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阶篇)2022-2023学年上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同步分层作业4 古代诗歌四首
一.试题(共11小题)
(多选)1.下列对《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 )
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过五溪”说明诗人旅途之艰难,也包含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
D.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E.诗歌想像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2.选出对《观沧海》赏析有误的一项( )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代观察的方位、地点、对象。用一个“观”统领全篇。是全诗的线索。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了远处的海水和山岛,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的气势。
C.“日月”“星汉”二句是诗人的想象,借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来表达诗人豁达气度和一统中原的宏伟抱负。
D.本诗历来被视为汉魏之际“建安风骨”的代表作品,作者曹操的诗以“沉郁顿挫”为其鲜明的语言风格。
3.对“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将“愁心”形象地寄给“明月”,随朋友直到僻远之地。
B.朋友被贬僻远之地,诗人用夜郎之名,使人联想古夜郎国,以见其边远。
C.诗人同情友人的不幸遭遇,把“愁心与明月”一起寄给身处夜郎的友人。
D.这是一种艺术想象,最能体现诗人内心同情的深切和真挚。
4.参观回来后,各班举行了“运河诗词诵读比赛”。下面是宣传委员在比赛结束后写的一则新闻,请你为其拟写一个标题。
标题:
为了弘扬博大精深的运河文化,让同学们进一步感受语言的神奇魅力,我班于12月21日至23日开展了以“运河诗词诵读”为主题的诵读比赛,本次比赛设置了初赛、复赛决赛三个环节激烈的角逐,最终评出5名获奖者。这次诵读比赛,让同学们感受到了中华诗词的丰富多彩,激发了大家对运河文化的热爱之情。
5.龙华中学语文组举办传统文化竞赛活动,你是参赛选手,这次活动有三道竞赛题,设置两个奖项。
第一题: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诗是近体诗的高峰,近体诗包括 和
第二题:认真阅读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根据要求答题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1)下面四项对诗歌的评价,哪一项与诗人的想法相距甚远?
A.首句“黄四娘家花满蹊”,点名寻花的地点是“黄四娘家”的小路上。“蹊”是小路。
B.第二句“千朵万朵压枝低”,“千朵万朵”形容花的数量多。“压枝低”形象地描绘了花儿密密层层,沉甸甸的把枝条都压弯了。
C.第三句“留连戏蝶时时舞”。是说花枝上彩蝶翩翩起舞,这才是最动人的景致,如果没有彩蝶起舞,花也就没有什么看头。
D.第四句“自在娇莺恰恰啼”,表面上好像完全在描写娇莺清脆鸣耳的啼叫声。其实,这是一种衬托手法,主要是在表现黄四娘家花儿的美丽与魅力。
(2)你认为是句中的“留连戏蝶时时舞”中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能够表现黄四娘家中花怎样的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下面是拆乱了的与中华文化有关的一副对联,请你运用所学的对联的知识,重组成一副完整的对联
传统 的 精华 学习 里 经典。 。
6.阅读下面材料,谈谈你是否认可论文作者的感受,并说明理由。
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中作者首先是以色彩和香味的“通感”来描写桃花岛的:“船将近岛,郭靖已闻到海风中夹着扑鼻花香,远远望去,岛上郁郁葱葱,一团绿,一团红,一团黄,一团紫,端的是繁花似锦。”这不就是曹操《观沧海》中“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的意境么!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节选自论文《金庸武侠小说中海洋描写的文化内涵》
7.古诗词阅读。
汴河亭①
唐 许浑②
广陵花盛帝东游,先劈昆仑一派流。百二禁兵辞象阙,三千宫女下龙舟。
凝云鼓震星辰动,拂浪旗开日月浮。四海义师归有道,迷楼还似景阳楼。③
【注】①隋炀帝为东游广陵(今扬州),不惜民力开凿一条运河。其东段叫汴河,汴河之滨筑有行宫,即“汴河亭”。②晚唐最有影响力的诗人之一。③迷楼,隋炀帝所筑;景阳楼,南陈后主所筑。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广陵花盛”四字交代了隋炀帝东游的原因,不著一字褒贬,但已见讽刺之意。
B.诗歌第二句写从昆仑山上流下来的黄河水被分引凿渠,修成一条运河,突出开凿运河工程之巨、耗费之大。
C.颔联写骁勇的禁兵离京护驾,众多宫女登船随行,虽没有直接让隋炀帝出场,但其赫赫声威可想而知。
D.尾联直抒胸臆,对隋炀帝荒淫所招致的亡国后果进行了严肃的评论和嘲讽,来劝谏当今统治者。
(2)本诗的颈联向来为后世称道,请结合诗句谈谈其精妙之处。
8.瑰丽雄奇意境美,雄心逸志壮思飞。请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问题。
【甲】观沧海
曹操(东汉)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乙】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1)读准字音,是学好古诗文的第一步。请给下列句中的加点字标注读音。
①东临碣石
②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2)一词多义是汉语中的常见现象。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怒而飞/心花怒放
B.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匠心独运
C.志怪者也/歌以咏志
D.亦若是则已矣/是可忍,孰不可忍
(3)完成下列语句的翻译。
①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②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4)比较阅读是学习古诗文的好方法,请将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
选文 写法 作用
观沧海 借助奇特的① ,抒情言志或塑造形象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勾勒出大海② 的壮丽景象,表现诗人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
北冥有鱼 描绘出一幅大鲲变大鹏,大鹏扶摇直上九万里,从北海飞往南海的壮丽图景,塑造了大鹏③ 的形象。
9.阅读下面这首古诗,按要求作答。
晚次乐乡县①
唐 陈子昂
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
川原迷旧国,道路入边城。
野戍②荒烟断③,深山古木平④。
如何此时恨,噭噭⑤夜猿鸣。
[注释]①乐乡县:地名,唐时属山南道襄州,故城在今湖北荆门北九十里。②野戍:指野外驻防之处。③断:断绝,消散。④平:此处指景象模糊一片。⑤噭(jiào)噭:号叫声,这里指猿啼声。
(1)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颈联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2)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在抒情方式上,与他的《登幽州台歌》有何不同?
10.阅读下面的散文,回答问题。
多谢西风
刘雨农
①多谢西风!
②它把后园的桂花一齐吹放了,桐叶的飘零与黄花的憔悴,是诗人的形容词。这里只有花的芬芳,水的澄清,天的庄严而纯洁,以及一切虫儿的歌唱。
③我曾徘徊池边:那池中的游鱼,两两三三,交头接耳地过去了;戏水的白鹅,清影在波中浮耀,红掌儿翻向青天,年轻的鱼儿羞躲了;绿衣仙女似的翠鸟儿,嘤然一声,仿佛报道晨妆才了;白鹭有时飞到堤边,静悄悄地站着,恰似一个披蓑衣的钓叟。
④我曾小立断桥:天末彩霞,倒影池塘之中,一片红光似火。我小立断桥,消磨了几度黯淡的黄昏,痴等新月的东升,惊醒了栖鸦之梦。垂杨倦了,桂花在隔院送香,黄橙添盖了颜色,青藤横撑了纤腰,天上的星儿摇摇欲坠。
⑤我曾慢步登梯:郊外的山光,郊外的村庄,遍野的牛羊,浅水湖中,尚有残荷点点,不是残荷,仿佛是落花片片,莫不是荷花又重开了?树叶青青,有如春草之争妍;雁儿阵阵,有如夏云之飞翔;苍烟渺渺,和着轻云袅袅,是谁在那嘘气如兰?望不断的天边,也许有蝶儿成双的飞舞,也许有莺儿歌唱,燕子裁衣。
(1)通读全文,概括说明作者为什么要“多谢西风”?
(2)文中第②段描写秋景,可谓“有声有色有味”,你能找出相应的语句么?
(3)比较下列两组句子,说说哪一句更好,为什么?
①A句:这里只有花的芬芳,水的澄清,天的庄严而纯洁,以及一切虫儿的歌唱。
B句:这里只有花的芬芳,水的澄清,天的高远而湛蓝,以及一切虫儿的歌唱。
②A句:那池中的游鱼,两两三三,交头接耳地过去了。
B句:那池中的游鱼,一群一群地游过去了。
③A句:绿衣仙女似的翠鸟儿,嘤然一声,仿佛报道晨妆才了;
B句:长着绿色羽毛的翠鸟儿,嘤然一声,鸣声悦耳动听。
(4)作者在第⑤段中写秋天的残荷、树叶、雁阵、苍烟轻云等景物,都想像作春夏的景物,你认为这样写好么,为什么?
11.微作文。
对诗歌进行“白描式”改写是理解诗歌的一种新颖形式,请借鉴下面的示例,改写《天净沙 秋思》。
示例《钱塘湖春行》的白描式改写。
诗人骑着马缓缓东行,将西湖的明媚春光尽收眼底。河岸边的座座青山如同一列骆驼,一座有黑黑飞檐的八角亭隐在山中。春水初涨;春风拂过湖面,湖面泛起阵阵涟漪。白云重重叠叠,照着西湖这面镜子,梳妆打扮,她的裙角同湖面的粼粼波纹连成一片。
春天已然来了!此时的阳光与冬天相比多了一丝温暖。几只莺儿早已停在向阳的枝头,有的在享受阳光浴,有的在梳理羽毛,有的则在一展歌喉。不知是谁家的燕子正忙着衔春泥,要为自己建一个小屋。它轻捷的身影在田间与屋檐下来回穿梭。
遍地的野花竞相开放,她们争奇斗艳,五彩缤纷,让人眼花缭乱,红的似火,白的似雪,黄的似金。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睁大好奇的眼睛打量着眼前的这个世界。他们的个头儿还小,他们穿着嫩绿的衣裳,刚刚才没过马蹄。
诗人本以为这里风景独好,偶一转头看向东面,那掩映在绿杨下的长长的白沙堤上更有引人入胜之处!
(进阶篇)2022-2023学年上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同步分层作业4 古代诗歌四首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试题(共11小题)
(多选)1.下列对《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 )
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过五溪”说明诗人旅途之艰难,也包含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
D.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E.诗歌想像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解答】ADE.分析正确。
B.有误,“杨花”,含飘零之感,“子规”,有离别之恨,都能触发宦游异乡人们的凄凉;“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分析不正确。
C.有误,“闻道龙标过五溪”说明了友人,也就是王龙标的旅途之艰难。
故选:BC。
2.选出对《观沧海》赏析有误的一项( )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代观察的方位、地点、对象。用一个“观”统领全篇。是全诗的线索。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了远处的海水和山岛,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的气势。
C.“日月”“星汉”二句是诗人的想象,借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来表达诗人豁达气度和一统中原的宏伟抱负。
D.本诗历来被视为汉魏之际“建安风骨”的代表作品,作者曹操的诗以“沉郁顿挫”为其鲜明的语言风格。
【解答】本题考查诗歌诗歌赏析。
ABC.正确。
D.有误,本诗历来被视为汉魏之际“建安风骨“的代表作品,作者曹操的诗以“气势磅礴,苍凉悲壮”为其鲜明的语言风格。
故选:D。
3.对“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将“愁心”形象地寄给“明月”,随朋友直到僻远之地。
B.朋友被贬僻远之地,诗人用夜郎之名,使人联想古夜郎国,以见其边远。
C.诗人同情友人的不幸遭遇,把“愁心与明月”一起寄给身处夜郎的友人。
D.这是一种艺术想象,最能体现诗人内心同情的深切和真挚。
【解答】ABD.正确;
C.有误,这句诗表现的是“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故选:C。
4.参观回来后,各班举行了“运河诗词诵读比赛”。下面是宣传委员在比赛结束后写的一则新闻,请你为其拟写一个标题。
标题: 我班开展了以“运河诗词诵读”为主题的诵读比赛
为了弘扬博大精深的运河文化,让同学们进一步感受语言的神奇魅力,我班于12月21日至23日开展了以“运河诗词诵读”为主题的诵读比赛,本次比赛设置了初赛、复赛决赛三个环节激烈的角逐,最终评出5名获奖者。这次诵读比赛,让同学们感受到了中华诗词的丰富多彩,激发了大家对运河文化的热爱之情。
【解答】新闻的导语是对全文内容的高度该括,因此可以从其中提炼出事件。报道对象:我班;事件:开展了以“运河诗词诵读”为主题的诵读比赛;时间:12月21日至23日;因为标题往往不写时间,据此提炼标题:我班开展了以“运河诗词诵读”为主题的诵读比赛。
答案:
我班开展了以“运河诗词诵读”为主题的诵读比赛
5.龙华中学语文组举办传统文化竞赛活动,你是参赛选手,这次活动有三道竞赛题,设置两个奖项。
第一题: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唐诗是近体诗的高峰,近体诗包括 绝句 和 律诗
第二题:认真阅读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根据要求答题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1)下面四项对诗歌的评价,哪一项与诗人的想法相距甚远? C
A.首句“黄四娘家花满蹊”,点名寻花的地点是“黄四娘家”的小路上。“蹊”是小路。
B.第二句“千朵万朵压枝低”,“千朵万朵”形容花的数量多。“压枝低”形象地描绘了花儿密密层层,沉甸甸的把枝条都压弯了。
C.第三句“留连戏蝶时时舞”。是说花枝上彩蝶翩翩起舞,这才是最动人的景致,如果没有彩蝶起舞,花也就没有什么看头。
D.第四句“自在娇莺恰恰啼”,表面上好像完全在描写娇莺清脆鸣耳的啼叫声。其实,这是一种衬托手法,主要是在表现黄四娘家花儿的美丽与魅力。
(2)你认为是句中的“留连戏蝶时时舞”中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能够表现黄四娘家中花怎样的特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下面是拆乱了的与中华文化有关的一副对联,请你运用所学的对联的知识,重组成一副完整的对联
传统 的 精华 学习 里 经典。 学习国学里的经典,继承传统中的精华 。
【解答】第一题: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体裁的辨析。能准确识记常见的文学体裁,并能灵活运用。结合自己掌握的知识可知,近体诗包括绝句和律诗。
第二题:(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C项“如果没有彩蝶起舞,花也就没有什么看头”说法不正确。
(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包括修辞手法的运用,写出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情感。从“时时舞”中可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这句诗写出了黄四娘家花的浓密、艳丽与香气扑鼻;表现诗人对花的喜爱,以及他闲散与快乐的心情。
第三题: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对联的能力。结合对联的特点和提供的词语可知,完整的对联应为:学习国学里的经典,继承传统中的精华。
综上所述,答案为:
第一题:绝句、律诗。
第二题:(1)C
(2)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黄四娘家花的浓密、艳丽与香气扑鼻。表现诗人对花的喜爱,以及他闲散与快乐的心情。
第三题:学习国学里的经典,继承传统中的精华。
6.阅读下面材料,谈谈你是否认可论文作者的感受,并说明理由。
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中作者首先是以色彩和香味的“通感”来描写桃花岛的:“船将近岛,郭靖已闻到海风中夹着扑鼻花香,远远望去,岛上郁郁葱葱,一团绿,一团红,一团黄,一团紫,端的是繁花似锦。”这不就是曹操《观沧海》中“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的意境么!真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节选自论文《金庸武侠小说中海洋描写的文化内涵》
【解答】答案:
示例:我不认同作者的感受。小说的描写只能令我联想到“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而与这四句的整体意境相去甚远。因为诗人是登上碣石山顶,
居高临海,视野广阔,大海的壮阔以及点缀其间的山岛尽收眼底,而《射雕英雄传》中的描写花香袅袅,姹紫嫣红,并没有表现出大海的壮阔,也不能体现心胸的开阔。
7.古诗词阅读。
汴河亭①
唐 许浑②
广陵花盛帝东游,先劈昆仑一派流。百二禁兵辞象阙,三千宫女下龙舟。
凝云鼓震星辰动,拂浪旗开日月浮。四海义师归有道,迷楼还似景阳楼。③
【注】①隋炀帝为东游广陵(今扬州),不惜民力开凿一条运河。其东段叫汴河,汴河之滨筑有行宫,即“汴河亭”。②晚唐最有影响力的诗人之一。③迷楼,隋炀帝所筑;景阳楼,南陈后主所筑。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A.首句“广陵花盛”四字交代了隋炀帝东游的原因,不著一字褒贬,但已见讽刺之意。
B.诗歌第二句写从昆仑山上流下来的黄河水被分引凿渠,修成一条运河,突出开凿运河工程之巨、耗费之大。
C.颔联写骁勇的禁兵离京护驾,众多宫女登船随行,虽没有直接让隋炀帝出场,但其赫赫声威可想而知。
D.尾联直抒胸臆,对隋炀帝荒淫所招致的亡国后果进行了严肃的评论和嘲讽,来劝谏当今统治者。
(2)本诗的颈联向来为后世称道,请结合诗句谈谈其精妙之处。
【解答】(1)本题考查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
ABC.正确;
D.有误。不是直言指斥,而是把隋炀帝为了淫乐而修的“迷楼”与南朝陈后主的“景阳楼”相比,把读者的视线和思绪又拉回到眼前的汴河亭,解景生情,发人深思,无限感慨都在意象之外。
故选:D
(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
颈联“凝云鼓震星辰动,拂浪旗开日月浮”两句,其中的“鼓震”“旗开”是历史事实;但是鼓声能上入云霄,把行云挡住并使星辰摇动,旗帜能“拂浪”,在旌旗闪动时又能使人看到波浪中日月的浮影,这都是诗人的创造性想象,是虚构和夸张。
答案:
(1)D
(2)①想象(或者虚写)。描绘出当年隋炀帝游乐时极其热闹的情景:鼓声直上云霄,遏住行云,摇动星辰:旌旗招展水面,日月之影浮动。想象奇丽,描绘生动。②夸张。鼓声可以遏住行云、摇动星辰,极言鼓声之响,表达形象鲜明。③妙用动词。“动”和“浮”两个动词把震天的鼓声使星辰摇动、日月的倒影在水面浮动的情景生动地描绘出来,富于动态美,且渲染了东游的盛大气势,用词精妙。④视听结合,描写了盛大的东游场面,含蓄地讽刺了隋炀帝的骄奢淫逸。
译文
扬州百花盛开隋炀帝御舟东游,先将发源昆仑的黄河凿渠分流。
骁勇的御林军跟皇帝辞别京城,三千美丽的宫女登上了大龙舟。
喧阗的鼓声响遏行云星辰闪动,拂浪旌旗招展水中日月影漂浮。
天下起义军归附了有道的大唐,迷楼倾覆王朝末日恰似景阳楼。
8.瑰丽雄奇意境美,雄心逸志壮思飞。请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问题。
【甲】观沧海
曹操(东汉)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乙】北冥有鱼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1)读准字音,是学好古诗文的第一步。请给下列句中的加点字标注读音。
①东临碣石 jié
②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tuán
(2)一词多义是汉语中的常见现象。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D
A.怒而飞/心花怒放
B.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匠心独运
C.志怪者也/歌以咏志
D.亦若是则已矣/是可忍,孰不可忍
(3)完成下列语句的翻译。
①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②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4)比较阅读是学习古诗文的好方法,请将下面的表格补充完整。
选文 写法 作用
观沧海 借助奇特的① 想象 ,抒情言志或塑造形象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勾勒出大海② 吞吐日月星辰 的壮丽景象,表现诗人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
北冥有鱼 描绘出一幅大鲲变大鹏,大鹏扶摇直上九万里,从北海飞往南海的壮丽图景,塑造了大鹏③ 硕大无比、力大无穷、志存高远、善借长风 的形象。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识记能力。“碣”的读音为“jié”;“抟”读音为“tuán”。
(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
A.怒: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盛大;
B.运:运动/运用;
C.志:记载/思想感情;
D.是:这/这。
故选:D。
(3)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重点词语:抟,盘旋飞翔。扶摇,旋风。息,气息,这里指风。句意:(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
②重点词语:其,表示选择。极,尽。句意: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4)本题考查比较阅读。“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意为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运用想象和夸张手法,描绘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本文作者通过雄奇的想象,塑造了鲲鹏的宏大形象,富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答案:
(1)①jié; ②tuán
(2)D
(3)①(它)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
②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4)①想象;②吞吐日月星辰(吞吐日月、包蕴万千);③硕大无比、力大无穷、志存高远、善借长风
9.阅读下面这首古诗,按要求作答。
晚次乐乡县①
唐 陈子昂
故乡杳无际,日暮且孤征。
川原迷旧国,道路入边城。
野戍②荒烟断③,深山古木平④。
如何此时恨,噭噭⑤夜猿鸣。
[注释]①乐乡县:地名,唐时属山南道襄州,故城在今湖北荆门北九十里。②野戍:指野外驻防之处。③断:断绝,消散。④平:此处指景象模糊一片。⑤噭(jiào)噭:号叫声,这里指猿啼声。
(1)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颈联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2)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在抒情方式上,与他的《登幽州台歌》有何不同?
【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画面描绘。描绘诗歌展示的画面时,首先理解诗歌的内容。然后在翻译句子的基础上,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述。“野戍荒烟断,深山古木平”的意思是:城外戍楼上的缕缕荒烟已在视野中消失,深山上的林木看上去也模糊一片。注意抓住“荒烟”“古木”的特点来描写。
(2)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及抒情方式的把握。“如何此时恨,噭噭夜猿鸣”,诗人自问自答,将宕开的笔墨收拢,写出了情景交融的末一句,入暮以后渐入静境,夜猿啼声愈发清亮而凄婉,烘托了环境的凄凉,抒发了思乡之愁。《登幽州台歌》则是直接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
答案:
(1)诗人放眼四周:入城前见到的野外戍楼上的缕缕荒烟,已在视野中消失;深山上参差不齐的林木,看上去也模糊一片。
(2)表现了诗人孤寂、凄凉的心情与浓重的乡愁。《登幽州台歌》素淡的笔墨抒写真情实感,质朴明朗,苍凉激越。而这首五律,笔法细腻,结构完整,采用寓情于景的手法,又有含而不露的特点。
译文:
故乡已经遥远的看不到边际,太阳西垂暮色来临时,我一个人在征途。 这里的山川原野使我迷失了故乡,一个人走的道路终于进入边远的小城。城外戍楼上的缕缕荒烟已在视野中消失,深山上的林木看上去也模糊一片,为何此时心中充满无限惆怅,只听见猿猴在夜色里的鸣叫。
10.阅读下面的散文,回答问题。
多谢西风
刘雨农
①多谢西风!
②它把后园的桂花一齐吹放了,桐叶的飘零与黄花的憔悴,是诗人的形容词。这里只有花的芬芳,水的澄清,天的庄严而纯洁,以及一切虫儿的歌唱。
③我曾徘徊池边:那池中的游鱼,两两三三,交头接耳地过去了;戏水的白鹅,清影在波中浮耀,红掌儿翻向青天,年轻的鱼儿羞躲了;绿衣仙女似的翠鸟儿,嘤然一声,仿佛报道晨妆才了;白鹭有时飞到堤边,静悄悄地站着,恰似一个披蓑衣的钓叟。
④我曾小立断桥:天末彩霞,倒影池塘之中,一片红光似火。我小立断桥,消磨了几度黯淡的黄昏,痴等新月的东升,惊醒了栖鸦之梦。垂杨倦了,桂花在隔院送香,黄橙添盖了颜色,青藤横撑了纤腰,天上的星儿摇摇欲坠。
⑤我曾慢步登梯:郊外的山光,郊外的村庄,遍野的牛羊,浅水湖中,尚有残荷点点,不是残荷,仿佛是落花片片,莫不是荷花又重开了?树叶青青,有如春草之争妍;雁儿阵阵,有如夏云之飞翔;苍烟渺渺,和着轻云袅袅,是谁在那嘘气如兰?望不断的天边,也许有蝶儿成双的飞舞,也许有莺儿歌唱,燕子裁衣。
(1)通读全文,概括说明作者为什么要“多谢西风”?
(2)文中第②段描写秋景,可谓“有声有色有味”,你能找出相应的语句么?
(3)比较下列两组句子,说说哪一句更好,为什么?
①A句:这里只有花的芬芳,水的澄清,天的庄严而纯洁,以及一切虫儿的歌唱。
B句:这里只有花的芬芳,水的澄清,天的高远而湛蓝,以及一切虫儿的歌唱。
②A句:那池中的游鱼,两两三三,交头接耳地过去了。
B句:那池中的游鱼,一群一群地游过去了。
③A句:绿衣仙女似的翠鸟儿,嘤然一声,仿佛报道晨妆才了;
B句:长着绿色羽毛的翠鸟儿,嘤然一声,鸣声悦耳动听。
(4)作者在第⑤段中写秋天的残荷、树叶、雁阵、苍烟轻云等景物,都想像作春夏的景物,你认为这样写好么,为什么?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能力。本文写的是对秋天景色的热爱之情。第1段是全文主旨,照应标题。第2段总写感谢秋天的原因。第3﹣5段分别从池边、断桥、登梯具体写秋天景色的美好。秋天在作者笔下,是充满生机、多姿多彩的,所以他“多谢西风”。
(2)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仔细读文,提取出相关的语句。第2段“一切虫儿的歌唱”、第5段“也许有莺儿歌唱”写声;第4段“倒影池塘之中,一片红光似火”、第5段“树叶青青,有如春草之争妍”写色;第2段“这里只有花的芬芳”、第4段“桂花在隔院送香”写味。多种感官的运用,使秋天景象给人深刻的印象。
(3)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适当运用修辞手法,能使文章生动形象,富有文采。第①题的A句将天空当作人来写:“庄严而纯洁”,比B句单纯写景能更显示出对天空的喜爱之情。第②题的A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能表现出鱼儿的活泼可爱的特点,B句没有这样的效果。第③题把翠鸟比作“绿衣仙女”,是比喻;“报道晨妆才了”是拟人。这两种修辞手法的使用,更显翠鸟的美丽可爱,秋天景色因之增色。
(4)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本文主旨是“多谢西风”,在作者眼里,秋天是美的,是有生机的,所以看到秋天景象,自然联想到春夏季等充满生机的景象。如果写秋天的萧瑟、悲凉,就与本文主旨相悖了。
答案:
(1)因为西风吹送给作者一个多姿多彩的秋天。
(2)有声:一切虫儿的歌唱;有色:水的澄清;有味:花的芬芳。
(3)①A句中写天,“庄严而纯洁”,赋予天空精神内涵,作者传达给读者的就不只是客观的天色,而同时包含了自己对天空的景仰与喜爱,所以A句更好。
②A句写鱼“两两三三,交头接耳地过去了”,联想丰富,恰到好处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鱼儿们活泼可爱的情态,所以A句更好。
③A句运用了比喻兼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翠鸟比作“绿衣仙女”,又相应地写“她”清晨的啼鸣,“仿佛报道晨妆才了”,更显得娇媚可爱,而天地间也因此显得情趣横生,所以A句更好。
(4)作者将秋天的残荷、树叶、雁阵、苍烟、轻云等景物都想象作春夏的景物,表明在作者心目中,秋天与春夏一样,都有盎然生机。这样写,才更突出“感谢西风”的主题。
11.微作文。
对诗歌进行“白描式”改写是理解诗歌的一种新颖形式,请借鉴下面的示例,改写《天净沙 秋思》。
示例《钱塘湖春行》的白描式改写。
诗人骑着马缓缓东行,将西湖的明媚春光尽收眼底。河岸边的座座青山如同一列骆驼,一座有黑黑飞檐的八角亭隐在山中。春水初涨;春风拂过湖面,湖面泛起阵阵涟漪。白云重重叠叠,照着西湖这面镜子,梳妆打扮,她的裙角同湖面的粼粼波纹连成一片。
春天已然来了!此时的阳光与冬天相比多了一丝温暖。几只莺儿早已停在向阳的枝头,有的在享受阳光浴,有的在梳理羽毛,有的则在一展歌喉。不知是谁家的燕子正忙着衔春泥,要为自己建一个小屋。它轻捷的身影在田间与屋檐下来回穿梭。
遍地的野花竞相开放,她们争奇斗艳,五彩缤纷,让人眼花缭乱,红的似火,白的似雪,黄的似金。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睁大好奇的眼睛打量着眼前的这个世界。他们的个头儿还小,他们穿着嫩绿的衣裳,刚刚才没过马蹄。
诗人本以为这里风景独好,偶一转头看向东面,那掩映在绿杨下的长长的白沙堤上更有引人入胜之处!
【解答】答案示例:
秋风萧瑟,落日残阳,秋的瑰丽、孤寂之美凝于一体,在不知不觉中化去了……
日落西山,橘红绚烂的色彩爬到了山中淡淡的雾上,渲染成大片大片金色的云,让整个世界映在血一般的红中。
夕阳的余晖刺得人们睁不开眼睛,只能依稀望见那被天空吞噬的云雾排列出一条条的彩带,虽然深浅不一,但过渡自然、流畅,天地一片金黄,凝成了一幅令人陶醉的画。在光的映照下,整个空间都仿佛浮上了一层淡淡的薄雾,一切在暗红的色彩中显得是那么的落寞。
一阵微风吹过,枝头红透了的枫叶纷纷落下,飘飘洒洒,在空中飞舞。几株枯零的老树上仅存着几片干叶,已没有了往日的繁茂,如同一个年迈的老人,靠着仅有的力量挺立着。“嘎……嘎……”一只乌鸦飞来,停立在枯枝上,沙哑的声音在寂静的山谷里显得是那么的清晰。慢慢地,乌鸦不叫了,静了下来,蹲在老树上,眼里满是孤寂,似乎在眷恋这美丽而短暂的秋色,惋惜老树即将消逝的生命。
山脚下小村子的炊烟渐渐升起,又慢慢化成了淡棕色,飘散得无影无踪。村子静得出奇,喧嚣了一天,孩子们都回家吃饭了,只剩下几个垂暮的老者,独自坐在门前的小凳上,叼着烟斗,眯起眼睛欣赏这醉人的秋色。
几只大雁飞过,伴随着一阵雁鸣。山野的沉寂在这一瞬间被打破了,晚霞也随着掠过的大雁暗淡了。远处的山坡上,金色在渐渐褪去,白草红叶黄花,秋的美丽随着南飞的大雁渐渐隐去了,只剩下余红的残霞停在天际,等待夜色的降临。
秋风萧瑟,落日残阳,秋的瑰丽、孤寂之美凝于一体,在不知不觉中化去了……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