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主讲老师:
3. 桂花雨
《桂花雨》选自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万物有灵”,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借助生活中的具体事务,抒发作者的真实情感。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初步了解借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把感情寄托在描述的事物中,是文章表达感情的常见方法。本文以“桂花雨”为题,以“桂花香”为线索,写了作者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表达了对家乡亲人和美好生活的眷恋。在教学中如何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让学生走近作者,理解作者情思,是其关键点。
一、教材分析
知识与能力
通顺流利的朗读课文,并能借助具体的事物体会作者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感悟、想象画面等多种形式,体会桂花给作者带来的快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表达的浓浓思乡之情。
06
二、教学目标
重点
引导学生从摇花乐中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和对家乡的怀念。
难点
体会母亲说的“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所表达的感情。
关键
了解通过具体事务理解情感的方法
07
三、说教学重难点
“自主”
“合作”
“探究”
情景教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
以读代讲法
11
四、教学方法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五、学法
质疑
释疑
“读”
导入新课
(5分钟)
再读识情(20钟)
作业布置(5分钟)
初读赏花(5分钟)
课堂小结(5分钟)
1
2
3
4
5
13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文中是怎么描写桂花的呢?
(二)初读识花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边读边画
(三)再读识情
1、 精读识香
(1)学生自读(想象)
(2)合作朗读(感受)
(三)再读识情
作者为什么喜欢桂花呢?“桂花雨”又是怎么样的呢?怎么摇?摇桂花的心情是怎么样的?摇桂花的乐在哪里?是怎样的桂花雨?为什么叫桂花雨?
质疑
释疑
(三)再读识情
2、 深读感香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三)再读识情
3、 合作探香
为什么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
琦君(1917年7月24日-2006年6月7日),原名潘希真,浙江温州市瓯海区人,1949年赴台湾。中国台湾当代女作家、散文家。
从小在温州、杭州两地学习生活,毕业于杭州之江大学中文系,师从词学家夏承焘。曾任台湾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
“我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呢”
用钢琴音乐作为背景,让学生在音乐中朗读课文。
18
(四)课堂小结
描写自己不能忘怀的人或事
亲身感受桂花香
20
(五)作业布置
七、板书设计
爱桂花
摇桂花
思桂花
桂花雨
思乡情
八、课后反思
学生是整堂课的主体,在这堂课中,我让学生用多种不同的“读”的方式去理解文章,步步深入,环环相扣,符合《新课程标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要求。开头的桂花图片展现在学生面前,化抽象为具体。课文的第3、4、5自然段是重点, 母亲的“助人乐”,我的“摇花乐"尽在其中。我让孩子们尽情地读,入境的读,想象看读,读出快乐.在读中体会童年的乐趣、思乡的情感。最后小结时,我提问作者的写作目的,配音“读”再作一上升,在反复的阅读中感知到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主讲老师:
教学完毕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