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新湘教版|选择性必修三|第三章|第二节
第二节 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
自1956年建立第一处自然保护区以来,我国已基本形成类型比较齐全、布局基本合理、功能相对完善的自然保护区体系。自然保护区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地方级自然保护区。截至2018年底,全国共建立自然保护区2750处,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74处。
思考:设立自然保护区对生态安全的意义?
一、自然保护区的概念
1.自然保护区
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域或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2.广义的自然保护区
受国家法律特殊保护的各种自然区域的总称,不仅包括自然保护区,还包括国家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遗迹地等各种保护地。
二、自然保护区设立的依据和意义
1.自然保护区的设立
(1)国家条例:国务院199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
(2)设立标准
凡具有下列条件之一的,应当建立自然保护区:
角度 内 容
生态 系统 典型的自然地理区域、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区域以及已经遭受破坏但经保护能够恢复的同类自然生态系统区域
动植物 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域
特殊 价值 具有特殊保护价值的海域、海岸、岛屿、湿地、内陆水域、森林、草原和荒漠
自然 遗迹 具有重大科学文化价值的地质构造、著名溶洞、化石分布区、冰川、火山、温泉等自然遗迹
特殊 区域 经国务院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需要予以特殊保护的其他自然区域
(3)设立现状:目前,我国建有各级自然保护区2 740个,总面积大约147万平方千米,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5.3%,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2.自然保护区的类型和级别
(1)类型和级别
类 别 内 容
自然生态系 统类保护区 主要保护具有一定代表性、典型性和完整性的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共同组成的生态系统
野生生物 类保护区 以野生生物物种,尤其是珍稀濒危物种种群及其自然生境为保护对象
自然遗迹 类保护区 主要保护具有特殊意义的地质遗迹和古生物遗迹
(2)三大类别
3.自然保护区设立的意义
(1)自然保护区保留了一定面积的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为子孙后代留下天然的“本底”。
(2)自然保护区是生物物种的庇护所、贮备地,保存了许多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以及它们的遗传基因和栖息地。
(3)自然保护区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环境和抵御自然灾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4)自然保护区是理想的科学研究基地、宣传教育场所和生态旅游目的地。
(5)自然保护区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优美的自然景观,可以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是人类健康、灵感和创作的源泉。
三、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
1.生态安全
(1)概念:国家的生态环境处于不受或者少受破坏与威胁的状态。
特 点 内 容
整体性 局部生态环境的破坏,可能导致区域性的甚至全球性的生态危机
不可逆性 当生态环境遭受的破坏超过了其自身修复能力时,往往会造成不可逆转的后果
战略性 生态安全与经济安全、军事安全和国防安全同样重要,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石
(2)特点
2.自然保护区与生态安全
(1)关系: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构筑生态安全空间格局的关键节点,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
(2)现状:我国已初步形成布局合理、类型齐全、功能相对完善的自然保护区网络体系。
(3)设立自然保护区对生态安全的意义:为保护生物多样性、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确保生态系统安全稳定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供了重要保障。
【探究】自然保护区的意义
2019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立足我国现实,对接国际做法,大胆改革创新,提出了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整体设计思路,意义重大。
思考:(1)自然保护区保护的对象有哪些
(2)我国自然保护区按主要保护对象的不同一般分为哪几大类别
(3)设立自然保护区有何重要意义
【提示】(1)主要包括自然生态系统、野生生物物种尤其是珍稀濒危物种种群及其自然生境、有特殊意义的地质遗迹和古生物遗迹等。
(2)自然生态系统类、野生生物类和自然遗迹类。
(3)设立自然保护区可以保护天然的“本底”,贮备物种、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提供生态服务等。
【总结1】设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
意 义 内 容
保护天然的 “本底” 为子孙后代留下天然的“本底”,是今后利用、改造自然时应遵循的途径;为人们提供评价标准以及预计人类活动将会引起的后果
贮备物种,保护生物多样性 自然保护区是生物物种的庇护所、贮备地,保存了许多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以及它们的遗传基因和栖息地
提供生态服务 自然保护区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环境和抵御自然灾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他 自然保护区是理想的科学研究基地、宣传教育场所和生态旅游目的地;可以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是人类健康、灵感和创作的源泉
【总结2】自然保护区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意义
(1)遏制生态恶化、维持自然稳定。
(2)保障国民经济发展的潜在战略资源需求。
(3)是生态保护、人工种苗繁育和生态修复技术研发的基地。
(4)是培养公众生态文明观、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科普与宣传教育平台。
当堂检测
图示地区曾经是重要的林木采伐区,20世纪70年代开始先后有多家森工企业在该区内进行采伐作业,1998年后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读1976年、1987年和2000年我国某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图,完成1~3题。
1.导致2000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是( )
A.大规模采伐森林,对植被破坏大
B.修建108国道,导致栖息地碎片化
C.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和秦岭隧道通车
D.发生了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
2.据图可知,图示地区是我国大熊猫分布的重点区域,该区域最可能位于( )
A.四川省 B.广东省 C.陕西省 D.辽宁省
3.关于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1976年栖息地连成一片
B.1987年栖息地面积退缩,碎片化严重
C.国道的建成使大熊猫栖息地扩展
D.2000年栖息地面积有所增加,分布范围有向北、向西扩展的趋势
【答案】1.C 2.C 3.C
【解析】第1题,2000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碎片化趋势减弱,分布范围有向北、向西扩展的趋势,主要是因为人类干扰活动大幅度减少,即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和秦岭隧道通车等,植被得到了较快恢复,促进大熊猫栖息地范围扩大。第2题,据图可知,图示秦岭地区是我国大熊猫分布的重点区域,秦岭主要分布在陕西省,所以该区域最可能位于陕西省。第3题,结合图示信息进行分析可知,1976年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大,成片分布;1987年大熊猫栖息地范围明显缩小,碎片化严重;修建道路,导致大熊猫栖息地碎片化,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缩小;2000年左右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又逐渐扩大,且向北和向西扩展明显。
地处长江口的上海九段沙湿地自然保护区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据此完成4~5题。
4.下列属于九段沙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的是( )
A.净化水质 B.调蓄洪水
C.涵养水源 D.发展航运
5.长兴岛附近水域盐度最高的月份是( )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答案】4.A 5.A
【解析】第4题,长江河口及以上河段沿岸工业、农业发达,城市众多,生产和生活废水排放量大,九段沙湿地具有净化水质功能,有利于保护河口生态环境,故选A。第5题,长兴岛附近水域盐度取决于河水与海水的相对运动,河水与海水的相对运动取决于河流流量的大小。冬季长江流域降水少,长江入海径流量最小,长江口水位最低,海水容易侵入长兴岛,导致盐度最高。故选A。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红树林主要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或河流入海口,有“海岸卫士”的美誉,生态价值巨大。海湾和河流入海口处的冲积盐土或含盐砂壤土适于红树林生长。红树林往往从枝干上长出众多树根,盘根错节,扎入泥滩里。下图所示区域沿海地区有大面积的红树林分布,近年来被严重破坏。
(1)分析图示区域沿海地区适宜红树林生长的自然条件。
(2)分析红树林根系形态形成的原因。
(3)简述红树林巨大的生态价值。
(4)简述当地为保护红树林可以采取的措施。
(1)位于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优越;多海湾和河口,形成深厚的含盐土壤,适宜红树林生长。
(2)土壤疏松深厚,利于根系生长;发达的根系是红树林对海滩淤泥环境的有效适应,这种根系可减小大风危害,抵御海浪侵袭;当红树林淹没在水中时,发达根系可以帮助植物体进行气体交换。
(3)调节局部气候;减缓水流,促进泥沙淤积,巩固堤岸;抵御海浪侵蚀,保护海岸;净化空气和海水;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等。
(4)建立红树林自然保护区;加强管理,禁止砍伐红树林;加强科研,探索红树林栽培技术;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保护意识;等等。
感谢观看,学习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