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新湘教版|选择性必修三|第三章|第一节
第一节 碳排放与国际减排合作
2020年9月22日,在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我国将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前我国的年碳排放量约为160亿吨,简言之,就是要在40年间使我国的净排放从100亿吨变为0亿吨。我国拥有全球最大的能源系统(生产和消费),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中所占比例目前在85%左右。
思考: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及国际减排合作的重要性?
一、碳循环
1.碳存在形式
地球上的碳以不同的形式存在于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中。
2.碳循环的概念
碳元素在大气圈、岩石圈、水圈和生物圈之间转移和交换的过程。
3.碳循环过程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被陆地和海洋中的植物吸收,然后又通过生物或地质过程以及人类活动返回到大气中。
二、碳排放与温室效应
1.碳排放与温室效应
碳排放
对各种温室气体排放的总称。
温室气体
大气保温气体的俗称,是指大气中能让太阳短波辐射透入,而阻止地面和低层大气长波辐射逸出的气体。
三、碳排放对环境的影响
1.二氧化碳的影响
角度 影 响
有利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必需的原料
不利 当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超过正常范围时,会导致
气候变暖,由此引发一系列环境问题
2.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1)导致热浪、干旱、洪涝、台风、暴雪等极端天气频繁发生,改变了水热时空分布,进而影响到人们的生产生活。
(2)引起冰川积雪加速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威胁到沿海低洼地带的安全。
(3)影响到森林、草原等生态系统的安全,一些物种难以适应新的生存环境,面临灭绝的危险。
(4)对国民经济造成影响,比如导致农作物减产,影响到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旅游业。
(5)通过多种途径威胁到公众的身体健康。
四、国际减排合作
1.碳减排的原因:缓解人类所面临的气候危机。
2.“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
项目 具体内容
内容 强调责任的共同性,即在地球生态系统整体性的前提下,各国都有减少碳排放的责任,但在承担责任的大小和方式等方面应该有所区别
原因 1850年以来,全球碳排放总量的3/4来自发达国家
责任 发达国家理应比发展中国家承担更多的减排责任,率先减少碳排放,并通过技术转让、资金援助、市场开放等形式,帮助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探究】全球气候变暖
2020年3月10日,世界气象组织发布《2019年全球气候状况声明》。该声明显示,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不断影响人类健康、社会经济发展、人口移徙、粮食安全及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等方面。随着全球持续变暖,目前的高温纪录再被打破“只是时间问题”。
该声明表示,2019年是有仪器记录以来气温第二高的年份。2015年至2019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五年,2010年至2019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十年。
思考:(1)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人为原因是什么
(2)全球气候变暖对一些沿海国家造成的不利影响主要是什么
(3)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合理措施有哪些
【提示】(1)人类大规模使用化石燃料,排放了大量温室气体,大气的温室效应不断增强。
(2)全球气候变暖引起冰川积雪加速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威胁到沿海低洼地带的安全。
(3)加强国际合作,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高清洁能源消费比重;发展清洁燃烧技术;开发利用新能源;调整产业结构;等等。
【总结1】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影响 具体表现
海平面 上升 海岸带地下水位上升,土壤盐渍化;部分地区被淹没;影响沿海地区农业生产、水产养殖,危害港口设备和海岸建筑物
对水循 环的影 响 蒸发加剧,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的分布格局,增加降水极端异常事件的发生频率,导致洪涝、干旱灾害的频次和强度增加;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与供需矛盾;冰川融化,雪线上升
改变温 度带和 干湿区 全球气候变暖,使得中纬度地区气温升高,热带、亚热带范围可能扩大,寒带范围缩小;温带耕作业区退化为草原,草原退化为荒漠
影响 具体表现
资源条 件变化 温度和降水的增减,热量资源和水资源的变化,改变了水、热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在许多地区增加了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难度
加剧自 然灾害 对地表大气循环和水循环产生影响,会导致暴雨、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有所增加
改变原 有生态 系统 使生物栖息地的生态环境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将导致大量物种因难以适应新的生存环境而灭绝,生物多样性减少;海水温度和洋流的潜在变化使得海洋生态系统发生变化;世界干旱、半干旱地区荒漠化;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植物光合作用增强,植物生产率提高,形成二氧化碳的施肥效应
影响 具体表现
影 响 生 产 生 活 领 域 农业 对农业产量、作物品种、耕作方式、农业生产的稳定性等方面,都会产生一定影响;气温升高,高纬度地区农作物生长期延长,产量提高;陆地蒸发加剧,土壤水分减少,热带半干旱地区产量下降,中纬度谷物带病虫害加剧;世界粮食总产量下降
聚落 对滨海地区的聚落、基础设施产生不利影响
工业 排放温室气体的工业企业承受日益加重的政策压力和税收负担;节水、节能技术和耐干旱、耐高温栽培技术获得广阔市场;减少高纬度地区的供暖能耗,增加低纬度地区的制冷能耗
影响 具体表现
危害人 体健康 气候变化通过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厄尔尼诺、干旱、洪涝、热浪等)扩大某些疫病的流行,危害公众的身体健康;极端炎热天气出现频率增加,加快或扰乱了人体的新陈代谢;改变某些传染病传染媒介的活动范围,改变病原菌的滋生环境,从而影响人体的健康
【总结2】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对策
当堂检测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处于不断的循环运动中,下图中的数码代表碳循环的过程。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 )
A.①开采的矿产来自岩石圈,对水圈无影响
B.②排放的气体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物质
C.③可降低温室气体浓度,减弱温室效应
D.④需要在变质或者重熔再生作用下进行
2.若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则( )
A.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减弱
B.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增强
C.石灰岩地貌的侵蚀作用变缓
D.亚寒带针叶林向较低纬度地区扩展
【答案】1.C 2.B
【解析】第1题,图中③是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会减弱温室效应;①开采矿产会影响地表和地下水循环;②排放的二氧化碳对臭氧层基本无影响;④指沉积岩层中的动植物遗体在地下经历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化学和物理化学变化而逐渐形成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第2题,若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增强;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对地面辐射吸收增强;气候变暖会加快石灰岩地貌的侵蚀作用和亚寒带针叶林向较高纬度地区扩展。
读全球平均气温变化、大气中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变化图,完成3~4题。
3.1970—2000年,全球平均气温的总体变化趋势是( )
A.有时上升,有时下降
B.总体变化趋势是上升
C.1975—1985年期间下降
D.30年间全球平均气温上升超过1 ℃
4.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增加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非洲人口迅速增加
B.火山、地震频繁发生
C.石油价格上涨,导致各国大量使用煤炭
D.森林的大量破坏和高耗能工业的飞速发展
【答案】3.B 4.D
【解析】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1970—2000年,全球平均气温总体变化趋势是上升的,因此A错,B对;1975—1985年全球平均气温上升,C错;30年间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小于1 ℃,D错。第4题,毁林使森林吸收的二氧化碳减少,高耗能工业燃烧化石燃料会释放大量二氧化碳,因此森林的大量破坏和高耗能工业的飞速发展是导致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增加的最主要原因。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监测研究表明,青藏高原近几十年来的气候变化显著。专家指出青藏高原气候的变化,从短期来看,确实有不少好处。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种变化会对高原生态系统、工农业、交通、人民生活带来不同程度的不利影响。三江源地区地处青藏高原的腹地,该地区地势高峻,冰川广布,湿地众多。下图为青藏高原1971—2000年的气候变化分布图(站点抽样统计数据)。
(1)据图,描述青藏高原气候变化趋势。
(2)有数据表明,近几十年以来青藏高原的升温速度增快,试从下垫面变化的角度分析原因。
(3)根据气候变化趋势,推测未来三江源地区河流流量的变化并说明原因。
(4)简述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对铁路安全运营可能产生什么影响。
(1)气温总体升高;降水大部分地区增加,但三江源地区和黄河上游地区降水有所减少。
(2)受全球变暖的影响,青藏高原大量冰川融化,冰雪覆盖率降低,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显著减弱,下垫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增加,气温升高速度增快。
(3)变化:河流流量先增加,后减少。
原因:三江源地区分布的河流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气候变暖会导致短时期内冰川融化加剧(或冻土解冻),河流流量增加。后期由于降水减少,加上冰川融化加速,冰川面积变小,冰川融水补给减少,河流流量减少。
(4)冻土融化,冻融频繁,严重影响路基稳定性;冻土融化和大量冰雪消融可能诱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影响铁路运营。
感谢观看,学习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