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的歌声》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欣赏《森林的歌声》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森林的歌声》,熟悉乐曲各部分的主题旋律,感受音乐的不同情绪与音乐形象,了解乐曲的结构。
2.了解民族乐器,进一步了解小提琴、陶笛、吉他音色,感受乐器音色的丰富表现力。
3.通过对《森林的歌声》欣赏,感受动物和谐相处“一起生活多愉快”的欢乐心情。并能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树立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乐于主动、探究、聆听乐曲,并了解乐曲的结构,感受乐曲的情绪。
教学难点:
学生能够听辨A段和B段的音乐旋律,并能够在C段音乐中使用打击乐器配合表演。
教学用具:
钢琴、打击乐器、有关图片、多媒体课件等。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板书设计:
教材分析:
乐曲的创作背景:
《森林的歌声》又叫《森林狂想曲》,它是荒野探险家徐仁修、音乐制作人吴金黛等人用了5年共同创作,共收集鸟类、蛙类、虫类、溪流……等近100种自然声音,自然音源与音乐的节奏、调性相合无间。音乐淋漓尽致的展现了森林里一段段优美的画面,以及小动物们愉快生活的场景,受到广大听众的喜爱。
乐曲的教材分析:
乐曲演奏的乐器主要是陶笛、吉他、小提琴。每种乐器的音色各有特点:小陶笛的音色清脆嘹亮;吉他的音色,清澈透明、甜美圆润;小提琴的音色,悠扬婉转、柔美动听。师需引导学生区分三种乐器的音色,了解各个乐器的外形特点和演奏方式。
乐曲由A、B、C三个不同的主题旋律组成,A段情绪活泼欢快,B段情绪轻快明朗,C段激情盎然。乐曲最难听辨的是A、B部分的旋律,两段都比较的欢快,因此我采用的听、画、跳等多种方式来引导学生区分旋律的走向。A段音乐旋律活泼欢快,表现小兔们欢快地向前跳的喜悦心情,旋律的走向是向前跳。B段音乐旋律轻快明朗,表现松鼠们上树摘果子的灵活机敏,旋律的走向是向上跳。C部分主要采用打击乐配奏方式,让学生记住旋律。乐曲由两个部分组成,第一个部分的乐曲结构是:A+A+B+A+B+C+A,第二部分的乐曲结构是:A+B+A+B+C+A。两个部分一起听,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太难,所以我将分为两个部分来听,第一个部分由一个学生贴,分组来跳A、B、C段,第二部分教师贴,学生说出听到的乐段和使用的乐器。这样乐曲的整个结构图就呈现在黑板上,来帮助学生记住乐曲的结构图。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经系统地掌握了一些最基本的音乐基础知识,认识了音的高低、长短、强弱,学习了很多儿童歌曲,感受了音乐的美,具备了一定的听赏能力。愿意主动参加集体活动,开朗活泼,但又缺乏耐心,本课是一节音乐欣赏课,整首乐曲听赏需要4分07秒,听赏的时间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些过长,我主要采用了先分后总的方式。采取情境导入法,先分听三段音乐, 为让学生更好地抓住音乐的情绪和音乐形象,调动学生主动倾听的积极性,因此将用三种动物代表三段音乐:A段,地上会跳的动物(小兔队长);B段,树上爱跳的动物(松鼠队长);C段,森林里高个子的动物(长颈鹿队长)。让学生哼唱主题旋律,激起学生听赏的兴趣,以及游戏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最后总的感受乐曲中愉快的音乐氛围,唤起学生保护森林,爱护环境的意识。
设计理念:
本课以情境导入,主线是A、B、C三段音乐贯穿始终,通过音乐的欣赏,感受到三段音乐的情绪和意境有何不同?让学生随着音乐,走进美丽的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神秘与宁静,体会到动物们和大自然和睦相处的一段段动人场景。感受到中国的传统乐器和自然糅合后带给我们一种清凉而又纯净的空间。副线是人文文化的传递,在当今四处被污染,一切在高速发展的社会中,我们都渴望那份清新和宁静,通过音乐欣赏,唤起学生保护森林,爱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流程:
情境导入——分段倾听和学唱A、B段旋律——简介乐曲中使用乐器——倾听C段旋律,并用打击乐为乐曲伴奏——分析乐曲的结构图——拓展延伸——课堂小结。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时间安排
情境导入 谈话导入,引导学生倾听乐曲的引子部分。(各种动物的叫声) 1.聆听音乐2.思考乐曲中有哪些动物在说话? 情境导入,激起学生对音乐倾听的欲望 2分钟
分段欣赏 介绍A部分(小兔队长)老师在黑板上画出A段旋律图。(2)教师范唱旋律。2.欣赏B部分(松鼠队)(1)教师画B段的旋律图。(2)教师范唱旋律。 1.听赏A段(1)初听音乐。(2)说说小兔的心情怎样?(3)用lu学唱乐曲的旋律。(4)跟着音乐进行律动。2.听赏B段(1)初听音乐。(2)用la学唱松鼠的旋律歌。(2)学跳松鼠的动作。 采用“听旋律”、“画旋律图”、“唱旋律”等多种方法,让学生记住AB段的旋律。而此环节运用的线条旋律图,直观让学生感受到旋律的走向,有利于学生准确的演唱和记住旋律。 12分钟
分析AB段旋律 师引导学生观察黑板的旋律图,进行小结。 1.观看旋律图,试着说出音乐旋律的规律。2.学生听辨AB段的音乐。 解决难点:AB的都很欢快,在听辨上有一些难以辨别。将A段旋律画在草地,表现小兔们欢快地向前跳的喜悦心情,旋律的走向是向前跳。B段旋律画在树上,表现松鼠们上树摘果子的灵活机敏,旋律的走向是向上跳。这样利于学生对两段旋律的区分。 2分钟
认识乐器吉他、陶笛和小提琴 教师简介吉他、笛子和小提琴的外形和音色。 学生听音乐,辨三种乐器的音色,并试着表演各种乐器的演奏方式。听辨音乐表现的是小兔队还是松鼠队? 能够区分三种乐器的音色,并了解它们的表演方式。巩固学生对AB段旋律记忆。 6分钟
欣赏音乐C部分 1.说C段的音乐情绪。2.教师范唱。 1.初听音乐2.学生听老师唱,在乐谱上找到老师演唱的激情点,感受乐曲的情绪。3.认识打击乐器,能在激情点准确的用打击乐为为歌曲伴奏。三角铁: × -双响筒: × ×摇 铃: ×× ×× 1.通过训练学生用打击乐为歌曲伴奏,加强学生对C段旋律的记忆,并了解乐曲的情绪。2.训练学生之间的配合能力,有利于学生将来对合唱歌曲的学习。 6分钟
小结ABC 师提问:在这场森林音乐会中同学们听到了几段音乐,现在听一听,老师给的音乐表现的是哪个队的? 学生听音乐,辨别三段音乐。(小兔队、松鼠队、长颈鹿队) 巩固三段旋律的记忆,为完整听赏打下基础。 2分钟
完整听音乐 1.引导学生完整听赏音乐的第一部分。在黑板上贴出乐曲的第一部分的结构图。2.引导学生完整听赏音乐的第二部分,师在黑板上贴出乐曲的第二部分的结构图,并引导学生说出每段乐曲以及所使用的乐器。 1.初听音乐,学生分三组配合音乐进行律动,说说小兔队、松鼠队、长颈鹿队动物出场几次。3.听音乐的第二部分,说说第二部分和第一部分有何不同? 让学生通过跳、唱、听来分辨各段音乐出场的顺序,了解乐曲的结构图。 8分钟
拓展 1.师简介乐曲的作者。2.播放森林被毁的图片。3.师总结。 学生畅谈在生活中怎样保护大自然。 感受乐曲中愉快的音乐氛围,唤起学生保护森林,爱护环境的意识。 2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