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共1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共1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0-21 08:44: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8张PPT)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演变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 7 课
课时结构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选官制度
赋税制度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魏晋南北朝三省形成
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
唐初实行租庸调制
780年,实行两税法
三省六部制
隋唐三省六部制确立和完善
魏晋实行租调制
新课导入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思考探究
微探析1:教材上谈隋唐时期制度上也有“重要建树”,具体表现在哪里?
参考答案:选官制度、中央官制、赋税制度
微探析2:材料二说明了隋唐制度的什么特点?尝试从教材上找出证据。
参考答案:继承性。考试选官、三省制、租调制。
材料一:随后出现的隋唐统一王朝,国力强盛,疆域拓展,经济繁荣,民族往来和对外交往活跃,制度上也有重要建树,在当时世界范围内首屈一指。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27页。
材料二:在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的《叙论》中,他直接提出:隋唐之制度虽极广博纷复,然究析其因素,不出三源:一曰(北)魏、(北)齐,二曰粱、陈,三曰(西)魏、周。
隋唐制度是否一成不变?教材中的“科举制”、“三省六部制”、“两税法”的出现意味着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 ?与之前的制度相比,有什么特点?如何对其进行客观、切合的评价?
集贤·选官制度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1.选官制的历史演变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小镇 做题 家
阶层
途径
群体
寒门“做题” 家
(科举制)
历史解释
史料实证
隋唐
如何证明科举制使得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开和公平”呢?
1.选官制的历史演变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材料一
材料二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西汉]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汉文帝言孝悌,天下之大顺也。力田,为生之本也……廉吏,民之表也。朕甚嘉此二三大夫之行。”——[东汉] 班固《汉书·文帝纪》
材料四 “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唐] 房玄龄等《晋书·刘毅传》
微探析1:对上述材料进行分类,并结合教材内容,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列表或时间轴,阐述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以及选官标准。
合作探究
1.选官制的历史演变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西 周
战 国(秦)
汉朝
魏 晋
隋唐
1905年
世卿世禄制
血缘世袭
军功爵制
依据战功
察举制
依据品行
九品中正制
依据出身门第
科举制
依据才学
废除科举制
先秦时期 汉朝 魏晋南北朝 隋唐至明清
制度 世卿世禄制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方式
标准
世袭
血缘
自上而下推荐
品行
评定授官
门第
分科考试
才学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特点)
1.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财产等级等演变为学识、才能。
2.选官范围:范围日益扩大,官员素质不断提高。
3.选拔方式:由世袭、推荐、地方评议演变为科学考试。
公开
公平
2.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为什么科举制取代了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随着士族的没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0页。
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士族
“在政治上,‘居承平之世,不知有长乱之祸;处庙堂之下,不知有战阵之急’;在军事上,‘不乐武位,鄙薄武事’;在生活上,‘无不熏衣剃面,傅粉施朱,出则车舆,入则扶侍,肤脆骨柔,不堪行步,体羸气弱,不耐寒暑’,完全变成了一堆娇生惯养的废物。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第351页。
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士族没落,难肩时代之任,寒门庶族“千呼万唤始出来”
教材阐释缺乏具体实证
巩固皇权,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割据力量
【趁热打铁】
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指出:“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之不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投牒自列……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他强调科举取士的主要作用是( )
A.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
B.巩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统治
C.促成了官员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
D.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官员选拔程序
B
2.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结合教科书,总结隋唐统治者采取了哪些措施取代九品中正制?
隋炀帝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隋文帝
分科考试
增加考试科目
任用高官主持考试,可高科举地位
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
扩大科举取士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
继续发展1905年废止
3. 科举制的影响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问题探究
微探析1:结合教材相关知识,分析科举制对中国历代王朝的统治有何影响?
【评价:历史是客观的】
1.积极意义:科举制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P41)
2.消极意义:科举制选拔标准单一,压抑个性;用儒学作为考试内容,忽视了科技;片面应试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不能与时俱进,不利于人才培养,从长远来看不利于王朝统治。
【趁热打铁】
隋朝科举制度规定,考生不分民族、出身和地位,一律平等,按考试成绩录用为朝廷官员。这反映了当时推行科举制的主要目的是( )
A.促进民族交融,维护国家稳定
B.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治基础
C.扩大入士途径,加强统治基础
D.打破特权垄断,维护专制政体
C
集权·三省六部制
魏晋南北朝三省形成
隋唐三省六部制确立和完善

二、三省六部制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大唐六典》书影
《大唐六典》,简称《唐六典》,是唐玄宗开元年间官修的行政法典。它记载了唐朝前期的官制,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行政法典。
微探析1:唐朝在中央官制上又有哪些变革和创新?
微探析2:从秦到隋唐中枢机构的演变有什么特点?
思考探究




秦朝
【秦到隋唐中枢机构的变革】
西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三公九卿制
中外朝制度
三省制
三省六部制
汉承秦制
东汉
尚书台
【演变特点】
1.皇通过不断压抑、侵夺相权加强皇权。
2.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走向虚位。
3.宰相权力不断分化。
二、三省六部制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1.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1)承上启下:它是在继承和发展前代政治制度的基础上形成和完善的。
(2)分工合作: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分工合作。
(3)牵制监督:中央、地方各部门呈上奏章,必须通过尚书省交门下省审定,转中书省呈请皇帝批阅。
(4)皇权加强:宰相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2.三省六部制的作用
(1)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
(2)尚书省下设六部,分别贯彻各种政令,处理日常事务,提高了办事效率。
(3)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如何证明?
三省六部制
政事堂
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
【趁热打铁】
(2018·全国卷II)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到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换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C
集财·赋税制度
租调制
均田制
租庸调制
两税法

三、赋税制度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问题探究
影响一个朝代兴衰的因素有很多,赋税政策是一个重要因素。人民是社会的基础,赋税政策是和人民息息相关的,唯有执政者采取适合社会发展的赋税政策,政权才能稳定、统治才能长久,可谓兴业赋税、亡也赋税。要想长治久安,就得有符合发展的赋税制度做支撑,唐中后期的两税法就是成功税法的典型代表。
【谈谈赋税制度】
微探析1:结合教材及所学知识,完成表格内容。
微探析2:概括从秦到隋唐赋税制度的演变趋势。




制度 特征
春秋 初税亩 履亩而税
汉朝 编户制度 三十而税一
魏晋
隋至唐初
唐中期
【秦到隋唐赋税制度的演变】
租调制、均田制
租庸调制
两税法
定额租调
只问丁身,不问财产
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趋势: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征税的主要标准从人丁转为资产。
三、赋税制度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问题探究
微探析1:结合教科书的相关内容,分析从唐初的“只问丁身,不问财产”到唐后期的“惟以资产为宗”的原因。
参考答案: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控制的土地和编户日益减少,导致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减。
1.从租庸调到两税法
【趁热打铁】
唐玄宗天宝年间,租庸调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的2/3多。代宗大历年间,国家财政收入的重点则转向田亩税。赋税征收重点转移是由于当时( )
A.小农经济的发展壮大
B.唐末农民战争的沉重打击
C.人丁征税标准不合时宜
D.割据势力发展使国家分裂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生产的规模化要求生产资料迅速向经营者手中集中,均田制很快就被破坏而趋于驰废。”
——严文明等编《中华文明史》,第93页。
唯物史观
C
三、赋税制度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2. 两税法的内容与特征
“户无土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度所取与居者均,使无侥幸。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其租调杂役悉省,而丁额不废,申报出入如旧式。”
——《唐会要》卷八十三,中华书局,1955年
【两税法的内容】
①取消租庸调及一切杂役杂税。②不分主户、客户(外来户),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即算当地人,一律上籍征税。③不再按丁征税,改为按资产和田亩征税,根据资产定出户等,按户等征收户税,先“定税计钱”,再“折钱纳物”;按田亩数量征收地税。④每年分夏秋两季征收,夏税不得超过六月,秋税不得超过十一月(故称两税法)。⑤无固定住处的商人,所在州县依照其收入的一定比例征税。
均田制
(魏晋)
租庸调制
(唐初)
两税法(唐后)
按户(一夫一妇)征收粮和绢帛或布
以男丁计征;除租、调外,可输庸代役
不分主户、客户,以资产、土地征收;不再按丁征税,按资产和田亩征税
征收方式:实物
征收方式:
折钱纳物
征收方式:实物
特征: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三、赋税制度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3. 两税法的影响
小组探究
利: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是我国历史上赋税制度史上的转折点;“折钱纳物”,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弊:
(1)货币交易,伤农而利商。受市场物价影响,农民受到商人的剥削。(2)量入而出到量出而入。
加剧了官员、朝廷的挥霍无度,政府征收额外杂税,变相加剧了农民的经济负担。(3)资产审核常年失效,造成竭泽而渔,大地主把赋税转嫁到农民身上。
【观点依据】
1.教科书第41页“问题探究”。
2.结合教科书第40页的正文内容。
【趁热打铁】
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改革,收税“惟一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古代赋税制度逐渐向“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有利于( )
促进农产品商品化 B.保证农民生产时间
C. 放松人身依附关系 D.催生新的经济因素
C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