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5张PPT)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1351年
1368年
15C前期
16C中期
1571年
1616年
1636年
1644年
元末农民起义
明朝建立元朝灭亡
郑和
下西洋
戚继光抗倭
葡萄牙占澳门
俺答汗
议和
努尔哈赤建后金
皇太极改国号为清
明朝灭亡
清军入关
中国
世界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15C末16C初
新航路开辟
14、15C
14-17C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1640年
英国爆发
资产阶级革命
近代科学产生
形势发生巨大变化
封建专制空前强化
面临危机和挑战
时空轴
放牛娃、和尚、
义军首领、开国皇帝
姓名:朱元璋
学历:无文凭,自学成才
家庭出身:贫农(至少三代)
籍贯:安徽凤阳
生卒:1328-1398
职业:和尚——皇帝
主要工作经历:
1328年-1344年放牛
1344年-1352年做和尚
1352年-1368年造反
1368年-1398年大明王朝皇帝
1351
农民起义爆发
1352 朱元璋投靠郭子兴部,娶其养女马氏,奉龙凤政权正朔。
1368 朱元璋称帝,建元洪武,
定都应天府(南京),建立明朝
高筑墙
广积粮
缓称王
胡元以宽而失,朕收平中国,非猛不可!
北控蒙古、西有西域、东北征服了女真族、西南方管辖西藏,并在青藏地区设有羁縻卫所,明代极盛时国土面积约达一千万平方公里。
考一考:中央官制的变化
时间 秦 汉 隋唐 宋 元 明
中央官制
三公九卿制
中外朝制
三省六部制
二府三司制
一省制
?
皇 帝
中书省(宰相))
吏、户、礼、兵、刑、工
一、内部:政治制度的建设
(一)废宰相(明太祖)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思考:废丞相原因?
材料一: 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根本原因:相权过大,威胁皇权
一、内部:政治制度的建设
[胡惟庸]独相数岁,生杀黜陟,或不奏径行。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辄匿不以闻。四方躁进之徒及功臣武夫失职者,争走其门,馈遗金帛、名马、玩好,不可胜数。
——《明史》卷三零八
(一)废宰相(明太祖)
思考:废丞相原因?
胡惟庸(?—1380),安徽定远人。1355年投奔朱元璋。1370年升至中书省参知政事。后任丞相七年。朱元璋感到胡惟庸是极大威胁,1380年,以“擅权枉法”罪把他逮捕,并将其处死,牵连致死者达3万余人,史称“胡狱”。
直接原因:丞相胡惟庸专权擅政
一、内部:政治制度
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历史上宰相专权乱政
加强皇权,维护统治。
绝对的皇权,存在皇帝独断的弊端。
废宰相
(一)废宰相(明太祖)
课堂讨论:明朝该不该废相?
自秦以来,宰相制度已经延续一千多年,明朝建立后废除宰相制度。你认为明朝应不应该废除宰相制度,说出你的理由。
朱元璋
黄宗羲
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
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
宰相既罢,天子更无与为礼者矣……
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
该
不该
宰相导致秦亡
宰相昏庸专权
宰相威胁君权
宰相能够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在一定程度上牵制皇权,减少皇帝的独断专政。
废除宰相制度15年后,明太祖得意地总结道“……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制相互牵制),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洪武十七年(1384年),自九月十四日到二十一日的八天内,内外诸司送到皇宫的奏章共1160件。这些奏章有讲一件事的,也有讲两三件事的,共计3291件事,皇帝平均一天要处理411件事。
废相后朱元璋一天的工作量
(据说《明太祖实录》统计)
207份
奏折
政务
411件
百僚未起朕先起,
百僚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
日高丈五犹披被。
影响:①皇帝集皇权和相权于一身,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②加重了皇帝的政务负担。
明太祖朱元璋
明成祖朱棣
爹,我撑不住了!
(二)设内阁(明成祖)
票拟批答
文书处理
2.性质
1.职能
辅佐皇帝处理政务的秘书机构
某殿/某阁大学士
内阁如何辅佐皇帝处理政务?
思考点
(二)设内阁(明成祖)
大臣意见
票拟
批红
(内阁)票拟:
明清内阁代皇帝批答百官奏章,拟定意见写于票签,呈皇帝裁决,称为“票拟”。
(皇帝)批红:
内阁大臣 “票拟”后,皇帝用红字做批示。
有媒体这样点评清朝四帝的“知道了”:康熙字迹“气势最傲”;雍正的字端正带着率性,有独特风味;乾隆的字帅气,笔力遒劲有道;嘉庆的字圆润厚实,相当可爱。
内阁的演变 奠基
设立
发展
全盛
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品级低,仅顾问,协奏章,不决策)
明宣宗:内阁“票拟”、皇帝“批红”
明神宗:权压六部
明朝中后期,有的大学士深得皇帝信任,权力很大,被比喻为宰相
首辅
宰相
=
万历初年张居正担任内阁首辅。当时明神宗年幼,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张居正主持裁决,前后当国10年。因此史书记载“阁权之重,俨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尔” 。
明成祖:文渊阁正式设立内阁
(二)设内阁(明成祖)
有的内阁大学士深得皇帝信任,权力很大,被比喻为宰相,那么,内阁大学士是不是真正的宰相呢?
丞相府
内阁办公处
大学士叶向高言: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臣备员六年,百凡皆奉圣断,分毫不敢欺负(欺诈违背)。部务尽听主者,分毫不敢与闻。(与闻,参与并知道内情)。
──《明神宗实录》
权倾一时的内阁首辅——张居正
内阁并非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
只是皇帝的内侍顾问机构
内阁权力来源于皇帝
是皇权强化的工具
(二)设内阁(明成祖)
首辅
宰相
=
宰相制与内阁制比较
宰相制 内阁制
相 同
不同 权力来源
职 权
对皇权作用
一定程度制约皇权
不能制约,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非法定,皇帝个人信任
法定,制度赋权
参与决策、统领百官
无决策权,咨询机构,
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行政机构,无决策权和行政权,权力来源于皇帝个人信任,不能制约皇权。
≠
行中书省
皇 帝
中书省(宰相)
吏、户、礼、兵、刑、工
东厂
明代宦官的角色——政务枢纽
司礼监
皇帝
内阁
奏章的中转站
参与机要
内阁票拟完毕的奏章抵达司礼监
司礼监将奏章呈送皇帝批阅
遇到皇帝怠政
交由司礼监代为批红
锦衣卫
侦查缉捕——皇帝耳目
(三)宦官专权
思考:归纳明代宦官专权的原因及这一套政治设计的实质?
宦官获得代批红权力;提督东厂、控制锦衣卫(特务政治的代表)
明锦衣卫印
君主专制强化;
封建制度衰落。
刘皇帝
九千岁
翁父
知有汪太监,不知有天子
明世宦官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诸大权,皆自永乐间始。数传之后,势成积重,始于王振,成于魏忠贤。考其祸败,其去汉、唐何远哉。——张廷玉《明史·宦官传序》
(三)宦官专权
宦官为何能专权?
思考点
宦官本身并无实权,宦官专权是因为得到皇帝信任,皇帝利用宦官集团来牵制官员,达到强化君权的目的。
宦官专权对社会可能造成什么影响?
思考点
宦官集团勾结官员、鱼肉百姓,搜刮民脂,激化社会矛盾,引发民变。
影视剧中的厂卫形象
*明朝君主专制强化的其他表现:
①废除行省,设三司,使地方的权力分散。
②改革科举制:考试命题专取四书五经,写作时必须遵循程朱理学的有关解释,行文格式一律固定为“八股文”。
〖随堂演练〗明成祖时期,“入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署,不得专制诸司”。而到了景泰年间,“王文始以左都御史进吏部尚书,入内阁。自后六部承奉意旨,靡所不领。阁权益重……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这体现了明朝内阁( )
A.权力增强致皇权削弱 B.地位和职权日益提高
C.成为六部之上的机构 D.逐渐拥有原宰相权力
〖随堂演练〗在明代,皇帝只要对阁臣的信任或“恩宠”稍衰,便会将重要的秦章留中不发或对内阁票拟百般挑剔,此时六部的长官甚至也,会趁机刁难阁臣不听招呼。这反映出当时的政坛( )
A.人治色彩突出 B.决策机制异化
C.内阁形同虚设 D. 六部分权制衡
〖随堂演练〗在明代,皇帝只要对阁臣的信任或“恩宠”稍衰,便会将重要的秦章留中不发或对内阁票拟百般挑剔,此时六部的长官甚至也,会趁机刁难阁臣不听招呼。这反映出当时的政坛( )
A.人治色彩突出 B.决策机制异化
C.内阁形同虚设 D. 六部分权制衡
〖随堂演练〗在明代,皇帝只要对阁臣的信任或“恩宠”稍衰,便会将重要的秦章留中不发或对内阁票拟百般挑剔,此时六部的长官甚至也,会趁机刁难阁臣不听招呼。这反映出当时的政坛( )
A.人治色彩突出 B.决策机制异化
C.内阁形同虚设 D. 六部分权制衡
〖随堂演练〗明代,言官的弹劾权是朝中的一大利器。上至内阁首辅,下至州具官员,都受到言官的制约和纠幼。一旦受到言官的弹劾,首辅都得上疏向皇帝提出辞职,除非受到皇帝的挽留,否则便会下台。这反映出明代( )
A.言官权力不断扩大 B.政治生态日益恶化
C.专制权得以强化 D.监察体系趋于完善
二、外部
1、郑和下西洋——朝贡贸易
1、背景
2、目的
(1)明朝前期政治稳定、国力的强盛;
(2)统治者大力发展海外贸易;
(3)航海技术、造船技术的发达;
(4)郑和个人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宣扬国威),加强同海外的联系。
二、外部
1、郑和下西洋——朝贡贸易
3、线路
二、外部
1、郑和下西洋——朝贡贸易
4.特点
时间长,规模大,范围广,领先世界
航海家 郑和 哥伦布 达·伽马
范围 亚非30多个国家 到达美洲 到达印度
时间 1405~1433年 1492~1504年 1497~1498年
次数 7次 4次 1次
人数 27800人 1000~1500人 160人
船数 大号宝船63艘 (共计百余艘) 17艘 4艘
(一说3艘)
船只 大小 长151.8米 宽61.6米 旗舰100吨,长24.5米,宽6米 120吨、100吨、50吨
二、外部
1、郑和下西洋——朝贡贸易
消极:给明朝带来较大的财政负担,未能持续。
思考:梁启超说“郑和之后,再无郑和”,如何理解这句话?
(P73思考点,如何看待“下西洋”政策的变化?)
三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 ——《殊域周咨录》
自郑和下西洋之后,中国对于南方的航行,更为熟悉,华人移殖海外的渐多。——吕思勉
虽宣威异域,普及南洋,为中国历史所未有。——蔡东藩
积极:宣扬国威,扩大明朝在海外的政治影响;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推动了中华文化的传播;促进了南洋地区的开发。
朝贡贸易
明朝前期,海外贸易唯一的合法途径是“朝贡贸易”。明政府规定,外国贡使来华朝贡,除携带贡品外,准许附带商品货物进行贸易。对于贡品,朝廷照例以数倍的代价作为科偿(即涛来厚往),附带的货物则由贡使携至京师,在指定地点开市数日,国内居民可在官方监督下与之交易。朝贡贸易不以经济上的获利为目的,而是在政治上制造外国“称藩入贡”的局面,致使国家财政无法长期维。
〖随堂演练〗某学者认为,与西方的新航路开辟不同,明代郑和出使西洋使团是史无前例的大规模贸易使团,远航持续近30年,开通了海上贸易通道,在给区域带来和平与秩序的同时,也导向区域经济发展。以此为基础形成的亚洲国际贸易网,繁盛地存在了一个世纪左右。该学者意在说明明代郑和使团( )
A.实现了经济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共赢
B.彰显了东方独特的国际交往模式
C.保持了中国传统经济世界领先地位
D.突出了经济对于航海的推动作用
〖随堂演练〗有学者认为“郑和舰队曾……消灭海盗和打击破坏国际交往秩序的敌人,………有关的海战主要包括郑和舰队在南海和印度尼西亚群岛开展的反海盗作战,以及在东北印度洋航线开展的肃清锡兰山周边海盗的作战。”该学者意在强调郑和下西洋( )
A.体现了政府对制海权的探索
B.扩大了明朝对外交往的范围
C.打击了东南沿海的倭寇势力
D.保证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畅通
2、海防新局——抗倭与西方殖民者的到来
二、外部
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时人称为“倭寇”。
(1)倭寇骚扰
原因:
明朝封关禁海,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
沿海居民迫于生计;
日本政治混乱,流民流亡海上
明朝中期,日本国内社会动荡加剧,明朝国力减弱,海防松懈,倭寇与中国海盗、奸商等相互勾结,对中国沿海的武装抢劫日益猖獗,沿海各地遭到重大破坏,时称“倭患”。
明仇英《抗倭图卷》
描绘的是嘉靖年间浙江沿海军民抗击倭寇侵扰的历史画卷
倭寇船只登陆
日本流寇模样
身形较矮,剃发
明仇英《抗倭图卷》
描绘的是嘉靖年间浙江沿海军民抗击倭寇侵扰的历史画卷
倭寇船只登陆
倭寇登陆后烧杀抢掠
沿岸的百姓在倭寇侵扰下惊恐奔逃
2、海防新局——抗倭与西方殖民者的到来
二、外部
(1)倭寇骚扰
问题:流寇是否全是日本人?
“大抵真倭十之三,从倭者十之七”。——《明史·日本传》
“盖江南海警,倭居十三,而中国叛逆居十七也。——《嘉靖实录》
问题:中国商人为何与日本流寇勾结?
日本流寇和中国沿海的奸商、海盗勾结,从事走私和掠夺。
明初因倭患而奉行海禁政策,却阻断日本人和中国之间的贸易,
以及沿海地区的对外贸易。
“商道不通,商人失其生理,于是转而为盗。”
沿海以贸易为主,海禁阻断了很多沿海商人的生计。
明仇英《抗倭图卷》
描绘的是嘉靖年间浙江沿海军民抗击倭寇侵扰的历史画卷
倭寇登陆后烧杀抢掠
一队
在一处海防要塞,一支明军正身披重甲列队出城备战,抗击倭寇。
城门上书“海防新堡”四字
明仇英《抗倭图卷》
描绘的是嘉靖年间浙江沿海军民抗击倭寇侵扰的历史画卷
明军和倭寇海上激战
抗倭英雄戚继光
戚继光、俞大猷抗倭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隆庆元年(1567年), 当局宣布比较灵活的政策,取消海禁,允许人民下海前往西洋、东洋贸易。既然民间海上贸易合法化,所谓“倭患”也就烟消云散了。以此为契机,东南沿海的私人海上贸易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戚继光
俞大猷
问题:明政府在基本平定倭患,稳定东南沿海形势后,做出了什么政策调整?
放松海禁政策,对外贸易合法化(隆庆开关)
明朝有限制对外开放——开放福建月港(位于漳州)
开放月港,是明政府与民间海商在激烈较量之后妥协的结果。
“四方异客,皆集月港”
海禁——因倭患而生,因倭患而灭
3、西方殖民者入侵澳门、台湾
1368年
明朝建立
1644年
明朝灭亡
15世纪末
西方进入
大航海时代
在明朝政权日益腐化的同时,西方进入了生机勃勃的大航海时代
16世纪中期
葡萄牙取得
澳门租住权
17世纪初
荷兰、西班牙分区占领台湾
明末,荷兰打败西班牙,控制台湾
二、外部
【探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殖民者在中国沿海的侵夺所产生的影响。
消极:损害了中国的领土主权
材料一 沿海形势的另一大变化是西方殖民者的东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欧洲诸国开始向东发展,较早来到东方的是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红毛夷(荷兰)自古不通中国,亦不知其国何名,其地在何所……当此夷初至内地……自此夷通市,遂得彼所用诸炮,因仿其式并方制造,即未能尽传其精奥,已足凭为长城矣。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
积极:带来了西方先进的技术
二、外部
蒙古族
女真族
藏族
读图学史:当时明朝内陆边疆威胁有哪些矛盾威胁?明政府是如何经略这些地区的?结果如何?
鞑靼、瓦剌:重修长城、订立和议、册封
西藏:
册封、任用藏族人士进行管理
东北:设立奴儿干都司,对女真各部进行招抚。
明朝处理边疆和海防的政策与结果
区域 对象 政策 结果
海防 日本 (倭寇)
葡萄牙
荷兰、西班牙
内陆 边疆 蒙古
藏族
女真族
修长城、和战(俺答汗和议)、册封
册封、设立机构(行都指挥司)、委任上层
册封、设立机构(奴儿干都司)
海禁政策、战争(戚继光抗倭)
形势稳定,放松海禁
无有力手段
葡萄牙获得澳门租住权
无有力手段
荷兰占据台湾
维护了边疆地区的稳定,推动边疆地区的社会发展。
促进民族交融;
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的奠定发挥了积极作用,
满清的崛起与明朝的覆灭
明
清
日暮西山
明日朝阳
16、17C之交
政治黑暗 天灾不断 起义蜂起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
皇太极称帝
改国号大清
1636年
清军入关
打败李自成
占领北京
1644年
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攻破北京,明朝灭亡
20多年后
打败农民军余部和南明政权,确立在全国的统治
1662年南明政权破灭
明亡后余部继续抗清
如郑氏以台湾为据点展开抗清斗争
何为清军入关?
山海关:北部边防要塞
所谓清军入关,指的是公元1644年,清军在明朝将领吴三桂带领下,大举进军山海关以内,打败李自成,占领北京城。
从清军入关开始,满族逐渐取得对全国的统治。
〖随堂演练〗“永乐年间,明政府制定了西藏的僧官制度,分为法王、西天佛子、大国师、国师、禅师、都纲、喇嘛等级。各级僧官由朝廷授予不同的品级和职位。法王是最高的僧侣,奉朝廷敕命,行使地方职权。"这说明明朝( )
A.加强了与西藏的经济文化联系
B.有效地对西藏行使管辖权
C.在西藏建立了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度
D.不干涉西藏的地方管理
明代中后期
政治腐败
社会动荡
(1)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
(2)皇室内部钩心斗角,纷争不已
(3)大臣们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1)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
民众百般盘剥
(2)土地兼并严重,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导致
危机:官僚机构对皇权的调节能力削弱
易导致政治黑暗
流民图
明宪宗元宵行乐图
天灾不断,阶级矛盾激化
17世纪开始的中国气候,此时的明朝处于小冰河时期......整个明末时期始终伴随着旱灾、寒流、蝗灾、水灾、鼠疫、瘟疫等,此后中原气候持续下降,天下大乱,狼烟蜂起。
明朝是一个强大但是走向困境的朝代。
15世纪初,明朝经济繁荣,国力雄厚,成为当时世界上的强国。在政府的支持下,郑和七下西洋,不仅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形成了万邦来朝的局面,而且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同时,明朝政府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经略边疆,国家疆域辽阔,奠定了近代祖国的疆域。
强盛的明朝,暗藏着保守、专制落后的一面。在政治上,君主专制空前加强,也导致宦官专权严重,政治黑暗。在外交上,短暂的郑和下西洋之后坚持海禁政策,丧失与西方殖民者争夺市场的机遇。
在整个世界向近代转型的大趋势下,明朝内部潜藏着种种危机,逐渐落后。
明清时期,中国日益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
本课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