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三角形的证明》复习卷
一、选择题。
1.我国南宋著名数学家秦九韶的著作《数书九章》里记载有这样一道题:“问有沙田一块,有三斜,其中小斜五里,中斜十二里,大斜十三里,欲知为田几何?”这道题讲的是:有一块三角形沙田,三条边长分别为里,里,里,则该沙田的面积为( )(“里”是我国市制长度单位,里米)
A.平方千米 B.平方千米 C.平方千米 D.平方千米
2.已知△ABC中,∠A、∠B、∠C所对的边分别是a、b、c,满足下列条件的三角形中,不能判定△ABC为直角三角形是的( )
A.∠A:∠B:∠C=3:4:5 B.∠A=∠C﹣∠B
C.a:b:c=5:12:13 D.∠A:∠B:∠C=1:2:3
3.EF是BC的垂直平分线,交BC于点D,点A是直线EF上一动点,它从点D出发沿射线DE方向运动,当减少时,增加,则y与x的函数表达式是( )
A. B. C. D.
4.若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中垂线与另一腰所在直线相交,且交角为50°,则它的底角为( )
A.50° B.70° C.80° D.20°或70°
5.如图,,点在的内部,点,分别是点关于、的对称点,连接交、分别于点、;若的周长的为10,则线段( ).
A.8 B.9 C.10 D.11
6.如图,在△ABC和△ADE中,∠CAB=∠DAE=36°,AB=AC,AD=AE.连接CD,连接BE并延长交AC,AD于点F,G.若BE恰好平分∠ABC,则下列结论错误的是( )
A.∠ADC=∠AEB B. C.DE=GE D.CD=BE
7.如图,为的角平分线,,,点,分别为射线,上的动点,则的最小值是( )
A.3 B.4 C.5 D.6
8.如图,等腰直角中,,过点A作,若线段上一点C满足,则的度数为( )
A. B. C. D.
二、填空题。
9.已知等边△ABC中,点D、E分别在边AB、BC上,把△BDE沿直线DE翻折,使点B落在点B'处,DB'、EB'分别交边AC于点F、G,若∠ADF=76°,则∠GEC的度数为 ______.
10.如图,在△ABC中,BC=8,AC的中垂线交BC于点E,则△ADE的周长等于_____.
11.如图①,在△ABC中,∠ACB=90°,AC:BC=4:3,这个直角三角形三边上分别有一个正方形.执行下面的操作:由两个小正方形向外分别作直角边之比为4:3的直角三角形,再分别以所得到的直角三角形的直角边为边长作正方形.图②是1次操作后的图形,图③是2次操作后的图形.如果图①中的直角三角形的周长为12,那么n次操作后的图形中所有正方形的面积和为_____.
12.如图,∠AOB=120°,点P为∠AOB的平分线上的一个定点,且∠MPN与∠AOB互补,若∠MPN在绕点P旋转的过程中,其两边分别与OA、OB相交于M、N两点,则以下结论:①PM=PN;②OM+ON=OP;③四边形PMON的面积保持不变;④△PMN的周长保持不变.其中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填序号)
三、解答题。
13.已知:如图,平分,C,D分别在上,若,求证:.
14.如图,直线l与m分别是△ABC边AC和BC的垂直平分线,l与m分别交边AB,BC于点D和点E.
(1)若AB=10,则△CDE的周长是多少?为什么?
(2)若∠ACB=125°,求∠DCE的度数.
15.已知:如图,BD为ABC的角平分线,且BD=BC,E为BD延长线上的一点,BE=BA.
(1)AD与CE相等吗?为什么;
(2)若∠BCD=75°,求∠ACE的度数;
(3)若,则之间满足一定的数量关系,试说明这个结论.
答案
一、选择题。
A.A.B.D.C.C.A.C.
二、填空题。
9.44°.
10.8.
11.
12.①②③
三、解答题。
13.
证明:过P作PE⊥OA于点E,过P作PF⊥OB于点F,
则∠PEO=∠PFO=∠PFD=90°,
∵OP平分∠AOB,
∴∠1=∠2,
在△POE和△POF中
,
≌,
∴PE=PF,
∵∠PCO+∠PDO=180°,∠PCO+∠PCE=180°,
∴∠PCE=∠PDF,
在△PCE和△PDF中,
∴△PEC≌△PFD,
∴PC=PD.
14.
(1)
解:△CDE的周长为10.
∵直线l与m分别是△ABC边AC和BC的垂直平分线,
∴AD=CD,BE=CE,
∴△CDE的周长=CD+DE+CE=AD+DE+BE=AB=10;
(2)
解:∵直线l与m分别是△ABC边AC和BC的垂直平分线,
∴AD=CD,BE=CE,
∴∠A=∠ACD,∠B=∠BCE,
又∵∠ACB=125°,
∴∠A+∠B=180°﹣125°=55°,
∴∠ACD+∠BCE=55°,
∴∠DCE=∠ACB﹣(∠ACD+∠BCE)=125°﹣55°=70°.
15.(1)
证明:AD=CE,理由如下:
理由:∵BD为△ABC的角平分线,
∴∠ABD=∠CBE,
在△ABD和△EBC中,
BA=BE,∠ABD=∠CBE,BD=BC
∴△ABD≌△EBC(SAS),
∴AD=CE;
(2)
解:∵BD=BC,∠BCD=75°
∴∠BCD=∠BDC=75°,
∴∠DBC=∠ABD=30°,
∴∠ABC=60°,
由(1)知△ABD≌△EBC,
∴∠BAD=∠BEC,
∵∠ADB=∠EDC,
∴∠ACE=∠ABD=30°;
(3)
解:∵BD=BC,
∴∠BCD=∠BDC,
∵BD为△ABC的角平分线,
∴∠DBC=∠ABD,
由(1)知△ABD≌△EBC,
∴∠BAD=∠BEC,
∵∠ADB=∠EDC,
∴∠ACE=∠ABD=∠DBC=β,
∵∠BCE=∠BCD+∠ACE=α,
∴∠BCD=∠BDC=α﹣β,
∵∠DBC+∠BDC+∠BCD=180°,
∴β+(α﹣β)+(α﹣β)=180°,
∴2α﹣β=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