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篇)2022-2023学年上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第一单元练习卷
一.试题(共11小题)
1.下列词语书写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鸟巢 撩亮 莅临人间 B.襄上 发髻 咄咄逼人
C.屋檐 琅润 呼朋引伴 D.水藻 两鬓 花枝招展
2.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高邈(miǎo) 酝酿(niàng) 竦峙(zhì) 水藻(zǎo)
B.锥形(zhuī) 薄雪(bó) 烘托(hōng) 唱和(hè)
C.吝啬(sè) 嘹亮(liáo) 禅心(chán) 莅临(wèi)
D.抚摸(fū) 花苞(bāo) 淅沥(xī) 屋檐(yán)
3.下列句子不是比喻句的一项是( )
A.春天像小姑娘,笑着,走着。
B.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
C.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D.理想是闹钟,敲碎你的黄金梦。
4.下列对《观沧海》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诗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交代登临的地点和方向,“观沧海”为全诗的诗眼,“观”字统领全篇。
B.诗句“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写出了小岛的景物生机勃勃的特点。
C.诗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海面上的秋风和洪波,虚写大风大浪的景象,声势令人惊心动魄,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宏伟气象。
D.诗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意思是日月好像从沧海中升起,最后又落入沧海。描绘大海吞吐日月的壮阔景象,表现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5.下列有关内容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A.《济南的冬天》﹣﹣老舍﹣﹣舒庆春﹣﹣现代
B.我寄愁心与明月﹣﹣李白﹣﹣东坡居士﹣﹣唐朝
C.潮平两岸阔﹣﹣王湾﹣﹣《次北固山下》﹣﹣唐代
D.洪波涌起﹣﹣《观沧海》﹣﹣曹操﹣﹣东汉末
6.下面文段中,有两处语病,请选出句子并提出修改意见。
①爱因斯坦是杰出的20世纪科学家。②他出生于德国,后迁居美国。作为一位可以同牛顿相媲美的科学巨匠,③他在物理学的许多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其中最重要的是“相对论”。④英国大物理学家汤姆生激动地宣称:爱因斯坦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⑤1921年,爱因斯坦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第 句,修改意见:
(2)第 句,修改意见: 。
7.用“/”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
(1)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4)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8.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儿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古老的济南,城内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儿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1)第1段主要是写 ;第2段主要是写
(2)这两段文字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试具体说明。
(3)分析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①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
②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儿雪。
(4)结合想象,你认为第1段中“更美的山的肌肤”指的是什么?
(5)第1段写景是围绕哪个词进行的?
9.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首句中描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作用?
(2)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10.综合性实践活动。
春,是四季之首,经过一个冬天的桎梏,我们迎来了春,更体悟到了春的美好。为此,你所在的班级召开了以“走进春天”为主题的班会,请你加入其中,一起来感受春天独特的魅力吧。
【活动一】古诗 春天
(1)春天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文人墨客留下了众多美文妙句,请你写出连续的两句写春的古诗句。
【活动二】摄影 春天
(2)张开臂膀迎接春天,用自己的双眸发现春天,用相机留下春天的影像。张萧用自己的相机拍摄了一张春天的照片,请你帮他写一段文字来描述照片内容。(40字左右)
【活动三】励志 春天
(3)面对这大好春光,我们应该怎样做呢?对自己说几句鼓励的话吧,让自己的人生有目标,让这个春天更加美丽生动。
11.阅读下面语段,完成答题。
寻 春
迎着早春的轻寒,或野游,或山行,多么好啊。也许,早春的景色过于素淡了;可也正因为还没有万紫千红的撩拨,才更宜于漫步、沉思……
趁个假日,我出了城,径自寻春去了。
“山带去年雪,春来何处峰?”眼前,蓟塞披沙,燕山负雪,该上哪里去寻春呢?又寻春的什么呢?……嗯,春的影子么,该是绿的。如果找见了大地上最初的一小片草地,那就一定是春天刚刚落脚的地方。春天必在那里。
不上田间小路,我只朝着旷野走去。
微风挟着寒意,卷地而来。这大概是朔气的余威了。“燕北地寒生草迟”,低眉所见,尽是些隔冬的衰草,谁知有没有一两株敢于破土而出的小草?即使有,怕也不易找见……
穿疏林,过小桥,桥下流水无声,慢吞吞的,仿佛刚才融没了最后一片残冰,那满怀凝冻的迟疑,还没散尽……我不禁责怪起自己来:虽说是早春之游,也未免太早了。但是,既来之,则安之﹣﹣走吧。
渐渐地,云雾中的山峰越来越清晰了。到了山脚下,有大石如卧。近前转身坐定了,无意间,向着来路抬眼一望……怎么?远处,小桥头,疏林边,那旷地上,竟泛出一片新绿!仔细看去,还含着几分鹅黄﹣﹣好嫩,好新鲜。可那旷地,分明是我才经过的,来时没见一芽新草。莫非不早不迟,正当我才上了小桥那阵儿,就在我背后,(A)春天,悄悄儿地飞落在林边了?……我猛地站起来,朝着那片草色奔去。
小桥下,流水依然迟迟的;林边旷地,又在脚下了。仍旧是几许衰草,一带疏林。莫不是春天怕这里寒肃,刚落脚,竟又携着她那青青的影子,一同飞去了?
哦,这不正是“草色遥看近却无”!
重又跑回山脚下,大石跟前;转身再放眼望去,可不,那疏林边,草色依稀,似乎比刚才又浓了些,也扩展了些。“草色遥看近却无”。这早春草色,为什么只可遥看呢?回想一路所见﹣﹣是了,说是来寻春,却只低眉顺目,眼界自然仅限于咫尺间了。“燕草如碧丝”,走三五步难见一两芽,何况还有衰草杂陈呢。若是放眼望去,那些萌芽,就算是一个个微绿的质点吧,那么,这十里平川,尽收眼底,那质点,也该不可胜数了。无数个微绿的质点,横行纵漫,就密了,草色也浓了﹣﹣瞧那边,好一抹新绿。衰草的憔悴,被欣欣然的生机淹没了。
一霎间,这一抹新绿似乎浸润了我的全身,染绿了我的每一个细胞。我似乎寻到了春天的步履。
真的,就连野游,都需要扬眉放眼,才能从无数点刚刚破土的萌芽上面,看到无边的春色。那么,对于生活呢……在人生的道路上,在斗争的历程中,总会有阴霾、霜雪,但是,尽管朔气如磐,时间却没有一瞬的凝固。“今朝腊月春意动”。这是诗意,也是万古不灭的规律。而正当风雪弥天的时刻,谁能在胸怀深处寻到那最初的一抹新绿,用自己的心去暖它,催促它,谁就会拥有一个芳草连天、艳阳满地的内心世界。心里有一个春天,那就往前走吧。诗云“燕山雪花大如席”,哪怕真是“大如席”的燕山雪花砸到热腾腾的胸膛上,也将立刻消融。如果谁的内心的春光与大地上第一抹草色连成一片了,那就把步子迈得再大些。这样的步子,每一落地,都会铿锵作响;路旁的花蕾呢,也将应声怒放。
(1)根据提示,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过程写在下面横线上。
径自寻春去了:心情急迫→看到衰草: →遥见草色:
(2)品读下面句子,联系语境,体会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春天,悄悄儿地飞落在林边了?……
(3)第 段“心里有一个春天,那就往前走吧”,这里的“春天”指什么?
(4)第⑤段“谁知有没有一两株敢于破土而出的小草?”表现了“我”的什么愿望?
(5)本文题为“寻春”,请联系全文内容,说说文章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基础篇)2022-2023学年上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第一单元练习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试题(共11小题)
1.下列词语书写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鸟巢 撩亮 莅临人间 B.襄上 发髻 咄咄逼人
C.屋檐 琅润 呼朋引伴 D.水藻 两鬓 花枝招展
【解答】A.“撩”应为“嘹”;
B.“襄”应为“镶”;
C.“琅”应为“朗”;
D.正确。
故选:D。
2.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高邈(miǎo) 酝酿(niàng) 竦峙(zhì) 水藻(zǎo)
B.锥形(zhuī) 薄雪(bó) 烘托(hōng) 唱和(hè)
C.吝啬(sè) 嘹亮(liáo) 禅心(chán) 莅临(wèi)
D.抚摸(fū) 花苞(bāo) 淅沥(xī) 屋檐(yán)
【解答】A、正确,注意“酝酿、水藻”的读音。
B、有误,“薄”应读“báo”,注意“唱和”的读音。
C、有误,“莅临”的准确读音“lì lín”,注意“吝啬”的读音。
D、有误。“抚摸”的读音是“fǔ mō”,注意“花苞”的读音。
故选:A。
3.下列句子不是比喻句的一项是( )
A.春天像小姑娘,笑着,走着。
B.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
C.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D.理想是闹钟,敲碎你的黄金梦。
【解答】A.把春天比喻成小姑娘,比喻修辞,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天的美好,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B.句子中虽然有“像”,但不是比喻句。
C.把树尖儿上顶着白花的矮松比喻成看护妇,比喻修辞,形象生动地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D.把理想比喻成闹钟,比喻修辞,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理想重要性。
故选:B。
4.下列对《观沧海》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诗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交代登临的地点和方向,“观沧海”为全诗的诗眼,“观”字统领全篇。
B.诗句“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写出了小岛的景物生机勃勃的特点。
C.诗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海面上的秋风和洪波,虚写大风大浪的景象,声势令人惊心动魄,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宏伟气象。
D.诗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意思是日月好像从沧海中升起,最后又落入沧海。描绘大海吞吐日月的壮阔景象,表现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解答】A.正确。
B.正确。
C.有误,“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是实写。
D.正确。
故选:C。
5.下列有关内容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A.《济南的冬天》﹣﹣老舍﹣﹣舒庆春﹣﹣现代
B.我寄愁心与明月﹣﹣李白﹣﹣东坡居士﹣﹣唐朝
C.潮平两岸阔﹣﹣王湾﹣﹣《次北固山下》﹣﹣唐代
D.洪波涌起﹣﹣《观沧海》﹣﹣曹操﹣﹣东汉末
【解答】A.正确;
B.我寄愁心与明月﹣﹣李白﹣﹣诗仙﹣﹣唐朝;
C.正确;
D.正确。
故选:B。
6.下面文段中,有两处语病,请选出句子并提出修改意见。
①爱因斯坦是杰出的20世纪科学家。②他出生于德国,后迁居美国。作为一位可以同牛顿相媲美的科学巨匠,③他在物理学的许多领域做出了重大贡献。其中最重要的是“相对论”。④英国大物理学家汤姆生激动地宣称:爱因斯坦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⑤1921年,爱因斯坦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1)第 ① 句,修改意见: 将“杰出的”调至“科学家”前
(2)第 ④ 句,修改意见: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
【解答】①句,语序颠倒,将“杰出的”调至“科学家”前;
④句,缺少主语中心语,改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答案:
①,爱因斯坦是20世纪的杰出科学家。
④,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7.用“/”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
(1)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4)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解答】(1)句意为: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故断句为: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2)句意为: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故断句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3)句意为:夜还未消尽,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故断句为: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4)句意为: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故断句为: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答案:
(1)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4)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8.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儿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古老的济南,城内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儿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1)第1段主要是写 雪后的小山 ;第2段主要是写 山坡上的村庄
(2)这两段文字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试具体说明。
(3)分析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①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儿粉色。
②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儿雪。
(4)结合想象,你认为第1段中“更美的山的肌肤”指的是什么?
(5)第1段写景是围绕哪个词进行的?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章的概括能力。此题要以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段落描写了什么内容。第1段写的是济南的山,并且是小雪后的山景。第2段写山坡上卧着小村庄,像水墨画。可据此回答为第1段写雪后小山,第2段写山坡上的小村庄。
(2)本题考查景物描写的顺序。此题要注意文中时间或空间转换的词语。第1段中“山上”、“山尖”、“山坡”、“山腰”这些词语表现了空间转换,是按空间顺序写景的。第2段“城内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也是按空间顺序写,由城内写到城外。
(3)本题考查词语的表达作用。既要理解词语的本义,又要在具体语境中体会它对表现人(事)物特点、文章思想感情的作用。第①题中“害了羞”运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了雪薄的特点、雪和山的可爱之处,表现了小山的情韵。第②题“卧”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村庄和雪的情态,给人以静谧、安详之感,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4)本题考查对语句的理解。理解语句要联系上下文,这一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山的肌肤”指山表面的石头和花草。按此题“结合想象”的要求和句子中“更美的”,可知,这里指春天来临后山上美丽的花草。
(5)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此题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提取关键性的词语。第1段“最妙的是下点儿小雪呀”统领该段,引出下文内容。后文都围绕“妙”字展开,具体描写美丽山景,所以“妙”字是关键性词语。
答案:
(1)雪后的小山 山坡上的村庄
(2)按空问顺序写景。第一段按“山上﹣﹣山尖﹣﹣山坡﹣﹣山腰”来写;第二段由城内写到城外。
(3)①描写了小山的情韵。 ②“卧”字用来写村庄和雪,写出它们的状况、情态,活灵活现。
(4)春天来临后那满山的花草
(5)妙。
9.阅读下面唐诗,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首句中描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作用?
(2)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解答】(1)本题考查分析诗歌意象及其作用。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来找出诗歌中描写的意象,一般用诗中的原词回答即可。“杨花落尽子规啼”的意思是: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的时候;从中可知,描写的意象有“杨花”和“子规”。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2)本题考查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的能力。体会诗词情感的方法:①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窥测诗词的情感;②分析诗眼,透视诗词的情感;③解读意象,挖掘诗词的情感;④借助典故,探寻诗词的情感。“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的意思为: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想借明月来表达自己对朋友的关心、思念之情。
答案:
(1)杨花和子规鸟。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2)抒发了诗人听说友人将左迁龙标时的惆怅和恋恋不舍之情。
参考译文: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的时候,听说你路过五溪。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风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10.综合性实践活动。
春,是四季之首,经过一个冬天的桎梏,我们迎来了春,更体悟到了春的美好。为此,你所在的班级召开了以“走进春天”为主题的班会,请你加入其中,一起来感受春天独特的魅力吧。
【活动一】古诗 春天
(1)春天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文人墨客留下了众多美文妙句,请你写出连续的两句写春的古诗句。
【活动二】摄影 春天
(2)张开臂膀迎接春天,用自己的双眸发现春天,用相机留下春天的影像。张萧用自己的相机拍摄了一张春天的照片,请你帮他写一段文字来描述照片内容。(40字左右)
【活动三】励志 春天
(3)面对这大好春光,我们应该怎样做呢?对自己说几句鼓励的话吧,让自己的人生有目标,让这个春天更加美丽生动。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名句的掌握。与春天有关的诗句有: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绝句》;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江南春》) 等。
(2)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观察题目中给出的图画,然后从两个方面来作答,一是图画的内容,二是图画的意义。这幅图描绘了桃花盛开的景色,展现了春的美丽和勃勃生机。
(3)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考查的是语言表达,结合题目,联系生活实际,从珍惜时间角度进行鼓励,合理即可。
答案:
(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2)那迎着乍暖还寒天气开放的一树树桃花宣告着春天来临的消息。那簇在一起的密密匝匝的花,用自己的笑靥迎接春天,展现了春的美丽和勃勃生机。
(3)示例:“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希望。我要在这大好春光中,奋勇拼搏,扬帆远航,驶向成功的彼岸。
11.阅读下面语段,完成答题。
寻 春
迎着早春的轻寒,或野游,或山行,多么好啊。也许,早春的景色过于素淡了;可也正因为还没有万紫千红的撩拨,才更宜于漫步、沉思……
趁个假日,我出了城,径自寻春去了。
“山带去年雪,春来何处峰?”眼前,蓟塞披沙,燕山负雪,该上哪里去寻春呢?又寻春的什么呢?……嗯,春的影子么,该是绿的。如果找见了大地上最初的一小片草地,那就一定是春天刚刚落脚的地方。春天必在那里。
不上田间小路,我只朝着旷野走去。
微风挟着寒意,卷地而来。这大概是朔气的余威了。“燕北地寒生草迟”,低眉所见,尽是些隔冬的衰草,谁知有没有一两株敢于破土而出的小草?即使有,怕也不易找见……
穿疏林,过小桥,桥下流水无声,慢吞吞的,仿佛刚才融没了最后一片残冰,那满怀凝冻的迟疑,还没散尽……我不禁责怪起自己来:虽说是早春之游,也未免太早了。但是,既来之,则安之﹣﹣走吧。
渐渐地,云雾中的山峰越来越清晰了。到了山脚下,有大石如卧。近前转身坐定了,无意间,向着来路抬眼一望……怎么?远处,小桥头,疏林边,那旷地上,竟泛出一片新绿!仔细看去,还含着几分鹅黄﹣﹣好嫩,好新鲜。可那旷地,分明是我才经过的,来时没见一芽新草。莫非不早不迟,正当我才上了小桥那阵儿,就在我背后,(A)春天,悄悄儿地飞落在林边了?……我猛地站起来,朝着那片草色奔去。
小桥下,流水依然迟迟的;林边旷地,又在脚下了。仍旧是几许衰草,一带疏林。莫不是春天怕这里寒肃,刚落脚,竟又携着她那青青的影子,一同飞去了?
哦,这不正是“草色遥看近却无”!
重又跑回山脚下,大石跟前;转身再放眼望去,可不,那疏林边,草色依稀,似乎比刚才又浓了些,也扩展了些。“草色遥看近却无”。这早春草色,为什么只可遥看呢?回想一路所见﹣﹣是了,说是来寻春,却只低眉顺目,眼界自然仅限于咫尺间了。“燕草如碧丝”,走三五步难见一两芽,何况还有衰草杂陈呢。若是放眼望去,那些萌芽,就算是一个个微绿的质点吧,那么,这十里平川,尽收眼底,那质点,也该不可胜数了。无数个微绿的质点,横行纵漫,就密了,草色也浓了﹣﹣瞧那边,好一抹新绿。衰草的憔悴,被欣欣然的生机淹没了。
一霎间,这一抹新绿似乎浸润了我的全身,染绿了我的每一个细胞。我似乎寻到了春天的步履。
真的,就连野游,都需要扬眉放眼,才能从无数点刚刚破土的萌芽上面,看到无边的春色。那么,对于生活呢……在人生的道路上,在斗争的历程中,总会有阴霾、霜雪,但是,尽管朔气如磐,时间却没有一瞬的凝固。“今朝腊月春意动”。这是诗意,也是万古不灭的规律。而正当风雪弥天的时刻,谁能在胸怀深处寻到那最初的一抹新绿,用自己的心去暖它,催促它,谁就会拥有一个芳草连天、艳阳满地的内心世界。心里有一个春天,那就往前走吧。诗云“燕山雪花大如席”,哪怕真是“大如席”的燕山雪花砸到热腾腾的胸膛上,也将立刻消融。如果谁的内心的春光与大地上第一抹草色连成一片了,那就把步子迈得再大些。这样的步子,每一落地,都会铿锵作响;路旁的花蕾呢,也将应声怒放。
(1)根据提示,将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过程写在下面横线上。
径自寻春去了:心情急迫→看到衰草: 后悔寻春 →遥见草色: 感悟春天
(2)品读下面句子,联系语境,体会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春天,悄悄儿地飞落在林边了?……
(3)第 段“心里有一个春天,那就往前走吧”,这里的“春天”指什么?
(4)第⑤段“谁知有没有一两株敢于破土而出的小草?”表现了“我”的什么愿望?
(5)本文题为“寻春”,请联系全文内容,说说文章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解答】(1)本题考查人物情节的梳理与概括。题干中要填写的两个空格前给出了对应的事件,所以根据事件找到对应的段落,根据其中的人物描写句子来概括答案。文章在写“我”看到一片衰草时写道“我不禁责怪起自己来:虽说是早春之游,也未免太早了”,可见我当时内心的后悔,所以可概括为:后悔寻春。后来远远地看见草色,“一霎间,这一抹新绿似乎浸润了我的全身,染绿了我的每一个细胞。我似乎寻到了春天的步履”,可概括为喜爱春天;或是根据末段中的“真的,就连野游,都需要扬眉放眼,才能从无数点刚刚破土的萌芽上面,看到无边的春色”“心里有一个春天,那就往前走吧”等句子概括为感悟春天。
(2)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答题时要注意从字词本身的意思、特点去思考,体会作者的字词里蕴含的感情。句子中加点词“飞”表现春天来临的动作,春天飞落在林边,以此来突出春天来得轻快且不为人知,“我”发现春天的惊喜跃然纸上。
(3)本题考查重点词的理解赏析能力。解题时要把握文段内容表达的意思,文中提到的“阴霾、霜雪”好比是人生道路上的困难、挫折,只要心里有“春天”就往前走,那么“春天”就好比是目标、希望、理想等。按照此思路去解题,故答案可以是:指人生的理想、目标,心中的希望等。
考点:重点词句在文中的含义及作用。
(4)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要读懂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作者去寻春,但“该上哪里去寻春呢?又寻春的什么呢?”,作者知道“如果找见了大地上最初的一小片草地,那就一定是春天刚刚落脚的地方。春天必在那里。”所以此处“谁知有没有一两株敢于破土而出的小草”表现作者盼望春天到来的迫切愿望。
(5)本题考查文本内容与作者情感的理解。此题没有标准答案,言之有理即可,但答案脉络要清晰。答题时要从作者眼前看见的,联系作者想到的。比如本文写作者寻春的经历,从未见春天的失望,表遥望草色的惊喜,最后由寒冷季节里小草的破土而出,表达自己的感悟:如果谁的内心的春光与大地上第一抹草色连成一片了,那就把步子迈得再大些。这样的步子,每一落地,都会铿锵作响;路旁的花蕾呢,也将应声怒放。可见表达了作者乐观面对生活的坚定信心。
答案:
(1)后悔寻春(责怪自己); 感悟春天(或“热爱春天”、“心中有春天”)
(2)①“飞”是“轻盈的飞翔”的意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来得迅速、来得轻快的特点;表现了春天突然来临给“我”带来的惊喜和欢愉。
(3)指人生的理想、目标,心中的希望等等。
(4)希望在隔冬的衰草中看到一两株小草冲破早春严寒阻隔,傲视朔风余威,破土而出,为大地带来早春的气息。
(5)本文表达了作者对小草在初春寒冷的季节里勇敢地展现出一抹新绿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并联想到生活中面对困难与挫折也要有放眼未来,心怀希望的乐观态度。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