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单元AB卷(部编版)
第六单元(B卷提升篇)
(全卷四个大题,总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语文知识积累(第1~6题每题2分;第7题8分,共20分)
1. 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点缀(zhuì) 蔚蓝(wèi) 拍摄(shè) 忧心忡忡(chōng)
B. 合拢(lǒng) 吞噬(shì) 炽热(zhì) 海市蜃楼(shèn)
C. 烧灼(zhuó) 钦佩(qīn) 轮廓(kuò) 惊心动魄(pò)
D. 俯瞰(kàn) 无虞(yú) 凛冽(liè) 怏怏不乐(yàng)
【答案】B
【解析】
【详解】“炽”应读“chì”。故选B。
2. 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绵廷 泥潭 缥缈 钦差
B. 焚烧 分辨 寂寞 女娲
C. 蓬勃 掺和 踪迹 气概
D. 陛下 精致 爵士 忙碌
【答案】A
【解析】
【详解】A.绵廷——绵延。故选A。
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他上课经常早退,老师批评了好几回还是改不了,已经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
B. 大家认为他提出的这条建议很有价值,都随声附和表示赞成。
C. 这些伪劣药品造成的危害骇人听闻,药品市场非整顿不可。
D. 科学工作者们在会上高谈阔论,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
【答案】C
【解析】
【详解】A.“不可救药”:病已重到无法用药医治的程度。比喻已经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应改为“屡教不改”;
B.“随声附和”:自己没有主见,别人怎么说,就跟着怎么说。贬义。应改为“异口同声”;
C.骇人听闻:意思是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害怕(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使用正确;
D.“高谈阔论”:多指不着边际地大发议论。贬义。应改为“各抒己见”;
故选C。
4. 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许多名人的经历告诉我们,成功与失败不是上天赋予的,而是个人努力的结果。
B. 崀山的知名度在不断提高,具有湘西南特色的旅游项目日益受到众多外地游客。
C. 通过观看电影《摔跤吧,爸爸》,使我重新认识了“虎爸狼妈”的必要性。
D. 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世界就有多么广阔。
【答案】D
【解析】
【详解】A.两面对一面;
B.搭配不当,在末尾加上“的喜爱”;
C.缺主语,去掉“通过”或“使”。
故选D。
5. 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他用这颗赤子之心上下求索。
②哪怕他的生活窘迫潦倒,面容苍老干枯,他的精神在备受折磨之后已然错乱。
③读卢梭的《漫步思想录》,内心始终处在一种最容易被触动的状态里。
④从苦难和孤寂里寻找生命中点滴的甘美。
⑤他饱尝过人世的辛酸,却依然留着一颗纯真、敏感、脆弱的心。
A. ⑤①②④③ B. ③⑤①④②
C. ③②⑤①④ D. ①④②⑤③
【答案】B
【解析】
【详解】对于句子的排序,主要有几种方法:(1)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排列;(2)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3)按先总述后分述的顺序排列;(4)按空间推移的顺序排列;(5)按照句意之间内在逻辑排列。③句为中心句,应排在首位,提及卢梭及著作;⑤句总体介绍卢梭,应排第二;①句中的“这颗赤子之心”⑤句中的“一颗纯真、敏感、脆弱的心”;④句“寻找”紧承①句“求索”;②句补充说明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放弃寻找,排在最后。故选B。
6.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上的街市》一诗的作者郭沫若,原名郭开贞,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他的代表作有诗集《女神》《繁星》,历史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
B. 《皇帝的新装》的作者是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他的代表作有《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等。
C. 《女蜗造人》中作者笔下的女娲既是有非凡能力的神,又是有感情和生活体验的人。
D. 《伊索寓言》记载了古希腊、古罗马时代流传下来的故事,这些故事大多是动物故事。相传伊索是约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寓言家。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考查对文学常识的识记。《繁星》是冰心的散文诗集,不是郭沫若的作品。故答案为A。
7. 根据提示填空。
(1)________, 秋风吹散马蹄声 。谭嗣同的《潼关》
(2)僵卧孤村不自哀, ________。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3)刘禹锡《秋词(其一)》中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以积极向上的豪迈之情赞颂秋天美好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
(4)《秋词(其一)》中表达诗人豪迈乐观之情、抒发志向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
(5)《夜雨寄北》中写思归而不得的愁苦之情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1)终古高云簇此城 ②. (2)尚思为国戍轮台 ③. (3)自古逢秋悲寂寥 ④. 我言秋日胜春朝 ⑤. (4)晴空一鹤排云上 ⑥. 便引诗情到碧霄 ⑦. (5)君问归期未有期 ⑧. 巴山夜雨涨秋池
【解析】
【详解】解答理解性默写要根据题干的关键词语来思考要填写的诗句。注意以下易错字:簇、蹄、戍、寂、寥、鹤、碧、霄、涨。
二、口语交际与语文综合运用(8-11题,共10分)
(一)语文综合运用(5分)
学习了课文,班级开展以“微笑面对生活”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8. (发表看法)有同学认为,父亲用梯子、绳索帮助“我”走下悬崖会更安全,冒险是没必要的,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
9. (劝慰同学)你的一位同学在多次考试中,虽然经过不断的努力,但成绩还是不够理想,他感到前途渺茫,打算放弃。通过本次活动,你打算怎样劝说他?
【答案】8. 我认为父亲这种冒险是有价值的,如学他用梯子或绳索帮孩子下来的话,不能促进孩子能力的增长,父亲的帮助和引导是科学合理的,足以保证孩子的安全,他让孩子自己下来,经历磨炼,增长了勇气和经验。
9. 别灰心,俗话说:“谁笑到最后,谁才是胜利者。”请相信自己,你一定会从失败中站起来。
【解析】
【分析】
【8题详解】
“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解此类开放性试题:要紧扣文章的主旨;要紧密联系实际谈感想和认识,要真切,从生活中来;要作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态度要正确、鲜明;首先表明态度,认为父亲这种冒险是有价值的,其次阐述父亲这样做的意义,孩子的路自己去走,让孩子自己下来,孩子经受一次历练,增长勇气和经验,因为孩子始终都要靠自己,总靠别人不是长久的,必须指导孩子努力走下去,父亲恰恰是让孩子经受这种历练,增长勇气和经验,当然代价是惨重的,对孩子不要溺爱,要科学的训练孩子使之自强自立,当孩子遇到困难时,要给予指导和鼓励,在走的过程中孩子才能成长成熟起来。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劝说词的拟写能力。劝说,指通过规劝从而让他人接受自己的建议,其基本要求是讲明道理,消除顾虑,语气委婉。首先要看清劝说对象,语境设置是要求你劝说同学;其次针对情况,同学在多次考试中,虽然经过不断的努力,但成绩还是不够理想,他感到前途渺茫,打算放弃,然后组织语言进行劝说。劝说时要注意有称呼语,说话得体有礼貌,以安慰鼓励为主。
(二)名著阅读(3分)
10. 阅读名著片段,回答问题。
那人趁着机会,滚下山崖,伏在那里又变,变一座土地庙儿。大张着口,似个庙门,牙齿变做门扇;舌头变做菩萨;眼睛变做窗棂。只有尾巴不好收拾,竖在后面,变做一根旗杆。真君赶到崖下,不见打倒的鸨鸟,只有一间小庙。急睁凤眼,仔细看之,见旗杆立在后面,笑道:“是这猢狲了!他今又在哪里哄我。”
上文中的“那人”是_______,“真君”是_______;“那人”与“真君”打斗的原因是_______。
【答案】 ①. 孙悟空 ②. 二郎神 ③. 孙悟空大闹天宫,十万天兵天将降服不了他,于是玉皇大帝派二郎神来捉拿孙悟空。
【解析】
【详解】要求学生结合选段内容分析名著名称。结合“那人趁着机会,滚下山崖,伏在那里又变,变一座土地庙儿。大张着口,似个庙门,牙齿变做门扇;舌头变做菩萨;眼睛变做窗棂。只有尾巴不好收拾,竖在后面,变做一根旗杆。”分析,选段选自《西游记》。“那人”是孙悟空(孙大圣),“真君”是二郎神(杨戬);“那人”与“真君”打斗的原因是孙悟空大闹天宫,巨灵神,四大天王,托塔天王李靖和哪吒三太子和十万天兵天将降服不了他,于是玉皇大帝在观音菩萨的举荐之下派二郎神来捉拿孙悟空。
(三)汉字书写(2分)
11. 请将下面词语用楷书准确、规范地抄写在田字格内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答案】正确书写即可
【解析】
【详解】要求用正楷字正确、公整、美观地书写。首先要保证汉字书写绝对正确;其次要掌握好所给汉字的间架结构和各部分比例;注意辨析字形,认清字的结构,不写连笔字,要一笔一划,横平竖直地写,谨慎用笔,不要漏写、多写、错写。注意“载”的间架结构。
三、阅读理解(12~26题,共40分)
(一)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2. 诗中“僵”,“孤”点明了诗人怎样的处境?诗人“不自哀”的原因是什么?
13. 请你对“夜阑卧听风吹雨”一句略作赏析。
【答案】12. “僵”“孤”点明了诗人卧病在床,孤苦无助的处境。“不自哀”的原因是诗人还想着替国家守卫边疆,以“僵卧孤村”来反衬“不自哀”,更显其志坚定不移。
13. “风吹雨”既是现实生活,又象征南宋王朝的命运。诗人从“风吹雨”联想到南宋王朝摇摇欲坠的处境,把现实与梦境自然地联系起来,使“铁马冰河”的梦境和“戍轮台”的平生壮志融为一体,抒发了爱国之情。
【解析】
【分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第一问,结合对诗句大意的理解来体会。“僵卧孤村不自哀”意思是穷居孤村,躺卧不起,不为自己的处境而感到哀伤。“僵”字写年迈多病,肌骨衰老,常在床蓐;“孤”字写生活孤苦,不仅居处偏僻,而且思想苦闷,没有知音。第二问,抓住“尚思为国戍轮台”体会诗人的爱国之情与报国之志。“不自哀”写诗人对自己的处境并不感到悲哀,原因在于他有终生不渝的统一之志,有满腔热血、一颗忠心,这就是“尚思为国戍轮台”。诗人作为年迈多病的七旬老人仍有“为国戍轮台”的壮志,故前文的“僵卧孤村”更能反衬其志坚定不移。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扣住“风吹雨”的双层含义,从写作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回答即可。“夜阑卧听风吹雨”紧承上两句,“风吹雨”一语双关。因“思”而夜阑不能成眠,不能眠就更真切地感知自然界的风吹雨打声,由自然界的风雨又想到国家的风雨飘摇,想到南宋王朝的命运,这样听着、想着,辗转反侧,幻化出特殊的梦境——“铁马冰河”,而且“入梦来”反映了政治现实的可悲:诗人有心报国却遭排斥而无法杀敌,一腔御敌之情只能形诸梦境。因此“铁马冰河”的梦境和“戍轮台”的平生壮志融为一体,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之情。
(二)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甲)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乙)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14. 下列加点的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不若无闻也∥若屈伸呼吸
B. 因往晓之∥未若柳絮因风起
C. 及其家穿井∥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D. 晓之者亦舍然大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15.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家无井而出溉汲
②及其家穿井
③亡处亡气
④奈何忧其坏
16.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②其人舍然大喜。
17. 从(甲)文我们得到的启示是?(乙)文“杞人忧天”这个成语现在的意思是?
【答案】14. D 15. 井里取水 挖掘、开凿 亡,通“无” 为什么
16. ①宋国国君派人向姓丁的问明情况。②那个杞国人才放下心来,很高兴。
17. 从传播谣言者角度来说:不要听到什么传闻之后就外传,要动脑筋想一想是否合乎情理,不要人云亦云,听到风就是雨,导致以讹传讹。从丁氏的角度来讲:与人交流时,语言的表达很重要,必须做到表达准确、清晰,以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歧义。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解析】
【分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并且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A.若:如/你;B.因:因此/趁、乘;C.及:等到……的时候/来得及;D.晓:开导/开导;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实、虚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本题要词语在句子里的意思,词义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①句意为: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去打水。汲:从井里取水。②句意为:等到他家打了水井的时候。穿:挖掘、开凿。③句意为: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亡,通“无”。④句意为: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奈何:为什么。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①重难点词语有:令,派;于,向。②重难点词语有:舍然:消除疑虑的样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的能力及扩展能力。答题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按要求作答。通过阅读这个故事,不同角度可得到不同的启示,如:凡事都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谣言往往失实,只有细心观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要深入调查研究,切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所有的流言都不可信,只有实际才是真理。“杞人忧天”这个成语现在的意思是:总是去忧虑那些不切实际的事物。
【点睛】甲文译文: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井,要到外面去浇田、打水,经常要有一个人在外面(专门做这件事)。等到家里挖了一口井后,告诉别人说:“我家挖井得到了一个人。”有人听了这件事,并传播开来说:“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都里的人都在讲述这件事,使宋国的国君知道了这件事。宋国国君派人来向丁家询问,丁家回答:“(家里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并非在井中得到了一个人。”寻到的消息如此,还不如不知道。乙文译文:杞国有个人担忧天会崩塌地会陷落,自己无处容身,以至于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另外又有个人为这个杞国人的担心而担心,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一个地方没有气的。你一举一动,一呼一吸,整天都在天空里活动,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那个人说:“天如果真的是积聚的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就会掉下来吗?”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气积聚的东西中那些能发光的,即使掉下来,也不会有什么伤害。”那个人又说:“地陷下去怎么办?”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各个地方,没有一个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踏步行走,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会陷下去呢?”那个杞国人放心了,非常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非常高兴。
(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①“您看这布华丽不华丽?”那两位诚实的官员说,“陛下请看: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他们指着那架空织布机,因为他们相信别人一定可以看得见布料。
②“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皇帝心里想,“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可骇人听闻了。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难道我不够资格当一个皇帝吗?这可是我所遇见的一件最可怕的事情。”
③“哎呀,真是美极了!”皇帝说,“我十二分地满意!”
④于是他就点头表示出他的满意。他仔细地看着织布机,因为他不愿意说出他什么也没有看到。跟着他来的全体随员也仔细地看了又看,可是他们也没有比别人看到更多的东西。不过,像皇帝一样,他们也说:“哎呀,真是美极了!”他们向皇帝建议,用这新的、美丽的布料做成衣服,穿着这衣服去参加快要举行的游行大典。“这布是华丽的!精致的!无双的!”每人都随声附和着。每个人都有说不出的快乐。皇帝踢给骗子每人一个爵士的头衔和一枚可以挂在扣眼上的勤章,同时还封他们为“御聘织师”。
18.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个字)
19. 第④段中“每个人都有说不出的快乐”的原因是什么?
20. 请谈一下第①段中“两位诚实的官员”中“诚实”这个词的表达效果。
21. 所选语段对皇帝的描写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由所选语段我们可以看出皇帝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答案】18. 皇帝看新装,受了骗还自欺欺人。
19. 他们看不到布料的事实没有被揭穿。
20. “诚实”为褒词贬用,讽刺了那两个大臣并不是真正的诚实,刻画了他们善于阿谀奉承的嘴脸。(意思对即可)
21.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答出两种即可)皇帝具有愚蠢、骄横、虚伪、自欺欺人的特点。(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
【分析】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考查概括文章的内容。解题时,一定要围绕具体描写的事件来概括,采用“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的方式进行概括,根据题目要求作适当的增减。注意概括语言的简洁性。本题依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文段即可。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考查信息筛选能力。为了真正达到准确地理解文章的内容,筛选要点,归纳概括这一目的,有三个原则:①带着题目,通读重点内容,把握大意。②对照考题,找到答题区,筛选出相关的语言材料,选好答题的角度,组织好答题的语言。③快速浏览全文,验证答案。
【20题详解】
试题分析:考查词语在表达上的作用。解题时要解释词语本义,结合文章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指出其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分析时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答题格式:“××”一词原指……,在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在本题解答时要注意作者运用的是反语,并注意分析反语的讽刺效果。
【21题详解】
试题分析:考查对描写手法的辨识及对人物形象的概括。人物描写方法:肖像(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对话)、心理等。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又有正面描写、侧面描写和细节描写等。作用:形象生动地刻画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或是衬托、突出……的特点。人物形象的概括,要抓住人物的各种刻画手法来分析;可以从叙写内容来分析;把人物放到一定的背景环境中去分析;还要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如果还要求摆出理由和举例,就要从原文中概括例子来证明。
(四)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月迹
贾平凹
①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满足;中秋的夜里,我们在院子里盼着月亮,好久却不见出来,便坐回中堂里,放了竹窗帘儿闷着,缠奶奶说故事。奶奶是会说故事的;说了一个,还要再说一个……奶奶突然说:“月亮进来了!”
②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很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我们都高兴起来,又都屏气儿不出,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了呢。月亮还在竹帘儿上爬,那满圆却慢慢又亏了,末了,便全没了踪迹,只留下一个空镜,一个失望。奶奶说:“它走了,它是匆匆的;你们快出去寻月吧。”
③我们就都跑出门去,它果然就在院子里,但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满满的圆了,尽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我们都走近去,不知道那个满圆儿去哪儿了,却疑心这骨朵儿是繁星儿变的;抬头看着天空,星儿似乎就比平日少了许多。月亮正在头顶,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清清晰晰看见里边有了什么东西。
④“奶奶,那月上是什么呢 ”我问。
⑤“是树,孩子。”奶奶说。
⑥“什么树呢 ”
⑦“桂树。”
⑧我们都面面相觑了,倏乎间,哪儿好像有了一种气息,就在我们身后袅袅,到了头发梢儿上,添了一种淡淡的痒痒的感觉;似乎我们已在了月里,那月桂分明就是我们身后的这一棵了。
⑨奶奶瞧着我们,就笑了。
⑩“傻孩子,那里边已经有人了呢。”
“谁?”我们都吃惊了。
“嫦娥。”奶奶说。
“嫦娥是谁?”
“一个女子。”哦,一个女子。我想。月亮里,地该是银铺的,墙该是玉砌的:那么好个地方,配住的一定是十分漂亮的女子了。
“有三妹漂亮吗?”
“和三妹一样漂亮的。”
三妹就乐了:
“啊,啊!月亮是属于我的了!”
三妹是我们中最漂亮的,我们都羡慕起来。看着她的狂样儿,心里却有了一股儿的嫉妒。我们便争执了起来,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奶奶从屋里端了一壶甜酒出来,给我们每人倒了一小杯儿,说:“孩子们,你们瞧瞧你们的酒杯,你们都有一个月亮哩!”
我们都看着那杯酒,果真里边就浮起一个小小的月亮的满圆。捧着,一动不动的,手刚一动,它便酥酥地颤,使人可怜儿的样子。大家都喝下肚去,月亮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了。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有走,你们再去找吧。”
我们越发觉得奇了,便在院里找起来。妙极了,它真没有走去,我们很快就在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爷爷的锨刃儿上发现了。我们来了兴趣,竟寻出了院门。
院门外,便是一条小河。河水细细的,却漫着一大片的净沙;全没白日那么的粗糙,灿灿地闪着银光,柔柔和和地像水面了。我们从沙滩上跑过去,弟弟刚站到河的上湾,就大呼小叫了:“月亮在这儿!”
妹妹几乎同时在下湾喊道:“月亮在这儿!”
我两处去看了,两处的水里都有月亮,沿着河沿跑,而且哪一处的水里都有月亮了。我们都看起天上,我突然又在弟弟妹妹的眼睛里看见了小小的月亮。我想,我的眼睛里也一定是会有的。噢,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我们就坐在沙滩上,掬着沙儿,瞧那光辉,我说:“你们说,月亮是个什么呢?”
“月亮是我所要的。”弟弟说。
“月亮是个女子。”妹妹说。
我同意他们的话。正像奶奶说的那样:它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我们就又仰起头来看那天上的月亮,月亮白光光的,在天空上。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身子也来了困意,就坐在沙滩上,相依相偎地甜甜地睡了一会儿。
22.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3. 赏析第②段的画线句子。
24. 文章写月亮里有桂树、嫦娥,这一内容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25. 文章里,月亮蕴含了深刻的含义,你认为有哪些
26. 文章告诉了我们怎样的道理
【答案】22. 这篇文章写的是几个山村孩子在中秋夜寻找月亮活动,表现了孩子们对美好事物的美好追求。
23. 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亮渐升渐圆的过程,透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24. 增添文章的奇幻色彩,使文章更有情致;是美好事物神秘事物的象征,是引起孩子们追求美好事物的缘由。
25. 月亮象征着美好的生活、希望、幸福、安宁、梦想等。
26. 示例一:人生要不断地“寻月”,寻月就是寻找美好和希望,找到了月亮,就是拥有了美好和希望,内心就踏实满足了;示例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保持憧憬就是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渴望。示例三:在追求美好事物的时候,人们要保持纯洁之心,和睦相处,每个人都会寻找到属于自己的美好事物。
【解析】
【2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的概括能力,作答时要扣住“简洁的语言”这一要求,字数不可太多,用语要简练。本题围绕月亮写了很多事,但其主线是清晰的,就是寻找月亮。所以就好概括了。概括时采用“人+事”的方法,具体可概括为:几个山村孩子在中秋夜寻找月亮的活动,表现了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23题详解】
试题分析: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结合语境,对句子进行赏析是重要的考点之一。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表现的情境等。赏析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本题明显从修辞角度较容易分析。文章中的画线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亮渐升渐圆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对月亮的喜爱赞美之情。
【24题详解】
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文章中叙写人物、事物各有作用:有的起着理顺线索的作用;有的起着增加文章的内涵与情趣的作用;有的烘托其它人物或事物的作用。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本题中的“桂树”“嫦娥”代表着美好事物,是吸引孩子的事物,也是孩子们追求的目标,因而它们的作用便从增加情趣、推动情节等方面去理解分析。
【2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常用意象所蕴含的意义。要在理解全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主旨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本文中月亮是美好事物的代表,但各人对月亮的爱好程度不同,情感倾向也不同,个人的心中的美好事物也不一样,因而月亮就有了更多的涵义。总体来说,文章的“月亮”象征着美好的生活、希望、幸福、安宁、梦想等。或是“美好的事物”。
【26题详解】
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这篇文章写的是几个山村孩子在中秋夜寻找月亮活动,表现了孩子们对美好事物的美好追求。文章的教化作用就体现在对文章内容的不同理解上,理解不同,得到的道理也就有所区别,本文可以从“人应该追求美好的事物”的角度进行思考作答。答案不唯一,符合题目要求即可。
【点睛】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句子,具体解答时可表述为:运用了XX修辞手法,(生动传神、具体准确、形象生动等)表现了(写出了)人或事物……的情感、心理、性格等(特点、特征)。
四、写作(50分)
27. 作文
生活中处处有惊喜:取得超人的成绩,是惊喜;学习上的点滴进步,是惊喜;体会到一种真情,是惊喜;生活中大大小小的发现,是惊喜……惊喜,源于坚持,源于智慧,源于热爱……
请以“惊喜”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除诗歌和戏剧外);②要写出真情实感;③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④字迹工整,卷面整洁,不少于600字。
【答案】【例文】
惊喜
生活中,处处都有惊喜,意外的惊喜让我们热泪盈眶,让我们心情激动,让我们在枯燥的学习之余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和自豪感,我也有一件令我意外的惊喜的事。
“呤呤呤。”这一声清脆的下课铃宣告这漫长的月考终于结束了。同学们都急忙想与身边的同学对答案,可令我失望的是我的答案与他们的答案就是不一样,就是那么地与众不同!孤独的我独自走在回家的路上,天空如我的心情一样阴暗,想起考试的种种失利,心情十分烦闷。到了家,母亲看出了我的心事也就没有再多问,可谁有能知道 我内心我苦呢?或许只有天地吧!
转眼间,到了揭晓我成绩的时候,名知自己考不好的我,这一次却出奇地晚来到学校。到了教室,同学一张张微笑的面庞,和亲切的问候却并没有能将我的心结打开。终于,只见曹老师大步流星地走进教室,脸上一脸严肃庄重的表情,让人看了便知我们考试没有考好,曹老师走上 讲台,清了清嗓子,说:”这一次我们月考没有考好!””应该说的就是我吧!!”我心想。一门又一门的试卷发了下来,看着试卷上一个个红勾,我那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可没想的是还有更大的surprise在后面等着我。
到了中午,曹老师来到教室,顺手从她的包里拿出一份排名表。这时,我正在悠闲地整理书包,曹老师说:”这一次的第一名是***579分,第二名是李红578分。”这时,我感觉幸福得像花儿一样,激动得说不出话来。放学后我高兴的回家,这真是一次意外的惊喜。
曾听过基督教的这样一句禅言:每当有惊喜发生时,都是善良的安琪儿在为你祈祷。那一次我真的很幸运,我要让这意外的惊喜一直伴随着我,并且成为永恒。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全命题作文。惊喜,又惊又喜的意思。何为“惊”?出乎意料;何为“喜”?“喜”是高兴的情感体验。由此可以理解“惊喜”是在出乎意料中获得快乐的情感体验,不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如何获得这惊喜?即作文立意。惊喜,源于坚持,源于智慧源于热爱……惊喜,不是轻易就获得的,一定有它出现的内在原因。即便是自然界里一花一草带给人的惊喜,也需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和感受美的心灵。因此,作文立意要力求深刻。能让人惊喜的有什么呢?人、事、景、物、情皆可,选材范围比较广。选择生活中微不足道的小事,越小,越有让人意想不到之处,例如,新衣服上被拆掉标签,自己的舒适与同桌的过敏带来的痛苦进行对比,惊喜地发现在平淡岁月里母爱的体贴入微。选择自然界的景、物,雨中的花朵,重新发芽的树木,破土而出的嫩芽,感受生命顽强带来的惊喜。撷取社会一景,抒写社会人情,感受社会新风尚带来的惊喜……注意选材从小处着眼,要以小见大。无论选取何种材料,都要描写惊喜的感觉,体现惊喜的原因,挖掘惊喜背后所蕴含的情感或事理。精彩细腻的描写,有深度的议论抒情的语句,会让作文增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