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优篇)六上3 古诗词三首同步分层作业(有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培优篇)六上3 古诗词三首同步分层作业(有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22 09:19: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培优篇)2022-2023学年上学期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同步分层作业3 古诗词三首
一.试题(共10小题)
1.雨过天晴﹣﹣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对这两句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却突出了天气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
B.这两句诗把天气由骤雨到晴朗的转变之快描绘得令人心清气爽,眼前陡然一亮,境界大开。
C.这两句诗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变化多么迅速,诗人用笔又多么神奇,让人不禁被望湖楼的美丽所深深吸引。
2.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主要写了夏季风雨天的西湖。其中,诗中“跳珠”一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雨点之大,雨势之极。“跳”字用得巧妙,形象地写出了雨的杂乱无章。
B.《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全诗写的是疾雨急来急去的变幻景色,写云、雨、风、水,生动形象;写山、船、地、楼,句句求实。体现了西湖先雨后晴的奇特景象。
C.《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二句写浓云骤雨,三四句写雨过天晴。整首诗中把黑云,白雨,青山的色彩进行对比,突出夏季骤雨的特点,写出了雨前,雨中,雨后的景色变化。从“未遮山”“乱入船”“忽吹散”“水如天”等词语中可以感受到这种变化之快。
D.《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主要写了夏季风雨天的西湖。诗题点明了时间、地点,“醉”写出了作者当时的心情。诗中描写雨的诗句是“白雨跳珠乱入船”。
3.下列句中“见”字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B.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C.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D.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4.下面与《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体裁完全相同的是(  )
A.《宿建德江》
B.《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C.《泊船瓜洲》
5.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这两句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乌云和雨点当作人来写,写出了乌云的来势汹汹及雨点飞溅的情景。    (判断对错)
6.品析《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感受诗人舟中赏雨的喜悦心情。
“白雨跳珠乱入船”一句中“跳珠”一词用得妙。白亮亮的雨点敲打着湖面,水花飞溅,宛如    纷纷乱跳进船舱。“跳珠”这个形象而富有动感的比喻,既写出    又烘托了诗人    的心情。
7.写出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1)日暮客愁新
日暮:   
(2)明月别枝惊鹊
惊鹊:   
(3)路转溪桥忽见
忽见:   
(4)望湖楼下水如天
水如天:   
8.阅读古诗词,完成下列题目。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宋]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路转溪桥忽见。
(1)请写出这首词的作者,并将词的内容补充完整。
(2)词的上阕从    、听觉和     方面,写出了夏夜的山村风光;下阕写出了    、    的情形。
(3)作者描写了哪些夏夜特有的声音?写这些声音有何作用?   
(4)“路转溪桥忽见”透露出作者怎样的心情?   
(5)下面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描绘了一幅充满清幽恬静的乡土气息的山村夏夜图、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B.“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是人,而非蛙声。这首词既写景,也写人,用侧面烘托、动静相映的手法,写得生动活泼,给人以美的享受。
C.整首词采用白描手法,如实地描写作者的所闻所感,表现了作者热爱农村生活的情感。
9.延伸阅读:
浪淘沙
【唐】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1)将词语与相应的解释连一连。
须臾 好像
海门 极短的时间
似 江海汇合之处
(2)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①这首诗描写的是农历八月十八的钱塘江大潮涨落的壮观景象。前两句描写涨潮情形,后两句描写退潮情形。    
②“八月”点出大潮时节。“涛声吼地来”写潮来之势,由近及远。    
③作者由开头的静态描写转入对潮去之后的动态描写,更衬托出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3)把诗中的比喻句画上横线。
10.题目: 的旅行
提示:
(1)把自己当成大自然中的一种植物或动物,想象这种植物或动物在大自然中是怎样旅行的,融入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2)把题目补充完整。想象丰富、合理,用心感受大自然。
(培优篇)2022-2023学年上学期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同步分层作业3 古诗词三首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试题(共10小题)
1.雨过天晴﹣﹣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对这两句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忽”字用得十分轻巧,却突出了天气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
B.这两句诗把天气由骤雨到晴朗的转变之快描绘得令人心清气爽,眼前陡然一亮,境界大开。
C.这两句诗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变化多么迅速,诗人用笔又多么神奇,让人不禁被望湖楼的美丽所深深吸引。
【解答】“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句子中的“忽”字用得十分轻巧,突出天色变化之快,显示了风的巨大威力。这两句把天气由骤雨到晴朗前转变之快描绘得令人心清气爽,眼前陡然一亮,境界大开。这首诗描写了夏日西湖上一场来去匆匆的暴雨。第一句写黑云翻滚,第二句写大雨倾盆,后两句写雨过天晴。故A、B正确。C选项有误。
故选:C。
2.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主要写了夏季风雨天的西湖。其中,诗中“跳珠”一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雨点之大,雨势之极。“跳”字用得巧妙,形象地写出了雨的杂乱无章。
B.《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全诗写的是疾雨急来急去的变幻景色,写云、雨、风、水,生动形象;写山、船、地、楼,句句求实。体现了西湖先雨后晴的奇特景象。
C.《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一二句写浓云骤雨,三四句写雨过天晴。整首诗中把黑云,白雨,青山的色彩进行对比,突出夏季骤雨的特点,写出了雨前,雨中,雨后的景色变化。从“未遮山”“乱入船”“忽吹散”“水如天”等词语中可以感受到这种变化之快。
D.《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主要写了夏季风雨天的西湖。诗题点明了时间、地点,“醉”写出了作者当时的心情。诗中描写雨的诗句是“白雨跳珠乱入船”。
【解答】A、B、C正确。
D.错误。《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主要写了夏季风雨天的西湖。诗题点明了时间、地点,“醉”写出了作者当时的状态。诗中描写雨的诗句是“白雨跳珠乱入船”。
故选:D。
3.下列句中“见”字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B.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C.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D.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解答】A、C、D中“见”都是看见的意思。
B.“读书百遍,而义自见”指书读熟了才能真正领会,“见”是显现的意思。
故选:B。
4.下面与《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体裁完全相同的是(  )
A.《宿建德江》
B.《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C.《泊船瓜洲》
【解答】《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宋代苏轼的一首七言绝句。
A.《宿建德江》是唐代孟浩然的一首五言绝句。
B.《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是宋代辛弃疾的一首词。
C.《泊船瓜洲》是宋代王安石的七言绝句。
故选:C。
5.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这两句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乌云和雨点当作人来写,写出了乌云的来势汹汹及雨点飞溅的情景。  × (判断对错)
【解答】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把“乌云”比喻成“墨”,把“白雨”比喻成“跳珠”。
故答案为:×
6.品析《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感受诗人舟中赏雨的喜悦心情。
“白雨跳珠乱入船”一句中“跳珠”一词用得妙。白亮亮的雨点敲打着湖面,水花飞溅,宛如  珍珠 纷纷乱跳进船舱。“跳珠”这个形象而富有动感的比喻,既写出  天气骤然变化时的紧张气氛 又烘托了诗人  舟中赏雨的喜悦 的心情。
【解答】宋朝诗人苏轼的古诗作品《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中“白雨跳珠乱入船”一句中“跳珠”一词用得妙。白亮亮的雨点敲打着湖面,水花飞溅,宛如珍珠,纷纷乱跳进船舱。“跳珠”这个形象而富有动感的比喻,既写出天气骤然变化时的紧张气氛,也烘托了诗人舟中赏雨的喜悦心情。
故答案为:
珍珠 天气骤然变化时的紧张气氛 舟中赏雨的喜悦
7.写出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1)日暮客愁新
日暮: 傍晚。 
(2)明月别枝惊鹊
惊鹊: 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3)路转溪桥忽见
忽见: 忽然出现。 
(4)望湖楼下水如天
水如天: 水天一色,连成一片。 
【解答】(1)出自唐代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翻译: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客子心头。日暮:傍晚。
(2)(3)出自宋代辛弃疾的《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2)翻译: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惊鹊: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3)翻译:拐了个弯,茅店忽然出现在眼前。忽见:忽然出现。
(4)出自宋代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翻译:从望湖楼向下看,水天一色,连成一片。水如天:水天一色,连成一片。
故答案为:
(1)傍晚。
(2)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
(3)忽然出现。
(4)水天一色,连成一片。
8.阅读古诗词,完成下列题目。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宋]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 ,路转溪桥忽见。
(1)请写出这首词的作者,并将词的内容补充完整。
(2)词的上阕从  视觉 、听觉和  嗅觉  方面,写出了夏夜的山村风光;下阕写出了  途中遇雨 、 峰回路转  的情形。
(3)作者描写了哪些夏夜特有的声音?写这些声音有何作用? 蝉鸣、鹊啼、蛙噪。一方面渲染了欢乐的气氛,表达了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另一方面,夜行人能清晰地听到这一切,又表现了夏夜的寂静。 
(4)“路转溪桥忽见”透露出作者怎样的心情? 惊喜之情。 
(5)下面对这首词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B 。
A.作者描绘了一幅充满清幽恬静的乡土气息的山村夏夜图、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B.“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是人,而非蛙声。这首词既写景,也写人,用侧面烘托、动静相映的手法,写得生动活泼,给人以美的享受。
C.整首词采用白描手法,如实地描写作者的所闻所感,表现了作者热爱农村生活的情感。
【解答】(1)考查了对作者的了解及补充词句的能力。结合对诗歌的诵读完成。
(2)考查了对内容的辨析。结合“明月别枝惊鹊”可知这是从视视觉方面描写的,结合“鸣蝉”“蛙声一片”可知是从听觉方面描写的,结合“稻花香”可知这是从嗅觉方面描写的。结合下阕中的“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可知,写了途中遇雨,结合“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可知,描写了峰回路转。
(3)考查了对描写内容的辨析。结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听取蛙声一片”可知,作者描写了蝉鸣、鹊啼、蛙噪这些夏夜特有的声音,一方面渲染了欢乐的气氛,表达了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另一方面,夜行人能清晰地听到这一切,又表现了夏夜的寂静。
(4)考查了对词的理解。结合“忽见”一词,可体会到作者峰回路转,见到旅店时的惊喜之情。
(5)考查了对词的赏析。A、C说法正确。B.有误,“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既写人,也写蛙声。用侧面烘托、动静相映的手法,写得生动活泼,给人以美的享受。
故答案为:
(1)辛弃疾 旧时茅店社林边;
(2)视觉 嗅觉 途中遇雨 峰回路转;
(3)蝉鸣、鹊啼、蛙噪。一方面渲染了欢乐的气氛,表达了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另一方面,夜行人能清晰地听到这一切,又表现了夏夜的寂静。
(4)惊喜之情;
(5)B。
9.延伸阅读:
浪淘沙
【唐】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1)将词语与相应的解释连一连。
须臾 好像
海门 极短的时间
似 江海汇合之处
(2)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①这首诗描写的是农历八月十八的钱塘江大潮涨落的壮观景象。前两句描写涨潮情形,后两句描写退潮情形。  √ 
②“八月”点出大潮时节。“涛声吼地来”写潮来之势,由近及远。  × 
③作者由开头的静态描写转入对潮去之后的动态描写,更衬托出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 
(3)把诗中的比喻句画上横线。
【解答】(1)考查了词语意思的理解。结合译文可知答案。
(2)考查了诗歌内容的理解。①正确。 ②首句“八月涛声吼地来”,写潮来之势,由远而近。故说法错误。 ③“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为动态描写。
(3)考查了修辞的理解。诗句“卷起沙堆似雪堆”把“沙堆”比作“雪堆”,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故答案为:
(1)须臾﹣﹣极短的时间 海门﹣﹣江海汇合之处 似﹣﹣好像;
(2)①√②×③×;
(3)卷起沙堆似雪堆。
10.题目: 的旅行
提示:
(1)把自己当成大自然中的一种植物或动物,想象这种植物或动物在大自然中是怎样旅行的,融入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2)把题目补充完整。想象丰富、合理,用心感受大自然。
【解答】【范文】
苍耳的旅行
我,是一粒种子,一粒苍耳的种子,一粒浑身带刺的种子。我从生下来就跟在妈妈的身边,不像兄弟姐妹那样出去游荡。可是,我最终还是离开了家。
那天,我正在和妈妈聊天,忽然,来了一头怪物,它有两个尖尖的角,还会“哞哞”地叫。它从我的旁边走过,把我强行带走了。任凭我哭天喊地仍是无济于事。
过了一段时间,一位乐师来到了我主人的家。他看见这头“怪物”的皮质很好,很想买下它,用它的皮做鼓面。主人虽然不舍的,但最终还是答应了。于是,乐师便把我们一起带走了。
我们刚刚到达乐师家,乐师就把“怪物”杀了,又剥下它的皮。我附在皮上,乐师看见我,一甩手把我扔了。乐师有个女儿,长得很美,又很有爱心。她看见了我,觉得很新奇,便把我捡了起来。原来,我们苍耳在这里很少见的。
我在小女孩的衣服口袋里不知待了多少天,我甚至都已经绝望了。因为我觉得我一生都要待在这里了。然而,我还是从这里逃了出去。那天,小女孩要去一个偏远地区进行军训。我在衣服口袋里已经待了那么多天,已经把她的口袋扎破了。小女孩嫌我太扎手,就把我扔在了路边。
我往四周一瞧,咿?这不就是我日思夜想的故乡吗?我竟然又回到了故乡!于是,我在这里扎根、发芽、生长,最后变成了苍耳妈妈,看着我的孩子们一个一个去远行。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