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噢,苏珊娜》
教学思路
《噢!苏珊娜》一课选自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五册第三课,单元主题是“好伙伴”,四首作品均反映了同伴间的珍贵友谊。下面介绍一下对该课教学设计的点滴想法:
一、识读乐谱与培养兴趣的融合统一
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都已认识到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对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是很有帮助和必要的。但问题的关键是:进行双基教学如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如何将外部技能教学和学生心灵深处的情感体验有机融合;如何将外在的音响有效地转变成学生的听觉记忆。也就是说,实施双基教学要想同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兴趣等紧密结合,选用怎样的教学方法是我们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歌曲《噢!苏珊娜》原本规整的八个乐句实际只有四个乐句组成。四个乐句中又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乐句,以及在这两个乐句句尾落音上稍作变化的一个乐句,中间有一个感彩变化的对比乐句。我在教学中采用了问句和答句的游戏方式,让学生通过聆听、记忆、视唱,完成答句,再采用师问生答、生问师答、生生问答等形式,强化巩固两个问句与答句的衔接,最后通过不同色块的排列组合成完整的演唱曲谱。在演唱过程中我注意加入音乐力度、速度、情绪等要求,并进行适当的比喻(如速度较快喻为快乐的郊游或奔跑的小马,速度较慢喻为远方的思念或沉重的大象等等),让学生通过愉快地演唱曲谱来体会音乐要素在音乐作品中的作用和价值。这一环节就是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音乐实践活动中来提高识谱能力。
二、以记忆歌词来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果
纵观诸多音乐课,我们不难发现,学生通过一节课的学习,随音乐伴奏并看着教材内容进行的齐唱,歌声嘹亮,似乎“出色”地完成了教学要求。但是当通过学生独唱、清唱、背唱来检验一节课的效果时,结果却往往与先前我们所看到的、听到的相距甚远,可见,不要求学生记忆歌词会造成教学效果的低下,小学生对歌词本身具有的节奏美、韵律美、意境美都会有较强的学习欲望。我们不妨鼓励学生背诵歌词,并将学生能熟练地背诵歌词作为评价课堂效果的标准之一。
《噢!苏珊娜》一课,我尝试结合动作,运用形象记忆法帮助、启发学生对歌词内容进行理解和记忆。这首歌曲四句歌词内容大致讲述了住在美国阿拉巴马州的男主人公不畏气候的恶劣,去探望住在路易斯安那州的友人苏珊娜的一段动人故事。我引导学生根据歌词内容运用肢体动作进行完整表现,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构建具体映像,并用出声读词与内心默读(只动作不出声)的交替进行来发展学生的内心听觉和帮助记忆歌词。这些教学方法生动活泼,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大有裨益。
三、以单元主题为背景,激发人文情怀
音乐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将每一首音乐作品都置于大文化背景之中,单元主题及其相关作品都充满了人文关怀。教学中,我对歌曲的情感内涵进行挖掘,让学生在音乐审美中得到情感的升华。
歌曲《噢!苏珊娜》以欢快、热烈的情绪体现了朋友之间的情谊。设计该课时,我牢牢把握了人世间最纯洁的“友情”主线并贯穿始终。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谈同学情、朋友情,使学生很自然地理解了歌词内容,并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感情,让他们逐渐懂得并珍惜人与人之间高尚的情谊。
在对以上三方面的关注下,我的《噢!苏珊娜》一课的教学获得了较高的评价。然而我深知,一节公开课的成功并不意味着整个音乐教学的成功。音乐课程标准向我们每位教师提出的要求和建议,还须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体会、总结和提高。
教案
[教材]人音版音乐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五册
[教学分析]
歌曲《噢!苏珊娜》是美国作曲家福斯特的作品中深受大众喜爱并流传最广的一首。它表现了对朋友真诚的情意和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的向往。全曲有八个乐句,其中四个乐句是完全相同的,另两个乐句和这四个乐句仅在句尾的落音上稍作变化,也就是说,整个曲调六个乐句都是重复第一乐句(4小节)轻快、流畅的音乐主题。歌曲中间部分有一个对比乐句,这个乐句前半部由于两个八分音符节奏和一个切分节奏的运用,使得旋律在感彩上产生了变化,从而把歌曲推向高潮,深化了“朋友”这一主题情感。后半乐句又回到了主题音调上,使单一的音乐主题在不断反复之中又有起伏,仿佛在倾诉对远方朋友的思念之情。
[教学目标]
1.通过歌曲《噢!苏珊娜》的演唱,懂得珍惜同伴间的珍贵友谊,细心品味好伙伴之间的合作意识与集体主义精神。
2.通过旋律模唱、乐句问答、动作记忆等形式,流畅自如地完成歌曲演唱,表达歌曲感情。
3.自制打击乐器“小鼓”,体会音色特点,并能用稳定的节奏参与歌曲伴奏。
[教学重、难点]
1.积极调动学生参与音乐活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课堂教学的情感目标“友谊”在教学中的有效实现。
[教学准备]
曲谱卡片、小鼓、薯片盒、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伴随《噢!苏珊娜》的旋律模仿教师动作进行律动。初步了解歌曲结构形式:
a a’ a a’ b a’ b a’
2.引导少数学生进行律动游戏,其余学生用拍一下手表示改变一个方向,进而深入理解乐曲的8个乐句。
设计意图:本首歌曲由极其规整的8个乐句组成,上课伊始,教师引导学生用改变动作方向表示每一个乐句,使学生在聆听记忆音乐旋律的同时,初步了解乐句这一音乐要素。这一环节又是激发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自然导入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
二、探索感知
(一)“鼓”的节奏游戏
1.探索模仿声势
师:老师和大家玩一个有关鼓的游戏。老师敲鼓面,请你轻轻跺脚;老师敲鼓边,请你轻轻拍手;老师也要鼓面鼓边交替敲击。
2/4 X X | X X | X X | X - |
脚 手 脚 手 脚 脚 手
2.尝试用以上声势合着歌曲伴奏进行活动。
3.探索运用自制“小鼓”伴奏。
教师引导学生敲击手中的薯片盒,试着敲击不同位置,模仿声势音色。
4.教师随着学生敲奏,即兴清唱主题旋律一,并引导学生跟唱,教师出示旋律卡片后,进一步指导学生视唱本旋律。
2/4 12 | 35 5.6 | 53 1.2 | 33 21 |1.
(二)乐句问答游戏
1.学唱旋律二:
教师和学生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进行旋律接龙游戏,完成旋律二的演唱。值得说明的是,师生问答应强调语气、语调,将有情感的演唱贯穿在这一环节之中。
2/4 12 | 35 5.6 | 53 1.2 | 33 21 |2.
2.学唱旋律三:
师生仍采用旋律问答游戏完成旋律三的学唱,配合乐器伴奏体会乐曲情绪。
2/4 4 4 | 6 6 6 | 55 31 | 2
(三)汇总视唱
旋律卡片分别为绿、浅绿、黄三种颜色,教师准备与这三种颜色相匹配的若干小卡片,进行听旋律贴卡片活动,按照歌曲顺序排列。
设计意图:这个教学环节主要完成对曲谱的学习。全曲虽有八个乐句构成,但实质只有三个不同旋律反复交替出现。这三个旋律中,两个旋律在句尾的落音上仅稍作变化,用绿色和浅绿色卡片作以区分。这样看来,曲谱旋律变得形象而简单。教学中,教师采用问答游戏、“小鼓”伴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使原本枯燥的“识谱技能训练”与“关注学生兴趣”融为一体,两者在某种程度上真正体现了融合。
三、歌曲学习
1.故事导入
师:同学们,大家唱的这段旋律,就是美国著名的作曲家福斯特于1847年创作完成的,歌词内容讲述了俩人之间的纯洁友谊,男主人公的名字叫杰克,女主人公叫苏珊娜,俩人从小就结下了深厚友谊,常常是杰克弹着他心爱的五弦琴,美丽迷人、活泼开朗的苏珊娜伴随着琴声唱歌跳舞,他们就是这样度过了快乐而令人难忘的童年生活。后来,俩人到了美国两个不同的州生活,这首歌曲就唱的是住在美国阿拉巴马州的杰克去探望他多年不见的、住在路易斯安纳州的好朋友苏珊娜的一段动人的故事。我们一起来学歌词。
说明:介绍故事有背景音乐的渲染,讲述动人的故事实质是加强学生对歌词的记忆,初步浸染学生心灵。懂得友谊的珍贵。
2.按节奏读歌词
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在按节奏熟练读歌词的基础之上,充分调动学生的肢体参与,让每一个动作都与歌词内容相吻合,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构建具体形象,加强记忆歌词。出声读词与内心默读(只动作不出声)交替进行对于发展学生内心听觉和有效记忆歌词意义显著。
3.教师范唱,学生可用动作进行参与。
4.学唱歌曲
(1)随琴学唱歌曲;
(2)加入动作进行演唱;
(3)小鼓伴奏进行演唱并围圈活动;
(4)学生观看美国版本的歌曲《噢!苏珊娜》动画。
四、情感升华
关于友谊的故事(背景音乐:神秘花园)
同学们,我不知道该用怎样的言语去描绘这个故事带给我的感动。我也不知道该用怎样的语言去描绘友情。但我相信,这个故事中的孩子是最懂得友情的含义了。
五、结束本课:师生共同聆听并演唱《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