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老子》四章
壹
贰
学 习 目 标
掌握老子的哲学思想及其影响,落实字词、特殊句式。(重点)
体会课文中所蕴含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难点)
理解选文的思想内容,思考其现实意义,
学习“以喻说理”的写法。(难点)
叁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阳,或曰谥伯阳,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籍贯也多有争议,《史记》等记载老子出生于陈国 。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认为李姓始祖。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老子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以博学而闻名,孔子曾入周向他问礼。
作者介绍
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
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
在权术上,讲究物极必反之理。
在修身方面,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
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作者介绍
老子思想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世界的本原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朴素辩证法
谦虚”““不争”“柔弱”“知足”——个人立身处世
无为而治——政治思想(“无为”是否为无所作为?)
小国寡民——历史观(局限)
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埏埴以为器:黏土 ②自伐者无功:讨伐
B.①跨者不行:跃、越过 ②自矜者不长:夸耀
C.①强行有志:强壮 ②自胜者强:强壮
D.①常于几成而败之:几乎 ②复众人之过:复习
自学检测
B
D
2.下列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当其无,有车之用 其安易持
B.故有之以为利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C.死而不亡者寿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D.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留
换
补
删
调
推
信、达、雅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代词,代指“车毂”,以下依次类推
汇集
以,来,为,制作(以下类推为建造,作为)
代词
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个毂当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和黏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
古代马车结构
思考
1.第十一章的“有”“无”是什么关系?
2.本章是如何论证“有”与“无”的关系的?
“有”和“无”是对立统一的,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无”让“有”发挥作用。正如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了车子的作用;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具备器皿的作用;有了门窗四壁的空的部分,才有了房屋的作用。
明确:举例论证。老子用车轮、器皿、房屋等例子来进行论证。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意动用法,以……为是
通“现”,显露
踮起脚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迈起大步想要前进得快,反而不能远行。自逞己见的反而得不到显明;自以为是的反而得不到彰显;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勋;自高自大的不能做众人之长。从道的角度看,以上这些急躁炫耀的行为,只能说是剩饭赘瘤,因为它们是令人厌恶的东西,所以有道的人决不这样做。
《说文解字段注》将这个字的源流解释得非常清楚:
或:“邦也。”《邑部》曰:“邦者,国也。”盖“或”、“国”在周时为古今字。古文只有“或”字,既乃复制“国”字。以凡人各有所守,皆得谓之“或”。各守其守,不能不相疑。故孔子曰:“或之者,疑之也。”……既有“国”字,则“国”训“邦”,而“或”但训“有”。汉人多以“有”释“或”。……高诱注《淮南》屡言:“或,有也。”
《说文解字段注》将这个字的源流解释得非常清楚:
或:“邦也。”《邑部》曰:“邦者,国也。”盖“或”、“国”在周时为古今字。古文只有“或”字,既乃复制“国”字。以凡人各有所守,皆得谓之“或”。各守其守,不能不相疑。故孔子曰:“或之者,疑之也。”……既有“国”字,则“国”训“邦”,而“或”但训“有”。汉人多以“有”释“或”。……高诱注《淮南》屡言:“或,有也。”
怎样论述?
思想?
比喻论证
以“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作喻
历史人物or事例?
——拿破仑,滑铁卢之战
合作探究
自见、自是、自伐、自矜不可取(排比)
说明
思想:急躁冒进、自我炫耀行为不可恃,喻示雷厉风行的政举不会被人们接受。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所:名词,地方,位置
怎样理解“死而不亡”?
身体——消失
精神——永存
“长寿”
从古至今,哪些人可配“死而不亡”?
合作探究
个人修养
知晓,了解
圣明
能了解、认识别人叫做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
能战胜别人是有力的,能克制自己的弱点才算刚强。
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人。坚持力行、努力不懈的就是有志。
不离失本分的人就能长久不衰,身虽死而“道”仍存的,才算真正的长寿。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均为代词,代后面动词所涉及的对象
均为代词,前者代问题,后者代混乱
于:在,状语后置的标志
败,使动用法,使……失败
之:主谓之间取独;而:连词,表修饰
事情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事物细微的时候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 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人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
第六十四章蕴含什么道理?
谈事物发展变化的辩证法。
老子认为,大的事物总是始于小的东西,任何事物的出现,总有自身生成、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对于在这个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祸患的环节给予特别注意,从而杜绝它们的出现。同时也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
合作探究
举正反两个事例(对比论证)去支撑“大生于小”这个论点。
处理困难要从容易处入手,实现远大(目标要从细微处入手。天下的难事,必定从容易的信起,天下的大事,必定从细微的做起。所以圣始终不自以为伟大,因此才能成就大的事情
[以经解经]第六十三章(节选)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1、事情都是从小到大、从易到难,从细到巨发展而来的
2、圣人在事情刚出现或在萌芽之时就把它化解掉
3、圣人表面上做小事、细事、易事,最后结果却成就大事、难事。
合作探究
1、儒家和道家都是中国传统文人思想,思考,儒道有何异同?
2、本文的论证特色是什么?
合作探究
儒家:
孔子:道德上主张“仁”,政治上主张“礼治”
孟子:主张“仁政”
道家:
老子:强调“道”,主张“无为而治”庄子: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主张无为而治
生活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
儒家
A.偏重社会伦理,思考“人与人”的关系,强调道德完善和人格提升,强调积极进取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
B.侧重人道,但同时具有积极用世和超然通达心态
探讨
C.古代知识分子同有儒道思想(苏轼、李白、陶渊明)
D.古代帝王同用儒道思想治国
道家:
A.偏重哲学问题,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突出宁静和谐与超越世俗的观念
B.侧重天道,但同时具有积极用世和超然通达心态
C.古代知识分子同有儒道思想(苏轼、李白、陶渊明)
D.古代帝王同用儒道思想治国
儒家论“天道”:
荀子的思想里,也明显吸收了道家思想,如《荀子·天论》篇言:“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作为当代青年,如何做到“儒道合一”?
例:人生启迪:
用儒家思想进取,
用道家智慧炼心。
做勇于担当的堂堂“君子”
做内心超然的悠悠“圣人”
本文的写作特色
师生合作
1、善于运用具体形象表现抽象哲理(以喻说理)
2、善用逆向思维
3、语言凝练精妙,多可作格言、警句。
4、排偶句式,形式新颖,变化灵活
课堂检测
下列对《老子》四章内容或手法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老子》第十一章里论述了“有”与“无”即实在之物与空虚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所讲的“有”与“无”是就现象而言的。B.在《老子》第二十四章里,老子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作比喻,说“自见”“自我”“自矜”的后果都是不好的,这些做法是不足取的。C.《老子》第六十四章以“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与“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进行对比,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道理。D.老子指出“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许多人不能持之以恒,总是在事情快要成功的时候失败了。主要原因在于将成之时,人们不够谨慎,开始懈怠。
C
(1)《老子》第十一章中指出“有”给人便利,“无”也发挥了作用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子》第二十四章中指出自夸和自高自大的害处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子》第三十三章中指出能了解、认识别人叫作智慧,能认识、了解自己才算聪明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
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4)《老子》第三十三章中指出能战胜别人和能克制自己的弱点的重要性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老子》第六十四章中以树为喻,指出强大的事物都是从微小开始萌发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老子》第六十四章中指出做事情坚持如一,就不会失败的情况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胜人者有力 自胜者强
合抱之木 生于毫末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材料一《老子·第六十七章》:“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老子“不敢为天下先”的思想,对我国2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材料二孙中山先生首倡“敢为天下先”的口号,积极投身于推翻腐朽的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国的革命事业。这一口号激励了无数爱国志士为国家、民族的命运而前赴后继。在清王朝的灰飞烟灭中,“中华民国”于1912年诞生了。 老子“不敢为天下先”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孙中山“敢为天下先”赢得了“中华民国国父”之称。你如何看待“不敢为天下先”与“敢为天下先”呢?联系社会实际,谈谈你的看法。200字左右。
课后作业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