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分层单元测专题04 第四单元(A卷基础篇)(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分层单元测专题04 第四单元(A卷基础篇)(解析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22 11:35: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检测卷(A卷)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一、基础知识与运用(25分)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 给予(jǐ) 阔绰(chuò) 过瘾(yǐn)
B. 恐吓(hè) 愕然(è) 隔膜(mé)
C. 嗤笑(chǐ) 栈桥(zhàn) 煞白(shà)
D. 脚踝(huái) 髀骨(bì) 惘然(wàng)
【答案】A
【解析】
【详解】考查对汉字字音的理解。B项“膜”应读作mó;C项“嗤”应读作chī;D项“惘”应读作wǎng。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和煦 犬吠 歇思底里
B. 潮汛 胆怯 与日具增
C. 肥硕 鄙夷 十拿九稳
D. 恣雎 褴褛 狼狈不堪
【答案】C
【解析】
【详解】考查对汉字字形的理解。A项“思”应写作“斯”;B项“具”应写作“俱”;D项“雎”应写作“睢”,“雎”读作jū。
3. 对下列各句运用的描写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 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神态描写)
B. 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动作描写)
C. 杜雍和沉着脸,绝不回头去看一眼。(动作描写)
D. 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心理描写)
【答案】C
【解析】
【详解】考查对描写方法的理解。C项应为神态描写。
4.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孤独之旅》借一个小学生的生活经历,展示了人生旅途上的一个普遍规律:磨炼使人不断走向成熟。
B. 《我的叔叔于勒》通过对于勒遭遇的描绘,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C. 《故乡》描写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民的生活遭遇与精神痛苦。
D. 《故乡》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所以作品中的“我”是作者。
【答案】D
【解析】
【详解】《故乡》中的“我”只是小说中塑造的一个艺术形象,并不是作者。D项有误。
5. 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父亲的弟弟于勒叔叔,那时候是全家唯一的希望。”句中加点的词依次是动词、名词。
B. “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个句子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而“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壁障了”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C. “在艰苦环境中成长的曹文轩,以出色的文笔,荣获2016年‘安徒生奖’。”这个句子主干是“曹文轩荣获‘国际安徒生奖’”。
D. “杜小康开始想家,并且日甚一日地变得迫切。”这是一个并列复句。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D项中,“并且”在这里表示递进关系,本句是“递进复句”,又如“观众席上坐满了人,并且连靠墙的两边通道上都站满了人”也是递进复句。
6. 依照下列画线句,给空缺处选填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困境无可避免。困境就像人生路上要穿过的原始森林,它常常让你迷失方向,步入歧途;……走出困境,要有冷静从容的气度, ……
A. 困境就像人生路上要翻越的大雪山,它常常让你深陷其中,半途而废要有自我审视的智慧
B. 困境就像人生路上要经历的沼泽地,它常常让你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要有机智应对的智慧
C. 困境就像人生路上要经历的沼泽地,它常常让你饥寒交迫,半途而废要有机智应对的风范
D. 困境就像人生路上要翻越的大雪山,它常常让你饥寒交迫,不能自拔要有自我审视的风范
【答案】B
【解析】
【详解】抓住例句填空前“走出”一词,思考其陈述的主体应该是“沼泽”而不是“雪山”,以此排除A、D两项,“沼泽地”的特点应该是“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故选B。
7. 用一句或几句话补写出结尾的内容,并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第①段。(不超过20字)
①当地时间4月4日14时50分,在第53届意大利博洛尼亚国际童话书展上,2016年“国际安徒生奖”正式揭晓,中国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获得该奖,这是中国作家第一次获得该奖项。
②国际安徒生奖于1956年设立,由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赞助,以童话大师安徒生的名字命名,每两年评选一次,被誉为“小诺贝尔文学奖”。
③曹文轩曾创作了《草房子》《青铜葵花》等作品。曹文轩曾说:“《草房子》的主人公就是小学时候的我,《青铜葵花》的主人公就是中学时候的我。”作为中学生,我们未必都要走曹文轩的文学道路,但他的话却能给我们写作文带来有益的启示:__________。
用简练的语言概括第①段:__________
【答案】 ①. 示例:作文要反映自己真实的生活经历,现实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②. 曹文轩获“国际安徒生奖”。
【解析】
试题分析:一问属于补写。补写语段或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要注意补写的语句在结尾,应当有如下作用:使文章首尾呼应、结构严谨,点明中心。二问是归纳段落大意。概括段落大意是指一段文章的主要意思。概括段意的要求是:1、明确,表达意思要正确、清楚。2、完整,概括出主要内容。3、直接,语句要简明扼要,不能罗嗦。此题也属于一句话新闻,一般的格式为:“谁干了什么事”或“哪发生的什么事”。
8. 综合性学习。
岳纸中学将举行“成长的足迹”系列活动,请你参加。
(1)请你设计一个活动,仿照示例,写出活动名称。
示例:聆听名人故事
(2)请你以文学社社长的身份给著名女作家秦文君打电话,邀请她于6月20日下午两点到学校礼堂作关于成长的主题报告。请写出你的电话内容。
(3)下列篇目选自《朝花夕拾》,请任选一篇,结合文中具体内容,说说鲁迅早年的生活经历,对他的成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阿长与<山海经>》 《父亲的病》 《藤野先生》
【答案】(1)示例:阅读文学名著、观看励志电影、参观英雄故居等。
(2)示例:秦老师,您好!我是XX市XX学校文学社社长,很冒昧打扰您,想邀请您在百忙之中来我校做一个关于成长的主题报告,时间初定为6月20日下午两点,地点是学校礼堂。不知道您是否方便?
(3)示例一:《阿长与<山海经>》阿长是鲁迅小时候的保姆,作者记述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使他看到了劳动人民的善良,让他明白了很多道理。阿长买来的《山海经》,使童年的鲁迅逐步对文学产生了兴趣,乃至在文学上影响了他一生.
示例二:《父亲的病》作者用讽刺的笔调写了庸医误人,以两个“名医”的药引一个比一个独特,表现了某些中医的故作高深,通过他们的相继借故辞去,体现出父亲的病一步步恶化,通过家庭的变故表达了对庸医误人的深切痛恨,在感叹中让人体会到人生的伤悲。
示例三:藤野先生是鲁迅在留学时的老师。在日本留学学医期间,日本“举国上下都弥漫着鄙视中国人的风气”,藤野先生不但不歧视他,反而对他这个中国学生特别热情、友好与尊重;藤野先生还特别理解和尊重他,尊重他的人生选择.这令饱受歧视的鲁迅终生怀念与感激。藤野先生对鲁迅的生活习惯、治学态度和日本观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解析】
【详解】(1)考查学生设计活动的能力。某活动个主题设计活动,所设计的活动一定要与这个主题相契合,一定要有可行性,不能是空洞的口号。根据题干“成长的足迹”这一主题来设计活动,然后根据示例的格式进行拟写即可。示例:阅读文学名著、观看励志电影、参观英雄故居、举办演讲比赛、举报绘画比赛、举办征文比赛等,选取其中一个作答即可。
(2)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本题属于电话通知某个事项,所以一定要有称呼,自己介绍,时间、地点、事件都要交待清楚。邀请的人是著名女作家秦文君,可称呼为“秦老师”,自己的身份是文学社社长,事件及时间、地点是“6月20日下午两点到学校礼堂作关于成长的主题报告”。据此进行拟写即可,注意语言表达要得体、简练、准确。
(3)考查学生对名著的掌握。解答此题,从题干中给出的三篇课文中选取其中一本,然后从文中选取能对鲁迅成长产生影响的内容进行分析即可。
示例:《父亲的病》通过家庭的变故表达了对庯医的痛恨,让人体会到人生的悲凉,也让鲁迅长大后想学医,以救治像父亲一样病痛折磨的病人。
二、阅读理解(45分)
(一)(15分)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后面小题
①好容易到了年末,有一日,母亲告诉我,闰土来了,我便飞跑的去看。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
②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叉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③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④“阿!闰土哥,——你来了?……”
⑤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⑥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
⑦“老爷!……”
⑧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⑨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⑩母亲和宏儿都睡着了。
⑥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我想:我竞与闰土隔绝到这地步了,但我们的后辈还是一气,宏儿不是正在想念水生么。我希望他们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来……然而我叉不愿意他们因为要一气,都如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也不愿意他们都如闰土的辛苦麻木而生活,也不愿意都如别人的辛苦恣睢而生活。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⑥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采了。闰土要香炉和烛台的时候?我还暗地里笑他,以为他总是崇拜偶像,什么时候都不忘却。现在我所谓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⑥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9. 选文第①②段都运用了外貌描写的方法,从描写内容看有何不同?这样描写的作用是什么?
10. 选文第⑧段“可悲的厚障壁”是什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11. 比较阅读选文第⑩段划线句和下面的链接文字,回答后面问题。
我懂得他的意思,他们正办《新青年》,然而那时仿佛不但没有人来赞同,并且也没有人来反对,我想,他们许是感到寂寞了。但是说:“譬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睡熟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绝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节选自鲁迅《(呐喊)自序》)
①两段文字在内容上的相同点是什么?
②两段文字都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内容作具体分析。
【答案】9. 内容上的不同:第①段描写少年闰土,表现出他的活泼刚健(或朴质、有活力、或纯真),第②段描写中闰土,表现他的苍老憔悴。(大意对即可)作用:通过对比,突出中年闰土的憔悴、颓废,悲哀、痛苦,失去活力,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来的遭遇,从而揭示出那个可悲的社会对人的摧残。
10. “可悲的厚障壁”是形容人的观念、地位、生活环境的差异所带来的精神上的隔膜。是封建秩序(等级)观念长期的侵蚀形成的。
11. ①满怀希望奋斗,就会迎来新生活。②都用了比喻修辞手法;选文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链接文字把希望比作毁坏这铁屋。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描写手法及其作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抓住关键词句判断描写方法,在此基础上,对其作用进行具体分析。外貌描写:通过对容貌、神情、姿态、服饰、音调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描写方法。第①段中“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是对少年闰土的肖像描写。“紫色的脸”表现了他有活力毡帽”和“银项圈”表现了他的纯真。第②段中“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园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是对中年闰土的肖像描写。“变作灰黄”的脸上“加上了很深的皱纹”表现了他的苍老;眼睛“肿得通红”,衣衫破旧,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表现了他的憔悴落魄。两段肖像描写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了中年闰土被岁月摧残得憔悴不堪,失去了活力,进而反映出了黑暗的旧社会对人们的压迫和摧残。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含义及文章主要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时,把握文章内容,结合上下文分析作答。少年时,闰土和“我”交往密切,中年时,他面对“我”却不敢说话,只喊出了一句“老爷”。听到这一声“老爷”,“我”不禁打了个寒噤,就知道“我”和闰土之间已经有了“可悲的厚障壁”。这“厚障壁”并不是具体的障碍物,而是抽象的、看不见的,是人与人之间心灵上的隔膜,这“隔膜”是由“我”和闰土之间观念、地位和生活环境的不同所带来的,究其根本是封建等级观念的长期侵蚀所导致的。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主要内容的理解能力和对修辞手法的分析能力。解答时,通读文章,对比分析,并准确地判断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即可。①“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表示路从无到有的过程,寓意着只要人们努力开拓,就一定能迎来新生活。“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绝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表示虽然被惊醒的人不多,但是他们的努力也是可能打破旧社会的桎梏的。这两段文字都指出了当时社会的困境,但又满怀希望,充满着对新生活的向往,给人一种向上的力量。②“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将希望比作地上的路。“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绝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将旧社会比作“铁屋”,将推翻旧社会,开拓新生活比作“毁坏这铁屋”。
(二)(14分)
阅读《我的叔叔于勒》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痕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我给了他10个铜子的小费。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
等我把2法郎交给父亲,母亲诧异起来,就问:“吃了3个法郎?这是不可能的。”我说:“我给了他10个铜子的小费。”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10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
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
12. 这篇小说选自法国作家   的短篇小说集《 》。
13. 选文中画线的句子表现了“我”当时怎样的情感?
14. 文中反映出菲利浦夫妇怎样的性格特点?
15. 找出选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抄在相应的横线上,并分析此景物描写的作用。
16. 有人认为该小说旨在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也有人认为其主题在于反映资本主义社会下层人民生活的辛酸。请说出你的观点并阐述理由。
【答案】12. 莫泊桑《羊脂球》
13. 句子运用反复,强调了“我”与于勒的血缘关系,表现了“我”对于勒的深切同情,以及对父母行为的不满,突出当时“我”心情的矛盾。
14. 菲利普夫妇自私、虚荣、势利、无情。
15. 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烘托了人物失望、沮丧的心情。与刚上船时的心情形成鲜明的对照。
16. 示例:我赞成第一种观点。这篇文章以菲利普夫妇的态度变化为主线,在于勒的身份没有得到证实之前,他们对于勒极力的赞美,期望能早日见到于勒,表现出亲人间的那份暖人的真情;但于勒的身份证实后,他们便六亲不认,破口大骂,将亲情抛之于脑后。可以看出让他们发生变化的是“钱”,表现了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除了金钱外,没有其他情感可言。
【解析】
【分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作家莫泊桑创作的短篇小说,选自于他的小说集《羊脂球》。莫泊桑是19世纪后半叶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羊脂球》收集了莫泊桑的精品之作近40篇,代表了他在中短篇小说创作上的杰出成就。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人物心理的揣摩。这句话是对“我”的心理描写。一个“亲”字,强调了“我”与于勒的血缘关系;“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三个称呼连用,强调了于勒与“我”、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写出了“我”的善良和纯真,表现了“我”对贫困潦倒的于勒叔叔纯洁的亲情和深深的同情,也表现了“我”对父母六亲不认的困惑和不满。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结合“你简直是疯了!拿10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等描写,可知当遇到穷困潦倒的于勒时,他们不但没与亲兄弟相认,而且连给一点小费也不愿意,可见菲利浦夫妇虚伪自私、唯利是图、冷酷无情。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的作用。“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这一句是景物描写。结合“紫色的阴影”可知,当菲利浦夫妇看到于勒叔叔穷困潦倒的现状,他们享受上流社会生活的美梦破灭了,并担心于勒与他们相认会拖累他们,原本出来玩的愉快心情也因此蒙上了阴影。故此处的景物描写烘托了菲利浦夫妇失望、沮丧的心情,与刚上船时的心情形成鲜明的对照。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小说主题的探究。这篇小说的主题可以多角度解读,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一:小说旨在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菲利普夫妇原来曾把弟弟于勒看成是“恐怖”,可后来却看成是希望,这难道是手足之情吗?不是,是钱。是钱使这个原来行为不正的坏蛋、流氓,无赖成为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他的信也成了家里的福音书。可当他们在船上发现多年盼望的于勒原来是分文不值的穷光蛋时,他们不但不同情他,反面骂他是贼,是流氓,并为躲避这一亲人改乘另一只船。金钱使人与人间的关系变得冷漠!小说中的于勒虽然出场不多,但从他的命运我们看出资本主义社会一个人的价值是由金钱决定的,有钱便受到人的尊敬,没钱便一文不值。再从菲利普一家的社会地位看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社会风气,菲利普作为一个小公务员,日子过得很拮据,尽管他比起下层的劳苦大众还要好,可他的女儿都二十六七仍嫁不出去,其原因就在于没有豪华的陪嫁,而那位作公务员的青年所以不再迟疑,决定娶二小姐也正因为看了叔叔的来信。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资本主义社会金钱统治一切的黑暗现实:金钱能决定人的感情,金钱能决定人的地位,金钱能决定人的命运。金钱使人丧失良知,使人变得贪婪自私、变得冷酷,势利……这就是本篇通过平常的家庭琐事所告诉我们的深刻主题,使我们看到资本主义制度下金钱的罪恶。
示例二:小说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下层人民生活的辛酸。这篇小说细腻地从各个方面展现了菲利普一家的艰辛生活,如“有人请吃饭是从来不敢答应的,以免回请”,“姐姐的长袍是自己做的,买十五个铜子一米的花边,常常要在价钱上计较半天”,连去一个毫不起眼的小海岛旅游一次,都让全家人感到“快活而骄傲”。可见,菲利普夫妇最终不与于勒相认,也并非完全是由于天生势利,而是被艰难生活扭曲了天性。这就使得小说在冷峻的批判之外,也对“小人物的辛酸”展现出一种悲悯和同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行走在岸上的鱼
蔡楠
红鲤逃离白洋淀,开始了在岸上的行走。她的背鳍、腹鳍、胸鳍和臀鳍便化为了四足。在炙热的阳光和频繁的风雨中,红鲤细嫩的身子逐渐粗糙,一身赤红演变成青苍,漂亮的鳞片开始脱落,美丽的尾巴也被撕裂成碎片。然而红鲤仍倔强而执著地行走着,离水越来越远。
其实红鲤何尝不眷恋那清纯澄明的白洋淀水呢?曾几何时,那里是她的家园呀!那荷、那莲、那苇、那菱,甚至那叫不上名来的蓊蓊郁郁、密密匝匝的水草,都让她充满了无尽的遐想。她和她的父辈母辈、兄弟姐妹在这一方碧水里遨游、嬉戏、生存,实在是一种极大的快乐啊!更何况红鲤是同类中最招喜爱、最受羡慕、最出类拔萃的宠儿呢!她有着与众不同的赤红的锦鳞,有着一条细长而美丽的尾巴,有着一身潜游仰泳的本领。因此红鲤承受着同类太多的呵护和太多的爱怜。
如果不是逃避老黑的魔掌,如果不是遇到白鲢,如果不是渔人们不停息地追捕,红鲤也许就平静地在白洋淀里生活了,直到衰老死亡,直到化为白洋淀的一朵小小的浪花。
厄运开始于那个炎热的夏天。天气干燥久无雨霖,白洋淀水位骤降,红鲤家族居住的明珠淀只剩下了半米深的水,而且它们再也忍受不了近期污水中毒的折磨,不得不在一天夜里开始向深水里迁移。迁移途中,鲤鱼们遭到了一群黑鱼的袭击,那是一场心惊肉跳的厮杀。黑涛翻腾,白浪迸溅,红波激荡,鲤鱼们伤亡惨重。最后的结局是,红鲤被黑鱼族头领老黑猎获,鲤鱼们才得以通行。
其实老黑早就风闻红鲤的美丽,并渴望用她作为诱饵捕猎更多的美味。因此老黑有预谋地安排了这次伏击战。老黑将红鲤俘获并将其放在洞口旁边,在周围安排了多个看守和猎手。红鲤不肯“出卖”无辜的生灵,身上便满布刽子手的啮痕和血粼粼的伤口,晶莹剔透的眼睛没几天就暗淡了下去。红鲤坚强地忍受着严酷的身心折磨,也暗暗地寻找着逃跑的机会。
中午是老黑们最为倦怠的时刻。为逃避渔人的捕杀,它们不敢出洞,常常是吃完夜间觅来的食物后便沉入梦乡。就是中午,红鲤悄悄地绕开看守,轻甩尾鳍,打一个挺儿便钻出了黑鱼洞,浮上了水面。红鲤望见了水一样的天空,望见了鱼一样的鸟儿,望见了树叶一样漂浮的渔船。老黑率领一群黑鱼一路啸叫追逐而来。红鲤急中生智,躲到了一只渔船的尾部。她看到渔船上那个头戴斗笠的年轻渔人甩出了一面大大的旋网,旋网在空中生动地划了一个圆,便准准地罩住了黑鱼群。
红鲤扁扁嘴,一个猛子扎入深水,向远处游去。接下来的日子,红鲤开始了对红鲤家族的寻找。寻找一度成为红鲤生命的主题。在寻找中,红鲤的伤口发了炎,加之不易觅食,又饿又痛,终于昏倒在寻找的水道上。
这时,白鲢出现在红鲤的生死线上。白鲢将红鲤托进了荷花淀。白鲢用嘴吮吸清洗红鲤的伤口,一口一口地喂她食物。红鲤慢慢复苏了。
荷花淀里多了两个生死相依的朋友。红鲤红,白鲢白,藕花映日,荷叶如盖。红鲤和白鲢在无数个白天和夜晚听渔歌互答,看鸥鸟飞徊。白鲢对红鲤说:“天空的鸟自由,也比不过我们呢,它们飞上天空,不知被多少猎枪瞄着呢!”红鲤提醒说:“我们也不自由呀,荷花淀外的渔船一只挨一只,人们各式各样的渔具,都在威胁着我们,说不定哪一天我们就会成为网中之鱼呢!”
果然,不幸被红鲤言中。一个午后,白鲢和红鲤出外觅食,兴之所至,便远离了荷花淀。他们穿过了一道又一道苇箔,绕过一条又一条粘网,闪过一只又一只鱼叉,快活地畅游、嬉戏。他们来到了一个细长而幽邃的港汊间。这时一只哒哒作响的渔船开过来,白鲢看见一柄长长的渔竿伸下,一个圆乎乎的铁圈拖着长长的电线冲他们伸来。白鲢用尾巴一扫红鲤,喊了声快跑,便觉一股电流划过,一阵晕眩,就失去了知觉。
红鲤亲眼目睹了白鲢被电船电翻打捞上去的经过。红鲤扎入青泥中紧贴苇根再不愿动弹。她陷入了绝望和恐惧之中。一个越来越清晰的念头强烈地震撼着她:离开这里,离开水,离开离开离开——
天黑了,一声炸雷响起,暴风雨来了。红鲤缓慢地浮上水面。暴雨如注,水面一片苍茫。红鲤一个又一个地打着挺儿,一个又一个地翻着跟头。突然又一阵更大的雷声,又一道更亮的闪电,红鲤抖尾振鳍昂首收腹,一头冲进了暴风雨,然后逆流而上,鸟一样跨过白洋淀,竟然飞落到了岸上。
那场暴风雨过去,红鲤便开始了岸上的行走。她要创造一个鱼儿离水也能活的神话,她要寻找一块能够自由栖息、自由生活的陆地。
(有删改)
17. 小说为什么以“行走在岸上的鱼”为题?
18. 红鲤遭到“老黑”暗算摧残的情节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请答出两条理由)
19. 试就这篇童话形式的小说所运用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进行赏析。
20. 自选一个角度对这篇小说构思上的独特之处作简要评价。
【答案】17. ①鱼行走在岸上违反自然常理,吸引读者注意力,引发读者探求原委的渴望。②鱼行走在岸上是小说的结局,它反映的是鱼类生活空间遭到破坏,生存环境严重恶化,竟然到了改变物种和习性才能存活的境地,以此为题使文章主旨更加突出。③预示小说所要表现的艺术形象,使红鲤桀骜不驯、勇于与命运抗争的性格特征更加鲜明。
18. 不能。理由:①进一步突出红鲤遭遇坎坷,命运多舛,使情节丰富曲折。②红鲤遭遇暗算的起因是人类对生存环境的破坏,此情节揭示了人类与自然的尖锐矛盾,并非旁逸斜出。③写“老黑”的折磨摧残意在与人类捕杀行径作比,通过铺垫说明人类比自然界中的敌人更残暴凶狠。④创设激烈的矛盾冲突,为后来“老黑”被人类捕获和红鲤遇见白鲢以至行走在岸上埋设伏笔,推动情节发展。
19. ①以生物习性特征为基础,用丰富新奇的想象和虚妄的幻想,创造了一个崭新的鱼类生活世界,将一条鱼的遭遇叙述得曲折离奇,引人入胜。其目的是借以曲折反映人类对自然残酷掠夺、生态遭到严重破坏的现实,给人以深刻警示。②以大胆的夸张描写红鲤与“老黑”厮杀的激烈程度,红鲤像鸟一样跨过白洋淀,飞落岸上并在陆地上行走,有意挣脱生活逻辑的束缚,使形象光彩夺目,其强大的冲击力使读者心灵受到震撼。③拟人手法赋予“红鲤”“老黑”“白鲢”等形象以人的动作、语言、心理、思想和性格,人格化地表现其生物特征和喜怒哀乐的情感,引发读者强烈共鸣。④用细节描写刻画形象。如“身上便满布刽子手的啮痕和血粼粼的伤口”“抖尾振鳍昂首收腹”“冲”“逆流而上”等一系列细节,生动刻画出红鲤历经磨难、执着追求的形象特征,给人深刻印象。
20. 示例一:视角独特。作者借助生活在水中的一条鱼坎坷曲折的生命遭遇,反映动物生活处境艰难、生存环境恶劣的现实,展示人与自然的尖锐矛盾。并于其中自然寄寓红鲤对自由平安生活的理想追求,作者保护自然生态、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愿望。这种独特视角也将读者带进危机四伏、血腥恐怖的动物世界中,从而获得真切体验、强烈感受和深刻感悟。
示例二:情节设置独特。小说没有一味追求情节的紧张激烈,而是巧妙安排张弛起伏。红鲤幸福的家乡生活、摆脱“老黑”魔爪、与白鲢邂逅相依是“弛”、是“伏”;红鲤被黑鱼猎获、白鲢被杀害、红鲤跨越白洋淀是“张”、是“起”。这样写使小说产生了撼人心魄、扣人心弦的艺术效果,让读者获得艺术的享受。
示例三:选材思维方法独特:荒诞性与现实性有机结合。以虚妄幻想为主体,又加入了现实性内容(用旋网和电铁圈捕鱼),这样即使小说产生了亦真亦幻、令人浮想联翩的艺术张力,又令其对现实的批判锋芒毕露。
【解析】
【17题详解】
考查对文章题目的理解。小说的题目新颖而独特,鱼本该是水里游的,水是鱼赖以生存的环境,所以“行走在岸上的鱼”这个有悖常理的事情会引起读者的好奇心,让鱼在岸上行走,充满了作者大胆而新奇的想象,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红鲤的遭遇是对倚强凌弱的社会现象的批判,是对人类破坏生态环境的警示。以此为题使文章主旨更加突出。还有鱼本该生活在水里,但却行走的岸上,鱼行走在岸上是小说的结局,暗示人类对环境的破坏。
【18题详解】
考查对文章故事情节的设置。文章通过老黑对红鲤的百般蹂躏有意宕开一笔,为后面人类捕杀鱼类作铺垫,用老黑的凶狠衬托强化人类的残暴行径。创设激烈的矛盾冲突,为后来“老黑”被人类捕获和红鲤遇见白鲢以至行走在岸上埋设伏笔,推动情节发展。从而红鲤遭到“老黑”暗算摧残的情节不能删去。
【19题详解】
考查对文章艺术手法的赏析。本文最大的特色之一是想象奇特,夸张浪漫,以童话的形式,赋予红鲤人的思想和行为,红鲤与爱人白鲢两情相悦,温馨和谐,使文章生动形象。还有特色就是环境描写。文章描绘白洋淀优美的自然景色和红鲤平安幸福的生活,不但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温馨和平的氛围,而且反衬出红鲤遭遇背井离乡、被摧残捕杀以至不得不行走在岸上命运的悲惨,从而深刻揭露人类破坏环境、滥捕滥杀的现实。小说对暴风雨等自然环境的描写渲染了悲壮的气氛,烘托了红鲤被迫蜕变的复杂心情。
【20题详解】
考查对文章构思上的特色。作者在创作构思上的特点:①构思奇特,采用了倒叙的手法造成悬念,激发阅读兴趣。开篇呈现故事结局,描述红鲤倔强执着地行走在岸上,顺势展开对红鲤遭遇的追溯。这令人匪夷所思的画面,同时成为巨大悬念,引发读者阅读期待。又与结尾遥相呼应,使文章浑然一体。②使用拟人手法,把红鲤当人写,赋予红鲤以人的性格特点,使文章生动形象。③使用象征的手法,把深刻的道理寓于一个简单的故事中。鱼的经历就象征着一个人的成长过程,故事的背景就相当于一个社会。每个人,每种生物都有生存的环境,如果不在环境中适应抗争,就会在环境中灭亡。生活的风雨会让人觉醒,成熟,蜕变。
三、写作(30分)
21.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易卜生说:“你最大的责任是把你这块材料铸造成器。”相信你有过把自己铸造成器的种种努力,一定也见过同样专心致志铸造自己的同道。回顾过往,你一定有不少联想与思考。
题目:走着走着,花就开了
要求:1.不少于600字;2.文体(诗歌除外)自选;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答案】走着走着,花就开了
   “那么,让我们走,你和我,当暮色背靠着天空伸展着,像被麻醉的病人躺在手术床上让我们走,穿过行人稀少的街道,走过通夜难眠的廉价客店,人声叽喳的僻静角落,走过满地锯屑与牝蛎的饭馆,街连着街,像冗长的辩论,居心不善,把你引向那难以回答的问题……”
   如果我没有记错,这是老艾略特的诗。那是一个还算温柔的十月之夜,“黄雾在窗上蹭背,黄烟在窗子上蹭嘴,舌头舔着夜晚的四角,在干涸的水坑上徘徊,烟囱掉出的煤灰落在它背上……”。可我总觉得更像四月。“残酷的月份。在死地上养育出丁香,扰混了回忆与欲望……”。
   是的,四月。到处都是野菜的四月,到处都是丁香的四月。我们在花下等啊等,一会就是一大群。我们在风里叽叽喳喳像饥饿的麻雀一样散开。我们找呀找,都希望找到一棵大点再大点的野菜,找着找着,就剩下风了,四月的风。麦田开始泛青。找着找着,就剩下我一个了。别剩下我,我喊呀喊,无济于事。我想他们走了。他们走了,还有风呢。风走了,还有花呢。花走了,还有香。香走了,还有四月呢。四月走了,那才是真正的一个啊……多年来我一直守着这个最残酷的月份。就像用一张脸去面对另一张脸。“有个时间,有个时间,准备一张脸去面对你会见的脸。有个时间,用来杀人,用来创造,让那些举起问题又丢进你盘里的手,去完成工作,结束一天天日子。”
   去完成工作,结束一天天日子。好长一段时间我都这样想,杰西也这样想。我们一起去第五大道或者第三街。我一直认为她就在我身旁,他就在距离我不远的地方。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一场越过斯坦培格湖的暴雨过后,我发现第五大道或者第三街只剩下我一个了。这怎么可能呢,刚才周围都是人呢。也许他们都躲在廊柱下面了。我找遍了第五大道或者第三街的每一个廊柱,只找到了一片揉皱了的报纸,当然还有彩虹,与遍地的甲虫。我拣起了其中的一个,我多么希望她就是我的杰西。可它的身体是那样的僵硬是那样的陌生。我向彩虹祝福,我多么希望她就是我的杰西,可一会就消失了。我明白不用找了。是的不用找了。可我多年来一直在等。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又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我在等。有一天廊柱下冲过来一群躲雨的孩子一群湿淋淋的孩子,我眼前一亮,我想他们中肯定有杰西。廊柱太小,站不了这么多人,我就站廊柱外面。我不希望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淋湿我的杰西。可淋湿了我。是的淋湿了我。同时淋湿了四月的丁香四月的花。
   我真想告诉杰西:走着走着花就开了。四月的花。我们在花下等啊等,一会就是一大群。我们在风里叽叽喳喳像饥饿的麻雀一样散开。我们找呀找,都希望找到一棵大点再点点的野菜,找着找着,就剩下风了,四月的风。麦田开始泛青。找着找着,就剩下一个了。
   我真想告诉杰西:等着等着心就湿了。“心灵上,一旦有过另一个人,就再不可能回到一个人的世界。”是杰西说的。她说的对。那么心灵上的那个人让我们来一杯,来一小杯。一小杯我就会醉。我不知道醉后我面对的是否是同一张脸同一个四月?是否有花开放有丁香开放?如果是另一个四月另一张脸,是否值得。“是否值得,经过庭院、撒水的街道、多次落日,经过小说、茶杯、曳地长裙,经过这个那个,还经过那么多事——简直没法说出我想说的意思!但就像魔灯在神经图案映到幕上:是否还值得一做:万一此人,放下枕头,摔开纱巾,朝窗子扭过脸,竟然说:完全不是这么回事,我完全无此意,根本没有这意思。”
   是。完全不是这么回事,我完全无此意,根本没有这意思。老艾略特总居心不善地把我们一次次引向四月,然后居心不善地把我们引向那难以回答的问题难以面对的四月之花……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作文标题“走着走着,花就开了”。先来认真审题,“走着走着”,是一种不经意的状态,就像在散步。“花就开了”,是说在走的过程中遇到花开了。这个“花”的意义就不仅仅是一朵花了,而是代表着美好,象征着希望,可以是心情乐开了花,可以是生活中的一个美好事物……“走着走着”与“花就开了”之间有一个过渡,为什么走着走着,花就会开了呢?这就需要有一件典型的事例,表现出一件事从不好到好,从看不到希望到有希望的过程。
点睛:中考命题作文写作技巧。第一:抓题眼,把握表意重心。文章表意的重心就是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关键性词语,只有抓住了关键性词语,才能体现文章的特色,写出更好的作文。第二:明限制,确定选材范围。限制的内容大致有时间、地点、对象、内容、数量等,审题时要弄清楚,作文时则不能越“雷池”半步。没有限制的内容,题目上没写,需要自己去想。因为只有想到没有限制的内容,才能找到选材的广阔天地,扩大选材的范围。第三:展联想,深入挖掘主旨。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以题目为载体,向深层次挖掘,使自己的作文有深度,这也是得高分的重要一环。第四:巧构思,化抽象为具体。“一粒沙里见世界,一瓣花上说人情”。选材若太宽太泛,会给人“空”或“浮”的感觉。要解决这一问题,不妨采取“化大为小”、“化虚为实”或“化宽为窄”的方式,从细微处,具体生动地展现对生活的感悟。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