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共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共31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10-21 08:47: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洪武九年(1376年)的一天凌晨,皇宫里灯火辉煌,殿外传来阵阵痛叫声。这是明太祖下令在杖责一个廷臣。挨打的人名叫茹太素,任刑部侍郎。
挨打的原因是茹太素上书的奏折长达1.7万字,皇帝耐着性子一直读到大约16500字以后,最后的500字才接触到正题,一共写了5件事情。
据史料记载,朱元璋每天要看和听200多道奏折,要处理400件左右的事情。常常在吃饭的时候突然想起一件事情来,就赶忙放下筷子,把要办的事儿写到纸片上,又怕纸片丢失,叫人用针线缝在他的衣服上。
深思熟虑 究根问底
问题1:明太祖为什么会处理如此多的政务?
问题2:其他明朝皇帝针对庞大的政务又做出何种举措,产生何种影响?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课标要求】
1.通过了解明朝统一全国和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认识到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2.通过了解明朝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面临的危机。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一)明朝建立
1.时间:
2.建立者:
3.都城:
1368年
朱元璋(明太祖)
姓名:朱元璋
学历:无文凭,自学成才
家庭出身:贫农(至少三代)
籍贯:安徽凤阳
生卒:1328-1398
职业:和尚——皇帝
主要工作经历:
1328年-1344年放牛
1344年-1352年做和尚
1352年-1368年造反
1368年-1398年大明王朝皇帝
明太祖朱元璋
应天府(南京)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一)明朝建立
(二)政治制度
学习任务1:阅读教材页72-73相关内容,梳理明朝政治制度变化的表现。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二)政治制度
1.废除宰相制度,皇帝直接领导六部
情境1:阅读史料,分析朱元璋废宰相的原因及影响
材料1: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皇明祖训》
材料2: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是官者,分身之君也………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3:八日之间,内外诸司奏札凡一千一百六十,记三千二百九十一事”。
——(清)孙承泽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二)政治制度
1.废除宰相制度,皇帝直接领导六部
原因:
影响:
相权的存在危协到了皇权。
废除了秦以来实行了1000多年的宰相制度,皇权空前加强;
皇权过度集中,易导致暴政的出现。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二)政治制度
1.废除宰相制度,皇帝直接领导六部;
2.设立内阁
明太祖
明成祖
明宣宗
明神宗
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
奠定基础
文渊阁大学士(参与决策)
正式确立
票拟权
地位提高
大权尽归内阁
全盛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二)政治制度
1.废除宰相制度,皇帝直接领导六部;
2.设立内阁
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原非宰相。
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
—《明史》卷72《职官志》
性质:
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
职能:
票拟(替皇帝浏览百官奏章,草拟处理意见)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二)政治制度
1.废除宰相制度,皇帝直接领导六部;
2.设立内阁
3.宦官专权
原因:
表现:
比较而言,宦官比内阁更多得到皇帝信任
内廷宦官机构司礼监获得协助甚至代理皇帝批红权力;
提督东厂、控制锦衣卫(特务政治的代表)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二)政治制度
1.废除宰相制度,皇帝直接领导六部;
2.设立内阁
3.宦官专权
部分奏章
内阁
票拟
墨笔拟出处理意见
皇帝
审定后由太监朱笔抄出
批红
施行
首辅权压众臣

阁臣
相互牵制
太监
太监乱政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二)政治制度
1.废除宰相制度,皇帝直接领导六部;
2.设立内阁
3.宦官专权
4.废行省,设三司(布政使司 、按察使司 、都指挥使司)
(监察)
(军政)
布政司
都指挥司
按察司
地方
三司分权
权归中央
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内阁辅政
(行政)
中央
内阁
中书省
丞相



行中书省
吏、户、礼、兵、刑、工
明代政治制度的变化示意图
皇帝
司礼监
宦官专权
君主专制加强的产物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二)政治制度
(三)评价
情境2:阅读材料,评析明代政治制度的变化
材料1:(明朝)国家并未正式与阁臣以大权,阁臣之弄权者,皆不免以不光明手段得之。此乃“权臣”,非“大臣”。故虽如张居正之循名责实,起衰振弊,为明代有数能臣,而不能逃众议。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2:魏忠贤(1568年-1627年12月11日),明朝末期宦官。明熹宗时期,出任司礼秉笔太监,极受宠信,被称为“九千九百岁”,排除异己,专断国政,以致人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朱由检继位后,打击惩治阉党,治魏忠贤十大罪,命逮捕法办,自缢而亡,其余党亦被肃清。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二)政治制度
(三)评价
1.实质:
2.影响: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
有利于加强君主对全国的有效统治;
官僚机构对皇权的调节能力削弱,易导致政治黑暗,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历史趣闻】明朝的十六位奇葩皇帝
皇帝 奇葩之处 皇帝 奇葩之处
朱元璋 布衣皇帝——姓名昭示朝代命运 朱祐樘 凄惨皇帝——终生只有一个老婆
朱允炆 革新皇帝——革新削藩反被拿下 朱厚照 玩乐皇帝——任皇宫动物园园长
朱 棣 暴力皇帝——夺位迁都编书远洋 朱厚熜 求仙皇帝——忠于炼丹不爱上朝
朱高炽 美食皇帝——一不小心肥胖猝死 朱载垕 重色皇帝——惨死于身体被掏空
朱瞻基 蟋蟀皇帝——爱斗蟋蟀施行仁政 朱翊钧 罢工皇帝——罢工三十年不上朝
朱祁镇 俘虏皇帝——御驾亲征惨被俘虏 朱常洛 泻肚皇帝——被下泻药不幸死亡
朱祁钰 捡漏皇帝——哥哥被俘弟弟上位 朱由校 木匠皇帝——酷爱木匠溺水吓死
朱见深 专情皇帝——缺母爱热心姐弟恋 朱由检 上吊皇帝——农民起义被逼上吊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2分钟整理内化,1分钟快速提问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式
(一)郑和下西洋
1.目的:
2.概况:
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宣扬国威)
先后七下西洋,访问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达到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式
(一)郑和下西洋
1.目的:
2.概况:
3.特点:
4.评价:
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宣扬国威)
先后七下西洋,访问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达到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时间长、规模大、范围广、领先世界
①世界历史上空前规模的远洋航行,扩大了明朝的政治影响;
②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推动了中华文化的传播;
③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因此后来未能持续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式
(一)郑和下西洋
(二)海防问题
1.东南沿海的“倭寇”
(1)概念:
13世纪到16世纪左右,侵略朝鲜、中国沿海地区和南洋的日本海盗集团的泛称。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式
(一)郑和下西洋
(二)海防问题
1.东南沿海的“倭寇”
(2)背景:
元朝末年,倭寇骚扰我国东南沿海
明朝廷处于对日本经济封锁目的,厉行海禁
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禁之愈严而寇愈盛。片板不许下海,艨艟巨舰反蔽江而来;寸货不许入番,子女玉帛恒满载而去……于是海滨人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明】谢杰《虔台倭纂》
东南民间海上走私活动猖獗,与倭寇混杂,造成巨大破坏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式
(一)郑和下西洋
(二)海防问题
1.东南沿海的“倭寇”
(2)背景:
(3)结果:
(1)戚继光、俞大猷等平倭
(2)东南形势稳定朝廷放松私人海外贸易限制
戚继光平倭形势图
隆庆元年(1567),上谕“准贩东、西二洋”。万历十七年(1589)规定,每年准往东、西洋的商船各44只,后不断增加。
——王天有、高寿仙著《明史:多重性格的时代》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式
(一)郑和下西洋
(二)海防问题
1.东南沿海的“倭寇”
2.欧洲殖民者威胁
(1)背景:
(2)表现:
明朝中后期,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的活动日益频繁
1557年,葡萄牙人以晾晒货物为由,贿赂香山县地方官获得了在濠镜澳的租住权。
1624年,荷兰侵入台湾南部。
1626年,西班牙侵占台湾北部。
1642年,荷兰击败西班牙,独占台湾。
1662年,明郑成功收复台湾。
二、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式
2分钟整理内化,1分钟快速提问
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学习任务2:阅读教材页74相关内容,结合图片,梳理明朝的边疆民族政策。
(一)明代的边疆管理
修筑长城、战争、和议
行都指挥使司、封授当地僧俗首领
奴儿干都司、封授
地区 措施(史实) 影响
蒙古
藏族地区 东北地区 ①重新修筑长城;
②土木之变;
③1571年,鞑靼首领俺答汗与明订立和议,接受册封,恢复贸易。
①封授当地僧俗首领法王、王等称号;
②设立行都指挥司等机构,任用藏族上层人士管理。
①设立奴儿干都司;
②封授女真部落首领官号。
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的奠定发挥了积极作用,也为清朝中国疆域的最终形成奠定基础。
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一)明代的边疆管理
(二)明清易代
1.后金的崛起
(1)16、17世纪之交,建州女真努尔哈赤逐渐统一女真各部;
(2)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国号大金,对明朝展开进攻;
(3)1636年皇太极将女真族名改为满洲,并称帝,改国号为大清。
三、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一)明代的边疆管理
(二)明清易代
1.后金的崛起
2.农民起义
原因:
政治黑暗,天灾不断,阶级矛盾严重激化
结果:
1644年李自成建大顺政权,攻占北京,崇祯帝自缢,明亡

政治制度
废宰相
设内阁
宦官专权
对外交流
郑和下西洋
倭寇
西方殖民者
海防
问题
民族关系
蒙古南下
女真建州部崛起
藏族
联姻
内疆
问题
政治黑暗
农民
收税
起义
思维导图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