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师说》课件(共52张PPT)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0-2《师说》课件(共52张PPT)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3.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22 08:06: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2张PPT)
师 说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学习目标
1.梳理并掌握本文重点文言知识:文化常识/一词多义(师、道、孰、惑、徒、贻、其、乎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2.准确翻译重点句子。
3.拓展训练,提高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
①基本知识: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
②地位: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之首。
③作品: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韩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许多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散文。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
【知人论世】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
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
主张语言要新颖。对那些“言之有物”的古文也要“师其意而不师其词”“言贵创新、词必己出”。
经过这次古文运动,终于把文体从六朝以来的浮艳的骈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
【古文运动】
解题
说:(文体知识,作为文化常识积累)是一种议论文体,一般陈述自己对某事物的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先议后叙。与“论”相比较,“说”较偏重于说明(始自唐宋,明清时尤甚),而且往往带有杂文、杂感的性质;
本文标题“师说”不是“说说老师”之意,“说”古文为陈述和解说,即“解说的道理”之意。“师说”的意思应为“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品官人法的执行标准,简单说来就是根据士人的世、状、品三条来评定。
世:即家庭出身和背景。
状:即个人品行才能的总评,相当于品德评语。
品:即确定品级。定品原则上依据的是行状,家世只作参考。
但晋以后完全以家世来定品级。
背景
“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韩愈倡言师道,触犯流俗,勇气可贵!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
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受通授,传授
顺承
疑问代词,谁
转折连词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啊(判断句)。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的问题?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解答了。
跟从
那些
动词,成为
求学的人
用来……
疑难
  在我前头出生的人(状语后置),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同上),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在我后面出生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同上),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里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判断句)。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
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
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
存,师之所存也。
介词,在
介词,比
顺承
以之为师
发语词
哪里
取独
因此,所以
存在的地方
学习
以……为师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④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⑤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⑥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⑦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第一段
① 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这个中心论点。
② 概括老师的作用,作为立论的出发点与依据。
③④ 从“解惑”出发,推论人非生而知之者,不能无惑,惑则必从师的道理。
⑤⑥⑦ 提出择师标准,无论贵贱长幼都可为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第一段
提出中心论点:
古之学者必有师。
1、从师的原因
2、从师的标准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第一段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
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
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就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多,尚且要跟从老师向他们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多,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能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出在这里吧!
从师的风尚
取独
超出(一般人)
意动以……为耻
尚且,还
顺承
低于
……的原因
揣度语气副词,大约,大概
一般人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
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人们爱自己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孩子们文字,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老师,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大道理、解答那些有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的老师(判断句)。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不能解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宾语前置),有的书本上的字句向老师学习,有的大道理的疑难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反而放弃不学,我看不出那种人是明智的!
对于
意动,以……为耻
指示代词,那些
代词,指书
文辞的休止和停顿
指示代词,那些
宾前,不知句读
通否
自己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
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
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他们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一听到有人称“老师”称“弟子”等等,就许多人聚在一块儿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他们就说:“那个人同那个人指老师和学生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啊,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可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省略句)”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好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君子们认为是不值得一提的,现在君子们的见识竟反而比不上他们,这难道不是值得奇怪的吗!
代词,这些
以……为耻
拜别人为师
这类人
名词作状语,成群
恢复
看不起,不屑
与之同列

反问语气词
这段文字运用怎样的论证方法?
明确:运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以下表格。
问题探究
分论点
论据(三组对比) 正确态度 错误态度 作者的议论和抒情






分论点与总论点关系
问题探究
分论点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论据(三组对比) 正确态度 错误态度 作者的议论和抒情
1.古圣人与今众人 (纵比) 古之圣人 今之众人 圣益圣,愚益愚,其皆出于此乎(反诘)
从师而问 耻学于师
2.对其子与对其身 (自比) 于其子 于其身 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否定)
择师而教 耻学于师
3.百工之人与士大夫 (横比) 百工之人 士大夫 师道不复,智反不能
及,其可怪也欤(讽刺)
不耻相师 群聚而笑之
分论点与总论点关系 从批判反面现象中进一步阐明总论点
第一组对比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对象
古之圣人
今之众人
从师的态度
结果
对比
方式
论述
中心
耻学于师
从师而问
圣益圣
愚益愚
纵向对比
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古之学者必有师。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对象
于其子
于其身
从师的态度
结果
对比
方式
论述
中心
耻学于师
择师而教
小学
大遗
自身对比
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古之学者必有师。
第二组对比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对象
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从师的态度
结果
对比
方式
论述
中心
群聚而笑之
不耻相师
横向对比
士大夫之智不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古之学者必有师。
第三组对比
小结
提出分论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中心
论点
分论点
古之圣人,从师而问;
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纵比
对其子,择师而教;
对其身,耻学于师。
自比
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群聚而笑之。
横比
反面论证
对比论证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
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三个人同行,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永远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样样都比学生贤能(状语后置),老师和学生的区别只是听到道理有的早有的迟,学问和技艺各有各的专长,只是如此罢了。
固定的老师
以……为师
这类人
不一定
介词,比
懂得道理
专门研究
如此
才德优秀
第三自然段举出备受封建文人推崇的孔子的例子,意在证明怎样的观点?
孔子事例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证明观点
“学者必有师”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
说明谁可为师
分论点:圣人无常师
举例论证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如孔子。
举例论证:通过列举事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效果:使论证更生动具体,有说服力。
论证观点: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引用论证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引用论证:作者通过引用名人名言或被人们所普遍认可的观点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效果:增加文章的文采和说服力,使文章的论证更有力。
论证观点: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年纪十七岁,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他不被当时士大夫那种耻于从师的时俗的限制(被动句),向我学习(状语后置)。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正道,所以写这篇《师说》赠送给他。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普遍
音节助词,不译
介词,被
介词,向
目的连词,来
赠送
代词
“六艺”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指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才能,另一种是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儒家经书。
传,指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如“春秋三传”。
【六艺、传】
小结
结尾:说明了写作的缘由,紧扣中心。
作者赞扬李蟠的“不拘于时”、“行古道”,也是对士大夫的有力批评。既针砭了时弊,又通过李蟠来倡导了从师。因此结尾虽然简单,但有力地照应了开头,围绕了中心。
明晰主旨
《师说》是韩愈文章中一篇结构严谨,脉络贯通的论说文,韩愈带着很强烈的感情来反抗流俗的嘲笑,批判当时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不良风气,目的是为了告诉士大夫之族要行从师之道、复从师之道、传从师之道。
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或师焉,或不焉
受,通“授”,传授
不,通“否”
【古今异义】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古义: 古义:
今义: 今义:
③吾从而师之 ④无贵无贱
古义: 古义:
今义: 今义:
求学的人。
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用来……的、……的凭借。
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从,跟随;而,并且。
连词,连接上下文;因此就。
无论,不分。
没有。
【古今异义】
⑤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⑥年十七,好古文
古义: 古义:
今义: 今义:
⑦今之众人 ⑧小学而大遗
古义: 古义:
今义: 今义:
不一定。
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先秦两汉及其以前的散文。
五四以前的文言文的统称。
一般人。
大家,许多人。
在小的方面学习。
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
词类活用:
1.吾师道也
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4.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名作动,学习
名作动,低于
名作动,从师
形作名,圣人,愚人
词类活用:
5.小学而大遗
6.吾从而师之
7.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8.而耻学于师/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不耻相师
形作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意动用法,以……为师
意动用法,以……为耻
意动用法,以……为师
判断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者,…也”表判断
“也”表判断
判断句标志:
“…者,…也”“…,也”“乃”“皆”“诚”“即”“非”
被动句:
1.不拘于时
“于”表被动
被动标志:
“被”“见”“见…于”“受…于”
“为”“为所”“为…所…”“是”
“于”
倒装句: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耻学于师
3.师不必贤于弟子
宾语前置,不知句读,不解惑
状语后置,“耻于学师”
状语后置,“于弟子贤”
当堂检测
1.师者,所以传1.师者,所以传道( )业解惑也。
2.或师焉,或( )焉。
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 )。
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 )。
1.师者,所以传道( )业解惑也。
2.或师焉,或( )焉。
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 )。
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 )。
5.今其( )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6.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 )。
7.孔子师( )子、( )弘、师( )、老( )。
8.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 )之。
5.今其( )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6.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 )。
7.孔子师( )子、( )弘、师襄、老( )。
8.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 )之。
道( )业解惑也。
2.或师焉,或( )焉。
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 )。
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 )。
5.今其( )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6.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 )。
7.孔子师( )子、( )弘、师襄、老( )。
8.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 )之。
易错字落实:
1.师者,所以传1.师者,所以传道( )业解惑也。
2.或师焉,或( )焉。
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 )。
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 )。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或师焉,或( 不 )焉。
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 谀 )。
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 齿 )。
5.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6.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 攻 )。
7.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 聃 )。
8.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 贻 )之。
5.今其( )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6.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 )。
7.孔子师( )子、( )弘、师襄、老( )。
8.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 )之。
道( )业解惑也。
2.或师焉,或( )焉。
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 )。
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 )。
5.今其( )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6.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 )。
7.孔子师( )子、( )弘、师襄、老( )。
8.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 )之。
易错字落实:
情境默写:
1.韩愈《师说》中开篇便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  ”,指出了古代求学的人获得成功的必然原因。
2.北宋理学家张载有言“为往圣继绝学”,韩愈《师说》中“  ,  ”一句正好诠释了教师在文化传承方面肩负的重要责任。
3.韩愈《师说》中“  ,  ”两句阐释了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道理的,谁都会有疑惑,进而强调了从师的必要性。
参考答案
1.古之学者必有师
2.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3.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惑 
4.在《师说》中韩愈认为从师与年纪大小无关,比自己大的人只要“  ”,就要以之为师;比自己年纪小的人,只要“  ”,也要以之为师。
5.韩愈《师说》中表明自己只要能学到道理,就不考虑对方年龄大小的句子是“  ,   ”。
6.韩愈《师说》中“   ,    ”一句阐述了自己选择老师的唯一标准。
7.韩愈《师说》中“   , ”两句,分析了人们存在很多疑难问题的原因。
参考答案
4.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5.吾师道也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6.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7.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8.《师说》中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的对比,古代圣人已经很优秀了,还不断学习,批判了“今之众人”“  ,  ”的错误态度。
9.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士大夫之族”在从师学习上对其子“  ”和对自身“  ”的不同态度。
10.韩愈《师说》中“   ,   ”两句指出了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心理的原因。
11.韩愈《师说》中用“   ,  ”两句和《劝学》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观点相同,都体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参考答案
8.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而耻学于师 
9.择师而教之 则耻师焉
10.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1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12.韩愈《师说》中用“    ,   ”两句强调了技能和学业各有专门研究,人与人之间可以互相学习。
13.韩愈在《师说》中交代自己写作此文的目的句子是“   ,   ”。
14.韩愈《师说》中说人人都可以为师,在知识面前没有尊卑贵贱和年龄限制,“  ,  ”两句即表达了这种平等的学习观。
15.韩愈的《师说》中,作者用古今两种不同的从师态度进行对比,进而指出从师与不从师产生了的结果是“  ,  ”。
参考答案
12.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13.余嘉其能行古道 作《师说》以贻之
14.是故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
15.是故圣益圣 愚益愚
16.在《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  ,  ”。
17.韩愈在《师说》中,把为自己的孩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认为如果孩子只停留在句读的层面而不能解惑,最终导致的结果是“  ,  ”。
18.(2018年高考全国卷Ⅰ)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 ”,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 ”,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
19.(2019年高考全国卷Ⅲ)《师说》中,对于为子择师自己却耻于学习这种现象,韩愈最后的评价是:“   ,   ”。
参考答案
16.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17.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18.好古文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19.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

结束
学不可以已
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