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2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共8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3.1.2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课件2022-2023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共8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0.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10-21 09:08: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89张PPT)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分布
地理新湘教版选择性必修一 第三章第一节
课程标准
1.运用示意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分析气压带、风带对气候形成的作用,以及气候对自然地理景观形成的影响。
学习目标
1.运用资料,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2.运用示意图,识记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麦哲伦带领的帆船队实现了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
船队经过南美洲南端的海峡时,风大浪高。船队进入30°S附近海域时,平静无风,炎热少雨。离开该海域后,沿途一直吹着东南风。 后来,东南风渐渐减弱,进入赤道附近海域时,风平浪静
——Magellan's global voyage
麦哲伦 (1480-1521年)
葡萄牙著名航海家和探险家
麦哲伦环球航行
麦哲伦船队哪段航程是逆风航行
哪段航程最为轻松?为什么船队在经过30° s附近海域时十分艰难
——Formation of barometric zone and wind zone.
二、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回顾
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产生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
热力环流
冷热不均
一、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1.大气环流: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包括:
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
大气环流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高低纬度间的热量差异
海陆间的热量差异
大气环流
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输送、交换热量和水汽
影响全球天气和气候
三圈环流
季风环流
一、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1.大气环流: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包括:
2.意义:
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
调整全球的水热分布,是各地天气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60 N
30 N
0
90 S
60 S
30 S
90 N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与分布
理想状态下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
1.单圈环流
我们通过假设一系列条件,由简单到复杂逐步得出大气运动状况。
假设:
(1)地球静止不动
(2)太阳终年直射赤道
(3)地表物质均匀
赤道低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赤道与极地之间的热力环流是否能够维持,为什么?
第二步假设:
(1) 太阳终年直射赤道(2) 地表物质均一
即只考虑---高低纬间的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
大气运动状况又是怎样的呢?

30°N
60°N
90°N
30°S
赤道低压带
赤道地区接受太阳辐射能量多,近地面的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空气密度减小,气压降低。
这样赤道地区就形成了一个低压带——赤道低压带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30°N
60°N
90°N
30°S
赤道低压带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赤道
北纬30度
赤道受热,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
高空北上气流右偏成西南风
南风
到北纬30度上空偏转成西风,气流无法北上在此堆积
北纬30度形成高压
近地面气流右偏成东北风
被迫下沉
60°
极地高气压带
90°
30°

东北信风带
盛行西风带
极地东风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假设地表性质均一/不考虑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考虑地转偏向力
三圈环流|低纬环流/中纬环流/高纬环流












极锋











西


30°N
60°N
90°N
30°S
60°S
90°S
赤道低压带
受热膨胀上升
重力堆积下沉
相互碰撞抬升
寒冷堆积下沉
极地高气压带
重力堆积下沉
相互碰撞抬升
寒冷堆积下沉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1)
七个气压带的形成
极锋
注意:
300
00
600
900
300
600
900
高空
地面
气压带形成的原因
极地高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
热力原因
热力原因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动力原因
动力原因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动力原因
动力原因
热力原因
极地高气压带
(1)热力型成因:与温度有关,温度高气压低,温度低气压高。
①赤道低气压带:近地面受热,空气膨胀上升。
②极地高气压带:近地面冷却,空气收缩下沉。
(2)动力型成因:与温度无关,与气流垂直运动有关,气流上升,则气压低;气流下沉,则气压高。
①副热带高气压带:高空气流堆积下沉而成。
②副极地低气压带:近地面暖空气被迫爬升(抬升)而成。

30°N
60°N
90°N
30°S
60°S
90°S
赤道低压带
受热膨胀上升
重力堆积下沉
相互碰撞抬升
寒冷堆积下沉
极地高气压带
重力堆积下沉
相互碰撞抬升
寒冷堆积下沉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东北信风带
盛行西风带
极地东风带
东南信风带
盛行西风带
极地东风带
(2)
六个风带的形成
极锋
注意:
在南半球,同样存在着低纬、中纬、高纬三个环流圈。
这样,全球共形成七个气压带。
在气压带之间形成了六个风带。
低纬环流
中纬环流
低纬环流
高纬环流
中纬环流
高纬环流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规 律
赤 道 低 压 带
副热带高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
找规律、巧记忆
气压带、风带南北对称,相间分布
高低气压带相间分布
同一半球信风带风向与极地东风带一样,与西风带风向相反
风带整体北撇南捺(小于号)
极地高气压带
极地东风
盛行西风
东北信风
东南信风
盛行西风
极地东风
极地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60°
60°
30°

30°
60°
60°
30°

30°
90°
90°
下沉
下沉
下沉
上升
爬升
爬升
极锋
极锋
下沉
低压带气流上升,高压带气流下沉
练习
请同学们画出全球的大气环流,标出三圈环流(低、中、高环流圈),标出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30°N
60°N
90°N
30°S
60°S
90°S
三圈环流涉及的知识点较多,而且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为突破这个难点,经纬设计了下图所示的知识整理图。读图,完成相关任务。
( )气压带
( )气压带
( )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
( )风带
( )风带
东北信风带
( )气压
( )气压
( )气压
低气压
东北风
( )风
( )风
90°
60°
30°

受热膨胀上升
堆积( )
暖而轻气流爬升到冷而重气流之上,形成( )气流
冷却收缩( )
( )环流
( )环流
( )环流
近地面
高空
(1)结合课文关于三圈环流的描述,将图中内容填写完整。
极地高
副极地低
副热带高
中纬西
极地东



东北
西南
下沉
下沉
上升
高纬
中纬
低纬
活动
北半球三圈环流知识整理
北半球三圈环流知识整理
如图是以极点为中心的半球示意图,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读图,完成(1)~(2)题。
(1)图例所示的气压带名称是(  )
A.赤道低气压带    B.副热带高气压带
C.副极地低气压带 D.极地高气压带
B
如图是以极点为中心的半球示意图,箭头表示地球自转方向。读图,完成(1)~(2)题。
(2)下图中能正确表示P风带风向的是(  )
B
  读下图,完成3~4题。
3.形成三圈环流的因素有(  )
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②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③太阳辐射对高低纬的加热不均 ④地转偏向力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下列能正确反映图中甲气压带两侧大气运动的方向是(  )
 A   B    C   D
B
D
读北半球中高纬环流示意图,完成5-6题。
5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地位于30°N附近
B.乙地位于30°N 附近
C.①是冷性气流
D.②是盛行西风
6下列四幅图中,表示②箭头风向的是(  )
  A      B     C     D
A
C
麦哲伦船队哪段航程是逆风航行
麦哲伦船队航行至南美洲南端的海峡时受盛行西风影响,船队逆风航行 。
哪段航程最为轻松
船队航行至东南信风带时,顺风航行,这段航程最为轻松。
为什么船队在经过30°S附近海域时十分艰难
航行至30°S附近海域时,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气流下沉,平静无风,加之天气炎热,航行十分艰难。
第三步假设:
(1) 地表物质均一
即考虑---高低纬间的受热不均、 地转偏向力
太阳直射点回归线运动
大气运动状况又是怎样的呢?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春分日-夏至日)
90°
60°
30°

30°
60°
90°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极地高压带
23°26’N
23 26’S
0
60 N
30 N
30 S
(三)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春分日-夏至日
夏至日-秋分日
90°
60°
30°

30°
60°
90°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极地高压带
23 26’N
23 26’S
0
60 N
30 N
30 S
夏至日—秋分日
秋分日-冬至日
90°
60°
30°

30°
60°
90°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极地高压带
23 26’N
23 26’S
0
60 N
30 N
30 S
秋分日-冬至日
冬至日-春分日
90°
60°
30°

30°
60°
90°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极地高压带
23 26’N
23 26’S
0
60 N
30 N
30 S
冬至日-春分日
①原因:
②规律:在北半球,与二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是
注:气压带、风带移动幅度约5-10个纬度,小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幅度
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作周期性的季节移动。
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读世界局部地区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中的M气压带是指(   )
A.赤道低气压带 B.副极地低气压带
C.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 D.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
2.图中M、N气压带所反映的时间可能是(   )
A.M气压带所反映的时间是7月份 B.M气压带所反映的时间是9月份
C.N气压带所反映的时间是7月份 D.N气压带所反映的时间是1月份
D
C
3.读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①~⑦代表的气压带或风带名称。
①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____,
⑤________________,⑥________________,
⑦________________。
(2)该图为________(南、北)半球的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3)若①气压带全部位于赤道以北,此时北半球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季。
(4)在全球气压带中,属于热低压的是______________,属于热高压的是________________,属于冷高压的是________________,属于冷低压的是________________。(填名称)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东北信风带
盛行西风带
极地东风带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四)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气候要素:
气温、降水
回顾:降水形成的条件
1.充足的水汽
2.凝结核
3.水汽遇冷凝结
垂直方向:
气流上升
近地面:低压
水平方向:
低纬流向高纬
盛行西风
气流垂直运动与天气状况
上升气流容易形成降水
下沉气流往往天气晴朗
——低压
——高压
考虑: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
1.气压带对气候的影响
低压——气流上升——多雨:
赤道低气压带(1个)、副极地低气压带(2个)
高压——气流下沉——少雨:
副热带高气压带(2个)、极地高气压带(2个)
全球热带雨林气候分布示意图
巴西亚马孙平原
刚果盆地
马来群岛
赤 道 低 气 压 带
全年高温多雨
气候特征:
例如:
气候类型 成因 气候特征
热带雨林气候 全年受 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终年高温多雨
全球热带沙漠气候分布示意图
南美洲
西海岸
撒哈拉沙漠
澳大利亚
纳米布
沙漠
阿拉伯半岛
北美洲
西海岸
副 热 带 高 气 压 带
副 热 带 高 气 压 带
全年高温少雨
气候特征:
例如:受单一气压带控制的气候类型
气候类型 成因 气候特征
热带雨林气候 全年受 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终年高温多雨
热带沙漠气候 全年受 副热带高气压带 终年炎热干燥
(四)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气候要素:
气温、降水
回顾:降水形成的条件
1.充足的水汽
2.凝结核
3.水汽遇冷凝结
垂直方向:
气流上升
近地面:低压
水平方向:
低纬流向高纬
盛行西风
考虑: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2.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东北信风
东南信风
极地东风
极地东风
极地东风和信风:
气温由低变高,水汽不易凝结,降水较少。
东北信风
东南信风
1.热带沙漠气候
常年受信风带控制的地区,气候炎热干燥,降水极少,也会形成热带沙漠气候。
信风带与热带沙漠气候
西风带:
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的气流,气温由高变低,水汽易凝结,降水较多。
西风带
西风带
2.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欧洲西部
主要分布在南北纬40°—60°的大陆西岸
南美太平洋沿岸
北美太平洋沿岸
全球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示意图
全年温和湿润
气候特征:
例如:受单一风带控制的气候类型
气候类型 成因 气候特征
温带海洋气候 全年受 盛行西风带控制 终年温和湿润
考虑: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低纬吹向高纬的风——暖湿气流、气温降低——多雨:
西风带(2个)
高纬吹向低纬的风——干冷气流、气温升高——少雨:
信风带(2个)、极地东风带(2个)
总结: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极地高气压带
极地东风
盛行西风
东北信风
东南信风
盛行西风
极地东风
极地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60°
60°
30°

30°
60°
60°
30°

30°
90°
90°
下沉
下沉
下沉
上升
爬升
爬升
极锋
极锋
下沉
气压带、风带性质(温度与湿度)
冷、干
冷、湿
热、干
热、湿
冷、干
暖、湿
热、干
3.气压带风带移动对气候的影响

30°N
60°N
规律
由于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有些地区一年中受到气压带和风带的交替控制,气候特点往往呈现出显著的季节差异。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东北信风带
盛行西风带
极地东风带
3.气压带风带移动对气候的影响
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与地中海气候
例如:受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影响而形成的气候类型及其气候特征。
3.气压带风带移动对气候的影响
气压带风带交替控制与热带草原气候
例如:受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影响而形成的气候类型及其气候特征。
热带辐合带是南北半球信风气流形成的辐合地带,其位置随季节而变化。下图为某区域热带辐合带的形成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①②两处的风向分别是 (  )
A.西南风、东南风 B.西北风、东南风
C.东北风、东南风 D.东南风、西北风
2.热带辐合带 (  )
A.影响的地区降水较多 B.位置移动的根本原因是气温变化
C.影响的地区气候温和 D.影响的地区降水稀少
C
A
第三步假设:
(1) 地表物质均一
即考虑---高低纬间的受热不均、 地转偏向力
太阳直射点回归线运动
大气运动状况又是怎样的呢?
单圈环流
三圈环流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①地球静止不动
②太阳直射赤道
③地球表面均匀
考虑地球自转(否定假设条件一)
近地面形成了7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考虑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否定假设条件二)
考虑海陆分布(否定假设条件三)
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假设条件)
思考:气压带风带又会是如何变化的呢?
1.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Differences of thermal properties between land and sea
陆地比热容小
升温降温快
海洋比热容大
升温降温慢
(五)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i
海陆的热力差异影响海陆的气压分布
冬季,陆地降温比海洋快,陆地气温较低,出现冷高压
夏季,陆地增温比海洋快,陆地气温较高,出现热低压
思考:世界哪个地区受海陆分布影响最大?为什么?
原因:太平洋是世界最大的大洋,亚欧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
亚洲东部居于两者之间,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最为显著。
亚洲东部
1月份大气活动中心 The center of high and low p-in January in-NH
亚欧大陆
太平洋
高气压
冷源
低气压
热源
Atmospheric
Air pressure belt and wind belt……
副极地低气压带
亚洲高压
(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阿留申低压
冰岛
低压
1月海平面气压分布
1月份高低气压中心
副极地低气压带
  1.1月份大气活动中心分布
1月份,北半球___________带被大陆上的__________切断,尤其是__________(又叫___________________)势力最强,控制范围最广,欧亚大陆的东部几乎都在它的控制之下,这就使副极地低气压带仅保留在________上,形成北太平洋上的__________和北大西洋上的__________。
副极地低气压
冷高压
亚洲高压
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海洋
阿留申低压
冰岛低压
7月份大气活动中心 The center of high and low p-in July in-NH
-05
亚欧
大陆
太平洋
Atmospheric
Air pressure belt and wind belt……
低气压
热源
高气压
冷源
7月海平面气压分布
副热带高气压带
亚洲低压
(印度低压)
夏威夷高压
亚速尔高压
副热带高气压带
2.7月份大气活动中心
7月份,北半球___________带被大陆上的__________切断,特别是亚洲大陆夏季增温强烈,是__________________(又叫______________)最为突出,这就使副热带高气压带只保留在________上,形成北太平洋上的___________和北大西洋上的_______________高压。
副热带高压
热低压
亚洲低压
印度高压
海洋
夏威夷高压
亚速尔高压
3.南北半球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The d-of thermal PB-the north and the SH
北半球的陆地面积比南半球的大,且海陆相间分布,使纬向分布的气压带被分裂为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南半球的海洋占绝对优势,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小,气压带基本呈带状分布
Atmospheric
Air pressure belt and wind belt……

例1 读世界部分区域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百帕),完成1-2题。
1.图中所示的季节应为北半球的 (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图3-1C-7
B
2.亚洲低压出现在图中的 ( )
A.① B.②
C.③ D.④
A
1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
7月海平面等压线分布
1.概念:由于大气活动中心的出现,使得带状风带被破坏,导致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显著改变。
季风环流
思考:世界哪个地区受海陆分布影响最大?为什么?
原因:太平洋是世界最大的大洋,亚欧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
亚洲东部居于两者之间,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最为显著。
亚洲东部
季风环流是大气环流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形成季风的重要因素。东亚、南亚背靠最大的大陆,东临最大的大洋,季风最典型。
季风环流
3.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1月海平面气压分布
类型 地区 源地 风向 性质 成因
冬季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 亚洲高压
西北风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亚洲高压
东北风
寒冷干燥
低温干燥
7月海平面气压分布
类型 地区 源地 风向 性质 成因
夏季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
夏威夷高压
东南风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南印度洋
西南风
高温多雨
高温多雨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3.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三、季风环流
东 亚 季 风 南 亚 季 风
冬季 风向
性质
成因 夏季 风向
性质
成因
主要分布地区
西北季风
东北季风
寒冷干燥
低温干燥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东南季风
西南季风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我国东部、朝鲜半岛、日本
印度半岛、中南半岛、我国西南
高温多雨
高温多雨
小结
读印度洋季风示意图,回答1-3题。
1.图中盛行风①的性质是
A.暖湿 B.冷湿 C.热干 D.冷干
2.与盛行风①形成原因无关的是
A.气压带、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B.海陆轮廓
C.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D.地转偏向力
3.该季节印度半岛多发的自然灾害是
A.洪涝 B.旱灾 C.寒潮 D.台风



读北半球1月份部分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填出图中A、B气压中心的名称:A
B 。
(2)A气压形成的原因是 ,被切断的气
压带是 。
(3)受气压中心的影响,图中C点盛行 风,D点盛行
风,我国的天气以
为主要特征。
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阿留申低压
海陆热力性差异
副极地低气压带
西北季
东北季
低温少雨
(4)D地7月盛行 风,其形成原因是
由此可见,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除 外,还有 ____ 、 等。
西南季
气压带、风带的移动
海陆性质差异
气压带、风带的移动
(2018·北京高考)如图所示为北半球某日02时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hPa)。读图,回答5-6题。
5.据图推断 (  )
A.北京风速大,风向偏东南
B.甲地可能出现强降水天气
C.极地气温低,气压值最高
D.热带太平洋洋面生成台风
6.依据气压分布,该日最接近 (  )
A.冬至    B.小满
C.夏至 D.立秋
B
A
下图为陆地(用110°E代表)与海洋(用160°E代表)气压梯度(大陆气压与海洋气压之差,单位:hPa)的时空分布状况。其中,图甲表示多年平均情况,图乙表示某年情况。读图,完成7-8题。
7.从多年平均状况看,40°N附近冬季风影响时间为 (  )
A.3个月 B.6个月 C.7个月 D.8个月
8.从多年平均状况看,50°N风力最小的时间是 (  )
A.4月 B.5月 C.7月 D.11月
C
B
单圈环流
三圈环流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纬向的气压带被分裂成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形成季风环流

①地球静止不动
②太阳直射赤道
③地球表面均匀
考虑地球自转(否定假设条件一)
近地面形成了7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考虑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否定假设条件二)
考虑海陆分布(否定假设条件三)
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北半球的气压带断裂成块状,南半球的气压带基本上呈带状分布
(假设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