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2张PPT)
兼爱
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7课
激趣导入
余秋雨说:“兼爱非攻,是全人类的精神制高点。”
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把墨子推崇为“平等、博爱”的中国宗师。他说“古时最讲爱字的,莫过于墨子。墨子所讲的兼爱,与耶稣所讲的博爱是一样的。”
学习目标
1.了解墨子的生平及思想主张,了解《墨子》的相关知识。
2. 理解课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
3.能够理解文章的论证层次,分析论证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4.体会兼爱思想内涵,进一步思考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课堂环节
01.知人论世
02.初读感悟
03.深度探究
04.思考延伸
PART 01
知人论世
墨子
走近墨子
名字籍贯 名翟dí,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一说鲁阳人,一说滕国人。宋国贵族目夷的后裔。
身份地位 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形象 出身低微,“上无君子之事,下无耕农之难”,可能是一个接近手工业劳动者的读书人。
注重节俭、劳身苦志,“量腹而食,度身而衣”,吃“藜藿之羹”,穿“短褐之衣”,足登“跋跷”。一生没有脱离生产劳动。他和他的弟子们始终过着勤劳俭朴的生活,立足现实,崇尚和平,以自苦利他为己任。
成就 思想家。提出“兼爱”“非攻”“尚贤”“尚同”。
社会实践家。 “孔席不暖,墨突不黔”墨子“平生足迹所及,则尝北之齐,西使卫,又屡游楚,前至郢,后客鲁阳,复欲适越而未果。”
科学家、发明家。曾制成木鸢,据说三天三夜飞在天空没有掉下来。概括出力学原理,并作出力学定义和弹性力学、杠杆平衡力学、滑轮受力、斜面受力、物体平衡受力等方面的定义。他制造了辘轳、滑车和车梯等简单机械,用于生产和军事。首先发现了小孔成像的道理。
墨家学派
一个思想文化团体,一个有组织、有纪律、有纲领的社会团体。墨家集团兴盛时人数多达数百人,他们不仅是墨子的忠实信徒和墨家学说的传播者和执行者,而且还直接参与社会活动。墨家集团的成员人人皆可“赴火蹈刃,死不还踵”,是一支非常能战斗的队伍。
时代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的大转型时期。这时周天子已失去了往日的辉煌,旧的政治、经济秩序乃至社会伦理秩序渐趋崩解,而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和社会伦理秩序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一切都处在迅速的变更中。到处充满着大国攻小国、大家篡小家、强凌弱、众劫寡、诈谋愚、贵傲贱的不合理现象。甚至出现下层人民被迫“易子而食”的惨状。
时代背景
就是在这样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里,一位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位伟大的哲学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和“国际”和平主义的倡导者诞生了——他就是墨子。墨子亲眼目睹了当时社会的不合理现象,提出了一系列为广大平民利益而着想的解决社会危机的方针和措施,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绵延不绝的源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为着真理和理想而不懈地奋斗和努力。
墨子思想
政治 主张“尚贤”与“尚同”。提出了维护和平,反对侵略的“非攻”的主张。
经济 主张“强本节用”,即重视生产,崇尚节俭,人人参与劳作并分工合作、各尽所能。主张量功分禄,以劳定赏。
伦理 主张“兼爱”。为官的要“兴万民之利,除万民之害”,为民的要相亲相爱,交互得利。
教育 主张教育目的是实现救世济民。重视教授生产、军事技能、自然科学知识和逻辑知识。
军事 主张“有备无患”,反对侵略战争,主张采取防御战术。主张外交上要“遍礼四邻诸侯”,争取国际上的支持。
《墨子》
《墨子》这本书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记录。
《墨子》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记载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等6篇,一般称作墨辩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还包含许多自然科学的内容,反映了后期墨家的思想。
PART 02
初读感悟
任务活动一 疏通文意,品读内涵
任务说明:文言文阅读把握关键字词的含义,疏通文意是读懂文章,体会情感和把握主旨的前提。在文言文阅读的过程中要注意到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写作背景,文人的生平经历,理解“义理”这一层面的重要内容。
文本探究
研读第一段
原文: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 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圣人:封建时代对君主的尊称。
②以……为:把……作为
③焉:于是、才
④则:就
⑤攻:治疗
⑥弗:否定判断词,不
文本探究
研读第一段
原文: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 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释义:把治理天下作为事务的君主,必须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于是才能治理它;不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就不能治理它。这就好像医生治疗人的疾病一样,必须要知道疾病是从哪里产生的,于是才能治好,不知道病是哪里引起的,就不能治好。要治平动乱何尝不是这样 一定要知道混乱是怎样产生的,于是才能治理它,不知道动乱是怎样产生的,就不能治理好。
文本探究
研读第一段
活动二:问题探究
思考1:概括本段内容及作用
提出“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的观点,为下文引出“兼爱”的论点做了铺垫。
思考2:分析这一段的说理特点
运用了对比和譬喻的手法来说理,将“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以大家熟知的医生治病需要明确病因,来写圣人治国须知混乱产生的原因,更加生动形象,语气更强。
研读第二段
原文: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 皆起不相爱。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 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察:考察
②当:同“尝”,尝试
③自爱:宾语前置句,“爱自”
④亏:使受损失
⑤利:使……受益
⑥虽:即使
⑦慈:慈爱
⑧盗贼: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
⑨然:这样
⑩室:家
身:指代自己
乱物:纷乱之事
研读第二段
释义:把治理天下作为事务务的君主,不可不考察动乱是怎样产生的。尝试去考察动乱是从哪产生的?(就会发现它)产生于人们不相爱。做臣下的、做儿子的不孝敬自己的国君、父亲,这就是所谓的乱了。儿子只爱自己不爱父亲,因此损害父亲的利益而使自己受益;弟弟只爱自己不爱哥哥,因此损害哥哥的利益而使自己受益;臣下只爱自己不爱国君,因此损害国君的利益而使自己受益,这些就是所谓乱了。即使父亲对儿子不慈爱,哥哥对弟弟不慈爱,国君对臣下不慈爱,这些也是天下之所谓乱。父亲只爱自己不爱儿子,因此损害儿子的利益而使自己受益;哥哥只爱自己不爱弟弟,因此损害弟弟的利益而使自己受益;国君只爱自己不爱臣下,因此损害臣下的利益而使自己受益。这是什么缘故呢 都是由于不相爱。即使天下那些做盗贼的人也一样。盗贼只爱他自己的家庭不爱其他人的家庭,因此偷窃其他家庭的东西利自己的家庭;强盗只爱他自身不爱别人,因此抢夺别人财物来使自身受益。这是什么缘故呢 都是由于不相爱。即使是大夫互相攻乱各家,诸侯互相攻伐各国也一样。大夫各爱自己的家,不爱别家,因此攻乱别家而使自己的家受益;诸侯各爱自己的国,不爱别国,因此攻伐别国而使自己之国受益。天下纷乱之事(的原因),全都在这里罢了。
研读第二段
活动二:问题探究
思考1:概括这一段的内容
明确 提出中心乱点“乱起不相爱”,并分类做具体阐述。
思考2:“乱”主要指什么?
明确 “乱”在文中,主要指臣子不孝君父。
思考4:概括这一部分的说理特点。
明确 通过问答的方式,列举大量事例,层层深入,逐一分析。
研读第二段
活动二:问题探究
思考3:在墨子看来,“天下之乱”有哪些?是如何产生的?
明确 墨子认为,臣子之不孝君父,子亏父而自利,弟亏兄而自利,臣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这也是乱;贼人以利其身,是乱;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是乱。即:国与国相攻,家与家相篡,人与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
这些乱象产生的原因是“自爱”而不爱人。
病象 病因 病根
国相攻 家相篡 人相贼 君不惠 臣不忠 父不慈 子不孝 不相爱
文本探究
研读第三段
原文:察此何自起 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 犹有不慈者乎 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 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 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 视人身若其身,谁贼 故盗贼有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 视人家若其家,谁乱 视人国若其国,谁攻 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若使:假如
②若:像
③犹:还、仍然
④恶施:怎么实行
⑤亡:同“无”
⑥谁窃:宾语前置,“窃谁”
⑦有:同“又”
文本探究
研读第三段
释义:考察一下这些是怎样引起的 都是由于不相爱。如果天下的人都互相爱,人们爱别人都象爱他自己一样,还会有不孝的人吗 对待父亲、兄长和君王就像对待他们自己,又怎么会施行不孝之事。还会有不慈爱者吗 看待弟弟、儿子和臣下像看待自己一样,哪里还会施行不慈 因此,不孝不慈的情况就不会有。还会有盗贼吗 看待别人的家庭像看待自己的家庭一样,还会去偷谁呢 看待别人像看待自身一样,还会去抢劫谁 因而盗贼就不会有。还会有大夫互相攻乱各家,诸侯互相攻伐各国的事吗 看待别人的家像看待自己的家一样,还去攻乱谁 看待别人的国像看待自己的国一样,还去攻伐谁 因此大夫之间互相攻乱各家、诸侯之间互相攻伐各国的事又没有了。如果天下人都互相爱,国和国之间不相攻,家和家之间不相乱,盗贼没有了,君臣父子都能对上孝敬对下慈爱了,如若这样,那天下就治理好了。
文本探究
研读第三段
活动二:问题探究
思考1:本段的中心观点是什么?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明确 中心观点:若使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
运用假设、铺排、反问的句式,正面论证了“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的观点。采用铺排的手法,连用“犹有”“谁”引起的反问句,以反诘的语气坚定而鲜明地阐述了唯有“兼爱”才可止乱致治的观点。
救世良方 具体内容
兼爱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
视人之家,若视其家
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文本探究
研读第四段
原文: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
①劝:鼓励
②交相:互相
③子墨子:墨子的弟子对墨子的尊称。
释义:因此以治理天下作为事务的君主,怎么能不禁止人们互相嫌恶而鼓励人们相爱呢?所以天下的人相亲相爱就会治理得好,互相憎恶就会动乱。因此墨子说,不可不勉励人们爱别人,就是这个意思。
文本探究
研读第四段
原文: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概括这一部分的内容
明确 总结全文,得出“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的结论
整篇研读
思考1:梳理文章的说理脉络,然后完成下表的填写。
段落 内容概要 说理脉络
1
2
3
4
圣人以治天下为已任,就要知道天下动乱的根源,否则就无法达成目的。(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
提出问题,治天下要知道天下动乱的根源
战国时代伦理崩坏、诸侯攻伐,人人只知“自爱”而“不相爱”。(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鼓励人们奉行兼爱思想。(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人人皆应该做到将心比心、以已度人,这样就能天下太平。 (若此则天下治)
分析问题,批判现实,指出动乱的根源在“不相爱”。
継续分析,从正面立意,假设天下人“兼相爱”的效果。
得出结论,也是《兼爱》的总论点
整篇研读
思考2:绘制思维导图
整篇研读
思考3:在墨子看来,“天下之害”有哪些具体体现?墨子认为如何才能改变“天下之害”?请精读文章,简要说明。
明确 在墨子看来,“天下之害”表现在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
墨子认为,要解决只知道自爱而不相爱所造成的种种社会问题,就要实行与之相反的方法,提出“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兼相爱”就是普遍地不分等级、不分远近、不分亲疏地互相爱,与只知道自爱而不互相爱的做法相对立;“交相利”就是互相使对方得利。
整篇研读
思考4:你怎么看待“兼爱则治”的观点的?
从本文中可以看出,墨子认为兼爱为是,不相爱为非,审察兼爱必能致治,不相爱必然致乱的道理,是出于经世致用的目的,是有为而发的。
但是墨子简单地将社会祸乱归咎于人们的不相爱,把兼爱看作止乱致治的良方,是出于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但兼爱说所反映的墨家平等意识,却是对儒家爱有差别等级观念的突破,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PART 03
深度探究
思辨性探究
思考1:“兼爱”的思想可谓是墨子为当时的乱世开出的灵丹妙药,请结合当时的背景谈谈它在当时社会上的影响和效果。
由于墨家是站在弱势群体的角度,客观地反映了身处贫困与战乱中的人们的愿望,因而它成为战国时期一大学派,甚至成为与儒家相提并论的“显学”。
但是,这种“兼爱”的学说在封建等级社会难以施行,且墨子所处的时代正值春秋末战国初,是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此时所出现的社会动乱并不是墨子所简单朴素理解的各方不兼爱、“交相恶”引起的,根本的则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引起的。因此,墨子的这种兼爱的思想从根本上来说是一种理想主义,是不可能实现的。
思辨性探究
思考2:墨子的“兼爱”思想,因不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的等级特权思想的要求,所以自战国起直至持续时间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结束,一直未被统治者接纳。那么,现在我们重读《墨子》,其“兼爱”思想是否有现实意义?请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的看法。
墨子认为,兼爱互利是为治之道,“兼相爱”并不否定自爱,而是把自爱与相爱结合起来,力求使自利与互利两不偏废,在这种爱意融融的相互义务性关系中,天下才能实现和谐、富足。墨子的这种兼爱思想是一种达致和谐的崇高理想,至今仍有其不可抹杀的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特别是对当今中国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思辨性探究
思考3:墨子认为,人人都只是爱自己而“自利”,是社会混乱动荡的原因;而孟子认为,人人眼里只有利而没有“仁义”,必将导致国家败亡。他们二人的观点是否有相通之处?
墨子认为,人们只知道自爱而不知道相爱,会使人只知道自利而不知道利人,种种社会问题由此产生。兼相爱,交相利的原则意味着超越只知道自爱自利的狭隘,做到爱人利人。
孟子把仁义高悬在利之上,目的是要人从追逐私利的偏狭中超脱出来,以具备更高的道义层面上的关怀和和追求。孟子的仁主要意味着对他人的同情和体贴。因此,有超越自爱自利和关爱他人方面,墨子、孟子二家的主张显然是相通的。
思辨性探究
思考4:有人说,读墨子的《兼爱》就像是听老太太说话,有絮叨之感,语言不简洁,你是怎样看待墨子语言的“絮叨”的?
明确
“文章有为我与兼爱之不同。为我者只取我自家明白,虽无第二人解,亦何伤哉,老子古简,庄生诡诞,皆是也。兼爱者必使我一人之心共喻于天下,语不尽不止,孟子详明,墨子重复,是也。”
——钱振鍠《名山小言》
这是使用了繁复论证的方法。墨子为了把意思说清楚,除了语言浅显外,还不避絮叨,唯恐说不清,往往正面说一遍,反面再说一遍;一个观点总结过了,下一段落还要总结。强化了语言表达,表意更加明确。
墨家的思想主张和受众群体有关。墨家代表的是社会中下层人民的政治诉求,“传道”的对象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这种文风既契合他们的功利主义思想,也利于作者期待的读者群体接受。
任务活动二 分析特色,学以致用
任务说明:任务说明:写作特色是指文章在某些方面所体现出来的显著的写作技巧、写作特点和效果。写作特色因人而异,写作特色运用得好,能增强文章的表达力,使得文章引人入胜。写作特色内涵丰富,例如结构、修辞、语言、叙事特点、表达方式等等。准确分析并概括文学作品的写作特色,有助于提升阅读者的感悟力,也为表达提供了方法借鉴。
思考1:《兼爱》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①努力追求语言的浅显、逻辑的严谨和结构的层次感,
②反复论说,务求把意思说得清楚明白。
补充:
墨子散文的风格,是以质朴无华的文字,阐明他认为正大无失的道理。它的动人之处,全在于严谨的逻辑结构,和由此而来的雄辩的气势和力量。
从逻辑的角度看,本文的逻辑结构是:先从反面立论,认为社会祸乱起因于人们不相爱,加以广泛论证,是后推导出唯有兼爱方可止乱致治的正面结论。反面的立论与正面的结论实际上是等值的,使文章首尾相扣,互相呼应。
思考2:分析本文在说理上的特点
①多用设问句和反问句,使得问题醒目地提出,让读者思考,加强了作者观点的阐述,让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更加鲜明。如: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②层层深入,逻辑性强,条理井然。墨子要阐述的是天下人只要“兼爱”就可以天下大治。 也就是文中“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这句话在文章的结尾,也是对上文的总结。
③善于运用具体事例来说理。文中列举了大量君臣父子、盗贼、大夫等事例。
④综合运用,譬喻法、对比论证、假设论证等论证手法。
PART 04
思考延伸
任务活动三 比较阅读,拓展延伸
任务说明:同样一个题材,不同作者会选择不同的形式加以表现,不用的语言加以呈现;同一体裁,不同时间会有不同的情感寄寓和志趣表达。文学的“和而不同”的美学观念,从未过时。将相关作品放在一起进行对比阅读,可以拓宽品读者的情感体验,加深对主题的认识,鉴赏不同的艺术手法。
活动一:对比并思考
材料一 (《兼爱》)
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
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
材料二
子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中庸》)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
孟子曰:“君子之于物,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
材料三(《乡土中国》)
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而是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孔子最注重的就是水波纹浪向外扩张的推字......顺着这同心圆的伦常,就可向外推了。
活动一:对比并思考
活动:阅读上面材料,填写下表。
兼爱 仁爱
观点句
共性
爱的基础
爱的含量
爱的关系
故亏父而自利;故亏兄而自利;故亏君而自利;若使天下兼相爱;故不孝不慈亡;视人之国,若视其国
亲亲为大;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孔子的“泛爱众”与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都体现了爱的普遍性、广泛性。
利益
血缘
无差等的,均衡的
有差等的,以自己为中心
双向交互
不言回报
完成同步资源的《课后巩固》
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