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9张PPT)
满江红(小住京华)
满江红
秋瑾
作者介绍
秋瑾(1875.11.8-1907.7.15):
1875年生于绍兴,初名闺瑾,字竞雄,自号“鉴湖女侠”,近代民主革命的先驱,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她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自喻。
人物简介
她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自幼性格豪放,能文能武,酷爱诗词和骑马击剑,敢说敢为。1894年,秋瑾许配给王廷钧为妻,志趣高尚、性格刚烈的她与丈夫格格不入。1904年7月,她不顾丈夫的反对,冲破封建的束缚,自费东渡日本留学,积极参加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并加入了同盟会。回国后,创办《中国女报》,宣传革命。后回绍兴组织光复会,与徐锡麟分头准备皖浙两省起义,事发后被捕,于1907年7月15日从容就义,年仅32岁。
她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自幼性格豪放,能文能武,酷爱诗词和骑马击剑,敢说敢为。1894年,秋瑾许配给王廷钧为妻,志趣高尚、性格刚烈的她与丈夫格格不入。1904年7月,她不顾丈夫的反对,冲破封建的束缚,自费东渡日本留学,积极参加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并加入了同盟会。回国后,创办《中国女报》,宣传革命。后回绍兴组织光复会,与徐锡麟分头准备皖浙两省起义,事发后被捕,于1907年7月15日从容就义,年仅32岁。
人物简介
她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自幼性格豪放,能文能武,酷爱诗词和骑马击剑,敢说敢为。1894年,秋瑾许配给王廷钧为妻,志趣高尚、性格刚烈的她与丈夫格格不入。1904年7月,她不顾丈夫的反对,冲破封建的束缚,自费东渡日本留学,积极参加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并加入了同盟会。回国后,创办《中国女报》,宣传革命。后回绍兴组织光复会,与徐锡麟分头准备皖浙两省起义,事发后被捕,于1907年7月15日从容就义,年仅32岁。
人物简介
她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自幼性格豪放,能文能武,酷爱诗词和骑马击剑,敢说敢为。1894年,秋瑾许配给王廷钧为妻,志趣高尚、性格刚烈的她与丈夫格格不入。1904年7月,她不顾丈夫的反对,冲破封建的束缚,自费东渡日本留学,积极参加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并加入了同盟会。回国后,创办《中国女报》,宣传革命。后回绍兴组织光复会,与徐锡麟分头准备皖浙两省起义,事发后被捕,于1907年7月15日从容就义,年仅32岁。
人物简介
她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自幼性格豪放,能文能武,酷爱诗词和骑马击剑,敢说敢为。1894年,秋瑾许配给王廷钧为妻,志趣高尚、性格刚烈的她与丈夫格格不入。1904年7月,她不顾丈夫的反对,冲破封建的束缚,自费东渡日本留学,积极参加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并加入了同盟会。回国后,创办《中国女报》,宣传革命。后回绍兴组织光复会,与徐锡麟分头准备皖浙两省起义,事发后被捕,于1907年7月15日从容就义,年仅32岁。
人物简介
她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自幼性格豪放,能文能武,酷爱诗词和骑马击剑,敢说敢为。1894年,秋瑾许配给王廷钧为妻,志趣高尚、性格刚烈的她与丈夫格格不入。1904年7月,她不顾丈夫的反对,冲破封建的束缚,自费东渡日本留学,积极参加反对清朝封建统治的革命,并加入了同盟会。回国后,创办《中国女报》,宣传革命。后回绍兴组织光复会,与徐锡麟分头准备皖浙两省起义,事发后被捕,于1907年7月15日从容就义,年仅32岁。
人物简介
这首词作于1903年的中秋节。秋瑾跟随丈夫来到了北京。在寓京期间她接受了新思想、新文化,受到很大的启发。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丈夫无心国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钧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虽由朋友出面调解,但她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1904年7月便东渡日本留学。这首词是秋瑾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1903年的中秋节。秋瑾跟随丈夫来到了北京。在寓京期间她接受了新思想、新文化,受到很大的启发。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丈夫无心国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钧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虽由朋友出面调解,但她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1904年7月便东渡日本留学。这首词是秋瑾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1903年的中秋节。秋瑾跟随丈夫来到了北京。在寓京期间她接受了新思想、新文化,受到很大的启发。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丈夫无心国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钧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虽由朋友出面调解,但她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1904年7月便东渡日本留学。这首词是秋瑾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1903年的中秋节。秋瑾跟随丈夫来到了北京。在寓京期间她接受了新思想、新文化,受到很大的启发。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丈夫无心国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钧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虽由朋友出面调解,但她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1904年7月便东渡日本留学。这首词是秋瑾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1903年的中秋节。秋瑾跟随丈夫来到了北京。在寓京期间她接受了新思想、新文化,受到很大的启发。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丈夫无心国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钧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虽由朋友出面调解,但她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1904年7月便东渡日本留学。这首词是秋瑾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1903年的中秋节。秋瑾跟随丈夫来到了北京。在寓京期间她接受了新思想、新文化,受到很大的启发。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丈夫无心国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钧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虽由朋友出面调解,但她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1904年7月便东渡日本留学。这首词是秋瑾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1903年的中秋节。秋瑾跟随丈夫来到了北京。在寓京期间她接受了新思想、新文化,受到很大的启发。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丈夫无心国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钧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虽由朋友出面调解,但她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1904年7月便东渡日本留学。这首词是秋瑾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1903年的中秋节。秋瑾跟随丈夫来到了北京。在寓京期间她接受了新思想、新文化,受到很大的启发。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丈夫无心国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钧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虽由朋友出面调解,但她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1904年7月便东渡日本留学。这首词是秋瑾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1903年的中秋节。秋瑾跟随丈夫来到了北京。在寓京期间她接受了新思想、新文化,受到很大的启发。值八国联军入侵后不久,她目睹民族危机的深重和清政府的腐败,决心献身救国事业,而其丈夫无心国事。中秋节,秋瑾与丈夫王廷钧发生冲突,离家出走,寓居北京阜城门外泰顺客栈。后虽由朋友出面调解,但她下决心冲破家庭牢笼,投身革命。1904年7月便东渡日本留学。这首词是秋瑾在1903年中秋节的述怀之作。
创作背景
小住 京华,早又是 中秋佳节。为篱下 黄花开遍,秋容 如拭。四面歌残 终破楚,八年风味 徒思浙。苦将侬 强派 作蛾眉,殊 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 平生肝胆,因人 常热。俗子胸襟 谁识我?英雄末路 当磨折。莽红尘,何处 觅知音?青衫湿!
满江红(小住京华)
秋瑾
Click to edit Master title style
Click to edit Master subtitle style
小住 京华,早又是 中秋佳节。为篱下 黄花开遍,秋容 如拭。四面歌残 终破楚,八年风味 徒思浙。苦将侬 强派 作蛾眉,殊 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 平生肝胆,因人 常热。俗子胸襟 谁识我?英雄末路 当磨折。莽红尘,何处 觅知音?青衫湿!
朗读诗词
请同学们朗读诗词,读准字音、节奏。
小住 京华,早又是 中秋佳节。为篱下 黄花开遍,秋容 如拭。四面歌残 终破楚,八年风味 徒思浙。苦将侬 强派 作蛾眉,殊 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 平生肝胆,因人 常热。俗子胸襟 谁识我?英雄末路 当磨折。莽红尘,何处 觅知音?青衫湿!
内容赏析
请同学们结合注释,理解诗词内容,将不懂的地方勾画出来。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哪个词能透露出作者的心绪呢?
“早又是”,传神地流露出作者对时光飞逝、年华飞度的感叹。
我在北京小住了一段时间,转眼间就又到了中秋佳节。
内容赏析
这本是令人赏心悦目的美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但是,这种美景并没有给作者带来美好的心情。经过开篇的渲染,这首词的悲伤气氛已经得到了充分的铺垫。这里的景物描写是以乐写哀。
篱笆下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这本是令人赏心悦目的美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但是,这种美景并没有给作者带来美好的心情。经过开篇的渲染,这首词的悲伤气氛已经得到了充分的铺垫。这里的景物描写是以乐写哀。
篱笆下的菊花都已盛开,秋色明净,就像刚刚擦洗过一般。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
“四面歌残终破楚”,这是《史记·项羽本纪》中汉军攻破楚军的典故,这里比喻一种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一个“残”字,体现出作者对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担忧。
四面的歌声渐歇,北京城被八国联军攻陷,八年来空想着故乡浙江的风味。
“八年风味”,写的是作者本人的身世之感。秋瑾1896年在湖南结婚,到作词时恰好八年。中秋佳节本来是团圆的节日,可是秋瑾只能徒劳地思念故乡,可见,她的婚后生活是痛苦的,心情是苦闷低落的。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苦”“强派”“殊未屑”这些词语,强烈地表达了秋瑾极不屑作为女儿身,不甘心受到各种束缚,决心报效国家的愿望。她对女子饱受压迫、只能为男子附庸感到无比愤懑,这是对封建礼法的控诉。
他们苦苦地想让我做一个贵妇人,其实,我是多么的不屑啊!
上阙:对过往生活的回顾
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婚后生活的苦痛
对封建礼法的控诉
冲破牢笼的渴望
请同学们再读上阙,体会作者复杂的情感。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这几句,是鉴湖女侠的自我写照,一位巾帼英雄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眼前。作者用“列”与“烈”两个同音字,使这两句读起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表达出了她不甘为女子的愤慨激越的英雄情怀。
我虽然身子不在男儿的行列,但是我的心,要比男子的心还要刚烈。
“俗子”,既指丈夫王廷钧,又指国难当头,所有醉生梦死、阻挠进步力量的人物。
想想平日,我的一颗心,常为别人而热。那些庸俗之辈怎么能懂我呢?英雄在无路可走的时候,难免要经受磨难挫折。
“俗子”指的是哪些人呢?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一个“莽”字,一句发问,充分地展现出作者不被理解的苦闷和彷徨。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青衫湿”的典故,来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名作《琵琶行》,白居易贬谪九江郡司马时,在船上听到琵琶女讲述自身经历,联想到自己的不幸遭遇,发出了“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泪水湿透了身上的青衫。后人用“司马青衫”或“青衫泪”来形容悲伤到极点,潸然泪下。在这首词中,秋瑾借“青衫湿”的典故,来表达知音难觅的孤寂与苦闷。
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一个“莽”字,一句发问,充分地展现出作者不被理解的苦闷和彷徨。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青衫湿”的典故,来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名作《琵琶行》,白居易贬谪九江郡司马时,在船上听到琵琶女讲述自身经历,联想到自己的不幸遭遇,发出了“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泪水湿透了身上的青衫。后人用“司马青衫”或“青衫泪”来形容悲伤到极点,潸然泪下。在这首词中,秋瑾借“青衫湿”的典故,来表达知音难觅的孤寂与苦闷。
在这莽莽红尘之中,哪里才能觅到知音呢?眼泪打湿了我的衣襟。
一个“莽”字,一句发问,充分地展现出作者不被理解的苦闷和彷徨。
难遇知音的苦闷,并没有阻止秋瑾的求索之路,就在写作《满江红》的第二年,秋瑾终于冲破重重束缚,东渡日本,广泛结识爱国人士,踏上了挽救民族危亡的道路。因此,秋瑾的“青衫之泪”,并不是消极的自怨自艾,而是积极的探索和追寻,蕴含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而这也正是《满江红》一词的中心思想。
难遇知音的苦闷,并没有阻止秋瑾的求索之路,就在写作《满江红》的第二年,秋瑾终于冲破重重束缚,东渡日本,广泛结识爱国人士,踏上了挽救民族危亡的道路。因此,秋瑾的“青衫之泪”,并不是消极的自怨自艾,而是积极的探索和追寻,蕴含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而这也正是《满江红》一词的中心思想。
请同学们再读全词,体会本词的抒情特点和作者的情感。
总结
她是清末第一位女侠,也是近代杰出的爱国女诗人,她的事迹和诗篇,将永远被中华儿女铭记和传颂。
《满江红》一词真实地展现了秋瑾走上革命道路之前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
词中,有对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担忧,有不甘受束缚、立志报国的雄心壮志,有对女性不幸命运的抗争,有知音难寻的孤独凄凉。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先生亲笔为秋瑾题写“巾帼英雄”。
纵观秋瑾短暂的一生,“巾帼英雄”四字,是当之无愧的。
再 见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