学校里结识了斯蒂福斯、特雷德尔等人。母亲去世后,谋得斯通霸占了科波菲尔家的财产,把大卫送到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当童工。
▲《大卫·科波菲尔》插图
《大卫·科波菲尔》全章
第一章 来到人间
第二章 初识世事
第三章 生活有了变化
第四章 蒙羞受辱
第五章 遣送离家
第六章 相识增多
第七章 第一学期
第八章 我的假期
第九章 难忘的生日
第十章 遭受遗弃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决计出逃
独自谋生
“我想你是知道的,大卫,我并不富有。不管怎么说,你现在该知道了。你已经受了不少教育。教育是很费钱的;而且即使不费钱,我能供得起,我也认为,继续上学对你毫无益处。你的前途是,自己到社会上去奋斗,而且越早开始越好。”
-------第10章
成长路上遇到的人:继父谋得斯通
(第1段)……好端端一个极有才华、观察力强、聪明热情、敏感机灵的孩子,突然身心两伤,可居然没有人出来为他说一句话,我觉得这实在是咄咄怪事。没有一个人出来为我说一句话,于是在我十岁那年,我就成了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里的一名小童工了。
大卫遭遇的成长困境
请结合课文具体内容,说说大卫遭遇了怎样的成长困境。这样的困境对他产生了哪些影响?
身处困境 心处困境
文中展现 1. 2. 3. …… 1.
2.
3.
……
大卫遭遇的成长困境
大卫遭遇的成长困境(第2段)
狭窄的街道
又破大旧的房子
腐烂的地板和楼梯
东奔西窜、吱吱乱叫的成群的灰色大老鼠
到处的污垢和腐臭
——污浊、恶劣的劳作环境
大卫遭遇的成长困境(第3段)
……于是有一些大人和小孩就着亮光检查这些瓶子,扔掉破裂的,把完好的洗刷干净。摆弄完空瓶子,就往装满酒的瓶子上贴标签,塞上合适的软木塞,或者是在软木塞上封上火漆,盖上印,然后还得把完工的瓶子装箱。这全是我的活儿,我就是雇来干这些活儿的孩子中的一个。
——繁重、单调、艰辛的劳作
大卫遭遇的成长困境(第4段)
米克·沃克——破围裙、纸帽子
粉白·土豆——面色灰白
——社会底层、贫困的童工伙伴
大卫的内心感受(第5段)
我竟沦落到跟这样一班人为伍,内心隐藏的痛苦,真是无法用语言表达;我把这些天天在一起的伙伴跟我幸福的孩提时代的那些伙伴作了比较——更不要说跟斯蒂福思、特雷德尔那班人比较了——我觉得,想成为一个有学问、有名望的人的希望,已在我胸中破灭了。当时我感到绝望极了,对自己所处的地位深深感到羞辱;我年轻的心里痛苦地认定,我过去所学的、所想的、所喜爱的,以及激发我想象力和上进心的一切,都将一天天地渐渐离我而去,永远不再回来了……
痛苦
羞辱
绝望
大卫的内心感受(第52段)
在这段时间里,我依旧一直在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里干着普通的活儿,跟那几个普通人做伙伴,心里仍和开始时一样,感到不应该这样落魄,受这样的屈辱。不过,我每天去货行,从货行回家,以及中饭时在街上溜达,都会看到许多孩子,可我从来没有结识过其中的任何一个人,也没有跟其中的任何一个人交谈,当然对我来说,幸亏如此。 ……
落魄
屈辱
主要事件 人生成长
成为米考伯家的房客。
被遗弃成为童工时。
“我”懂得了对关爱、温情和“文雅”予以回馈,如在见米考伯先生前,“我”洗了“手和脸”。
成长的起点:接受现实。
倾听米考伯太太的诉说。
“我”在冷漠的环境里和苦难的生活中学会了同情,并对米考伯先生一家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大卫遭遇的困境,对他的影响显然是巨大的,那么这对他的成长有什么帮助吗?
主要事件 人生成长
成为米考伯太太的“知己”。
“我”去探望入狱的米考伯先生。
“我”经常探望狱中的米考伯一家。
“我”以实际行动帮助别人,展示出一个孩子的纯真、善良。
在苦难的生活中学会直面现实,变得坚强,懂得关爱他人。
学会珍惜患难之情。
生活的天才,都是具有能够持续、长久忍耐痛苦的同时,还能坚守正道又能够冷静清醒地不断妥善化解痛苦和问题的能力的人。
受苦而不丧气,是伟大的事情。——费内伦
在大卫的童工经历中,生活着同样处于困境中的一群人,而米考伯夫妇是其中最突出的两位。他们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他们留给你印象深刻的是哪一点?与米考伯夫妇的交往会给成长 中的大卫带来哪些影响?请动笔在书中画出对他们的描写句,试着做点儿批注。
困境下的人生
应对困境的办法一(米考伯先生)
(第6段)……我进去了,发现那儿还有一个胖墩墩的中年男子,他身穿褐色外套、黑色马裤、黑色皮鞋,脑袋又大又亮,没有头发,光秃得像个鸡蛋,他的大脸盘完全对着我。他的衣服破旧,但装了一条颇为神气的衬衣硬领。他手里拿着一根很有气派的手杖,手杖上系有一对已褪色的大穗子,他的外套的前襟上还挂着一副有柄的单片眼镜——我后来发现,这只是用作装饰的,因为他难得用来看东西,即使他用来看了,也是什么都看不见的。(第6段)
(批注)肖像描写:衣着打扮,写出了他 以及他 的性格特点。
生活贫困、经济拮据
讲究排场、爱慕虚荣
(第6段)“你在这个大都市的游历还不够广,要想穿过这座迷宫似的现代巴比伦,前往城市路,似乎还有困难——简而言之,”说到这儿,米考伯又突然露出亲密的样子,“你也许会迷路——为此,今天晚上我将乐于前来,以便让你知道一条最为便捷的路径。”
应对困境的办法一(米考伯先生)
(批注)语言描写,米考伯先生主动为大卫带路,并为他找一条最便捷的路,说明他是一个 的人。
热心善良、体贴真诚
应对困境的办法一(米考伯先生)
(批注)动作描写,米考伯先生离开时的一系列动作表明他有 , 是一个 的人。
神气十足、乐观自信
(第21段)“他便戴上帽子,腋下夹着手杖,腰杆儿笔挺地走出来。离开账房后,他还哼起了一支曲子。”
绅士派头
应对困境的办法一(米考伯先生)
(批注)住宅,米考伯先生的住宅摆设再次表明,他是一个 的人。
(第24段)到达温泽里他的住宅后(我发现,这住宅像他一样破破烂烂,但也跟他一样一切都尽可能装出体面的样子),他把我介绍给他的太太。米考伯太太是个面目消瘦、憔悴的女人,一点也不年轻了。她正坐在小客厅里(楼上的房间里全都空空的,一件家具也没有,成天拉上窗帘,挡住邻居的耳目),……
生活贫困、经济拮据、
爱慕虚荣
应对困境的办法一(米考伯太太)
(批注)语言描写,米考伯太太把娘家以前的辉煌挂在嘴边,体现了她 ,她同丈夫一同应对眼下家庭困难,表现了她 的性格特征。
善解人意、夫唱妇随
(第26段)“我结婚以前,”米考伯太太带着双胞胎和其他人,领我上楼看房间,坐下来喘口气说,“跟我爸爸妈妈住在一起,当时我从来没有想到,有一天我不得不招个房客来住。不过,既然米考伯先生有困难,所有个人情感上的好恶,也就只好让步了。”
(第28段)“眼下米考伯先生的困难,几乎要把我们给压垮了。”米考伯太太说,“到底是否能让他渡过这些难关,我不知道。当我跟爸爸妈妈一起过日子时我真的不懂,我现在用的‘困难’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不过经验能让人懂得一切——正像爸爸时常说的那样。”
爱慕虚荣
应对困境的办法二(米考伯先生)
(批注)动作描写,用了对比的手法,鲜明地展现出米考伯的双重性格,既有 的一面,又有 的一面,展示了社会底层市民扭曲的性格。
乐观、开朗
(第32段)……遇到这种时候,米考伯先生真是又伤心,又羞愧,甚至悲惨得不能自制,用一把剃刀做出抹脖子的动作来(这是有一次他太太大声尖叫起来我才知道的)。可是在这过后还不到半个小时,他就特别用心地擦亮自己的皮鞋,然后哼着一支曲子,摆出比平时更加高贵的架势,走出门去了。……
伤感、沮丧
应对困境的办法二(米考伯先生)
(批注)对比的手法,既写出他 ,又再次突出他的 。
(第34段)……有一次,这种星期六晚上的谈话刚开始,米考伯先生就泣不成声,可是到了快结束时,他竟又唱起“杰克爱的是他可爱的南”来。我曾见过他回家吃晚饭时,泪如泉涌,口口声声说,现在除了进监狱,再也没有别的路了;可是到了上床睡觉时,他又计算起来,有朝一日,时来运转(这是他的一句口头禅),给房子装上凸肚窗得花多少钱……
(第45段)最后,米考伯先生的困难终于到了危急关头,一天清晨,他被捕了,被关进赛德克的高等法院监狱。在走出家门时,他对我说,他的末日到了——我真以为他的心碎了,我的心也碎了。可是我后来听说,就在那天上午,还有人看到他兴高采烈地在玩九柱戏呢!
耽于幻想
乐观开朗
应对困境的办法二(米考伯先生)
(第47段)……我们大哭了一场。我记得,他郑重地劝告我,要拿他的这种结局引以为戒;他要我千万记住,一个人要是每年收入二十镑,花掉十九镑十九先令六便士,那他会过得很快活,但要是他花掉二十镑一先令,那他就惨了。在这以后,他向我借了一先令买黑啤酒喝,还写了一张要米考伯太太归还的单据给了我,随后他收起了手帕,变得高兴起来了。
应对困境的办法二(米考伯太太)
(批注)对比的手法,既写出她的爱慕虚荣,更突出其乐观开朗。
(第32段)米考伯太太也同样能屈能伸。我曾看到,她在3点钟时为缴税的事急得死去活来,可是到了4点钟,她就吃起炸羊排,喝起热麦酒来了(这是典当掉两把银茶匙后买来的)。有一次,她家刚被法院强制执行,没收了财产,我碰巧提前在6点钟回家,只见她躺在壁炉前,头发散乱,披在脸上,可是就在这天晚上,她一面在厨房的炉子旁炸牛排,一面告诉我她爸妈以及经常来往的朋友们的事。我从未见过她的兴致有比那天晚上更好的了。
(第38段) ……米考伯太太说,“食物间里真是连一点儿渣子都没有了。可干酪皮儿又不适合给孩子们吃。我跟爸妈在一起时,说惯了食物间,这会儿几乎不觉又用起这个词来了。我的意思是说,我们家什么吃的都没有了。”
(第40段)……我赶紧掏了出来,真心诚意地要求米考伯太太收下,就算是我借给她的。可是那位太太吻了吻我,定要我把钱放回口袋,并说,这样的事她想也不能想。
(第41段)“不,亲爱的科波菲尔少爷,”她说,“我丝毫没有这种想法!……
(批注)语言描写,米考伯太太总是把娘家的辉煌挂在嘴边说明她爱慕虚荣,她生活艰难但拒绝一个小孩子的钱,说明她心地善良、不贪小便宜。
应对困境的办法二(米考伯太太)
(第51段)……后来,米考伯太太决定也搬进监狱去住,因为这时候米考伯先生搞到了一个单独的房间。于是我就把这所住房的钥匙交还给房东,房东拿到钥匙非常高兴。几张床都搬到高等法院监狱里去了,留下了我的一张。我把它搬到了另外租的一个小房间里。这个新寓所就在监狱大墙外不远的地方,我为此感到很满意,因为我跟米考伯一家患难与共,彼此已经很熟,舍不得分开了。他们也给那个孤儿在附近租了个便宜的住处。
侧面描写,米考伯太太对丈夫忠诚体贴、不离不弃,对“我”和仆人乐善好施、心地善良。
应对困境的办法二(米考伯太太)
小结:
米考伯先生是一个对我热情、善良、真诚、为我处处考虑的“慈父”形象,但又是一个爱慕虚荣、穿着讲究、债多不愁、乐天安命的滑稽形象。
米考伯太太也是善解人意、心地善良、爱慕虚荣、乐观开朗的人物形象。
虽然米考伯夫妇装文雅、爱虚荣、无远虑、总幻想着走运,查在课文第51段,大卫却说“我跟米考伯一家患难与共,彼此已经很熟,舍不得分开了”,这是为什么?
善与爱
这世界已经够冷,
让我们以彼此的体温取暖!
应对困境的办法三(米考伯夫妇)
思考
与米考伯夫妇的交往会给深陷人生寒冬的大卫带来哪些影响?
1、乐观?
2、善与爱?
3、理财观?
4、婚恋观?
……
米考伯先生最显著的特点是得过且过,盲目乐观。
他爱慕虚荣、讲究排场、盲目乐观,尤其是他债多不愁、乐天知命的性格,使他成为世界文学中的一个典型形象,后人将这些行为及其背后的思想概括为“米考伯主义”。而“米考伯”一词也被收入了英语词典,意思是“没有远虑,幻想走运的乐天派”。
“米考伯主义”
米考伯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代表 19 世纪英国社会底层的“小人物”。
他不仅存在于书里,更存在于当 19 世纪时的英国社会中,他是一类人的代表,即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大卫·科波菲尔》为我们勾勒的是 19 世纪中叶工业革命时期急剧变革的英国社会风貌,这时的英国享受着工业革命带来的显著成果,表面上烈火烹油、鲜花着锦,实际上社会贫富差距悬殊,社会矛盾日益尖锐。狄更斯对米考伯这一类人的描写就折射了当时英国社会的诸多弊端,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态度,因此米考伯的形象已经具有了超越个体的典型性和普遍性。
想一想
我们今天还有米考伯式的人物吗?你都想到了谁?
(吃光用光花光的月光族?信用卡透支族?)
有人说“人人心里都应该住着一个米考伯”,你认同这句话吗?
拓展阅读
想知道总盼着时来运转的乐天派米考伯最终有没有时来运转吗?他后来又为大卫做了哪些事情?建议将11章之后有米考伯的章节找来读读,你会对这个人物有更完整的认识,也相信会给你带来不少更有趣的阅读感受。
赏析艺术手法
为什么米考伯夫妇的形象令人过目不忘?
请你结合课文具体描写,赏析狄更斯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
装文雅、慕虚荣:第6段、第8段、第10段、第14段、第21段
赏析艺术手法
结合课文具体内容,完成下面表格。
人物 性格特点 外部特征(外貌、语言、动作)夸张化、漫画式描写 反复强化
米考伯先生 爱慕虚荣 第 段:
米考伯式 “乐观” 第 段:
米考伯太太 第 段:
“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
关于狄更斯的艺术夸张,评论家们褒贬不一。有的认为,狄更斯运用夸张手法塑造人物是一种“创造”,英国诗人艾略特就认为狄更斯所塑造的人物“比人们本身更为深刻”。有的则认为。狄更斯抓住人物身上的某一特点加以夸张,使人物失去了真实感。英国现代小说家、批评家福斯特将小说中的人物分为两类:“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
扁平人物——是“基于某一种单一的观念或品质塑造而成的”,性格简单、静止;
圆形人物——更类似于现实中的人,性格复杂且变化发展。
英国小说家福斯特却认为,狄更斯的人物几乎全是扁平的,“扁平人物在自身成就上是无法与圆形人物匹敌的”。
“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
你认为作家塑造的扁平人物是真实的吗?塑造扁平人物有意义吗?你是如何看待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的的分类与价值的?请结合具体的人物形象谈谈你的看法。
你会想到谁?
别里科夫、奥楚蔑洛夫、葛朗台……
扁平人物:真实?类型化?只有一种性格?简单?有深度?有价值?逊色于圆形人物?扁平圆形合理?……
社会风貌
教材学习提示第3段写道“阅读时,注意领略小说中所展现的19世纪英国的社会风貌”,社会风貌泛指社会习俗特征所呈现出来的风气和面貌。是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展现人物的生活场景。
生活场景
人的生存状态、精神面貌、风俗习惯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社会风貌
大卫生活在什么样的人们中间?
小说主要描写了哪些生活场景?
人们的生存状态、精神面貌如何?
请在课本中圈画出描写这些内容的相关语句,看看作品展现出了怎样的社会风貌。
社会风貌
大卫生活在什么样的人们中间?
货行的童工
济贫院的孤儿
街头的流浪儿
债主(鞋匠)、负债破产入狱的人们
……
社会底层
小人物
生活场景
小说主要描写了哪些生活场景?
场景一:小童工在货行艰辛劳作
场景二:米考伯夫妇的生活困境
场景三:欠债破产者的监狱生活
场景四:失学者、孤儿街头流浪
社会风貌
19世纪中叶的维多利亚时代,英国正享受着工业革命带来的显著成果,经济正处于迅速发展期,呈现出一幅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繁荣盛世景象。
然而富庶背后隐藏着罪恶,在维多利亚时代,财富的分配始终不均,贫富对比十分明显,人们的生活水平相差太大,一个国家存在着天堂与地狱的鸿沟。同时英国人的政治制度,包括政府制度、文官制度、司法制度、议会选举制度等等,都与时代格格不入。
社会底层 遭遇凄惨 小人物
童工岁月
他在《自传》中这么写道:
“我从来没有勇气回到我的奴役生活开始的地方去。我再也没有看见这个地方。我也不能忍受走近这个地方。多少年来,每当我来到这一带,我就绕路而行,以免闻到黑鞋油的瓶塞上加胶泥的那种气味,它使我想起我从前的经历……就是在我的大孩子能说话以后,我从区政府旁的老路走回家时还会落泪。”
童工岁月
在这段街头挣扎的岁月里,狄更斯感受到的是屈辱和创伤,时隔多年,他仍然对当时的生活耿耿于怀:
“我整个身心所忍受的悲痛和屈辱是如此巨大,即使到了现在,我已出了名,受到别人敬爱,生活愉快,在睡梦中我仍常忘掉我有爱妻和娇女,甚至忘掉自己已成人,好像又孤苦伶仃地回到那段岁月中了。”
-----约翰·福特《查尔斯·狄更斯传》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思考
小说中还有谁需要成长,为什么?
社会也需要成长
成 长
一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社会良知
一个人道主义者的揭恶扬善
成 长
即使身陷沟渠,也要仰望星空。
决不可卑鄙自私,
决不可弄虚作假,
决不可残酷无情。
向善而生,终遇美好!
独特的视角
小说以第一人称叙述,有什么好处?
①小说是作者带有自传性的作品,全书采用第一人称叙事,其中融进了作者本人的许多生活经历,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使叙述更有说服力。
②小说是以“我”的口吻,以亲身经历者的眼光去观察和叙述,使小说主观色彩更为浓厚,便于更直观地抒发作者对社会现状的批判之情,有利于作者表达对社会诸多现象的认识。
③“我”是小说的线索,以“我”的见闻串起故事情节,使故事情节更加紧凑、集中。
④便于揭示主人公的深层心理,拉近了小说主人公与读者的距离,让读者走进小说主人公的世界,产生强烈共鸣。
谋得斯通-格林比货行坐落在河边,位于黑衣修士区。那地方经过后来的改建,现在已经变了样了。当年那儿是一条狭窄的街道,街道尽头的一座房子,就是这家货行。街道弯弯曲曲直达河边,尽头处有几级台阶,供人们上船下船之用。货行的房子又破又旧,有个自用的小码头,紧靠码头处,涨潮时是一片水,退潮时是一片泥。这座房子真正是老鼠横行的地方。它那些镶有护墙板的房间,我敢说,经过上百年的尘污烟熏,已经分辨不出是什么颜色了;它的地板和楼梯都已腐烂;地下室里,成群的灰色大老鼠东奔西窜,吱吱乱叫;这儿到处是污垢和腐臭;凡此种种,在我的心里,已不是多年前的事,而是此时此刻眼前的情景了。它们全都出现在我的眼前,就跟当年那倒霉的日子里,我颤抖的手被昆宁先生握着,第一次置身其间见到的完全一样。 (第2段)
文中开篇对货行环境的描写有何作用?
视觉
听觉
嗅觉
1.自然环境方面,交代了“我”当时工作的地方环境恶劣:外部狭窄、泥泞;内部破败不堪,腐臭难闻。
2.社会环境方面,展现了当时英国的社会风貌,资本家为了雇佣更加廉价的劳动力而大量使用童工,揭露了盛世下的阴暗面,批驳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一味追逐私利而不顾道德底线和法度情理的丑恶行径,体现了作者对英国童工制度的指责,严重侵犯了人权,不合人道。
3.人物方面,衬托了人物当时灰暗的心境,反映了人物悲惨的遭遇。
4.主旨方面,揭示社会差异的悬殊,也暗示了英国社会想要进一步的发展就必须要采取适当措施,解决问题并改进现有制度。表现了作者对人道主义的强烈呼唤。
小说节选部分,通过对大卫·科波菲尔被遗弃成为童工、成为米考伯先生家的房客,以及在与米考伯一家交往中感受到生活的温情等一系列事件的叙述,展现了大卫·科波菲尔的不谙世故、天真无私,米考伯夫妇的真挚善良、乐观向上,底层人民的悲惨境遇以及彼此间的患难与共、亲密温情,再现了19世纪欧洲的现实社会生活,既表达了作者对人世间善良、宽厚、仁爱等美德的赞美, 同时也表达了其对当时冷酷社会现实的批判。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