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
学习目标
1.积累重要文言知识,疏通文意。(重点)
2.领会性善论、四端说,分析其论证思路和语言特色。(难点)
3.弘扬“仁义礼智”的传统美德,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后人称之为“亚圣”。孟子生于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提出“民贵君轻”,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为此,他到各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希望能够在诸侯中选出一位王天下的君主。由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激烈混战的社会状况不符,所以均未被统治者所采纳。孟子退而与弟子著书,遂成《孟子》。
课前预习
孟子思想
哲学思想——性善论:
“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
四端→四德
政治思想——仁政论:
保民而王
民贵君轻
《孟子》记录的是有关孟子重要思想的一些言论。共7篇,一般认为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属先秦语录体散文集。
《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的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更细致。
到南宋时,朱熹把它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把读经的传统推向更加狭窄的胡同,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背景
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封建制已经在各国确立。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互相攻伐;对内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割据混战的局面已成为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严重障碍。在尖锐激烈的社会变革和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下,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都提出了自己的思想主张。孟子也针对社会现状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便是其中的一篇。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忍”,狠心、残忍。
“不忍”,怜悯。
“不忍人之心”,指怜爱别人的心。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孟子的观点,即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
释 题
(1)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 ( )
(2)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 ( )
(3)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 )
(4)非恶其声而然也 ( )
(5)无辞让之心,非人也 ( )
(6)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 )
(7)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 )
(8)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 ( )
(9)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 )
……的原因
突然、忽然
用来……的方法
厌恶
谦逊推让
发端、萌芽
伤害
安定
侍奉
1.解释下列句子中标红的词。
自学检测
2.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 )
(2)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 )
(1)内,同“纳”,结交。
(2)然,同“燃”,燃烧。
诵读课文、理解文意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忍人:狠心对待别人
斯:才。
以:用、拿
运:运转,转动。
译文: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施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了。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诵读课文、理解文意
所以:……的原因。
乍:突然。
孺子:小孩。
于:介词,到。
怵惕:惊骇、恐惧。 恻隐:哀痛、怜悯。
内:同“纳”,接纳。 交:结交。
要:求取。
乡党:同乡。
恶:厌恶。
然:这样。
译文:之所以说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是因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见一个小孩要掉进井里面去了,必然会产生惊惧同情的心理——这不是因为要想去和这孩子的父母拉关系,不是因为要想在乡邻朋友中博取声誉,也不是因为厌恶这孩子的哭叫声才产生这种惊惧同情心理的。
诵读课文、理解文意
诵读课文、理解文意
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注释]
由是观之:由此看来。是,这,此;之,音节助词。
羞恶:意动用法,对自己的不善感到羞耻、对他人的不善感到憎恶。
辞让:谦逊推让。
端:萌芽,发端
诵读课文、理解文意
译文:由此看来,没有同情心,简直不是人;没有羞耻心,简直不是人;没有谦让心,简直不是人;没有是非心,简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发端;羞耻心是义的发端;谦让心是礼的发端;是非心是智的发端。
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诵读课文、理解文意
注释
人之有是四端也:人有这四种发端。之,助词,取独;是,这。
犹:犹如,好像。
四体:四肢。
贼:伤害。
然:通“燃”。
达:流通,指泉水涌出。
保:安定。
事:侍奉
诵读课文、理解文意
译文:人有这四种发端,就像有四肢一样。有了这四种发端却自认为不行的,是自暴自弃的人;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凡是有这四种发端的人,知道都要扩大充实它们,就像火刚刚开始燃烧,泉水刚刚开始流淌。如果能够扩充它们,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够扩充它们,就连赡养父母都成问题。”
单击此处
添加标题
自主思考
1.文章中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有哪些内容?
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包含四个方面,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简称“四心”。这“四心”是“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或者说是“四端”。
单击此处
添加标题
合作探究
1.研读文章,分析理解文章的思想观点、论证思路。
①文章一开头提出中心论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推论出“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的论点。
②举例说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并运用排比句式从正反两方面强调“四端”的重要性,得出“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的结论。
③孟子运用比喻论证的手法论证对“四端”要“扩而充之”,使“四端”发扬光大。
与开头相呼应,成功地完成了“人性善——仁政应行、可行、必行”的论证。
单击此处
添加标题
合作探究
2.联系历史或实际,谈谈人应具有“四端”的现实意义。
“恻隐之心”
治国为政方面:恻隐之心是“仁爱”思想的体现,可联系古代爱惜百姓的官员与帝王,现代如中共十八大体现出的“以民为本”的思想,“精准扶贫”的措施,都是“仁爱”的体现。相反,一些朝代和现代一些国家,对民实行暴政,发动战争导致生灵涂炭,都是“仁”的缺失。
人与自然方面:乱捕乱杀野生动物缺乏“恻隐之心”。
社会文明发展方面:“扶不扶”问题,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冷漠。
道理论证: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层层推理
举例论证:孺子入井
比喻论证:“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对比论证:正面: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反面: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正面:足以保四海/反面:不足以事父母
归纳本文在论证方法和语言上的特色
小结
(二)语言特点
①比喻说理,生动形象。(孺子入井、“四端”与“四体”)进行设喻,启发对方,使对方更易接受自己的观点。
②排偶句式,气势磅礴。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极富雄辩色彩。
小结课文、理清思路
第一层(开头——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尽”的观点,指出“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理天下就很容易了。
第二层(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非恶其声而然也),举例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尽”的观点。
第三层(由是观之——不足以事父母),阐述人要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扩充它们,就足以安定天下。
1.从文中看,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应包括四个方面,它们是 、 、 、 。
2.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其论证的依据是: , 。这在论证方式上属于 法。
3.在孟子看来,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那么治国施行仁政也是天经地义的。文中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句子是 , , 。
恻隐之心 羞恶之心 辞让之心 是非之心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 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例证
课堂检测
4.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的仁心
推导仁政,突出仁政应该是天经地义的。
B.孟子提出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对孔子关于
“人性”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尤其在此基础、上提出的“仁义礼智”,更是成了中国古代哲学中“性善论”的理论基础和支柱。
C.孟子指出“不忍人之心”是人生而固有的,承认“仁义礼智”
是人的天性里固有的,体现了孟子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D.孟子在认为“仁义礼智”是人的天性的同时,
并不完全否认后天培养的作用,强调需“扩而充之”才能发扬光大。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