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四单元复习专项——阅读理解题
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选择
①他本在一家外企供职,一次意外使他的左眼突然失明。为此,他失去了工作,到处求职,却因“形象问题”连连碰壁。挣钱养家的担子落在了他那“白领”妻子的肩上。
②妻子日渐感到他的老父亲是个负担,不止一次跟他商量把老人送到老年公寓去,他都没同意。一天晚上,他们在卧室里吵了起来,妻子嚷道:“不把你爸送走,咱们就离婚!”
③第二天早饭时,父亲说:“有件事我想跟你们商量一下。你们每天上班,孩子又上学,我一个人在家太冷清了。所以,我想到老年公寓去住,那里都是老人……”
④他一惊,父亲昨晚果真听到他们争吵的内容了!“可是,爸——”他刚要说些挽留的话,妻子瞪着眼在餐桌下踩了他一脚。他只好又把话咽了回去。
⑤第二天,父亲就住进了老年公寓。
⑥星期天,他去看父亲。父亲问他工作怎么样,身体好不好……他好像被人打了一记耳光,脸上发起烧来。“你别过意不去,我在这里挺好,有吃有住还有得玩……”父亲看上去很满足,可眼睛里却渐渐涌起一层雾。
⑦几天以来,他因父亲的事寝食难安。终于又挨到了星期天,他去看父亲,刚好碰到市卫生局的同志在向老人们宣传无偿捐献遗体器官的意义,问老人有谁愿意捐。很多老人都摇头。父亲站了起来,问了两个问题:捐给自己的儿子行不行?趁活着捐可不可以?“我不怕疼!我也老了,捐出一个眼角膜,生活还能自理。可我儿子还年轻呀,他因为这只失明的眼睛,失去了多少工作的机会!要是能将我儿子的眼睛治好,我就是死在手术台上,心里也是甜的……”
⑧所有人都停止了谈笑,把震惊的目光投向老泪纵横的父亲。一股看不见的潮水瞬间将他裹住。他满脸泪水,迈着沉重的步子,一步步走到父亲身边,和父亲紧紧地抱在一起……父亲用手给他捋了捋衬衣上的皱褶,疼爱的目光像一张网,向他兜头罩下。他再次哽咽,感受这如灯的父爱。
⑨当天,他不顾父亲的反对,把父亲接回了家。至于妻子,他已准备好面对最坏的情况。
1.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 )
A.他 B.妻子
C.父亲 D.妻子和父亲
2.对小说开头描写他左眼突然失明这一情节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交代故事发生的起因,他因左眼失明而失去工作。
B.表现他的懦弱,不敢对妻子让父亲进老年公寓的想法提出反对意见。
C.引出下文父亲进老年公寓,推动情节发展。
D.为后面父亲想要给他捐献眼角膜做铺垫,体现父爱的伟大。
3.“他满脸泪水,迈着沉重的步子,一步步走到父亲身边,和父亲紧紧地抱在一起……”此刻的他心里可能在想什么?请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哪个人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她)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本内容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与欣赏。
为白蚁正名
①被视为住房天敌的白蚁其实是一群勤劳的分解工,它们之所以被大多数人讨厌,只是因为它们跑错了地方。
②树木当然是森林里必不可少的,正所谓无木不成林。但是你是否想过,当这些大树倒下了以后,它们“体内”从土壤中汲取的那些营养要怎么回到生态系统中呢?答案是靠白蚁,而且从某种程度而言,白蚁在生态系统循环的这一环节中是无可替代的。
③或许你会问,要分解树木不是有微生物吗?那些细菌、真菌同样有分解树木的功能呀!没错,微生物同样有分解树木的功能,但它们需要很长的时间。而只有白蚁能快速地将这些树木分解为养分返给土壤。不仅是分解树木,森林里的白蚁也“兼职”分解干枯的树叶、草枝等。
④那些树木被白蚁吃掉后,一部分转化为富含有机物的土壤,另一部分则变为白蚁的肉身,白蚁的肉身养活了森林里那些以白蚁为食的动物,穿山甲就是其中之一。它们还吃动物的粪便,数据显示,在一个区域内,有三分之一的动物粪便都是被白蚁分解掉的。
⑤白蚁除了做分解工,它们还是森林里不可替代的卫士,它们的活动可以从透水性、营养等方方面面改造土壤。以色列沙漠地带的白蚁可以将食物里80%的碳和65%的氮吸收转化并以粪便的形式固定。
⑥而在非洲稀树草原的大白蚁更是传奇,它们还能建造高大的蚁丘。蚁丘的作用就多了,其中包括给动物提供庇护所,比如生活在非洲的一些猫科动物以及长相呆萌、习性凶恶的蜜獾。蚁丘里的白蚁通过觅食和排泄,使蚁丘本身就极富营养,长在蚁丘周围的植物便靠着这“楼台”疯狂生长;很多食草动物也特别喜欢去蚁丘周围溜达,因为那里食物多。
⑦此外,白蚁还是森林里“优胜劣汰”的助推者,健康的树木分泌防御性化合物,让白蚁不能靠近,而那些将死或是遭受了严重破坏的树木则无法分泌这类化合物,白蚁就选择进攻它们,加速森林自然系统的生态循环。它们简直是森林里的生态卫士。
⑧…………
⑨看吧,白蚁真的有很多优点。毁坏木质结构建筑这样十恶不赦的可恶行为,在白蚁看来只是在兢兢业业地工作而已。当人类将它们赶尽杀绝之时,它们或许还会在心里疑惑:“这……这不就是一堆木头尸体吗?我能怎么办?我也很无奈呀。”
5.大多数人讨厌白蚁的原因是( )
A.毁坏住房 B.样子让人恶心
C.污染环境 D.破坏森林
6.与其他微生物相比,白蚁在分解树木上的优势是( )
A.数量更多 B.分解更彻底
C.不会造成污染 D.速度更快
7.文中画线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是( )
A.打比方 B.列数字
C.举例子 D.作比较
8.作者为白蚁正名的理由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中的省略号能删掉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外阅读。
身后的眼睛
皎洁的月光洒在苞谷上,也洒在对熟透的苞谷棒子垂涎欲滴的野猪身上。
孩子的眼睛睁得圆圆的,野猪的眼睛也睁得圆圆的。孩子和野猪对视着。
孩子的身后是一个窝棚。窝棚的四周是茂密的苞谷,山风一吹,哗啦哗啦地响。
孩子把手中的木棒攥得水淋淋的,这是他目前唯一的武器和依靠。孩子的牙死死地咬紧,他怕自己一泄气,野猪会趁势占了他的便宜。他是向父亲保证了的,他会比父亲看护得更好。父亲回家吃饭去了。孩子是吃了晚饭之后主动向妈妈提出来换父亲的。
野猪的肚子响个不停。它眼露凶光,龇着獠牙,向前一连迈出了三大步。
孩子已经能嗅到野猪扑面而来的臊气。孩子完全可以放开喉咙喊他的父亲母亲,家就在不远的山坡下,但孩子没有。孩子握着木棒勇敢地向野猪走了一步,尽管只有一小步,这已经让野猪吃惊不已。野猪没有料到孩子居然敢向它反击,它嗷嗷地叫着,头猛地一缩,准备拼着全身的力气冲向孩子。
在窝棚的角落,一个汉子举起了猎枪。汉子正准备扣动扳机时,一双手抓住了他的猎枪。
汉子是孩子的父亲,拦住汉子的是孩子的母亲。
孩子的母亲一边拦住孩子的父亲,一边悄悄地对他说,我们只需要一双眼睛!汉子只好收回那只蓄势待发的手。孩子的父亲和母亲盯着孩子和野猪。月光洒在孩子父母紧张的脸上,一点儿也掩饰不住他们的担心。他们已经躲在窝棚的角落里有些时候了。
孩子没有退缩,也没有呼喊。他死死地咬紧牙,举起木棒严阵以待。
野猪和孩子对视着。野猪恨不得吞了孩子,孩子恨不得将木棒插进野猪龇着獠牙的嘴里。野猪喘着粗气,听得孩子的心咚咚直跳。
月光照在孩子的脸上,青幽幽的。一粒粒的细汗,从孩子的额头缓缓地沁出。野猪的身子立了起来,孩子的木棒举过了头顶,他们都在积蓄力量。
突然,野猪扭转头,一溜烟地跑了。孩子长长地吐了一口气,一屁股瘫坐在了地上。
孩子的父母也长长地吐了一口气,他们走了过来。父亲激动地说:“儿子,你一个人打跑了一头野猪!”父亲的脸上全是骄傲。
孩子看见父母从窝棚里走出来,突然扑向母亲的怀抱,号啕大哭:“你们为什么不帮我打野猪?”一点儿也没有了先前的勇敢和顽强。
孩子的母亲抱着孩子,重复着父亲的话:“儿子,你一个人打跑了一头野猪!”母亲的脸上全是赞扬。
可孩子依然不依不饶:“你们为什么不帮我打野猪?”母亲一本正经地说:“我们帮了你啊!我和你父亲用眼睛在帮你!”
孩子似懂非懂。他只好仔细地看了看父母的眼睛,和平时一模一样啊,怎么帮的啊?
那孩子就是我。那年我七岁。
10.小说围绕“孩子和野猪的对峙”写了哪些情节?将下图补充完整。
1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孩子把手中的木棒攥得水淋淋的”“孩子的牙死死地咬紧”是对孩子的细节描写,既表现了孩子惶害怕的心理,也表现了他为了兑现承诺而敢于与野猪对峙的品质。
B.母亲拦住父亲扣扳机的行为充分体现出了她的护犊心理,她担心父亲打不中野猪。
C.孩子没有放开喉咙喊他的父母是因为在他看来这是一种胆怯、懦弱的行为。
12.用“____”画出一处描写月光的句子,并说说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
13.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
四、快乐阅读。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节选)
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
保尔漫步在荒凉的小镇上,心中忧郁地想着……不过,当他一想到明天就要去那个大城市,去和那些亲密的朋友们再度一起生活,便高兴起来了。那个大城市以其雄伟的力量,沸腾的生活,川流不息的人群、汽车和电车,吸引引着他,召唤着他……当然,最有吸引力的是那些巨大着他、召唤着他的石头厂房,被煤烟熏黑的车间、机器,还有滑轮的柔和的沙沙声。此时此刻,他的心已经飞到了工厂……
可是,当他漫步在这个僻静的小镇时,他却感到无名的惆怅,他甚至有点厌恶这个生他养他的地方了……因此,他白天在户外散步时,心中总是闷闷不乐。
当保尔从台阶上走过去的时候,两个坐在那儿的长舌妇立刻就开始指指点点议论起来了。
“喂,亲家母,你瞧,这是从哪儿出来了这么个可怕的东西?”
“看那样,是个痨病秧子!”
“可你瞧他那件阔气的皮上衣,哼,肯定是偷来的……”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令人生气的事儿。
也难怪,他生活在这里的根早已被拔掉了,现在大城市才是他真正的天地。同志之间的友谊和劳动的信念已经把保尔和大城市牢牢地结合在一起了。
不知不觉地,保尔便来到了松林前。在他右边是阴森的旧监狱,监狱周围是一圈尖头木栅栏,监狱的后面是医院的白色房子。瓦莉亚和她的同志们就在这里被执行了绞刑,现在只剩下一个空旷的广场。保尔在原来竖着绞架的地方站了一会儿后,就走下了陡坡,来到了埋葬烈士们的公墓。不知是哪个好心人,用枞树枝编成的花圈围起了那一列坟墓,苍绿而真诚……笔直的松树耸立在陡坡上,新绿的嫩草长满了峡谷的斜坡……这里是小镇的近郊地带,清静而又阴冷。松林轻声细语不愿惊醒这里的旧梦,但又十分委屈。
复苏的大地,散发出一种强烈的春天的气息……就在这里,烈士长眠于地下……他们,是为了光明而牺牲的;他们,用生命换来了人民的幸福……
保尔缓缓地摘下了帽子。他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悲愤和深切的缅怀……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人应当抓紧每一分钟,去过最充实的日子,因为意外的疾病或者悲惨的事故随时都可能突然结束他的生命。
怀着这种想法,保尔离开了烈士公墓。
14.为什么说“现在大城市才是他真正的天地”? ( )
A.他白天在小镇的户外散步时,心中总是闷闷不乐。
B.那些巨大的石头厂房,被煤烟熏黑的车间、机器,还有滑轮的柔和的沙沙声。
C.同志之间的友谊和劳动的信念已经把保尔和大城市牢牢地结合在一起了。
D.大城市以其雄伟的力量,沸腾的生活,川流不息的人群、汽车和电车,吸引着他、召唤着他。
15.“松林轻声细语不愿惊醒这里的旧梦,但又十分委屈。”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
A.小镇的近郊地带,清静阴冷,令人窒息,满含压抑之感。
B.这里有许多令人生气的事儿,保尔内心充满了委屈。
C.烈士为了光明而牺牲,保尔心中充满了悲愤和缅怀。
D.写出松林受环境氛围的感染,像人一般内心委屈悲伤。
16.“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这句话中,破折号的作用是什么? ( )
A.表示声音的中断 B.表示递进 C.表示解释说明 D.表示转折
17.本文主要讲述了什么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段话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整部著作中影响深远的名言。读完这段话,你觉得生活在新的时代的我们,可以从保尔身上汲取到什么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2.B 3.爸,我对不起您啊!我竟然为了自己的小家庭幸福,放弃了您,将您送进了老年公寓。可是您却不怪我,还想着为我捐眼角膜。爸,我枉为人子啊…… 4.文中的父亲。这是一位令人感动的、深爱着自己孩子的父亲。为了儿子的家庭和睦,他自愿住进老年公寓。为了让儿子的左眼复明,得到工作的机会,他想给儿子捐献他的眼角膜。父亲对孩子无私的爱令人动容。
【解析】1.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结合原文的内容进行分析,从文段中故事情节的发展可以得出故事的主人公是父亲。
2.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情节的理解和分析。
结合原文的内容可以得出理解不恰当的是B项,根据文段开头的描写:他本在一家外企供职,一次意外使他的左眼突然失明。为此,他失去了工作,到处求职,却因“形象问题”连连碰壁。挣钱养家的担子落在了他那“白领”妻子的肩上。这是为故事的发展展开铺垫,并不是表现他的懦弱,不敢对妻子让父亲进老年公寓的想法提出反对意见。
3.本题考查的是开放性题目。
结合文段的内容进行分析,根据文章的内容:终于又挨到了星期天,他去看父亲,刚好碰到市卫生局的同志在向老人们宣传无偿捐献遗体器官的意义,问老人有谁愿意捐。很多老人都摇头。父亲站了起来,问了两个问题:捐给自己的儿子行不行?趁活着捐可不可以?“我不怕疼!我也老了,捐出一个眼角膜,生活还能自理。可我儿子还年轻呀,他因为这只失明的眼睛,失去了多少工作的机会!要是能将我儿子的眼睛治好,我就是死在手术台上,心里也是甜的……”可以得出后文中“他满脸泪水,迈着沉重的步子,一步步走到父亲身边,和父亲紧紧地抱在一起……”他心里的想法可以围绕“感恩”“感激”等方面来展开描写即可。注意语言完整流畅,不要写错别字即可。
4.本题考查的是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和概括。
结合原文的内容来分析,选择一个自己印象深刻的人,并且分析人物的形象即可。注意要结合文章中的情节,语言完整流畅不要写错别字即可。
5.A 6.D 7.B 8.①白蚁在使倒下的树木含有的营养回归土壤这一过程中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②白蚁是食物链中重要的一环,还能大量分解动物产生的粪便。
③白蚁还能从方方面面改造森林中的土壤。
④在非洲草原上,白蚁建造的蚁丘给动物提供庇护所,为一些食草动物提供食物。
⑤白蚁还是森林里“优胜劣汰”的助推者。 9.文中的省略号不能删掉。它表明白蚁的优点还表现在其他方面,作者不能一一叙述,删去则改变了文章要表达的意思。
【解析】5.此题考查提取信息。
文章第一自然段“被视为住房天敌的白蚁其实是一群勤劳的分解工,它们之所以被大多数人讨厌,只是因为它们跑错了地方。”可知白蚁对住房造成巨大破坏,因此被大多数人讨厌。
6.此题考查提取信息。
文章第三自然段“没错,微生物同样有分解树木的功能,但它们需要很长的时间。而只有白蚁能快速地将这些树木分解为养分返给土壤。不仅是分解树木,森林里的白蚁也“兼职”分解干枯的树叶、草枝等。”可知白蚁在分解树木在速度上占绝对优势,白蚁分解树木速度更快。
7.此题考查说明方法。
“它们还吃动物的粪便,数据显示,在一个区域内,有三分之一的动物粪便都是被白蚁分解掉的。”句子中“在一个区域内,三分之一的动物粪便”是白蚁分解粪便的具体数据,因此使用的说明方法是列数字。
8.此题考查概括主要内容。
这是一篇说明文,段意合并法,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可以快速地让我们找到作者为白蚁正名的理由。
第二自然段:白蚁在生态系统循环的这一环节中是无可替代的。
第三、四自然段:白蚁能快速地分解树木、分解动物粪便等。
第五自然段:白蚁的活动可以从透水性、营养等方方面面改造土壤。
第六自然段:非洲稀树草原的大白蚁高大的蚁丘给动物提供庇护所。
第七自然段:白蚁是森林里“优胜劣汰”的助推者,是森林里的生态卫士。
以上就是作者为白蚁正名的理由。
9.此题考查省略号的作用。
文中第八自然的的省略号,表明白蚁的优点还表现在其他方面,作者不能一一叙述,因此是不能删除的,删除了就改变了文章要表达的意思。说明文的中心鲜明突出,文章具有科学性,条理性,严谨性,语言确切生动,因此表达必须严谨、准确。
10.孩子与野猪对视 野猪向前迈出三大步 孩子将木棒举过头顶 野猪扭头跑了 孩子瘫坐在地上 11.B 12.月光照在孩子的脸上,青幽幽的。
渲染了气氛,凸显了孩子当时紧张的状态。 13.由这个句子我想到了家长对孩子的帮助和宠爱。文中的父母没有直接帮助孩子,锻炼了孩子独自面对困境的勇气,维护了孩子的承诺。而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过分宠爱孩子,导致孩子缺乏自理能力。
【解析】10.本题考查概括故事情节。
本题找到孩子和野猪的关键句子进行分析。
结合“孩子的眼睛睁得圆圆的,野猪的眼睛也睁得圆圆的。孩子和野猪对视着。”可知野猪出现时,孩子和野猪对视着。
结合“野猪的肚子响个不停。它眼露凶光,龇着獠牙,向前一连迈出了三大步。”和“孩子握着木棒勇敢地向野猪走了一步,尽管只有一小步,这已经让野猪吃惊不已。”可知野猪向前一连迈出了三大步;孩子向野猪走了一步。
结合“野猪的身子立了起来,孩子的木棒举过了头顶,他们都在积蓄力量。”可知野猪的身子立了起来,孩子的木棒举过了头顶。
结合“突然,野猪扭转头,一溜烟地跑了。孩子长长地吐了一口气,一屁股瘫坐在了地上。”可知野猪扭转头跑了,孩子一屁股瘫在地上。
1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及理解。
首先需要理解整篇文章大致内容,思考题目中的重点信息,抓住要点,再利用关键信息进行分析。
A.正确。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细节,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小环节。“孩子把手中的木棒攥得水淋淋的”“孩子的牙死死地咬紧”这是对孩子的细节描写。表现了孩子害怕野猪的心理。
B.错误。从句子“孩子的母亲一边拦住孩子的父亲,一边悄悄地对他说,我们只需要一双眼睛!”可知本句错误,不是她担心父亲打不中野猪,是想在暗中保护孩子,是想锻炼了孩子独自面对困境的勇气,维护了孩子的承诺。
C.正确。从句子“他是向父亲保证过的,他会比父亲看护得更好。”可知本句叙述正确。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首先要根据题干的要求找到描写月光的句子,然后根据句子所在的位置分析其在情节发展、人物形象塑造以及主旨表达等方面的作用。首先找出描写月光的语句,结合短文内容可知,“皎洁的月光洒在苞谷上,也洒在对熟透的苞谷棒子垂涎欲滴的野猪身上”“月光照在孩子的脸上,青幽幽的”,可知,写皎洁的月光洒在玉米地、孩子及野猪的身上,目的是渲染周围环境的幽静的氛围,暗示会有不寻常的事情发生,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13.本题考查理解句子意思。
结合“母亲一本正经地说:‘我们帮了你啊!我和你父亲用眼睛在帮你!’”可知,说明了父亲和母亲没有直接帮助孩子,而是给了孩子独立面对困难的勇气,这代表一种健康合理培养、教育孩子的方式。父母在暗中保护孩子,是想锻炼了孩子独自面对困境的勇气,维护了孩子的承诺。结合本文故事说明,父母不应该让孩子有过多的依赖,要锻炼孩子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
14.C 15.C 16.C 17.文章主要写了保尔在烈士公墓停留的过程中引发了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既表达了保尔对烈士的沉痛悼念和对烈士的崇高敬意,又暗示了烈士用自己的生命迎来了苏维埃的新春,从而彰显了生命的意义。 18.积极进取、顽强勇敢、热爱生活
【解析】14.本题考查了文章内容的理解。
结合“也难怪,他生活在这里的根早已被拔掉了,现在大城市是他真正的天地。的的确确,同志之间的友谊和劳动的信念,已经把保尔和大城市牢牢地结合在一起了”可知答案。
故选C。
15.本题考查了句子意思的理解。
从“复苏的大地,散发出一种强烈的春天的气息……就在这里,烈士长眠于地下……他们,是为了光明而牺牲的;他们,用生命换来了人民的幸福……保尔缓缓地摘下了帽子。他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悲愤和深切的缅怀……”可知,这句话表达了烈士为了光明而牺牲,保尔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悲愤和深切的缅怀的情感。
故选C。
16.本题考查了破折号的运用。
此句的“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解释说明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是什么。
故选C。
17.本题考查了文章内容的概括。
熟读文章,用简洁的语句归纳即可。文章选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讲述了保尔到烈士墓前凭吊战友,感慨万千,决心把自己的生命和所有精力都贡献给人类最壮丽的解放事业。表达了保尔对革命理想执著追求、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的精神。
学生根据小说三要素“环境+情节+人物”概括即可,答案不唯一。结合文章内容可知,文章既表达了保尔对烈士的沉痛悼念和对烈士的崇高敬意,又暗示了烈士用自己的生命迎来了苏维埃的新春,从而彰显了生命的意义。
18.本题考查思维拓展。
文章选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讲述了保尔到烈士墓前凭吊战友,感慨万千,决心把自己的生命和所有精力都贡献给人类最壮丽的解放事业。表达了保尔对革命理想执著追求、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的精神。
根据自己的理解,联系生活实际作答即可。
示例:他留给我们的是青年人身上所应具有的积极进取、顽强勇敢、热爱生活、永不退缩的精神。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