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阶篇)2022-2023学年上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同步分层作业8 《世说新语》二则
一.试题(共10小题)
1.古今异义。
(1)与儿女讲论文义
古义:
今义:
(2)期日中
古义:
今义:
(3)相委而去
古义:
今义:
(4)下车引之
古义:
今义: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敬辞或谦辞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 )
A.过几天是家父八十大寿,请您到时赏光。
B.久仰大名,今日见到您真是三生有幸啊!
C.我因有事不能参加您的生日会,还望见谅!
D.遇到问题请尽管提问,我们将不吝赐教。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与儿女讲论文义/与友期行
B.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C.尊君在不/元方入门不顾
D.过中不至/去后乃至
4.下面情境下,语言表达最准确、得体的一项是( )
【情境】学校周边有些露天摊位售卖油炸和烧烤食品,放学后,总有一些学生去购买,班主任老师担心学生多吃此类食品会影响身体健康,她对学生们说:
A.“油炸和烧烤食品,质次价高,花钱买这类东西吃,不合算,你们就不要买了。”
B.“油炸和烧烤食品,在加工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有害物质,多吃可能对身体健康有影响,你们正处在长身体阶段,最好不要吃这类东西。”
C.“街边露天摊位卫生条件差,售卖的食品质量很难保证,我都说了不许买,不许吃,你们记不住吗?”
D.“父母挣钱不容易,大家要学会节俭,少买那些街边小摊的东西。”
5.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大量地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能增长人的知识,而且能丰富人的感情。
B.目前,我国各方面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还不能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
C.实验中学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开展多项综合实践活动,学生非常受欢迎。
D.江南药业集团采取积极有效的节水措施,用水量由去年同期的四十吨下降为现在的十吨,下降了三倍。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世说新语》两则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下面将谢道韫的诗句和谢朗的诗句进行对比,陈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柳絮”一句较“撒盐”一句更有画面美感,写出了大雪漫天的氛围。
B.“柳絮”一句较“撒盐”一句更写实,描摹出了大雪的色彩和下落之态。
C.“柳絮”一句较“撒盐”一句更有诗歌意蕴,以春景喻冬景非常巧妙。
D.“柳絮”一句较“撒盐”一句情感更饱满,表现出了诗人对大雪的喜爱。
7.课堂探究。
(1)怎样理解《咏雪》一文中的“公大笑乐”?
(2)你认为《陈太丘与友期》中“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人门不顾”是否失礼?从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A.古代诗词歌赋是先辈们投入历史长河的箴(jiǎn)言,B.我们在这长河的下游撑一支好奇的竹篙(gāo),扬一叶求知的帆,C.打捞着那源自千年前的信笺(zhǎn),品位其中的或喜或悲的情感,D.那散发着古朴芬芳的诗文,让我们陶醉、沉溺(ruò)、留连忘返。
②这些诗文的魅力在于其描绘了一幅幅绝美的图景:有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a. ,浅草才能没马蹄”的秀丽西子,也有王维《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b. ”的雄浑大漠;有刘禹锡《秋词(其一)》中“c. , ”的秋天明艳的景致,也有赵师秀《约客》中“d. , ”春夏之交的江南诗画。各番景致,美在其中,令人心驰,令人神往。
③这些诗文的魅力还在于其造就了浩瀚的优秀传统文化:诗经文字简洁,以少总多,情貌无遗,读之可明道;楚辞文字沉郁,感情激奋,读之可养志;汉赋文字汪洋,规模宏大,读之可盛神;唐诗文字刚柔并济,气象万千,读之可立魂;宋词文字清丽,大美天成,读之可洗心;元曲文字激越,摇曳多姿,读之可通灵;明清小说文字典雅,描世间百态,读之可启智。
④潜心读书有多种境界。刘禹锡《陋室铭》中“e. , ”,排除干扰,静下心来,此第一境界;陶渊明《饮酒 其五》中“f. , ”,沉醉其中,乐而忘我,此第二境界。人生有限,学海无涯,让我们在璀璨的古诗文中度过这“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
(1)下列摘自第①段的句子中加点字的注音和画线词语的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诗词歌赋是先辈们投入历史长河的箴(jiǎn)言。
B.我们在这长河的下游撑一支好奇的竹篙(gāo),扬一叶求知的帆。
C.打捞着那源自千年前的信笺(zhǎn),品位其中的或喜或悲的情感。
D.那散发着古朴芬芳的诗文,让我们陶醉、沉溺(ruò)、留连忘返。
(2)根据提示,默写第②、第④段中的古诗文名句。
(3)古代诗词歌赋承载了浩瀚的优秀传统文化。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太丘与友期》中,客问元方:“尊君在不?”“尊君”是指对别人父亲的尊称。而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家君”是指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
B.《大道之行也》中,“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一句,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寡,老而无夫的人;孤,幼而无父的人;独,老而无子的人;归,女子回家。
C.序,文体名,一般用以陈述作品主旨,创作经过等。唐初,亲友离别,赠言规勉,又有赠序。《送东阳马生序》即是一篇赠序。
D.在二十四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传统节日的是清明,这一传统节日是祭祀、扫墓的日子,还有踏青、荡秋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9.文言文阅读,完成问题。
昭明太子统,武帝长子也。太子美姿容善举止读书数行并下过目皆忆。每游宴祖道,赋诗至十数韵,或做剧韵①,皆属思②便成,无所点易③。年十二,于内省见狱官将谳④事,问左右曰:“是皂衣何为者?”曰:“廷尉官属。”召视其书曰:“是皆可念,我得判否?”有司以统幼,绐⑤之曰:“得。”其狱皆刑罪上,统皆署杖五十。有司抱具狱,不知所为,具言于帝,帝笑而从之。太子自加元服⑥,帝便使省万机,内外百司奏事者,填塞于前。太子明于庶事,每所奏,谬误巧妄,皆即辨析,示其可否,徐令改正,未尝弹纠一人。平断法狱⑦,多所全宥⑧,天下皆称仁。
(唐 李延寿《南史 列传四十三 萧统传》)
【注】①剧韵:险韵、生僻难押的诗韵。②属思:构思。③点易:涂改、修改、改动。④谳(yàn):议罪。⑤绐(dài):欺骗。⑥元服:冠。⑦法狱:刑事案件。⑧全宥(yóu):宽恕赦免。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或做剧韵
②具言于帝
(2)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美姿容善/举止读书数行/并下过目皆忆
B.太子美姿容/善举止/读书数行并下/过目皆忆
C.太子美姿容/善举止/读书数行并下过目/皆忆
D.太子美姿容善/举止读书数行/并下过目/皆忆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皆可念,我得判否?
(4)阅读全文可以看出萧统是一个怎样的人?
(5)上文与《陈太丘与友期》一样,都写了聪慧的小孩,从成才的角度来看,正确的成长道路是什么?谈谈你所得到的启示。
10.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
《世说新语》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与友期行 遥遥无期 不期而遇 殷切期待
B.时年七岁 时隐时现 时不我待 审时度势
C.日中不至 仁至义尽 无微不至 实至名归
D.太丘舍去 悻悻而去 去国怀乡 去意已决
(2)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甲】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翻译:正午已过(朋友)还没到,陈太丘丢下(朋友)就离开了。离开后(朋友)才到。
理解:把事情的时间、起因交代得清清楚楚,而且,在这些交代中,还把两个不同的人物形象(一个守信,一个不守信)一下子推到了读者面前,为下文情节的展开做了铺垫。
【乙】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翻译:朋友感到惭愧,下车想拉元方的手。元方走进了大门,不再顾及他。
理解:“惭”“下”“引”三个动词,把友人知错欲改的心态及行为刻画得入木三分。对元方鄙弃“无信”的那股倔强劲儿,也用“入门不顾”四个字,描绘得惟妙惟肖。
(3)“诚信为人之本”,意思是诚信是做人的根本。一个不讲诚信的人,竟为元方这样一个七岁的孩子所不齿。阅读下面两则材料,简要说明“诚信为人之本”的信条在蔡璘和季扎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材料一
蔡璞,吴县人。有友某以千金寄之,不立券①。亡②何,其人亡。蔡召其子至,归之。愕然不受,曰:“嘻!无此事也,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且父未尝语我也。”蔡笑曰:“券在心,不在纸。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卒辇③而致④之。
(取材于《清稗类钞 敬信》)
材料二
季扎将使于晋,带宝剑以过徐⑤。徐君观剑,不言而色欲之。季子为有晋之使,未献也,然其心许之矣。反⑥,徐君已死。于是以创带⑦徐君墓树而去。
(取材于《新序 杂事卷七》)
【注】①券:古代的契据,常分为两半,双方各执其一。②亡:通“无”,没有。③辇:本意是指古时用人拉或推的车,也指乘车,载运,运送。④致:送给,给予。⑤[徐]国名。⑥[反]通“返”。返回。⑦带:围绕,环绕。这里指挂。
(进阶篇)2022-2023学年上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同步分层作业8 《世说新语》二则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试题(共10小题)
1.古今异义。
(1)与儿女讲论文义
古义: 子侄辈的年轻一代
今义: 儿子和女儿
(2)期日中
古义: 约定
今义: 日期
(3)相委而去
古义: 离开
今义: 离开所在的地方到别处
(4)下车引之
古义: 牵,拉
今义: 招来
【解答】(1)句意:跟子侄辈一起谈论诗文。儿女:古义,子侄辈的年轻一代;今义,儿子和女儿。
(2)句意:约定在中午。期:古义,约定;今义,日期。
(3)句意:丢下别人自己走。去:古义,离开;今义,离开所在的地方到别处。
(4)句意:下车去拉元方。引:古义,牵,拉;今义,招来。
答案:
(1)子侄辈的年轻一代;儿子和女儿。
(2)约定;日期。
(3)离开;离开所在的地方到别处。
(4)牵,拉;招来。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敬辞或谦辞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 )
A.过几天是家父八十大寿,请您到时赏光。
B.久仰大名,今日见到您真是三生有幸啊!
C.我因有事不能参加您的生日会,还望见谅!
D.遇到问题请尽管提问,我们将不吝赐教。
【解答】ABC.正确。
D.有误,“赐教”是敬辞,不能用于自己。
故选:D。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与儿女讲论文义/与友期行
B.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C.尊君在不/元方入门不顾
D.过中不至/去后乃至
【解答】A.与:跟/与:跟;
B.期:约定/期:约定;
C.不:同“否”/不:没有;
D.至:到/至:到。
故选:C。
4.下面情境下,语言表达最准确、得体的一项是( )
【情境】学校周边有些露天摊位售卖油炸和烧烤食品,放学后,总有一些学生去购买,班主任老师担心学生多吃此类食品会影响身体健康,她对学生们说:
A.“油炸和烧烤食品,质次价高,花钱买这类东西吃,不合算,你们就不要买了。”
B.“油炸和烧烤食品,在加工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有害物质,多吃可能对身体健康有影响,你们正处在长身体阶段,最好不要吃这类东西。”
C.“街边露天摊位卫生条件差,售卖的食品质量很难保证,我都说了不许买,不许吃,你们记不住吗?”
D.“父母挣钱不容易,大家要学会节俭,少买那些街边小摊的东西。”
【解答】根据题干可知,班主任劝说学生是担心学生吃油炸烧烤食品影响身体健康。了解了劝说目的以后,再来根据选项的内容进行选择。
A.劝说突出的是油炸食品质量差,价位高;
B.劝说准确、得体;
C.危害没有讲清楚,且语气强硬;
D.是从节俭的角度劝说,没有讲清油炸烧烤食品的危害。
故选:B。
5.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大量地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能增长人的知识,而且能丰富人的感情。
B.目前,我国各方面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还不能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
C.实验中学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开展多项综合实践活动,学生非常受欢迎。
D.江南药业集团采取积极有效的节水措施,用水量由去年同期的四十吨下降为现在的十吨,下降了三倍。
【解答】A.正确;
B.缺少宾语,应在“社会发展”后加上“的需要”;
C.“学生非常受欢迎”一句表意不明白,应改为“这些活动非常受学生欢迎”;
D.项“下降了三倍”表达不准确,可以改为“减少了三十吨”。
故选:A。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世说新语》两则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下面将谢道韫的诗句和谢朗的诗句进行对比,陈述有误的一项是( )
A.“柳絮”一句较“撒盐”一句更有画面美感,写出了大雪漫天的氛围。
B.“柳絮”一句较“撒盐”一句更写实,描摹出了大雪的色彩和下落之态。
C.“柳絮”一句较“撒盐”一句更有诗歌意蕴,以春景喻冬景非常巧妙。
D.“柳絮”一句较“撒盐”一句情感更饱满,表现出了诗人对大雪的喜爱。
【解答】ACD.正确。
B.有误,“柳絮”一词为比喻,将纷纷扬扬的雪花比作柳絮,“更写实”理解有误。
故选:B。
7.课堂探究。
(1)怎样理解《咏雪》一文中的“公大笑乐”?
(2)你认为《陈太丘与友期》中“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人门不顾”是否失礼?从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解答】(1)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未若柳絮因风起”一句,的确十分高妙,既形象贴切,又有意蕴,给人一种想象的美感和回味,谢太傅一定是因为这个比喻而笑,他更赞赏谢道韫的才华。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2)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陈元方是一个聪敏,懂礼的孩子。没有失礼:客人失信、无礼在先,元方批评对方“无信”“无礼”,维护父亲尊严,令人钦佩,对于年仅七岁的孩子我们不能求全责备。失礼:客人已有悔意,应该给对方致歉的机会,所谓“得饶人处且饶人”。若元方能更大度些,则更令人钦佩。启发:做人要诚实、守信、尊重他人。
答案:
(1)谢太傅通过大笑,告诉我们他赞成谢道韫对雪的描述“未若柳絮因风起”!大笑,也体现了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令人羡慕!
(2)没有失礼:客人失信、无礼在先,元方批评对方“无信”“无礼”,维护父亲尊严,令人钦佩,对于年仅七岁的孩子我们不能求全责备。
失礼:客人已有悔意,应该给对方致歉的机会,所谓“得饶人处且饶人”。若元方能更大度些,则更令人钦佩。启发:做人要诚实、守信、尊重他人。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A.古代诗词歌赋是先辈们投入历史长河的箴(jiǎn)言,B.我们在这长河的下游撑一支好奇的竹篙(gāo),扬一叶求知的帆,C.打捞着那源自千年前的信笺(zhǎn),品位其中的或喜或悲的情感,D.那散发着古朴芬芳的诗文,让我们陶醉、沉溺(ruò)、留连忘返。
②这些诗文的魅力在于其描绘了一幅幅绝美的图景:有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a.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的秀丽西子,也有王维《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b. 长河落日圆 ”的雄浑大漠;有刘禹锡《秋词(其一)》中“c. 晴空一鹤排云上 , 便引诗情到碧霄 ”的秋天明艳的景致,也有赵师秀《约客》中“d. 黄梅时节家家雨 , 青草池塘处处蛙 ”春夏之交的江南诗画。各番景致,美在其中,令人心驰,令人神往。
③这些诗文的魅力还在于其造就了浩瀚的优秀传统文化:诗经文字简洁,以少总多,情貌无遗,读之可明道;楚辞文字沉郁,感情激奋,读之可养志;汉赋文字汪洋,规模宏大,读之可盛神;唐诗文字刚柔并济,气象万千,读之可立魂;宋词文字清丽,大美天成,读之可洗心;元曲文字激越,摇曳多姿,读之可通灵;明清小说文字典雅,描世间百态,读之可启智。
④潜心读书有多种境界。刘禹锡《陋室铭》中“e. 无丝竹之乱耳 , 无案牍之劳形 ”,排除干扰,静下心来,此第一境界;陶渊明《饮酒 其五》中“f. 采菊东篱下 , 悠然见南山 ”,沉醉其中,乐而忘我,此第二境界。人生有限,学海无涯,让我们在璀璨的古诗文中度过这“风也萧萧,雨也萧萧,瘦尽灯花又一宵”。
(1)下列摘自第①段的句子中加点字的注音和画线词语的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B
A.古代诗词歌赋是先辈们投入历史长河的箴(jiǎn)言。
B.我们在这长河的下游撑一支好奇的竹篙(gāo),扬一叶求知的帆。
C.打捞着那源自千年前的信笺(zhǎn),品位其中的或喜或悲的情感。
D.那散发着古朴芬芳的诗文,让我们陶醉、沉溺(ruò)、留连忘返。
(2)根据提示,默写第②、第④段中的古诗文名句。
(3)古代诗词歌赋承载了浩瀚的优秀传统文化。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B
A.《陈太丘与友期》中,客问元方:“尊君在不?”“尊君”是指对别人父亲的尊称。而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家君”是指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
B.《大道之行也》中,“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一句,矜,通“鳏”,老而无妻的人;寡,老而无夫的人;孤,幼而无父的人;独,老而无子的人;归,女子回家。
C.序,文体名,一般用以陈述作品主旨,创作经过等。唐初,亲友离别,赠言规勉,又有赠序。《送东阳马生序》即是一篇赠序。
D.在二十四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传统节日的是清明,这一传统节日是祭祀、扫墓的日子,还有踏青、荡秋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解答】答案:
(1)B
(2)a乱花渐欲迷人眼 b长河落日圆 c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d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e无丝竹之乱耳 无案牍之劳形 (注意“牍”书写) f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注意“篱”书写)
(3)B
9.文言文阅读,完成问题。
昭明太子统,武帝长子也。太子美姿容善举止读书数行并下过目皆忆。每游宴祖道,赋诗至十数韵,或做剧韵①,皆属思②便成,无所点易③。年十二,于内省见狱官将谳④事,问左右曰:“是皂衣何为者?”曰:“廷尉官属。”召视其书曰:“是皆可念,我得判否?”有司以统幼,绐⑤之曰:“得。”其狱皆刑罪上,统皆署杖五十。有司抱具狱,不知所为,具言于帝,帝笑而从之。太子自加元服⑥,帝便使省万机,内外百司奏事者,填塞于前。太子明于庶事,每所奏,谬误巧妄,皆即辨析,示其可否,徐令改正,未尝弹纠一人。平断法狱⑦,多所全宥⑧,天下皆称仁。
(唐 李延寿《南史 列传四十三 萧统传》)
【注】①剧韵:险韵、生僻难押的诗韵。②属思:构思。③点易:涂改、修改、改动。④谳(yàn):议罪。⑤绐(dài):欺骗。⑥元服:冠。⑦法狱:刑事案件。⑧全宥(yóu):宽恕赦免。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或做剧韵 有时
②具言于帝 给
(2)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B
A.太子美姿容善/举止读书数行/并下过目皆忆
B.太子美姿容/善举止/读书数行并下/过目皆忆
C.太子美姿容/善举止/读书数行并下过目/皆忆
D.太子美姿容善/举止读书数行/并下过目/皆忆
(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是皆可念,我得判否?
(4)阅读全文可以看出萧统是一个怎样的人?
(5)上文与《陈太丘与友期》一样,都写了聪慧的小孩,从成才的角度来看,正确的成长道路是什么?谈谈你所得到的启示。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①句意:有时用险韵。或:有时。
②句意:报告给武帝。给。
(2)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结合句意分析。句意为:太子身姿容貌漂亮,举止得体,读书能一目数行,过目不忘。故断为:太子美姿容/善举止/读书数行并下/过目皆忆。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重点词:是,这。皆,都。得,能。句意:这些我都能念下来,我能判决吗
(4)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从“读书数行并下/过目皆忆”可知,萧统天资聪慧;从“太子明于庶事,每所奏,谬误巧妄,皆即辨析,示其可否,徐令改正,未尝弹纠一人。平断法狱,多所全宥,天下皆称仁”通晓政务,赏罚分明,宽以待人。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把握能力。两文都写了聪慧的小孩,所以在谈启示时应为围绕如何对待天资问题去谈。如:学习如逆水行舟,天资再聪慧,必须勤学好问,保持一颗进取心,学会礼貌待人,方可成就大事。
答案:
(1)①有时;②给。
(2)B
(3)这些我都能念下来,我能判决吗
(4)天资聪慧,通晓政务,赏罚分明,宽以待人。
(5)示例:学习如逆水行舟,天资再聪慧,必须勤学好问,保持一颗进取心,学会礼貌待人,方可成就大事。
10.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
《世说新语》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D
A.与友期行 遥遥无期 不期而遇 殷切期待
B.时年七岁 时隐时现 时不我待 审时度势
C.日中不至 仁至义尽 无微不至 实至名归
D.太丘舍去 悻悻而去 去国怀乡 去意已决
(2)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甲】
【甲】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翻译:正午已过(朋友)还没到,陈太丘丢下(朋友)就离开了。离开后(朋友)才到。
理解:把事情的时间、起因交代得清清楚楚,而且,在这些交代中,还把两个不同的人物形象(一个守信,一个不守信)一下子推到了读者面前,为下文情节的展开做了铺垫。
【乙】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翻译:朋友感到惭愧,下车想拉元方的手。元方走进了大门,不再顾及他。
理解:“惭”“下”“引”三个动词,把友人知错欲改的心态及行为刻画得入木三分。对元方鄙弃“无信”的那股倔强劲儿,也用“入门不顾”四个字,描绘得惟妙惟肖。
(3)“诚信为人之本”,意思是诚信是做人的根本。一个不讲诚信的人,竟为元方这样一个七岁的孩子所不齿。阅读下面两则材料,简要说明“诚信为人之本”的信条在蔡璘和季扎身上是如何体现的。
材料一
蔡璞,吴县人。有友某以千金寄之,不立券①。亡②何,其人亡。蔡召其子至,归之。愕然不受,曰:“嘻!无此事也,安有寄千金而无券者?且父未尝语我也。”蔡笑曰:“券在心,不在纸。而翁知我,故不语郎君。”卒辇③而致④之。
(取材于《清稗类钞 敬信》)
材料二
季扎将使于晋,带宝剑以过徐⑤。徐君观剑,不言而色欲之。季子为有晋之使,未献也,然其心许之矣。反⑥,徐君已死。于是以创带⑦徐君墓树而去。
(取材于《新序 杂事卷七》)
【注】①券:古代的契据,常分为两半,双方各执其一。②亡:通“无”,没有。③辇:本意是指古时用人拉或推的车,也指乘车,载运,运送。④致:送给,给予。⑤[徐]国名。⑥[反]通“返”。返回。⑦带:围绕,环绕。这里指挂。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A.期:约定/期:日期/期:约定/期:期望;
B.时:当时/时:有时/时:时光/时:时局;
C.至:到达/至:极致/至:到/至:达到。
D.去:离开/去:离开/去:离开/去:离开。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翻译和理解能力。
【甲】正确;
【乙】有误,译句中应为“元方头也不回地进了大门”。
故选:【甲】。
(3)本题考查学生阅读链接材料的能力。友人将千金不立字据寄放蔡璘处。友人死后,蔡璘将其子招来归还千金,并用车送归。这则材料表现了蔡璘不负友托诚信做人的高贵品质。从材料二的内容可知,徐君喜爱季札的佩剑,有心索取,却难于启齿。季札明白徐君的心意,决定把剑赠送给他,但因佩剑出使是一种礼仪,只好待其归来,才能了此心愿。不幸,返回时徐君已死。季札为兑现内心的许诺,便将宝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走了。材料二表现了季扎对诚信仁义的珍视。所以,蔡璘和季扎都恪守了诚信做人的人生信条。
答案:
(1)D
(2)【甲】
(3)蔡璘和季扎都恪守了诚信做人的人生信条。从“有友某以千金寄之,不立券。亡何,其人亡。蔡召其子至,归之”“卒辇”而致之”可知,友人将千金不立字据寄放蔡璘处。友人死后,蔡璘将其子招来归还千金,并用车送归。表现了蔡璘不负友托诚信做人的高贵品质。徐君喜爱季札的佩剑,有心索取,却难于启齿。季札明白徐君的心意,决定把剑赠送给他,但因佩剑出使是一种礼仪,只好待其归来,才能了此心愿。不幸,返回时徐君已死。季札为兑现内心的许诺,便将宝剑挂在徐君墓前的树上走了。表现了季扎对诚信仁义的珍视。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