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册音乐教案第2课 小小音乐剧《去同学家》花城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一年级上册音乐教案第2课 小小音乐剧《去同学家》花城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花城版
科目 音乐
更新时间 2022-10-21 10:51: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课《去同学家》教学设计
设计者:东山实验小学 李晓颖
教材:三角铁、木鱼、课件
教学内容:这一课有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律动音乐(纯音乐,同一乐段在不同的调上重复四次);第二部分是小小音乐剧,由引子、主题、歌声和尾声四个短小的部分组成。这两部分音乐在旋律上是相同的,音乐表现了“放学路上”、“去同学家”、见面以及问好四个音乐场景。用稍快的速度、愉快的情绪表现了同学们去同学家的兴奋、愉快的心情。
教学课时:2课时
一、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感受音乐场景的魅力。
二、课材分析:这是一首小小音乐剧,都是F大调和四四拍组成,音乐整体都是中音音高来表示,音域容易唱容易把握,节奏也整体采用四分音符、少量的八分音符和附点音符,简单而又不失丰富。学生在律动音乐中感知“5 5 5”和“5- - ”两处相同音高但不同的节拍时,用自己的身体作出不同的律动,来表示音乐的长短。小小音乐剧有歌词的演唱,学生在跟唱歌词的时候结合律动、三角铁和木鱼进行表演,体会重音和颤音的区别,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三、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好动,尽可能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使他们最大限度的学到知识,掌握技能,培养同学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用轻松的课堂形式让学生喜爱音乐课,在课堂形式设计上能充满知识性、表演性和多样性,在生活中能用音乐来陶冶情趣,感受场景音乐、敲门音乐和问候音乐之间的变化。
四、教学目标:体现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
1、培养学生的音乐听觉意识,初步建立学生音有长短的概念。
2、能用三角铁和木鱼参与音乐活动,用体态动作感受和表现音乐变化。
3、初步培养学生的交往技能,懂得建立同学之间的友谊,培养热爱同学的情操。
4、能随着歌曲录音和老师范唱一起演唱歌曲中有歌词的部分,再用合适的律动参与表演小小音乐剧。
5、选几组学生用肢体语言来创设去同学家的路上、敲门和问候的律动来表现音乐
五、教学难点与重点:在音乐中出现类似●●●和~~~~~的音乐学生可以怎样去表现,现场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音乐中去体验、感受和表达“去同学家”的愉快心情; 培养学生相互合作能力,建立自信心。
六、教学准备:课件,三角铁,木鱼
七、教学过程(各个环节要有设计理念)
第一课时
一、感受音的长短和音色的变化
1、看一看:对比他们形状的不同。
摸一摸:对比他们的手感,他们分别是用什么做的。
敲一敲:对比它们发出的声音有什么不一样,那个更有穿透力。
听一听:比较金属和木质乐器的区别,摸索多种演奏的方法。列举日常生活中金属乐器有什么,木质做的乐器有什么,答对的加以表扬并奖励,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
2、启发学生联系身边的现象,举出生活中类似发出长和短的声音有什么,让同学们举手发言,我们自己的喉咙也是一种乐器,我们自身的这种乐器可以长可以短,收放自如,是这个世界上最灵活的乐器。
设计理念:通过动手实践了解这些乐器的特点和音色,问答的形式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思考可以加深印象,同时分析后会更加了解乐器之间的联系,并加深和理解长短音的区别。
二、随着《去同学家》的音乐自由律动
1、听音乐,讨论音乐中出现类似●●●和~~~~~的音乐可以怎样表现?(拍手、跺脚表示短音,摆手、摆动身体表示长音;或用嘴巴发出长短音)
2、按着音乐的快慢来做律动,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让学生自创动作,做的好的同学加以表扬,再让做得好的同学做示范表演。
设计理念:让学生用动作去感受音乐的律动,不一样的音乐怎么样用动作去表示。学习比较有创意同学的动作,不会的同学便于模仿。
三、总结
四、下课师生再见
第二课时
一、听音乐模唱《敲门音乐》和《问候音乐》
老师边弹边唱,再弹伴奏给学生唱,
1.分析音乐剧的过程。
2.《场景音乐》:有节奏地慢跑,请两位同学出来做示范。
《敲门音乐》:进行礼貌教育,怎么敲,敲门一般敲几下(顺便教育学生敲门的礼仪,很多同学敲门的时候是乱敲一通,使里面的主人听起来很不舒服),名字都报自己的。
《问候音乐》:长音“哦”,先后和两位同学握手,说“你好”
3、创编情景表演,表演小小音乐剧《去同学家》
板书:
时间:放学后
地点:同学马璇璇家内外
人物:马璇璇、小明、小英
布置场景:先请三位学生复述音乐剧的内容,再请三位很有表演力的同学扮演上述的三位同学,做示范表演;全班同学围成圆圈,请几位同学扮演小主人表演;一对一的邀请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设计理念:这个环节让同学们参与到游戏中,会更加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也让他们觉得音乐是非常有趣味性的科目,从而可以更好的理解内容,但有些同学会过分兴奋而导致课堂太吵。
二、总结
三、师生道别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