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0.2《师说》(共31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10.2《师说》(共31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21 18:31:5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师 说
部编必修上册经典篇目学习设计2022
韩 愈
目 录
CONTENTS
Exquisite Office PowerPoint templates come from design
01. 单元篇目分析
Exquisite Office PowerPoint templates come from design
02. 学习目标确定
Exquisite Office PowerPoint templates come from design
03. 学习活动设计
Exquisite Office PowerPoint templates come from design
04. 课后练习巩固
单元篇目分析
《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师说》大约是作者于贞元十七年至十八年(公元801—公元802年),在京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所作。作者到国子监上任后,发现科场黑暗,朝政腐败,吏制弊端重重,当时的上层社会,看不起教书之人。在士大夫阶层中存在着既不愿求师,又“羞于为师”的观念。作者借用回答李蟠的提问撰写这篇文章,以澄清人们在“求师”和“为师”上的模糊认识。
本文的文言现象比较典型,而且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因而指导学生学好本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学 习 活 动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在旧《广东通志》中被称为“广东古八贤”之一。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
了 解 韩 愈
学 习 目 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归纳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朗读和问题探究,掌握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提高朗读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本文的语言特点,掌握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训练思辨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树立谦虚好学和尊师重教的思想。
学 习 活 动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唐代〕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课 文 串 讲
古之学者必有师。
学者:求学的人
*今义: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所以:用来…的、凭它(他)来…的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道:学说,主张
受:同“授”,传授
生而知之: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之,指知识和道理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业:学业
其为惑也:它们作为疑惑。其,它们,指不跟从老师学习而遗留下来的问题
课 文 串 讲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闻:知道,懂得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固:本来
从而师之:跟随他学习,即以他为老师
生乎吾前:“乎”相当于“于”
状语后置
师:用作动词,学习
庸:表示反问语气,岂,哪,怎么
年:年龄
状语后置 “于” “以”“乎”
课 文 串 讲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无:不论;不分
* 今义:没有
之: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代词
(1)代指人、事、物,“他(们)”“它(们)” Eg:“作《师说》以贻之”
(2)表近指,“这” Eg:“均之二策”
2、助词
(1)“的” Eg:“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
(2)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调节音节,无实义 Eg:“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4)宾语前置标志 Eg:“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5)定语后置标志 Eg:“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3、动词
“到```去” Eg:“吾欲之南海”
课 文 串 讲
第一段分析:
中心论点
学者必有师
什么是老师?
传道受业解惑
为什么需要老师?
人非生而知之者
需要怎样的老师?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从师的必要性
择师的标准
课 文 串 讲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师道:尊师学习的风尚。
师,n→v,从师学习;
道,名词,风尚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出:超出
犹且:尚且,还
众人:一般人,普通人
*今义:许多的人
下:n→v,低于,相差
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课 文 串 讲
圣益圣,愚益愚:
圣明的人更加圣明,愚蠢的人更加愚昧。
前一个“圣”,名词,圣明的人;
后一个“圣”,形容词,圣明。
前一个“愚”,名词,愚蠢的人,
后一个“愚”,形容词,愚蠢。
益,更加,越发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
愚人之所以为愚,
其皆出于此乎?
所以:……的原因
乎:语气助词,表推测,吧
其:语气副词,表揣度,大概
课 文 串 讲
于其身:对于他自己。身,自己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耻师:以从师为耻。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惑:糊涂
课 文 串 讲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童子:未成年的男子
彼:那,那些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教给他书本的知识,(帮助他)学习句读。 “之”“其”指童子
句读 指断开句子的知识
习 使动用法 “使其习句读”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明句读。宾语前置
或:前一个“或”指代“句读之不知”,后一个“或”指代“惑之不解”
不:同“否”
小学: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儿童初等教育的学校
遗:遗漏,舍弃
明:明智
省略句 “或不(师)焉”
课 文 串 讲
耻:意动用法,以……为耻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师:n→v 学习
族:类
相:相互
云者:助词,用于句末表停顿
彼:他,他们
道:道德学问
卑:adj→n,卑贱的人、低下的人
盛:势盛位高的人
足:够得上
谀:谄媚奉承
省略句(师)位卑(者)则足羞, (师)官盛(者)则近谀
课 文 串 讲
不齿:不与为列,意思是看不起。
齿,并列、排列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乃:竟
反:反而
欤:语气助词,这里表示感叹,相当于“啊”
课 文 串 讲
作者从哪三方面进行正反对比论证
第二段分析:
论证角度
正确的态度
错误的态度
结 果
作者的观点
古之圣人
vs
今之众人
爱其子vs于其身
巫医乐师百工
vs
士大夫
从师而问
耻学于师
圣益圣
愚益愚
其皆出于此乎
择师而教
不耻相师
耻学于师
群聚而笑
句读不知
小学而大疑
今其志乃反不能及
吾未见其明也
其可怪也欤
学 习 小 结
韩愈主张“气盛则言宜”,特别强调充沛的情感对于表情达意的重要性。结合文章第二小节,探究作者如何通过情感变化,彰显“气盛言宣”。 提示:抓住关于“气”的标志性的词句。
“众人”的行为进行比较后,作者说“其皆出于此乎”,这里的“其”是语气词,表示推测的语气。而在分析“童子之师”与作者所说的“师”的区别的时候,用了“吾未见其明也”的陈述语气,情绪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加强。而在“巫医乐师百工之人”部分的结束,则用了“其可怪也欤”这样的反问语气,使得情绪更加激烈。在这里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表达语气的副词以及语气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体会作者文势汹涌的风格特点。
课 文 串 讲
常师:固定的老师
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徒:同类的人
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贤:才德优秀
及:比得上
三:泛指多数
贤:胜过,超过
不必:不一定
术业:学术技艺
专攻:专门学习或研究。
攻,学习、研究
是:代词,这样子
课 文 串 讲
第三段分析:
圣人无常师
孔 子
从师的行为
从师的言论
举例论证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学者必有师”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课 文 串 讲
古文:指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与骈文相对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其中《乐》久已失传。
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通:全面
不拘于时:不受时俗的限制。时,时俗,指当时士大夫中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嘉:赞许
古道:指古人从师之道
贻:赠送
课 文 串 讲
第四段分析:
李 蟠
举 例
不拘于时
行古道
作《师说》以贻之
写作缘由
文 章 总 结
论 证 思 路
师说
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分论点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分论点: 圣人无常师
写作缘由:赠李蟠
学 习 小 结
有人认为,《师说》第三段“圣人无常师”的存在十分突兀,不如删除。你怎么看?试阐述理由。
这里将圣人无常师的现象单独提出,有两点考量。一方面是可以再次强调“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普遍道理。另一方面,对于韩愈来说,还要解决一个问题,那就是自己做了别人的老师,却又在强调从师学习的意义与价值,难免有“托大”的嫌疑。要消除这样的责难,就必须强调“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这样一个择师的标准,以“如是而已”强调其寻常性,认为这样的事情是不值得大惊小怪的。这样就照应了最后一段中的“学于余”,不落口实,针脚绵密。
练 习 巩 固
★ 积累文言知识
1.找出下列通假字并释义: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或师焉,或不焉
“受”通“授”,传授
“不”通“否”
练 习 巩 固
2.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状语
则(群)聚而笑之(群,表动作的情态,成群)
2、名词作动词
① 吾(师)道也(名词作动词,学习)
②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名词作动词,低于)
3、名词的意动用法
① 吾从而(师)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② 孔子(师)郯子(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师)
练 习 巩 固
(二)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①(小)学而大遗(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②吾未见其(明)也(形容词作名词,高明的地方)
③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形容词作名词,圣明的人、愚昧的人)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
⑤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形容词作名词,卑:卑贱的人、低下的人 盛:势盛位高的人)
2、形容词作动词
惑而不从师(惑:形容词作动词,遇到疑难问题)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而耻学于师(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三)动词的使动用法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习:习,使……学习)
练 习 巩 固
3.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用来……的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3)吾从而师之
古义:跟随并且 今义:表目的或结果,是连词
(4)无贵无贱
古义:不论;不分 今义:没有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古义:风气 今义:道理
(6)句读之不知
古义:句子中间需要停顿的地方,读dòu 今义:看着文字发出声音,读dú
练 习 巩 固
(7)圣人无常师
古义:永久的;固定的 今义:平常的
(8)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古:不一定 今义:用不着、不需要
(9)年十七,好古文
古义:秦汉的散文 今义:“五·四”之前的文言文的统称
(10)今之众人
古义:一般人,普通人 今义:大多数人
(11)小学而大遗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了 今义:初级正规教育学校。
练 习 巩 固
4.特殊句式:
(1)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 ,惑之不解。
(2)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学于余。
耻学于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3)判断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人非生而知之者。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练 习 巩 固
(4)被动句
不拘于时
(5)省略句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之)(省宾语)
吾从(之)而师之(省宾语)
(其,指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之(省主语)
(师)位卑(者)则足羞,(师)官盛(者)则近谀(省略谓语动词)
或师焉,或否焉 (“否”后省“师”)
生乎吾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