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篇)2022-2023学年上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第二单元练习卷
一.试题(共10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撒盐空中差可拟
(2)未若柳絮因风起
(3)人不知而不愠
(4)博学而笃志
2.给加点的字注音。
熬 过 嫩 芽 分歧 粼粼
3.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在苏州人类从遥远的远古时代匆匆而来,一路迎接与拥抱目不(xiá)______接的风景,这便是一个美的历程。在那些月明星(xī)______、蝉鸣枝头的夏夜,午夜梦回时,你的脑海中可曾A.______(涌现 浮现)历史的瞬间?那人面鱼纹的彩陶盆,古色斑(lán)______的青铜器,笔走龙蛇的晋唐书法,说不尽的宋元山水画,还有著名的诗人作家……时代精神与文化B.______(沉积 积累)下来,它孜孜不(juàn)______地感染着人们,常使人一唱三叹,流连不已。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目不xiá 接
月明星xī
古色斑lán
孜孜不juàn
(2)从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写在前面的横线上。
A.
B.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2)撒盐空中差可拟。
(3)未若柳絮因风起。
(4)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5)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6)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7)友人惭,下车引之。
5.文学常识对对碰。
(1)《散步》的的作者是 ,本文是他的一篇 ,这种文体的主要特点是“ ”。
(2)线索是作者将材料串联起来的“红线”或“寄托物”,线索可以是核心人物,可以是 ,可以是时间,可以是 ,也可以是 。本文的线索是 。
6.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文后题目。
A.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B.小松树!/容我伴你去/山上的白云深了!
上面两首诗的作者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女作家 。她最有名的两部诗集是《 》和《 》. 、童真和 是这些诗集的主题歌。
7.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散步》描写了一家三代人散步时,出现了矛盾,终归于和谐的平常小事。这个故事,是对中华传统美德中“孝敬”“慈爱”观念的形象诠释。
B.《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怀念已故母亲的一篇散文。
C.《金色花》与《荷叶 母亲》都是以表达对母亲的爱恋为主题的现代诗歌,前者借助金色花的形象来抒发母亲和孩子之间真挚的爱;后者以花映人,抒发女儿对慈母的依恋和感激之情,唱出了对慈母的爱的赞歌。
D.《世说新语》的作者余嘉锡是南朝宋彭城人。
8.七年级3班举行了“有朋自远方来”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完成下列各题。
在小组搜集整理有关交友的诗文时,同学小谷和你展开了以下讨论。根据要求,将下面的对话补充完整。
小谷:有关友情的诗句,小学时我们曾经学过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我:进入初中后,我们也学过不少能体现友情的古诗文名句,比如“(1) , ”。(用古诗文原句填空)
小谷:经你这一提醒,我想起了最近阅读的名著《朝花夕拾》,这本书中也有文章回忆友情,例如:(2) 。(概括事例)
我:读这些有关友情的诗文,我对友情有了更深的理解。友情好像雨季的一把伞,撑起了一片晴空。
小谷:是啊,(3) 。(仿照上面划波浪线的句子,写一个形容友情的比喻句)
9.阅读文言文《陈太丘与友期行》,完成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元方入门不顾
②去后乃至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组
A.太丘舍去 待君久不至,已去
B.下车引之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C.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D.君与家君期日中 与儿女讲论文义
(3)句子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B.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C.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D.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4)下面是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客人“无信”的表现,然而客人得知太丘已去,不但不反省自己,反而发怒,说明客人“无礼”的表现。
B.客人以“下车引之”表示认错,说明客人有知错能改的精神。
C.“君”表示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相当于“您”;“尊君”表示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家君”表示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D.本文通过对话描写,着重刻画了主人公元方落落大方,明白事理的性格特点。
(5)结合现实生活说说“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10.阅读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散步》(节选)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说。
这样,我们就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了。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节选自《散步》)
(1)阅读课文第二段,回答下列问题。
①简要概括文中的“分歧”。
②概括解决“分歧”的过程。
(2)“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结合语境,说说我们“笑”的原因有哪些。
(基础篇)2022-2023学年上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第二单元练习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试题(共10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1)撒盐空中差可拟 相比
(2)未若柳絮因风起 趁、乘
(3)人不知而不愠 生气、恼怒
(4)博学而笃志 坚定
【解答】(1)句意:跟把盐撒在空中不多。拟:相比;
(2)句意: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因:趁、乘;
(3)句意:别人对我不了解、不理解,我并不生气。愠:生气、恼怒;
(4)句意: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笃:坚定;
答案:
(1)相比
(2)趁、乘
(3)生气、恼怒
(4)坚定
2.给加点的字注音。
熬 áo 过 嫩 nèn 芽 分歧 qí 粼粼 lín
【解答】答案:
áo nèn qí lín
3.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在苏州人类从遥远的远古时代匆匆而来,一路迎接与拥抱目不(xiá)______接的风景,这便是一个美的历程。在那些月明星(xī)______、蝉鸣枝头的夏夜,午夜梦回时,你的脑海中可曾A.______(涌现 浮现)历史的瞬间?那人面鱼纹的彩陶盆,古色斑(lán)______的青铜器,笔走龙蛇的晋唐书法,说不尽的宋元山水画,还有著名的诗人作家……时代精神与文化B.______(沉积 积累)下来,它孜孜不(juàn)______地感染着人们,常使人一唱三叹,流连不已。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目不xiá 暇 接
月明星xī 稀
古色斑lán 斓
孜孜不juàn 倦
(2)从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写在前面的横线上。
A. 浮现
B. 沉积
【解答】(1)解答此题,要求平时注意正确练写,准确积累,同时注意音近字的辨析,如:暇﹣瑕; 稀﹣西,斓﹣谰等的区别。
(2)此题考查学生结合语境正确理解字词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弄清词语的意义及常用用法,再次弄清词语的感彩,尤其要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字词含义的变化,辨析作答。浮现体现了思想的思考的过程,是一种虚指,而涌现则一般表达具体事物的出现,是一种实指; 沉积体现了“积累”过程的漫长和其中的变化,而不是事物的简单累加。
答案:
(1)暇、稀、斓、倦;
(2)浮现; 沉积。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2)撒盐空中差可拟。
(3)未若柳絮因风起。
(4)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5)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6)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7)友人惭,下车引之。
【解答】(1)重点词语有:俄而:不久,不一会儿。骤:急,紧。欣然:高兴的样子。何所似:像什么。何,什么;似,像。此句可译为: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
(2)重点词语有: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此句可译为: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
(3)重点词语有:未若:倒不如。因:趁、乘。此句可译为:不如比作风吹柳絮满天飞舞。
(4)重点词语有:过中:过了正午。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去,离开。舍:舍弃,抛弃。此句可译为: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
(5)重点词语有:相,偏指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代词,通“之”,我;委,丢下,舍弃。此句可译为: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6)重点词语有:日中,正午时分。则:就是。此句可译为: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7)重点词语有:惭:感到惭愧。引:拉。此句可译为:朋友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
答案:
(1)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
(2)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
(3)不如比作风吹柳絮满天飞舞。
(4)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
(5)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6)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7)朋友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
5.文学常识对对碰。
(1)《散步》的的作者是 莫怀戚 ,本文是他的一篇 散文 ,这种文体的主要特点是“ 形散神聚 ”。
(2)线索是作者将材料串联起来的“红线”或“寄托物”,线索可以是核心人物,可以是 事情 ,可以是时间,可以是 物品 ,也可以是 地点 。本文的线索是 散步 。
【解答】(1)《散步》的作者是莫怀戚,本文是他的一篇散文,这种文体的主要特点是“形散神聚”。
(2)线索是作者将材料串联起来的“红线”或“寄托物”,线索可以是核心人物,可以是事情,可以是时间,可以是物品,也可以是地点。本文的线索是散步。
答案:
(1)莫怀戚 散文 形散神聚
(2)事情 物品 地点 散步
6.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文后题目。
A.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B.小松树!/容我伴你去/山上的白云深了!
上面两首诗的作者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女作家 冰心 。她最有名的两部诗集是《 繁星 》和《 春水 》. 母爱 、童真和 对自然的赞美 是这些诗集的主题歌。
【解答】答案:冰心(或谢婉莹);繁星;春水;母爱;对自然的赞美
7.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散步》描写了一家三代人散步时,出现了矛盾,终归于和谐的平常小事。这个故事,是对中华传统美德中“孝敬”“慈爱”观念的形象诠释。
B.《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怀念已故母亲的一篇散文。
C.《金色花》与《荷叶 母亲》都是以表达对母亲的爱恋为主题的现代诗歌,前者借助金色花的形象来抒发母亲和孩子之间真挚的爱;后者以花映人,抒发女儿对慈母的依恋和感激之情,唱出了对慈母的爱的赞歌。
D.《世说新语》的作者余嘉锡是南朝宋彭城人。
【解答】A.正确;
B.正确;
C.正确;
D.《世说新语》是刘义庆编写的;
故选:D。
8.七年级3班举行了“有朋自远方来”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完成下列各题。
在小组搜集整理有关交友的诗文时,同学小谷和你展开了以下讨论。根据要求,将下面的对话补充完整。
小谷:有关友情的诗句,小学时我们曾经学过高适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我:进入初中后,我们也学过不少能体现友情的古诗文名句,比如“(1) 正是江南好风景 , 落花时节又逢君 ”。(用古诗文原句填空)
小谷:经你这一提醒,我想起了最近阅读的名著《朝花夕拾》,这本书中也有文章回忆友情,例如:(2) 鲁迅留学日本期间及回国后与范爱农由误解对方到相互欣赏的交友过程 。(概括事例)
我:读这些有关友情的诗文,我对友情有了更深的理解。友情好像雨季的一把伞,撑起了一片晴空。
小谷:是啊,(3) 友情好像冬季的一缕阳光,温暖了寒冷的心灵 。(仿照上面划波浪线的句子,写一个形容友情的比喻句)
【解答】答案:
(1)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2)示例:鲁迅留学日本期间及回国后与范爱农由误解对方到相互欣赏的交友过程。
(3)示例一:友情就如同沙漠里的一泓清泉,润泽了干涸的心田。示例二:友情好像冬季的一缕阳光,温暖了寒冷的心灵。
9.阅读文言文《陈太丘与友期行》,完成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①元方入门不顾 回头看
②去后乃至 离开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组 B
A.太丘舍去 待君久不至,已去
B.下车引之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C.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D.君与家君期日中 与儿女讲论文义
(3)句子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D
A.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B.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C.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D.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4)下面是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客人“无信”的表现,然而客人得知太丘已去,不但不反省自己,反而发怒,说明客人“无礼”的表现。
B.客人以“下车引之”表示认错,说明客人有知错能改的精神。
C.“君”表示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相当于“您”;“尊君”表示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家君”表示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D.本文通过对话描写,着重刻画了主人公元方落落大方,明白事理的性格特点。
(5)结合现实生活说说“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①句意: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顾:回头看。
②句意: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去:离开。
(2)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A.去:离开/去:离开;
B.之:代词,他,指元方/之:的;
C.则:就/则:就;
D.与:和,跟/与:和,跟。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中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句意为: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故停顿为: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问题,要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章内容。
ABD.正确;
C.有误,“尊君”表示敬词,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家君”表示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故选:C。
(5)本题考查学生自由表达观点的能力。对于元方“入门不顾”的做法,可以有不同的答案。认为元方不失礼,可指出友人的错误,表现元方的行为合理。认为元方失礼,则可从给人以改过的机会来阐述理由。
答案:
(1)①回头看;②离开。
(2)B
(3)D
(4)C
(5)示例一:元方入门不顾失礼。因为友人已知错就改,友人的错误也并不是不可原谅。原谅一个知错就改的人,也是一个人的基本礼貌。
示例二:不失礼。友人失信又失礼,行事不端,元方必须用“入门不顾”的态度来维护自己和父亲的尊严,这是坚持原则的一种体现,同时也是给“友人”一个难忘的教训。
10.阅读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散步》(节选)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民族领袖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说。
这样,我们就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了。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节选自《散步》)
(1)阅读课文第二段,回答下列问题。
①简要概括文中的“分歧”。
②概括解决“分歧”的过程。
(2)“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结合语境,说说我们“笑”的原因有哪些。
【解答】(1)本题考查对信息的筛选和概括能力。仔细阅读文章可以看出,在第二段交代了分歧的产生: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然后写了分歧的解决方法:“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由此可得出本题的答案。
(2)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儿子的话还属于语言描写,表现了儿子的天真活泼、聪明可爱。我们都“笑”了,这“笑”里,包含着对活泼可爱、天真烂漫的孩子的喜爱,对孩子惊奇发现的赞许,还有一家人祖孙三代一起散步的其乐融融。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答案:
(1)①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或:母亲和儿子一个要走大路,一个要走小路。)
②“我”想委屈儿子(或“我”决定走大路),母亲改变主意。
(2)笑儿子活泼可爱,天真烂漫的言语;笑儿子聪明伶俐,发现了相同点;笑一家人祖孙三代一起散步,其乐融融。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