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第 12 课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课标: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
应运而生
继承发展
春秋
儒家思想的演变
正统思想
遭到打击
西汉武帝
秦朝
战国
宋明
?
一、儒学的复兴
魏晋南北朝
面临挑战
隋唐
新发展
一、儒学的复兴
(1)儒家学说日益僵化;
(2)受到佛、道的挑战;
(3)一批学者掀起儒学复兴运动
1、复兴原因
程颢
程颐
朱熹
——程朱理学
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
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
主张:
4
2、理学的内容
什么是“理”?
天理是儒学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伦理道德和等级秩序
材料一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 —《朱子语类》
材料二 所谓天理,复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不是天理? —《朱子语类》
材料三 (天理)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子语类》
宇宙观:“理”是世界的本原,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
5
如何求“理”?
认识论、方法论:“格物致知”
材料四 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朱子语类》
(注:格物,即考查研究具体事物;致知,就是获取事物之理)
2、理学的内容
人生观:存天理,灭人欲
怎样行“理”?
“人欲”并非指人的所有欲望,主要
指违反了社会规范和伦理道德的欲望。
材料五 “天理人欲,不容并立” ,“天理存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朱熹
材料六 “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朱熹
2、理学的内容
宇宙观
伦理观
人生观
方法论
人生目标
社会体现
三纲五常(儒家道德规范)
“理”或“天理”
(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
存天理,灭人欲(道德修养)
格物致知
穷理方法
哲学范畴:客观唯心主义
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编为‘四书’,并且加以注释,作为先于“五经”的儒学基础读物。
学思之窗:元朝是怎样确定科举考试内容和答题标准的? 理由何在?
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发展和推广儒学教育
考试内容:儒家经书;
答题标准:程朱理学解释为主。
理由:有利于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树立基本价值观
《四书章句集注》书影
1.地位:
2.影响:
南宋后期起,程朱理学受到官方尊崇(成为官方哲学),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积极:
消极:
以三纲五常维护封建专制制度,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
①有利于维护社会统治秩序的稳定,巩固专制主义制度。
②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性格(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等)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于谦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翻开历史一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鲁迅
残忍的童年
“酷吏以法杀人,
后儒以理杀人”
——清人戴震
3、理学的评价
二、文学艺术
学习聚焦:城市经济的繁荣,推动宋元文学新体裁的发展
特点 代表人物或作品
文学 宋词 句子长短不等,用来配乐歌唱,根据乐谱分为不同的词牌,各有固定格式。 豪放派:苏轼、辛弃疾
婉约派:柳永、李清照
元曲 散曲 散曲是一种比词更灵活,更通俗的长短句配乐诗歌体裁。 关汉卿( )《窦娥冤》
王实甫( )《西厢记》
杂剧 将成套的散曲连缀在一起歌唱,辅以音乐、舞蹈、表演、道白,安排不同角色,表达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
话本 宋元城市中,说书演出非常盛行; 说书底本即话本,实质是早期白话小说。
杂剧
杂剧
诗、词、曲有何区别?
诗(主要指绝句和律诗):讲究严格的格律,句式整齐,对仗工整,用韵规范。
词:句子长短参差,便于抒发感情和演唱。
曲:可雅可俗,更为生动活泼。
从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等主流文学表达形式的变化看,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趋势是
A.逐渐平民化 B.逐渐贵族化
C.逐渐神秘化 D.逐渐宗教化
A
从唐诗宋词元曲到话本,中国文学艺术逐渐从少数文人士大夫开始向普通大众普及,从吟诵的诗、吟唱的词,到贩夫走卒哼唱的曲,再到妇孺皆宜的小说,其传播范围越来越广,通俗程度越来越高,表现方式越来越自由。
市民(世俗)文学出现、繁荣
市民阶层兴起、壮大
城市繁荣
商品经济发展
【问题探究】中国文学的演变趋势及背景
平民化、世俗化
二、文学艺术
特点 代表人物和作品
书 法 追求个性,不拘法度
绘 画
北宋宋徽宗 “瘦金体”
北宋四大家:苏、蔡、米、黄
元朝:赵孟頫
宋元以 山水画 成就最为突出,不强调写实,注重意境和笔墨情趣。
花鸟画和人物画水平也很高。
风俗画兴起
宋徽宗《芙蓉锦鸡图》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
花鸟画《芙蓉锦鸡图》
风俗画《清明上河图》
【问题探究】宋元时期文学艺术发展呈现怎样的鲜明特点?简析其原因。
特点:作品丰富,成就突出,雅俗共赏
原因:经济上,城市经济发展,商品经济发达;
政治上,重文抑武的治国方针,政府对人民的管理日渐松弛;
阶级上,文人士大夫阶层壮大、市民阶层兴起。
三、科技——三大发明基本成熟
学习聚焦:三大发明和沈括、郭守敬等科学家的成就,是宋元科技水平的重要代表。
成就
印刷术 ①雕版印刷相当普及
②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火 药 ①火药大量制造并用于军事
②由燃烧型火器——为爆炸型、管型射击火器
指南针 ①用人工磁化方法制作指南针
②广泛应用于航海。
科学家 成就
北宋 沈括 《梦溪笔谈》
元朝 郭守敬 ①设计、监测天文观测仪(简仪)
②主持全国范围天文测量
③编订新历法《授时历》
王祯 《农书》
推动了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骑士阶层日益衰落。
促使西欧在地理大发现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推动了欧洲近代社会的转型,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郭守敬设计和监制多种天文观测仪器,编定新的历法《授时历》,《授时历》由元世祖按照“敬授民时”的古语而赐名。
牛转翻车
王祯编撰《农书》,集北方和南方的农业技术于一体,其中关于农业工具的记载尤为丰富。
科 技
注重实用,服务生活
肆
少数民族文字
——多元文化的新交融
契丹文
西夏文
女真文
蒙古文
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历史
促进文明的交流与借鉴
促进少数
民族汉化
推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受汉文化影响)
少数民族文字
1.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提到:“一种自觉的精神,亦终在(宋代)士大夫社会中渐渐萌出。所谓自觉精神者,正是那辈读书人渐渐自己从内心深处涌现出一种感觉,觉得他们应该起来担负着天下的重任。”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传统儒学注重道德品质修养
B.理学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C.宋代科考中刻意增加了“经世致用”的内容
D.“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口号的社会影响
2. 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导论中提到“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下列说法能够佐证此观点的是宋代①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②数学开始形成完整体系
③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 ④活字印刷取代雕版印刷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B
A
儒学的复兴
文学艺术
科 技
少数民族文字
辽宋夏金元的文化
本课小结
异彩纷呈
相互交融
多元一体
新儒学体系的建构
新文学体裁的兴盛
科技领域的新成就
多元文化的新交融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