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单元AB卷(部编版)专题07 第六单元(A卷基础篇)(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单元AB卷(部编版)专题07 第六单元(A卷基础篇)(解析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22 11:43: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单元AB卷(部编版)
第六单元(A卷基础篇)
(全卷四个大题,总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语文知识积累(第1~6题每题2分;第7题8分,共20分)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嬉戏(xī) 呈报(chéng) 较量(jiào) 赫赫有名(hè)
B. 爵士(jué) 澄澈(chēng) 称职(chèn) 踉踉跄跄(qiàng)
C. 妥当(tuō) 炫耀(xuàn) 钦差(chāi) 杞人忧天(qǐ)
D. 滑稽(jī) 女娲(wā) 庇护(bì) 莽莽榛榛(máng)
【答案】A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况,这就要求在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这样才能轻松应对该种题型。B项“澄”应读chéng;C项“妥”应读tuǒ;D项“莽”应读mǎng。
2. 下列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爵士 钦差 精至 骇人听闻
B. 渡金 港湾 雕像 灵机一动
C. 喇叭 虚荣 爱慕 随声附和
D. 荒凉 气慨 泥潭 神通广大
【答案】C
【解析】
【详解】A.“精至”应为“精致”;
B.“渡金”应为“镀金”;
D.“气慨”应为“气概”;
故选C。
3.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日寇在南京制造的骇人听闻的大屠杀,中国人民水远不会忘记!
B.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严正指出,美方有些人老是拿航行自由说事,不是杞人忧天,就是挑拨离间,另有所图。
C. 他经常迟到,被老师多次批评也不改,真是到了不可救药的地步。
D. 经过几代人的奋斗,不毛之地变成了绿洲,戈壁也长出了瓜果蔬菜。
【答案】C
【解析】
【详解】C.有误。“不可救药”是指人或事已经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不合语境。故选C。
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屠呦呦在小草中萃取的青蒿素,使全世界亿万疟疾病人造福。
B. 我国每年因吸烟引发疾病导致死亡的人数大约100万左右,控烟立法迫在眉睫。
C. 为水上古城元宵灯会量身制作的融传统人文故事、地域特色于一体的花灯,体现出现代灯光技术与古典文化艺术的结合。
D. 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的宗旨是能否通过具有普及性的诗词内容,打造一场全民参与的诗词文化盛宴。
【答案】C
【解析】
【详解】A.“使……造福”句式不当;
B.“大约”与“左右”重复;
D.“能否”使用不当。
故选C。
5. 下列句子中,运用了比喻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
A. 皇帝有点儿发抖,因为他似乎觉得老百姓们所讲的话是真的。
B. 它总是一口咬住露在外面的活线头,很快地飞到空中,把一整团线都打开,就像一个纸风筝拖着一条极长的尾巴。
C. 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儿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
D. 他们在他的腰周围弄了一阵子,好像是为他系上一件什么东西似的——这就是后裙。
【答案】B
【解析】
【详解】B. 把打开的团线比成纸风筝拖着一条极长的尾巴,属于比喻的修辞手法。故选B。
6.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上的街市》一诗的作者郭沫若,原名郭开贞,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代表作有诗集《女神》《繁星》,历史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
B. 《皇帝的新装》的作者是丹麦著名童话作者安徒生,代表作有《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等。
C. 《女娲造人》中作者笔下的女娲既是有非凡能力的神,又是有感情和生活体验的人。
D. 《伊索寓言》记载了古希腊时代流传下来的故事,这些故事大多是动物故事。相传伊索是约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作家。
【答案】A
【解析】
【详解】A.有误。郭沫若的代表性诗集是《女神》《星空》。故选A。
7. 根据提示默写。
(1)________,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其一)》)
(2)________,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论语〉十二章》)
(3)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将月亮人格化,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抒发了诗人对朋友的无限怀念和深切同情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
(4)陆游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中用“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自己虽然年迈体弱,但仍想守卫边疆报效祖国的心愿。
(5)《潼关》中谭嗣同用“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自己渴望冲破罗网、勇往直前、追求个性解放的愿望。
【答案】 ①. (1)晴空一鹤排云上 ②. (2)博学而笃志 ③. (3)我寄愁心与明月 ④. 随君直到夜郎西 ⑤. (4)夜阑卧听风吹雨 ⑥. 铁马冰河入梦来 ⑦. (5)河流大野犹嫌束 ⑧. 山入潼关不解平
【解析】
【详解】(1)(2)是机械的识记题,根据自己的识记积累,填出上下句即可,要注意“鹤”“笃”等字的书写;(3)(4)(5)属理解型默写题。此类题,要求根据语境联想诗文名句,其难度较大。解答此类题容易出的错误有:对相应诗文缺乏理解;对相应诗文记忆不准确;没有注意相关细节。本题书写中要注意“与”“阑”“嫌”等字的正确写法。
二、口语交际与语文综合运用(8-11题,共10分)
(一)语文综合运用(5分)
8.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也是公民道德的基本规范。我市实验中学开展了“人无信不立”的主题活动,请你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问题。
材料一:李苦禅是我国当代著名画家,他为人爽直,凡答应给人作画,从不食言。有一次,有位老朋友请他作一幅画,李苦禅因有事在身,未能及时完成。不久,当他接到老友病故的讣告后,面有愧色,即趋作画,画了幅“百莲图”,并郑重其事地题上老友的名字,盖上印章,随即携至后院,将画烧毁。事后,他对儿子说:“今后再有老友要画,及时催我,不可失信啊!”
材料二:近日,上海某白领打车,答应下车后用手机付款,但司机一直未收到36元车费。司机找到该白领所在单位,单位因此将其开除。36元给了白领一个警示,也给大家拉响了“警钟”。
材料三:成都一家卤味店采用自主售卖形式,购买者自行选响,自觉付费。营业两天,顾客的自助付款额还不足商品总价值的百分之三十。人们没有意识到“信”的重要性,而把占便宜当成了自然的事。
(1)根据上述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当前形势下如何营造“信”的社会风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1)人言即信,我们每个人都要自觉遵守承诺;守信的人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失信的人会丧失一切。 ②. (2)①多进行自我反省,反思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信”的标准;②要加强“信”的宣传教育,让人们意识到诚信的重要性;③社会要对不诚信的行为予以谴责并作出相应惩罚。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探究能力。解答此题首先归纳出每则材料的内容,将它们的共同点表述出来即可。材料一,讲述的是画家李苦禅感悟到诚信的重要性,材料二,以白领被开除的事,表现“诚信”的重要性;材料三,反映的是现代人诚信的缺失。可见三则材料都以“诚信”为中心,表现的是我们应遵守诚信的做人原则,守信是为人之本。
(2)本题考查社会问题的解决能力。根据文中三则材料中的不同人物“失信”原因的分析,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即可得出答案。如:李苦禅是因为一时的疏忽而忘了自己答应别人的事,由此可见我们平进要多自我反省,回顾自己有没有“失信”行为;材料二中的白领,失信只为了省钱,却丢了“大”钱,可见要从人们的利益权衡角度来分析,加大对“诚信”价值的宣传等。
(二)(3分)
9. 文化积累——根据下面文段内容,回答问题。
行者笑道:“嫂嫂要见令郎,有何难处?你且把扇子借我,扇息了火,送我师父过去,我就到南海菩萨处请他来见你,就送扇子还你,有何不可!那时节,你看他可曾伤一毫?如有些须之伤,你也怪得有理,如比旧时标致,还当谢我。”罗刹道:“泼猴,少要饶舌!伸过头来,等我砍上几剑,若受得疼痛,就借扇子与你……”
(1)文中的“令郎”指______,嫂嫂是______的妻子。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红孩儿 ②. 牛魔王 ③. 孙悟空三借芭蕉扇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掌握情况,对名著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大语文观。以考促读。做这种题,熟读原作品,记住重点情节及人物的特征。阅读名著除了识记文学常识,还要对涉及主要人物的精彩片段反复阅读,从而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死记硬背作者名字、书名及书中的重要人物的名字。此题考查的是与《西游记》有关的文学常识。同时要考查了“令郎”这一文化常识。
(2)题干要求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情节概括题。通读选文,理清故事线索,抓住人物的活动,注意时间地点的变化,梳理情节,以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来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组织语言时,要以“孙悟空”为陈述的主体。概述出“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的事件。
(三)汉字书写(2分)
10. 请用正楷抄写下面句子。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答案】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解析】
【详解】首先要保证书写的正确,然后力求书写的美观。注意其中“厌、诲、倦”三字的写法。
三、阅读理解(12~26题,共40分)
(一)(每小题2分,共4分)
11.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写出诗中表达作者渴望团聚及美好愿望的句子。
(2)简析诗中“涨”字的妙处。
【答案】(1)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涨”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流露出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从而衬托出诗人深重绵绵的愁思。“涨”字一词,用词准确,富于动态感。
【解析】
【详解】(1)要理解诗句的意思。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表达了作者渴望团聚及美好愿望。
(2)本题考查练字。诗中写这淋淋的秋雨使人心烦,盈盈的池水令人情满,自然作者的内心情感也汹涌难平。那么,“涨秋池”给人的感觉岂止是滂沱的秋雨和上涨的池水?分明是作者在不眠之夜对妻子无限思念的感情波涛。所以,写景中又深深地透着写情,写的是环境,但绝不单单是环境,字里行间流露着一个“情”字。这样,情景交融就构成了一种艺术境界。“涨”字是“上涨(或涨满)”的意思,生动传神地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表现了诗人漂泊异乡,盼望归期,思念亲人的深情。
(二)(12分)
【甲】宋之丁氏,家无井而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乙】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①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选自《吕氏春秋》,北京出版社,2006年7月版)
【注】①己亥:中国农历用“天干”“地支”来纪年。60 年为一周期,周而复始。己亥是 其中的一年。
12. 请用“/”划出下列句子的停顿。(各划一处)
(1)得一人之使 (2)夫“己”与“三”相近
13.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及其家穿井_____________ (2)丁氏对曰_____________
(3)子夏之晋_______________ (4)是己亥也_____________
1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有闻而传之者。
(2)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15. 两文告诉了我们什么共同的道理?
【答案】12. (1)得/一人之使(2)夫/“己”与“三”相近
13. ①. (1)等到 ②. (2)回答 ③. (3)去 ④. (4)是,表判断
14. (1)有听到这个消息并且传播它的人(2)到了晋国探问此事,果然是说,晋国军队在己亥那天渡过黄河。
15. 无论读书还是做事,都不能道听途说,以讹传讹,凡事须亲自调查,这样才能了解到事情的真相。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
(1)得一人之使,意思是:得到一个人的劳力。故断句:得/一人之使。(2)夫“己”与“三”相近,意思是:那“己”跟“三”相近,故断句:夫/“己”与“三”相近。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注意:及:古今异义词,等到;对:古今异义词,回答;之:实词,表示去。
【14题详解】
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子的翻译能力。文言文的翻译一般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注意重点词的解释:(1)闻:听到;传:传播。(2)至:到;师:军队;涉:渡过。
【15题详解】
考查对文言文的感悟,解答此题需要理解文言文的内容主旨。甲文当听说丁氏穿井得一人后,“宋君令人问于丁氏”, 丁氏回答,“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与井中也。”明白真相,告诉我们凡事不要道听途说,以讹传讹,要经过调查,了解事情真相。乙文,读史记的人读:“晋师三豕涉河”,待子夏到晋国询问,是“晋师己亥涉河”,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读书要有怀疑精神,要通过调查研究,辨别真伪。据此回答即可。
【点睛】参考译文:
宋国有一家姓丁的,家中没有井,须到外面打水浇地,因此经常有一个人住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一眼井之后,便对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一个人。” 有人听到这话,传播说:“丁家打井打出了一个人。”都城的人都谈论这件事,一直传到宋国国君那里。宋国国君派人去问姓丁的。丁家的人回答说:“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从井中挖出一个人来呀。” 早知道是这个结果,还不如不问。
子夏(人名,孔子的弟子)到晋国去,路过卫国,有个人读历史书念道:“晋国的部队三豕过河。”子夏说:“不对,是己亥(古代计时法)。那‘己’跟‘三’相近,豕’跟‘亥’相似。”到了晋国于是问(晋国人)那句话怎么读,回答是:“晋师己亥过河。”
(三)(10分)
阅读文章,根据要求,回答小题。
鞋匠师傅
格林兄弟
①鞋匠师傅个子矮、枯瘦如柴却又生性活泼,他可是一刻也闲不住。他长着个突出的鼻子,朝上翻起,有着一张灰色的麻脸,留着一头灰不溜秋的蓬松头发,和一双不停左右闪烁的小眯眼。他什么都看在眼里,对什么都吹毛求疵;他对什么都清楚,而且总是他有理。
②他走在大街上,总喜欢指手画脚,就像在划船一样。一次他把人家女孩子提的桶子撞到了半空中,自己也成了落汤鸡。他却边抖水,边对女孩吼道:“你这蠢货!没看见我就走在你后头吗?”他是个有手艺的鞋匠,干活时,拔起线来总是很用劲,站得离他不远的人准会挨拳头。没有哪个学徒能在他那儿干上一个月,因为他对最好的手艺也要挑剔找岔,不是说缝得不齐,就是说一只鞋长了;不是说一只鞋跟比另一只高,就是说皮子没锤够。“慢着,”他对学徒说,“让我告诉你怎样把皮子锤软。”说着他就操起根皮带,在学徒的背上狠狠抽几鞭。他把他们全叫作懒虫,而他自己也没干多少活,因为他不可能耐得住。如果他妻子早上起来把火生上,他就会跳下床来,光着脚丫子冲进厨房,吼道:“你要把我的屋子给烧了吗?”如果有人造房子,他就赶紧跑到窗口去看看,“瞧,他们又在用永远干不了的红砂石!”他叫着,“住在里面不生病才怪!看看这些人,砖砌得有多糟!另外,这砂浆也一点不顶用,里面不能放砂,应放砾石!等这屋子倒塌下来砸了人头,到时有好戏看了。”他坐了下来,上了几针线,又跳了起来,解开围裙,叫道:“我要出去,劝劝他们讲点良心。”他碰到了木匠们,“这是什么?”他喊道,“你们没按墨线干活!你想横梁会直吗?一下就会散架的!”他从一个木匠手里夺过斧子要给他作示范,可是,当一辆装满泥土的车子过来时,他扔下斧子,直奔站在车边的农民:“你是不是糊涂了?”他说,“谁会把小马套在这么重的车子上?可怜的小东西不当场压死才怪呢!”农民没理他,鞋匠师傅只得气鼓鼓地跑回他的作坊。
③他刚坐下,学徒就递给他一只鞋。“哎,这又是什么东西?”他一声尖叫,“难道我没教过你别把鞋底切得这么宽吗?谁愿意要这种鞋?除了鞋底什么都没有了。我重申一下,一切都要按我的吩咐做!”
④“师傅,”学徒回答说,“您说得很对,这只鞋是只坏的,可是,它是出自您之手,刚才您跳起来时把它碰到桌子底下,我只是把它捡起来,就是天上的神仙说,您也不会相信。”
⑤一天晚上,鞋匠师傅梦见自己死了,正向天堂走去。到了天堂,他使劲地敲门。“真奇怪!”他自言自语道,“他们的门上连个门环也没有,叫人敲得指关节痛。”使徒彼得打开了门,想看是谁这么急着要进来。
⑥“啊,是你呀,鞋匠师傅,”他说,“好吧,我让你进来,可你得改掉你这坏毛病,不要找天堂里任何东西的岔子,不然你会倒霉的。”(选自《格林童话》)
16. 文中的鞋匠师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17. 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
他走在大街上,总喜欢指手画脚,就像在划船一样。
18. 归纳文章第③④段的内容,并说说有什么作用。
19. 读了全文后,假如要你对鞋匠师傅说几句话,你会说些什么?
【答案】16. 他是一个个子矮小、枯瘦如柴却又生性活泼的人,他觉得什么都不顺眼,对任何事情都不满,不管做什么都要指点一番。
17.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鞋匠师傅“喜欢指手画脚”的行为比作“划船”,形象地写出了鞋匠师傅在生活中吹毛求疵的特点。
18. 写鞋匠师傅指责徒弟别把鞋底切得这么宽,而徒弟却说这只鞋出自师傅之手,极大地讽刺了鞋匠师傅擅于找茬的毛病。
19. 示例:鞋匠师傅,生活是美好的,我们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做一个懂得知足和感恩的人。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在生活中获得快乐和满足。
【解析】
【16题详解】
试题分析: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解答要抓住刻画人物的各种描写手法来分析;从叙写的事件上来分析;把人物放到一定的背景环境中去分析;注意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从文章第一段“鞋匠师傅个子矮、枯瘦如柴却又生性活泼,他可是一刻也闲不住……他什么都看在眼里,对什么都吹毛求疵;他对什么都清楚,而且总是他有理”可以看出鞋匠师傅是一个其貌不扬、枯瘦如柴、性格活泼而又十分自负的人。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句子,具体解答时可表述为:运用了XX修辞手法,(生动传神、具体准确、形象生动等)表现了(写出了)人或事物……的情感、心理、性格等(特点、特征)。文章中的这句话把鞋匠师傅“喜欢指手画脚”的行为比作“划船”,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其作用可结合“他什么都看在眼里,对什么都吹毛求疵;他对什么都清楚,而且总是他有理”一句分析作答。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考查段落的表达作用。这类试题,一般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分析作答。从内容上来看,第3段写鞋匠师傅对徒弟的指责,第4段写学徒的解释——鞋正是出自师傅之手。两相对照,对鞋匠师傅的善于找茬的毛病进行讽刺。从结构来看,又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叙写鞋匠师傅做梦做了铺垫。据此理解作答。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及个性化阅读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在结合文章内容的基础上,以谈论主观感受为主,一般没有固定答案,答题符合题目要求,言之成理即可。本题可以从“知足”“宽容”“不要自负”等方面来谈。
【点睛】人物形象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质,而不是指外表特征。从人物的具体行为事件和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方面进行分析;也可以描写人物所使用的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等进行分析;还可以从文章所使用的写作手法,如对比、衬托等方面分析;更要抓住文章中抒情和议论语句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四)(14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一块价值连城的翡翠
①千年的原始森林连绵数千里,古木参天,荆棘布道,偶尔的狼嚎猿啼给人阴森森的感觉。
②张郎执枪佩刀,带着干粮,在森林里日复一日地穿行。
③入林的第五天,张郎就见到了一副白森森的人骨,张郎有些迟疑,怎样遇害的呢?旁边有刀也有枪,而且从刀的重量来估,其人也是个习武之人,狼?虎?或狮?张郎不得究竟,自顾上路,一路提醒自己要更加小心才是。
④偏偏不几天,张郎又遇白骨,还是人体,而且是两具。从过医的张郎蹲下身细细察看,两具骨骼都是男人,还留着拼命搏斗过的痕迹。张郎就更觉得奇怪了,什么深仇大恨让人追到这渺无人烟的地方动了杀心?功与名,财与利?
⑤继续前行。
⑥怪事再度发生。这天,张郎刚吃完一只烤熟的山雀,正准备起身上路,前面不远处的地方一团蓝光炫着他的眼。张郎揉揉眼睛再看,绿幽幽的,张郎抑制不住自己的兴奋,立马想到老人家常说的天然翡翠。
⑦张郎一步一停地上前,他怕是什么特大动物的眼睛,近了,果然是两人合抱大的玉石,而且,玉石下面还有一个人,用绳附着,看衣服和肉体颜色,刚才死去才不久的样子。
⑧张郎在旁边捡一块石头,使劲往自己认为是翡翠的玉石上砸,玉石丝毫没损,凑近看,暗纹都没一丝,再凑近些看,整块石头里一点气泡也找不着。张郎兴奋得快要窒息,确认这是翡翠不说,而且是上等的翡翠。张郎眯上眼,感觉华室在招手,山珍野味已压桌,骑马坐辔,穿金戴银,妻妾成群,成为郡主富甲一方。
⑨张郎睁开眼,将死者身上的荆条解下,将玉石系往自己身上。好沉啊,张郎每走一步腿都在打颤,但背上是一座城池,越重城越大,再重也心甘。
⑩脚起泡背流血,张郎感到体力不支,准备歇下给肚进食时,张郎听到有人的声音朝他这边传来,立马用树枝和深草将玉做了掩饰,自己也藏在蔽处,两手紧紧握住枪。
声音近了,更近了,看得明白,是人。张郎的心一软,刚放下枪,突觉玉石易主、华室崩塌、妻妾逃逸、丰餐消隐,于是一咬牙,重新端起枪。
就在食指穿进扳机孔的一瞬间,张郎明白了前面遇到的三具白骨到底是怎么回事了,第一具会武功的人是背着这玉累死的,第二具和第三具是为争抢这玉而搏死的,第四具也是累死的……
张郎放下枪,打了个哈哈,从丛里露出来,亲切地说:“乡亲﹣﹣恭喜你啊﹣﹣”
张郎说,路遇横财,见者有份哟。张郎把藏好的翡翠指给对方看。
对方姓李,李郎说,张兄,你先见,归你。
三说二说,两人就抱成了一团,割指为血,插枝为香,结为兄弟。
砍一棵拳头粗的树,两人抬着玉石在森林里穿行。
行途中,张郎病了,俩人就歇下来,李郎去找草药,打野禽诚心诚意地伺候着张郎;李郎病了,张郎就去找草药,打野禽诚心诚信地伺候李郎。
日复一日缓慢穿行,经历七七四十九天的磨难,俩人终于走出了千年的原始森林进去村庄。
“哇﹣﹣啧啧﹣﹣”
(21)“啧啧﹣﹣哇﹣﹣”
(22)村人的眼睛个个像灯泡,惊羡,狡诡还有贪婪……
(23)一位见多识广的老人绕石走了三圈,环视众人,掷地有声地宣布:一块价值连城的翡翠。
(24)玉石旁边高出众人一个头的族长捋捋将垂至前胸的白胡子,歪头看了眼李郎,再歪头看了眼张郎,更为高声地说:“不,是两颗——”
20. 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故事内容。
21. 第⑧段划线句子最主要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22. 第 段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
23. 张郎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24. 族长的话作为小说的结尾,耐人寻味,请说说其作用。
【答案】20. 张郎在穿越原始森林的过程中意外获得别人没能带出森林的巨大玉石,他认清自己的力量与后来的李郎一起互相帮助共同将玉石带出原始森林。
21. 心理描写,具体生动地表现张郎当时内心的兴奋,引出下文带着玉石艰难的向前行进的情节。
22. 不能,第十分段具体表现二人的关系亲密与团结,为后文老人赞美他们的心如无价的翡翠作铺垫。
23. 张郎是一个善于观察、思考的人,他在一个人无法带出玉石的情况下,懂得冷静思考,找到对策;张郎是一个讲信用,善良的人,他和李郎结为兄弟,并能共患难,同甘苦,真诚对待李郎。
24. 族长的话没有说完,他认为有两颗玉石,其实是将张郎与李郎真诚的心比作无价的玉石。这样留白式的结尾,既能给读者留下想象与思考的空间,又点明主旨,使小说的意义更加深刻。
【解析】
【20题详解】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根据人物及事件内容概括出切题的答案。一般形式为: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注意表述的简洁通顺。本文内容可概括为:张郎意外获得别人没能带出森林的巨大玉石,他认清自己的力量与后来的李郎一起互相帮助共同将玉石带出原始森林。
【考点定位】概括故事情节。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1题详解】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关键要掌握描写的种类及其作用效果:人物描写包括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神态、侧面描写等。然后根据具体的语句做出判断,并结合所处文段加以理解,分析出描写的效果。结合内容来分析,这句话是张郎在得到玉石后内心的感受,属于心理描写,表现其喜悦与兴奋的心理,并引出下文情节。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描写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2题详解】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一般从结构与内容两方面分析。首先明确观点:不能删去。理由:从内容上看,这一段主要表现二人的友好程度;从结构上看,为后文老人赞美作铺垫。
【考点定位】分析文章结构构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3题详解】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尤其应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和相关事件,然后结合这些内容来分析。从文中内容分析,张郎在得到玉石后,没有被喜悦冲昏头脑,而是冷静思考,发现前几个人死去的原因,明确自己应怎么做,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善于观察、思考的人;张郎李郎结为兄弟,能互相之间真诚相待,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讲信用、善良的人。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4题详解】
试题分析: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结合全文故事内容分析理解。结尾部分的文字一般来说,结构上有总结、照应前文的作用,使文章的结构严谨。内容上有突出主旨,抒发情感的作用。根据具体文章判断即可。如果是特殊的结尾形式,还有引发读者的想象。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作答即可。
【考点定位】分析文章结构构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四、写作(50分)
25. 生活中时常可见互让、礼让、谦让、忍让、避让、退让等情景。让,是待人接物的素养;让,是宽宏大量的胸襟;让,是聪明睿智的取舍。
请以“让”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不少于600字;②文中不得出现与考生有关的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信息。③除诗歌,文体不限;④禁抄袭。
【答案】例文

“让”,也许注定饱含智慧,寥寥数笔,却能勾勒一个人的道德品性,有时,“让”是一种宽容,一种和谐,一种待人接物时必需的美好品质;但有时,“让”是一种懦弱,一种妥协,一种面对强权时的俯首称臣,这样的“让”,我们还要吗?还能“让”吗?
“我从天堂偷来圣火,可是人间惧怕光明;于是我把自己点燃,遥远的天际--凤凰涅槃 。”
他从山村走进北大,成为一个时代的奇迹,然而他面对的是非议、质疑、不理解,他用诗人的敏感捕捉到社会的斑点、孤独、诽谤、憔悴、绝望,生活对于他,就像一只大缸,灌满了各式各样的苦水,苦痛击碎了最后的幻影。
然而,他让吗?他屈服吗?他用依次悲壮的陨落宣告一场涅槃。站在金黄的麦地下,在这大地的中央,他手扶天梯,他知道,它通向天堂,这个渴望飞翔的人注定要死于大地,但谁能肯定这不是他的第二次飞翔。
为了摆脱漫长的黑夜,根深蒂固的灵魂之苦,海子,他用毫不退让的姿势,向世人展示一轮新生的太阳,来呼应黎明前弥赛亚洪亮的召唤。
当我们面对理想的无法实现,请不要退让,用坚定的信念守护信仰的绿荫,就算被骂作“白痴”,也要做一个有骨气而且虔诚的白痴。
当邪恶的黑手伸向神圣的奥运圣火,我们能“让”吗?美丽的金晶用微笑告诉世界,神圣不可侵犯。
当藏独分子,台独势力公然叫嚣,我们能“让”吗?为了祖国的主权,为了民族的尊严,我们坚决说“不”。
当“三聚氰胺“肆虐神州,毒奶粉,毒火腿,苏丹红,戕害多少无辜者的性命,我们能“让”吗?一次次道德的谴责,一份份生命对其他生命的责任,在我们心中敲响警钟,面对良心的拷问,我们不能逃避,我们要让世间的不公在正义的利剑下无处藏身。
在许许多多的时候,也许生死攸关,也许在挑战我们的原则,黑暗下,权威下,但为了生命的尊严,为了让正义凛然,为了让理想的光辉灿烂,请勇敢地说出:“不能让!”
【解析】
【详解】此题属于独字类的命题作文。审题上,我们要尽可能地发散自己的思维,比如由“让”想到谦让、忍让、避让、让步、让贤等,甚或是由古今中外关于“让”的名言故事想到“让”的结果、“让”的原则、“让”与被让等;亦可反向立意不让,比如当仁不让、巾帼不让须眉等。写作时,选译自己最擅长的文体。如写议论文,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让是一种美德;让是一种胸怀;让是一种境界。论述时可运用学过的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孔融让梨的故事等来作论据,做到论证层次清楚,论据充分有力;如写成记叙文,可以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如小时候,奶奶告诉我,做人要懂得礼让;长大后,妈妈告诉我,做人要懂得谦让;而现在,爸爸告诉我,做人要懂得退让。从小到大,长辈们就是这样教导我,做人要懂得礼让、谦让、退让……以此为脉络,写出自己对“让”的认识与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