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13《植树的牧羊人》说课稿(部编版)
第一课时
一、说教材
本课是一篇著名的绘本故事,作者虚构了一个在贫瘠荒原孤独种树的牧羊人形象,通过荒原前后境况的对比,突出人物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精神品质和勤劳执着、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表达了对老人的赞美和敬佩之情。全文以叙事为主,展示牧羊人改造荒原的努力,最后以议论点题。因此,本课在阅读方法上主要运用默读,在分析文本时主要采用圈点勾画的学习方法。本课重在学生自身从文本中获得的阅读体验,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从文本中获得自已对人生的有益启示,引导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的价值取向。
二、说教学目标
1、采用局外人“我”的第一人称视点叙事,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
2、学习运用对比的手法来突出主题的写作方法。
3、学习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
4、培养热爱大自然,以及充满自信并持之以恒的做事精神。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了解牧羊人这个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精神和人格魅力。2、结合自己的生活体念,思考牧羊人植树行为的意义。
教学难点:独具特色的景物描写,精妙的比喻,使文章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
四、说学情
七年级学生刚刚从小学毕业进行初中学段的学习,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他们的自尊心在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求知欲也大大提高了同时,经过小学六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分析、理解、审美和口头表达能力,基于此,在教学中可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做问题的发现者、思考者、探索者。初一学生对生活、对事物的认知往往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的思考,对于文本延伸作者所想表达的生命与责任,学生可能不容易发现或体会,因而在本文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两点第一,要注意培养学生认识生活的态度,了解作者所要传达的生命的意义。第二,要注意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关键语句,体会作者思想情感。第三,促进学生间的交流合作。
五、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重点通过人物形象分析、微写作、拓展阅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牧羊人的精神人格魅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在跃读的同时,通过抓关键语句的方法,快速捕捉信息,概述故事内容。
六、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一个孤独的农夫,数十年如一日,在荒原上种植着树木。最终,靠自己的体力与毅力,把荒凉的土地变成了美丽富饶的田园。”请同学们猜猜看(结合第四单元的目录),我们今天将要学习哪篇课文?再找找看,老师刚才的那两句话在哪里?
设计意图:利用课文前面的“预习”导读导入,既能充分发挥“预习”导读的作用,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教材的助读资料。由于考虑到学生没有预习的学情,故“结合第四单元目录猜猜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一遍,要求:(1)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顾,最好一气呵成读完。(2)读完后,给四人小组内的同学推荐一个好词语,或者提醒一个易错音(形)。
学生读完后,小组内交流,教师巡回发现一二例典型,并鼓励他展示,随后评价,并明确要求将同学发言中的重要观点批注,这一过程就是圈点勾画、做批注。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出明确的默读要求,让学生体验什么是真正的默读和圈点勾画,直击本课时教学重点。《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由于考虑到学生学习程度不一,故设计推荐好词语或者易错音(形),也是为了落实第一课时的字词积累,实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审美的鉴赏与创造”。
2、如果用一两句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里人听,你准备怎样讲?请用上课文中的词语或者句子试一下,要求讲清楚“六要素”。
设计意图: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抓关键词句的能力,以及语言概括能力,同时使学生在不断地搜集、整理、概括中,就会从整体上(“面”上)感知故事情节,完成目标一的任务,并且为下一环节突破难点做好准备,也可以实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语言的建构与运用”。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怎样才能把长期观察到的情形条理清楚地写出来呢?请说说你的理解。
预设:时间顺序,写出高原的变化和牧羊人的情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转换读者和作者的角色,紧扣“长期”“观察”思考如何做到条理清楚,从而实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2、作者是如何实现条理清楚的写下“观察”结果?请结合课文中的关键语句来分析。要求:勾画关键语句,并概括。
预设:学生找时间词,三次写牧羊人情况和高原上变化的句子。
让学生充分交流,根据学生课堂的生成情况,引导学生找关键句;然后让学生自己相互比较,看谁找的句子最关键,看谁概括的最准确。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再次转换角色,从作者变回读者,回到文本中,不能游离于文本之外想当然;而且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点”,通过比较、筛选,理解什么才是关键语句。此环节突破本课时的教学难点,也可以实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一定要关注学生课堂上的生成,思考学生突如其来背后的思维归因,利用好“学生的生成”。
(四)、自我小结,畅谈收获
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语文知识?(词语积累、复述故事、找关键句、梳理思路等方面,任选一两点谈谈)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我小结,既是教学效果的现场反馈,也是引导学生养成及时反思总结的好习惯。由于学生程度不一,故提供小结的思路,也是引导学生回顾教学目标的达成度。当然,如果学生没有按照老师的预设或者提示总结,也要根据学生的生成,灵活变通,正确引导、鼓励、评价。每一种观点都有其思维归因。
(五)、布置作业
1、推荐阅读绘本《植树的男人》
2、如果要将课文插图发朋友圈,要配100个左右的文字,你将写什么?(文中句子或者自己写都可以)
设计意图:基于教科书“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推荐学生阅读,拓宽思维,感受不同表现形式的魅力,也为下一课时分析人物形象做铺垫。第二个作业是为了引导学生积累、品味文中作者议论性语句的深刻内涵。
七、说板书设计
植树的牧羊人
让 乔诺
长期——时间顺序
思路清楚
观察————所见变化
八、说教学反思
《植树的牧羊人》课后反思本单元的要求是继续训练默读,圈点勾画是本单元的默读训练点,同时整体把握文意,理清作者思路也是本单元学习的一个重点。结合教材思考探究的问题设置,定下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先让学生默读课文,通过勾画关键语句,理清课文脉络。再精读课文,了解牧羊人的形象,学会归纳人物形象的方法。最后迁移出课堂,结合时代楷模的视频和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人生的意义。这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于让学生学会认识一个人物,从会分析一个人物到会分析所有人物,再扩展到自己日常的拓展阅读中。就教学目标来说基本上是达成的,但还有更为细小的地方能进一步提高,例如学生回答出牧羊人的人物性格之后,其实还能再深入和他们一起总结出牧羊人这个人物的外在性格与内在品质,进而得出一个分析人物的方法。审美鉴赏与评价、文化理解与传承是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如何将其融入在日常的教授过程中,其实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植树的牧羊人》中有这样的一段话“三年来,他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已经有有一万棵树苗,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在教学过程中,或许难免产生疑惑亦或迷茫,但是一次次的教研,一次次的探索,会让我们的心中的那片教学森林煎加繁密葱茏。路漫漫其修远兮,希望自己能够在语文这个大世界中不断地进步。
第二课时
一、说教材
作者以自然娴熟之笔,通过一种朴实的叙述文风,将“我”与艾力泽·布菲老人从相遇、相识到再次相逢不事雕琢地加以展现,成功塑造了一个孤独沉默、勤劳朴实、忠厚安详、一丝不苟、慷慨无私的好人形象,如一位睿智的演说家真情娓娓地诉说着一段难忘的人生经历,从而引发我们对生活、生命的思考。这篇课文意蕴隽永、启人心智,学生从中可以更加深入理解“幸福是什么”这一人生课题。
二、说教学目标
1.学会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文章内容,理清故事情节。
2.通过品读文章词句,了解牧羊人的形象,感受人物精神和人格魅力。
3.引导学生理解牧羊人植树行为的意义,懂得做一个主动担当、乐于奉献并能为理想不懈奋斗的人。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默读课文,勾画关键语句,理清文章思路。2、结合关键词句,把握牧羊人的形象特点。
教学难点: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牧羊人植树行为的意义。
四、说学情
本阶段的学生处于小学升入初中的第一学期,经过小学六年的语文学习,具备了语文学习的“双基”能力,在掌握生字词的基础上,应没有太大的阅读障碍,能基本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捕捉文本的主要信息。所以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应学会摘读、品读、鉴读等方法,调动学习热情,全面提高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五、说教法学法
问答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启发式教法、合作探究学习法
六、说教学过程
步骤一:情境导入,接续前文
人生犹如一场旅行,总有一处让你驻足欣赏的风景。文中的“我”在一次徒行法国南部一个废墟小镇时邂逅了一个牧羊人,这是一个饱受生活之苦却坚持种树,追求内心安宁幸福的老人,文章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具有意境美、人性美的画卷。
作者是如何刻画这样的一个老人 如何描绘这么优美、令人向往的画面其中又创作了一个怎样的主题故事呢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再次阅读课文。
设计说明
设置问题情境,自然衔接并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再次阅读的兴趣,为本节教学的开展做铺垫。
步骤二:再次自读,引发思考
就教师导语中提出的问题,让学生圈点勾画出有关的语句,再次阅读思考。
要求:
1.画出文中描写老人的语句。
2.画出文中环境描写的语句。
3.文中哪些语句引发你对文章主题的思考 (可小组合作交流,不求一致,教师参与其中,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可形成一定的合作观点)
设计说明
通过导语设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形成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
步骤三:鉴读欣赏,品味语言
(一)结合课后“思考探究”第二题,根据示例学会分析人物形象,进行口头表达训练。他是一个的人(提示∶可联系前面摘读的环节,小组之间合作、探讨、交流并展开竞赛,全面分析人物品性。学会抓住人物刻画的方法,正确运用形容词去评价)
(二)本文以第一人称的口吻来讲述有什么好处 (从文章创作手法、表达效果、人物性格等角度思考)
(三)品味文中环境描写的语句,探讨交流其在文中的作用。(根据各自画出的描写语句,小组可交流探讨,联系主题、情感、表达来思考)
设计说明
运用摘读和朗读的方式教师予以适时点拨,让学生学会运用一定的方法自主品析文章语言的艺术感染力,提高分析和表达能力。
步骤四:鉴读欣赏,主题探究
(一)文章开头一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 (从内容、形式方面作答)
(二)最后一段有何作用(同上)(三)思考∶是什么精神在支撑着他 (可从主人公的遭遇、言行来判断)
(四)本文的主题是什么(结合课后“思考探究”第三题,说说本文的主题。小组合作、交流、探究,教师点拨启发,师生、生生评价,加以解决。提示∶主题是多元的,抓住关键词进行发散思维,言之成理即可)
设计说明
通过预设问题,并能正确概括文章主题,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步骤五:课堂小结,板书展示
本文以细腻独到的描写方法成功塑造了一个勤劳朴实、慷慨无私、热情好客的种树老人的光辉形象,我们通过鉴读分析学习了作者的人物刻画之法,而且进一步深挖了文章的多元主题,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引发了深层的思考,令人回味无穷。
步骤六:联系生活,拓展练笔
(一)结合课后“积累拓展”第四题,收集相关写作素材,学会关注生活,拓展写作思路。
(二)举行“我心中的艾力泽·布菲”征文活动,可以为种树的老人立碑述传,或为其撰写“感动人物”颁奖词,或写一写有关的读后感。(此环节可视情形决定,也可布置作业课后完成)
设计说明
以练笔写作的方式理解主旨、人物,读写结合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力求个性化表达。
七、说板书设计
总 赞美牧羊人———难得的好人
分 三见牧羊人 荒 原 变 绿洲 (敬佩)
总 再次赞美————双手创造奇迹
八、说教学反思
在上节课对全文内容进行综合概述之后,本节课着重对文章人物、主题进行深入挖掘。首先本节课从人物分析、创作手法、主题认识以及阅读感受多角度进行分析,深入挖掘教材中可以用于教学实施的内容,从而使教学重难点有了明确指向。其次,注重小说"三要素"在教学中的分析,采用了多元评价法。最后,课程拓展新颖别致,令人耳目一新。课程开发部分的综合性活动设计能有效提高学习兴趣,提升语文素养,体现了“生活语文”教学观,也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