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山水画的意境 课件(3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4. 山水画的意境 课件(36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21 10:50: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14山水画的意境
万山红遍 李可染
万山红遍 李可染
满目红山
意境非凡
作者介绍
作者介绍
作者介绍
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自幼即喜绘画,13岁学画山水,43岁任中国美术学院教授,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擅画牛。
作者介绍
作者介绍
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自幼即喜绘画,13岁学画山水,43岁任中国美术学院教授,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擅画牛。
作者介绍
作者介绍
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自幼即喜绘画,13岁学画山水,43岁任中国美术学院教授,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擅画牛。
作者介绍
作者介绍
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自幼即喜绘画,13岁学画山水,43岁任中国美术学院教授,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擅画牛。
作者介绍
作者介绍
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自幼即喜绘画,13岁学画山水,43岁任中国美术学院教授,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擅画牛。
漓江胜境图
作者介绍
作者介绍
代表画作有《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等。画集有《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
代表画作有《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等。画集有《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
漓江胜境图
作者介绍
作者介绍
代表画作有《漓江胜境图》《万山红遍》等。画集有《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
漓江胜境图
作者介绍
作者介绍
初读课文,夯实字词基础
1
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在文中圈画出下面词语,读准字音。
惆 怅
真挚
暮霭
浮光掠影
沁园春
渲染
夔门
chóu chàng
zhì
mù ǎi
lüè
qìn
xuàn
kuí
初读课文,夯实字词基础
2
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在文中圈画出下面词语,理解含义。
【身临其境】
亲自到了那个境地。
【胸有成竹】
原来指画竹子时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比喻做事之前心中已经有通盘的考虑。
【浮光掠影】
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
整体感知,抓住核心概念
1
什么是“意境”呢?
2
怎样获得“意境”呢
3
除“意境”外,山水画还有什么是关键?
4
本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边读课文边思考以下问题:
②我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整体感知,抓住核心概念
1
什么是“意境”呢?
2
怎样获得“意境”呢
3
除“意境”外,山水画还有什么是关键?
4
本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②我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⑤我以为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边读课文边思考以下问题:
整体感知,抓住核心概念
1
什么是“意境”呢?
2
怎样获得“意境”呢
3
除“意境”外,山水画还有什么是关键?
4
本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②我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⑤我以为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⑨⑩意匠
①画山水,最重要的问题是“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边读课文边思考以下问题:
整体感知,梳理文章结构
①画山水,最重要的问题是“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②我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的说明和图解”,“更重要的还是表现人对自然的思想感悟,见景生情,景与情要结合”。
“如果片面追求自然科学的一面”,风景就会“缺乏情趣,没有画意”,“感动不了别人”。
③李白
《送孟浩然之广陵》
④毛泽东
《十六字令三首》
观点
是什么
为什么
共同特点:通过写景充分表现人的思想感情;有很好、很深的意境。
“山水画不是地理、自然环境
“如果片面追求自然科学的一
整体感知,梳理文章结构
1
圈点勾画出文中5—10段的关键句,理清段落关系。
2
注意勾画观点和实例。
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默读课文并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整体感知,梳理文章结构
⑤怎样才能获得意境呢?
整体感知,梳理文章结构
⑤怎样才能获得意境呢?我以为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⑥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必须身临其境,长期观察。
齐白石画虾
⑦要求站得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
毛泽东
《沁园春·雪》

画松(一正一反)
苏州古柏
四川名胜和颐和园
中国画强调表现事物的精神实质。
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鲜明。
每一处风景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点。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情感。
⑨⑩要苦心经营意匠。
整体感知,梳理文章结构
1
采用“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思路梳理文章结构。
2
将思维导图补充完整。
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再读课文并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⑥⑦
①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山水画的意境
怎样才能
获得意境
③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④毛泽东《十六字令三首》
齐白石画虾
毛泽东《沁园春·雪》
画松、苏州古柏
四川名胜、颐和园
什么是意匠
意境与意匠的关系







什么是意境
为什么山水画讲究意境




⑨⑩
注重表现事物的精
神实质,要有强烈、
真挚的思想感情

①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山水画的意境
③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④毛泽东《十六字令三首》
⑥⑦要深刻认识对象
齐白石画虾
毛泽东《沁园春·雪》
画松、苏州古柏
四川名胜、颐和园
什么是意匠
意境与意匠的关系






什么是意境
为什么山水画讲究意境

③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④毛泽东《十六字令三首》
要深刻认
识对象
齐白石画虾
毛泽东《沁园春·雪》
画松、苏州古柏
四川名胜、颐和园
要苦心经
营意匠
什么是意匠
意境与意匠的关系
怎样才能
获得意境

⑨⑩
⑥⑦
细品文本,理解核心概念
文中第三段引用了《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来阐发对于意境的认识,如果请你再增加一个论据,你会选哪首古诗,简单说明理由。
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细读文段,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细品文本,理解核心概念
示例:
滁州西涧
(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要点:景与情的结合
本文结合文学作品和山水画的创作,探讨“意境”问题。文中引用了大量耳熟能详的诗词作为例证,让我们也感受到中国诗画意境相通的独特艺术之美。意境不仅是山水画的灵魂,也是诗歌创作追求的目标。在诗词中,起点是意象,终点却是意境。因此,解读意象,品味意境,把握二者的区别与联系,这些将对我们提高审美品位,增强诗歌鉴赏能力大有裨益。
课堂小结
本文结合文学作品和山水画的创作,探讨“意境”问题。文中引用了大量耳熟能详的诗词作为例证,让我们也感受到中国诗画意境相通的独特艺术之美。意境不仅是山水画的灵魂,也是诗歌创作追求的目标。在诗词中,起点是意象,终点却是意境。因此,解读意象,品味意境,把握二者的区别与联系,这些将对我们提高审美品位,增强诗歌鉴赏能力大有裨益。
课堂小结
本文结合文学作品和山水画的创作,探讨“意境”问题。文中引用了大量耳熟能详的诗词作为例证,让我们也感受到中国诗画意境相通的独特艺术之美。意境不仅是山水画的灵魂,也是诗歌创作追求的目标。在诗词中,起点是意象,终点却是意境。因此,解读意象,品味意境,把握二者的区别与联系,这些将对我们提高审美品位,增强诗歌鉴赏能力大有裨益。
课堂小结
本文结合文学作品和山水画的创作,探讨“意境”问题。文中引用了大量耳熟能详的诗词作为例证,让我们也感受到中国诗画意境相通的独特艺术之美。意境不仅是山水画的灵魂,也是诗歌创作追求的目标。在诗词中,起点是意象,终点却是意境。因此,解读意象,品味意境,把握二者的区别与联系,这些将对我们提高审美品位,增强诗歌鉴赏能力大有裨益。
课堂小结
本文结合文学作品和山水画的创作,探讨“意境”问题。文中引用了大量耳熟能详的诗词作为例证,让我们也感受到中国诗画意境相通的独特艺术之美。意境不仅是山水画的灵魂,也是诗歌创作追求的目标。在诗词中,起点是意象,终点却是意境。因此,解读意象,品味意境,把握二者的区别与联系,这些将对我们提高审美品位,增强诗歌鉴赏能力大有裨益。
课堂小结
本文结合文学作品和山水画的创作,探讨“意境”问题。文中引用了大量耳熟能详的诗词作为例证,让我们也感受到中国诗画意境相通的独特艺术之美。意境不仅是山水画的灵魂,也是诗歌创作追求的目标。在诗词中,起点是意象,终点却是意境。因此,解读意象,品味意境,把握二者的区别与联系,这些将对我们提高审美品位,增强诗歌鉴赏能力大有裨益。
课堂小结
作 业
阅读课文中关于“意匠”的阐述,结合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谈谈诗句里的“意匠”是如何体现的。
再 见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