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复习课课件 (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复习课课件 (共24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10-21 20:20: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第一章复习课
第一节知识点总结:
1、宇宙:时间与空间的结合。由物质组成。
2、可见宇宙/可观测宇宙。半径约137亿光年。注意:光年是一个天文学上的距离单位。
3、天体:
自然天体: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
人造天体: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空间站等
4、天体的判别:天体存在于地球大气层之外;是物质;在运转。
5、天体系统的层次:
6、太阳系:中心天体为太阳,八大行星公转特点:同向性(自西向东)共面性、近圆性、
分类: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巨行星:木星、土星
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注意:小行星带位于火星与木星之间
9、地月系:由地球与月球组成。月球的自转周期与公转周期相同,所以我们只能看到月球的一面。地球与月球的间的相互吸引产生了潮汐。
10.如何判断天体(重点)
例如:极光、陨星、流星
例如:在月球表面的月球车
11.下图是地球在太阳系(局部)中的位置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写出下列字母代表的行星名称。
A    ,B    ,C    ,E    。
(2)图中属于巨行星的是    (填字母);属于远日行星的是  (填字母)。
(3)小行星带位于     和    。
答案
(1)水星 海王星 
地球 土星
(2)E、F  B、D
存在生命的条件
外部条件
自身条件
稳定的光照--壮年期的太阳
安全的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适宜的温度—距日距离适中
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行星的质量体积适中
有液态水—适宜的温度
12.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重要)
第二节知识点小结:
1.太阳辐射概况
(1)概念: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①太阳辐射是人类日常生活和生产的主要能量来源。
②能维持地表温度,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注意:地热能、地震、火山喷发不是)。
③经植物的生物化学作用,转化成有机物中的生物化学能.如煤炭、石油、天然气。
④是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能源。
3.太阳辐射的分布:
世界: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中国:东部沿海地区较少,西部内陆地区较多。
4.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晴天多,太阳辐射强,阴雨天多,太阳辐射弱。
大气透明度
透明度越高,尘埃杂质少,辐射越强。
5.中国太阳年辐射总量分布图,思考:
青藏高原:
1.地势:主要是因为海拔高,空气稀薄,空气中含有的尘埃量较少,
2.天气状况:晴天较多,日照时间较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多。
四川盆地:
1.天气状况:降水多,阴天、雾天较多,从而造成日照的时间短,日照强度弱,太阳能资源贫乏。
2.盆地地形,水汽不易散发,空气中水汽含量多。
东部沿海:
1.天气状况:降水量大,阴天、雾天较多,从而造成日照的时间短,日照强度弱,太阳能资源贫乏。
(1)纬度因素:
拓展: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
B
A
降水量 气候特点 云量 获得
太阳辐射
A撒哈拉地区 约100mm 终年炎热干燥 小 多
B刚果盆地 1000~2000mm 全年高温多雨 大 少
(2)天气状况:
D
C
同纬度的C地比D地太阳能辐射更丰富,这是为什么?
(3)地势因素:
(4)白昼时间
6.
耀斑:色球的某些区域有时会出现突然增亮的现象.(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以太阳射电爆发和高能粒子喷发放出辐射能————①磁暴,影响无线短波通信,
②干扰电子设备,威胁太空中的宇航器。
③日珥:色球层当中,有时会向外猛烈地喷出高达几万千米至几十万千米的红色火焰.即色球层上的“火焰”。
注意:有线电话可以正常使用。
内核
外核
S横波
P纵波
0
3
6
9
12
15
速度/km S-1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深度/km
6371
17
2900
地心
古登堡界面
莫霍界面
地 核
地 幔
地壳
5150
900
上地幔
下地幔
软流层
地 幔
①外核为液态,内核为固态。②温度、压力、密度都高。
软流层
第三节知识点小结:
横波纵波在地壳匀速运动。
横波纵波在地幔加速运动。
横波消失,纵波减速运动。
1.地球内部圈层的主要特点——地壳
地壳是地面以下,莫霍面以上,由各种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地壳厚度不一。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大陆部分较厚,大洋部分较薄。
分层 名称 主要成分 密度 分布
上层 硅铝层 由以硅、铝成分较多的花岗岩类组成 小 不连续分布:在大洋地壳中很薄,甚至缺失
下层 硅镁层 镁、铁、钙、玄武岩类组成成分增多 大 连续分布:大陆和大洋地壳中都有分布
2.地球内部圈层的主要特点——地幔
地幔是地球内部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的圈层。它位于莫霍面与古登堡面之间,厚度约2900千米。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一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注意::岩石圈=地壳+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
岩石圈不包括软流层
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即古登堡面做包围的球体,根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不同,地核又分为内核和外核。
1.组成外核的物质,可能是极高温和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
2.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可能是地球磁场产生的原因
3.内核为固态;
3.地球内部圈层的主要特点——地核
4、地球的外部圈层
地球固体表面以上的各个圈层,称为外部圈层。
第四节知识点小结:
1.地层
(1)概念:
地壳上部呈带状展布的层状岩石或堆积物。
(2)意义:地层中保存有不同时代的生物遗体或遗迹,遗留下环境变化的物质凭证,是记录地球历史的“书页”。
2.化石
(1)类型:多数是古生物的遗体,如贝壳、骨骼等;少数是古生物活动的遗迹,如足印、粪便等。
(2)规律:不同时代的地层一般含有不同的化石,而相同时代的地层往往保存着相同或近似的化石。
(3)意义:根据地层中保存下来的化石确定地层的时代和顺序。
3.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方法:
(1)未经扰动的沉积岩地层中,先沉积的地层在下(老),后沉积的地层上(新) ,所以越靠下的岩层年龄越老,越靠上(接近地表)的岩层年龄越新。
(2)侵入的岩层的形成晚于被侵入的岩层。
(3)受岩浆活动高温高压的影响而变质的岩层,晚于相邻的岩层。
确定地层的时代和顺序;
重建地史时期古地理、古气候的重要依据(煤层——温暖湿润);
推断生物的生活环境;
推断该时期的海陆分布、海岸线位置和湖泊、河流、沼泽的范围;
为古生物的系统分类提供了基础。
4.为什么要研究化石?
5.地质年代表
地球历史划分为:
冥古宙
太古宙
元古宙
显生宙
在宙之下,又分出代;
在代之下,再分出纪。
角度 演化特点
地壳运动 ①地壳发生剧烈变动,中后期陆地面积大大增加,欧亚大陆和北美大陆的雏形基本形成(联合古陆);
②我国东北、华北抬升成陆地
生物演化 ①动物:早期,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三叶虫、鹦鹉螺);
中期,出现了脊椎动物——鱼类;
后期,一部分鱼类逐渐演化成两栖类;
②植物:中后期,蕨类植物繁生;末期,蕨类植物明显衰退,裸子植物出现;
③生物大灭绝:古生代末期,60%以上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种类灭绝,脊椎动物中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也全部灭绝。
地质矿产
古生代后期是重要的造煤时期
角度 演化特点
地壳运动 ①陆地面积空前扩大;②环太平洋地带地壳运动剧烈,形成高大山系(联合古陆解体,各大陆漂移)
生物演化 ①动物:爬行动物盛行,恐龙繁生;爬行动物的一支开始向鸟类发展;
②植物:裸子植物迅速发展;
③生物大灭绝:中生代末期,恐龙销声匿迹,海洋中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种类也灭绝了
地质矿产 ①环太平洋地带形成丰富的金属矿产;②重要的造煤时期
2.中生代(中间的生物时代)
角度 演化特点
地壳运动 发生了规模巨大的造山运动,形成了现代地貌格局及海陆分布
生物演化 ①动物:哺乳动物大发展,出现了灵长类;
②植物:被子植物大发展;
③人类:第四纪出现了人类,这是生物演化史上的重大飞跃
气候 出现第四纪大冰期,气候变冷
3.新生代(最近的生物时代)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