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优篇)2022-2023学年上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第二单元练习卷
一.试题(共10小题)
1.依次填入下列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选择简单、宁静生活的人,无意追逐物质层面的________,只在精神的高地兀自风雅。他们选择简单、宁静,不是远避尘世,而是远避________.他们不愿在众人面前________,只愿低调平和行事。他们的生活是单调的,但单调得干净、纯粹。
A.奢华 喧闹 发扬 B.繁华 喧嚣 发扬
C.繁华 喧闹 张扬 D.奢华 喧嚣 张扬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未若柳絮因风起”这句话的意思是还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B.“过中不至”这句话点明了不守信用的人是陈太丘而不是客。
C.“尊君”“家君”,前者是敬辞,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后者是谦辞,是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D.《世说新语》是南朝宋的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3.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答。
本报综合消息,近期《汉字英雄》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这两档汉字听写节目火了,它们不仅将汉字“听写课”开到了电视上,还让告别校园多年的成年人也甘当“陪考”,老老实实地学起了写字。有关数据显示,节目播出6小时内在微博话题电视节目中排名第一位,甚至超越了《中国好声音》等多档节目。两档汉字听写类节目的走红,让不少国人惊呼自己已经“不会写字”,也再次引起人们对汉字文化传承的忧虑。
(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字。
(2)以“汉字”为描述对象,用上一种修辞手法,写一句话。
4.下面是小楼同学在自我展示环节活动中的主持词。请你根据要求完成相关题目。
大家好!我是今天活动的主持人小楼。首先非常感谢各位老师垂念,感谢你们在百忙中参加我班的风采展示活动。众所周知,交益友可以促成长,而交友的第一步就是展示自己,让朋友认识我们。下面同学们将分组展示。结束后,恳请老师不吝赐教。
(1)主持词中有一处敬辞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修改。
(2)主持词中加点词语不属于动词的一项是
A.是 B.感谢 C.活动 D.可以
5.名著阅读。
《繁星 春水》的作者是 ,下面这三句诗均出自这两本诗集。结合这三句诗,说说诗集的主题是什么。
①母亲呵!我的头发披在你的膝上,这就是你付与我的万缕柔丝。
②婴儿是伟大的诗人,在不完全的言语中,吐出最完全的诗句。
③一般的碧绿,只多些温柔,西湖呵,你是海的小妹妹么?
6.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与“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7.理解性默写。
(1)《咏雪》中哪句可以看出这是一个书香之家: , 。
(2)《咏雪》中两个孩子咏雪的句子是: , 。
(3)《咏雪》中写出谢公为孩子们对雪比喻,感到满意的句子: 。
(4)《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写出友人知错的句子: , 。
(5)元方对友人有理有据回击的句子是: , ; , 。
8.(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咏 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本文选自《 》,它是由南朝 (人名)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
①与儿女讲论文义
②俄而雪骤
③撒盐空中差可拟
④未若柳絮因风起
(3)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作者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4)文中两个咏雪句“撒盐空中差可拟”与“未若柳絮因风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9.阅读下面选文,回答以下各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
②尊君在不
③相委而去
④入门不顾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友人惭,下车引之。
(3)古人追求文化修养,称谓上有谦辞和敬辞的区别。选文中有谦称、尊称吗?请各找出一个,说说它们分别用于指称谁?并说说它们的作用。
(4)先读[链接材料]《杨氏之子》及译文,再回答:姓杨的孩子与元芳对于客人的回答同样很是巧妙,杨姓孩子的回答巧妙在哪里呢?由此我们看出古代儿童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链接材料]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选自《世说新语》
[译文]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干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10.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母爱像棉花盛开
徐学平
①听说,每一位母亲都是大地上盛开的花朵,有人说母爱温馨如康乃馨,有人说母爱圣洁如鲁冰花……然而,我那与泥土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母亲却从来没见过这些娇贵的花儿。我也一直在寻找,寻找一朵属于母亲的花。
②母亲是个勤劳朴实的农民,她用天底下最无私的爱养育着自己的三个儿女。小时候,家里的经济并不宽裕,母亲却总能让我们时常成为小伙伴们羡慕的对象,或是一本有趣的小人书,或是一根美味的冰棍儿……而母亲,她对自己却节俭到了几乎苛刻的程度。
③记得,我在一篇小学作文里曾经这样描述过母亲﹣﹣“我从来没有看到妈妈穿过漂亮的衣服,她很普通,普通得就像田野里随处可见的狗尾巴花。”那是我第一次把母亲比作花儿,尽管那个懵懂的比喻一度成了村民的笑谈,但母亲那淳朴的形象却永远烙在了我心中。
④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母亲的了解也不断地增多。我曾经见到过母亲年轻时候的照片: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两根乌亮亮的麻花辫,原来母亲也是很美的。然而不幸的是,她婚后不久父亲的身体就一直不好,母亲便不得不用柔弱的双肩挑起家庭的重担。
⑤母亲不分昼夜操劳着,家务、农活、牲口、孩子……母亲总有忙不完的事,再也无暇去照一下镜子,梳理一下自己秀美的长发了。在我心中,我觉得母亲有时好像命运多舛的苦菜花,有时却像挺拔坚强的向日葵。然而,我又总感到这些花儿还是代表不了母亲,总觉得还缺了些什么。
⑥直到我大学毕业的那一年,刚找到工作的我便迫不及待地赶回家,因为我想早点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母亲。那天,见到母亲时,她正在棉花地里摘棉花。深秋的田野已是一片枯黄,只有星星点点的棉花还在竞相开放,洁白的棉絮漫天飞舞,和母亲的白发一起在风中飘扬。
⑦得知我即将参加工作,母亲的双眼顿时噙满了欣慰的泪水。她高兴地说:“快,帮妈把地里的棉花摘了,明天就送去收购站,说不定还能给你换套像样点儿的西装呢!”望着母亲因长年累月的辛劳而过早苍老的身影,蓦然间,我觉得她仿佛也成了一株随风摇曳的棉花。
⑧棉花的一生共有两次“花”开:花龄期的棉花开出的花朵很美,白的纯洁,粉的淡雅,但是为了孕育棉花,她只能萎谢掉自己美丽的容颜;产棉期棉花会把自己所有的养分都毫不保留地提供给棉桃,于是叶蔫了,枝枯了,洁白的棉花终于盛开了,而这一次,她枯槁的却是自己全部啊!
⑨棉花,可谓是我再熟悉不过的乡间植物了,但那不正是我苦苦寻觅的母亲花么?母爱像棉花盛开,她穷其毕生的精力只为换取最终无私的绽放,吐出棉,纺成纱,拧成慈母手中线,织成游子身上衣。
(选自2019年5月《贺州日报》)
(1)请简要分析文章以“母爱像棉花盛开”为标题的妙处。
(2)请结合全文,品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深秋的田野已是一片枯黄,只有星星点点的棉花还在竞相开放,洁白的棉絮漫天飞舞,和母亲的白发一起在风中飘扬。
②得知我即将参加工作,母亲的双眼顿时噙满了欣慰的泪水。请问母亲为什么会流泪?
(3)第⑤段中“我又总感到这些花儿还是代表不了母亲,总觉得还缺了些什么。”你认为到底缺了些什么呢?
(4)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5)文章开头说:“每一位母亲都是大地上盛开的花朵”,你觉得你的母亲是一朵什么花?请联系实际说明理由。
(培优篇)2022-2023学年上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第二单元练习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试题(共10小题)
1.依次填入下列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选择简单、宁静生活的人,无意追逐物质层面的________,只在精神的高地兀自风雅。他们选择简单、宁静,不是远避尘世,而是远避________.他们不愿在众人面前________,只愿低调平和行事。他们的生活是单调的,但单调得干净、纯粹。
A.奢华 喧闹 发扬 B.繁华 喧嚣 发扬
C.繁华 喧闹 张扬 D.奢华 喧嚣 张扬
【解答】(1)“奢华”意为奢侈浮华,多用来形容有钱人的生活,也用来形容爱慕虚荣的人所渴望的生活,经常用作贬义;“繁华”意为繁荣热闹,多用来形容某种场面。这里强调物质层面的对象,故选“奢华”。
(2)“喧闹”意为喧哗、热闹、声音非常大,“喧嚣”意为吵闹、不清静,与“尘世”相对,故这里选“喧嚣”。
(3)“发扬”意为发展、提倡,后面须搭配表示积极含义的词语,如发扬风格、发扬民主、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张扬”意为宣扬、声张,含有宣传或夸张的意思,多指宣扬个人性格,有时含有贬义。这里的文意是说这类人不愿在人前过于高调,故选“张扬”
故选:D。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未若柳絮因风起”这句话的意思是还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B.“过中不至”这句话点明了不守信用的人是陈太丘而不是客。
C.“尊君”“家君”,前者是敬辞,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后者是谦辞,是对人谦称自己的父亲。
D.《世说新语》是南朝宋的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解答】A.正确。
B.有误,“过中不至”这句话点明了不守信用的人是客,而不是陈太丘。
C.正确。
D.正确。
故选:B。
3.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答。
本报综合消息,近期《汉字英雄》和《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这两档汉字听写节目火了,它们不仅将汉字“听写课”开到了电视上,还让告别校园多年的成年人也甘当“陪考”,老老实实地学起了写字。有关数据显示,节目播出6小时内在微博话题电视节目中排名第一位,甚至超越了《中国好声音》等多档节目。两档汉字听写类节目的走红,让不少国人惊呼自己已经“不会写字”,也再次引起人们对汉字文化传承的忧虑。
(1)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新闻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字。
(2)以“汉字”为描述对象,用上一种修辞手法,写一句话。
【解答】答案:
(1)示例一:汉字听写大赛节目走红引起人们对汉字的忧虑。
示例二:两档汉字听写类节目走红让国人惊呼“不会写字”。
(2)示例一:汉字能引发人们美妙的遐想,汉字能激发人们丰富的联想,汉字能触发人们奇妙的幻想。
示例二:汉字,像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在纸上玩笑嬉戏,像一束美丽多姿的鲜花在眼前摇曳生姿,像一支整齐方正的队伍在操场正步前进。
4.下面是小楼同学在自我展示环节活动中的主持词。请你根据要求完成相关题目。
大家好!我是今天活动的主持人小楼。首先非常感谢各位老师垂念,感谢你们在百忙中参加我班的风采展示活动。众所周知,交益友可以促成长,而交友的第一步就是展示自己,让朋友认识我们。下面同学们将分组展示。结束后,恳请老师不吝赐教。
(1)主持词中有一处敬辞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修改。
(2)主持词中加点词语不属于动词的一项是 C
A.是 B.感谢 C.活动 D.可以
【解答】(1)解答此题,语言要符合表达者的身份,符合特定的场合和目的需要,语言表达有分寸感。此题中“垂念”是敬辞,指上对下挂念,也指别人对自己挂念。主持节目直接面对老师,可改成“垂爱”更贴合场景需要。
(2)对于词性的判断,学生首先应明确常见的词性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等,然后才能进行判断辨别。
ABD.动词;
C.名词;
故选:C。
答案:
(1)“垂念”改为“垂爱”
(2)C
5.名著阅读。
《繁星 春水》的作者是 冰心 ,下面这三句诗均出自这两本诗集。结合这三句诗,说说诗集的主题是什么。
①母亲呵!我的头发披在你的膝上,这就是你付与我的万缕柔丝。
②婴儿是伟大的诗人,在不完全的言语中,吐出最完全的诗句。
③一般的碧绿,只多些温柔,西湖呵,你是海的小妹妹么?
【解答】《繁星 春水》的作者是冰心。这三句诗,第①句赞美的是母爱,第②句赞美的是童真,第③句赞美的是大自然,这也是《繁星 春水》的三个主题。
答案:
冰心 歌颂母爱,歌颂童真,歌颂大自然。
6.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与“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解答】本题考查文言词语“之”的意义和用法。题干的意思是:她(谢道韫)就是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之”在这里是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A.不同,这里的“之”是代词,代蚊子,可译为“它”;
B.不同,结构助词,译为“的”
C.相同,这里的“之”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D.不同,这里的“之”是代词,代元方。可译为“他”。
故选:C。
7.理解性默写。
(1)《咏雪》中哪句可以看出这是一个书香之家: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 与儿女讲论文义 。
(2)《咏雪》中两个孩子咏雪的句子是: 撒盐空中差可拟 , 未若柳絮因风起 。
(3)《咏雪》中写出谢公为孩子们对雪比喻,感到满意的句子: 公大笑乐 。
(4)《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写出友人知错的句子: 友人惭 , 下车引之 。
(5)元方对友人有理有据回击的句子是: 日中不至 , 则是无信 ; 对子骂父 , 则是无礼 。
【解答】答案:
(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与儿女讲论文义
(2)撒盐空中差可拟 未若柳絮因风起(注意“撒”的书写)
(3)公大笑乐
(4)友人惭 下车引之
(5)日中不至 则是无信 对子骂父 则是无礼
8.(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咏 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本文选自《 世说新语 》,它是由南朝 刘义庆 (人名)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
(2)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
①与儿女讲论文义 文章的义理
②俄而雪骤 急
③撒盐空中差可拟 相比
④未若柳絮因风起 趁、乘
(3)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作者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4)文中两个咏雪句“撒盐空中差可拟”与“未若柳絮因风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解答】(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积累。本文出自《世说新语》,是由南朝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
(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①句意为: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文义:文章的义理;
②句意为:不久,雪下得大了。骤:急;
③句意为:在空中撒盐差不多可以相比。拟:相比;
④句意为:不如比作柳絮凭借着风飞舞。因:趁、乘。
(3)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从“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可以看出,营造了融洽、欢快、轻松的家庭气氛。
(4)本题考查分析句子表达作用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分析解答。结合文章最后最后补充交代了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然后从“意蕴”这个角度来分析。
答案:
(1)世说新语; 刘义庆
(2)①文章的义理②急③相比④趁、乘
(3)从文中雪天家人聚集在一起讲论文义,“欣然”“大笑”等词语中,可以看出作者为我们营造了一种和睦、融洽、欢快、轻松的家庭气氛。
(4)“未若柳絮因风起”更好。作者也没有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交代了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因为柳絮团状,与雪花相似,漫天飞舞给人以想象和美感,比喻十分传神,而且还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温暖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或者认为撒盐空中更好,因为文中说到“雪骤”,大雪写得猛烈密集时,只见雪粒片直落,看不见雪花轻飘漫舞的样子。
9.阅读下面选文,回答以下各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 约定
②尊君在不 同“否”
③相委而去 舍弃
④入门不顾 回头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友人惭,下车引之。
(3)古人追求文化修养,称谓上有谦辞和敬辞的区别。选文中有谦称、尊称吗?请各找出一个,说说它们分别用于指称谁?并说说它们的作用。
(4)先读[链接材料]《杨氏之子》及译文,再回答:姓杨的孩子与元芳对于客人的回答同样很是巧妙,杨姓孩子的回答巧妙在哪里呢?由此我们看出古代儿童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链接材料]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选自《世说新语》
[译文]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干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
①句意为: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期,约定。
②句意为:你的父亲在吗?不,同“否”。
③句意为: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委,舍弃。
④句意为: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顾,回头看。
(2)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在翻译句子是首先要注意重点的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和词类活用的情况,先把按照原句子的顺序翻译,然后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进行语序调整。
①重点词语:至,到,到达。舍,舍弃。去,离开。乃,才。句意:友人过了中午还没有到,陈太丘丢下他就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友人才到。
②重点词语:引,拉,牵拉。之,代词,指元方。句意:友人感到惭愧,下去拉元方。
(3)本题考查文化常识中的谦辞和敬辞。中国是历史悠久的礼仪之邦,汉语中有许多敬辞和谦辞。敬辞,即表示对别人敬重的词语;谦辞,则是用于自我表示谦恭的词语。文中敬辞有:君,您,称对方;尊君,尊称对方的父亲;谦辞:家君,谦称自己的父亲。文中元方称父亲的朋友为“君”,是敬辞;称自己的父亲为“家君”,是谦辞,表现了元方懂礼貌,尊重他人,充分体现了我们中华礼仪之邦的特点。
(4)本题考查学生对拓展的材料内容的理解能力。通过链接材料《杨氏父子》及译文可知,孔君平看到杨梅,联想到孩子的姓,就故意逗孩子:“这是你家的水果。”意思是,你姓杨,它叫杨梅,你们本是一家嘛!这信手拈来的玩笑话,很幽默,也很有趣。孩子应声答道:“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这回答巧妙在哪里呢?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不是我家的果,所以请您知道这个道理”这个意思,因为他要承认孔雀是他家的鸟,他说的话才立得住脚。这足以反映出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答案:
(1)①约定;②同“否”;③舍弃;④回头看。
(2)①友人过了中午还没有到,陈太丘丢下他就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友人才到。
②友人感到惭愧,下车去拉元方。
(3)敬辞:君(您,敬辞,称对方)、尊君(尊称对方的父亲);谦辞:家君(谦称自己的父亲)。表现了元方懂礼貌,尊重他人;充分体现了我们中华礼仪之邦的特点。
(4)是孔君平在姓氏上做文章,聪明的孩子也在姓氏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因为他要承认孔雀是他家的鸟,他说的话才立得住脚。这足以反映出孩子思维的敏捷,语言的机智幽默。具有良好的家庭修养。
10.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母爱像棉花盛开
徐学平
①听说,每一位母亲都是大地上盛开的花朵,有人说母爱温馨如康乃馨,有人说母爱圣洁如鲁冰花……然而,我那与泥土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母亲却从来没见过这些娇贵的花儿。我也一直在寻找,寻找一朵属于母亲的花。
②母亲是个勤劳朴实的农民,她用天底下最无私的爱养育着自己的三个儿女。小时候,家里的经济并不宽裕,母亲却总能让我们时常成为小伙伴们羡慕的对象,或是一本有趣的小人书,或是一根美味的冰棍儿……而母亲,她对自己却节俭到了几乎苛刻的程度。
③记得,我在一篇小学作文里曾经这样描述过母亲﹣﹣“我从来没有看到妈妈穿过漂亮的衣服,她很普通,普通得就像田野里随处可见的狗尾巴花。”那是我第一次把母亲比作花儿,尽管那个懵懂的比喻一度成了村民的笑谈,但母亲那淳朴的形象却永远烙在了我心中。
④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母亲的了解也不断地增多。我曾经见到过母亲年轻时候的照片: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两根乌亮亮的麻花辫,原来母亲也是很美的。然而不幸的是,她婚后不久父亲的身体就一直不好,母亲便不得不用柔弱的双肩挑起家庭的重担。
⑤母亲不分昼夜操劳着,家务、农活、牲口、孩子……母亲总有忙不完的事,再也无暇去照一下镜子,梳理一下自己秀美的长发了。在我心中,我觉得母亲有时好像命运多舛的苦菜花,有时却像挺拔坚强的向日葵。然而,我又总感到这些花儿还是代表不了母亲,总觉得还缺了些什么。
⑥直到我大学毕业的那一年,刚找到工作的我便迫不及待地赶回家,因为我想早点把这个好消息告诉母亲。那天,见到母亲时,她正在棉花地里摘棉花。深秋的田野已是一片枯黄,只有星星点点的棉花还在竞相开放,洁白的棉絮漫天飞舞,和母亲的白发一起在风中飘扬。
⑦得知我即将参加工作,母亲的双眼顿时噙满了欣慰的泪水。她高兴地说:“快,帮妈把地里的棉花摘了,明天就送去收购站,说不定还能给你换套像样点儿的西装呢!”望着母亲因长年累月的辛劳而过早苍老的身影,蓦然间,我觉得她仿佛也成了一株随风摇曳的棉花。
⑧棉花的一生共有两次“花”开:花龄期的棉花开出的花朵很美,白的纯洁,粉的淡雅,但是为了孕育棉花,她只能萎谢掉自己美丽的容颜;产棉期棉花会把自己所有的养分都毫不保留地提供给棉桃,于是叶蔫了,枝枯了,洁白的棉花终于盛开了,而这一次,她枯槁的却是自己全部啊!
⑨棉花,可谓是我再熟悉不过的乡间植物了,但那不正是我苦苦寻觅的母亲花么?母爱像棉花盛开,她穷其毕生的精力只为换取最终无私的绽放,吐出棉,纺成纱,拧成慈母手中线,织成游子身上衣。
(选自2019年5月《贺州日报》)
(1)请简要分析文章以“母爱像棉花盛开”为标题的妙处。
(2)请结合全文,品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深秋的田野已是一片枯黄,只有星星点点的棉花还在竞相开放,洁白的棉絮漫天飞舞,和母亲的白发一起在风中飘扬。
②得知我即将参加工作,母亲的双眼顿时噙满了欣慰的泪水。请问母亲为什么会流泪?
(3)第⑤段中“我又总感到这些花儿还是代表不了母亲,总觉得还缺了些什么。”你认为到底缺了些什么呢?
(4)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5)文章开头说:“每一位母亲都是大地上盛开的花朵”,你觉得你的母亲是一朵什么花?请联系实际说明理由。
【解答】(1)本题考查标题的赏析。首先要明确标题的作用有哪些,然结合全文内容分析标题的作用。“母爱像棉花盛开”很明显,标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这就使得标题十分形象生动,富有吸引力,从而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其次,把母爱比作棉花盛开,结合文章第⑧段“花龄期的棉花开出的花朵很美,白的纯洁,粉的淡雅,但是为了孕育棉花,她只能萎谢掉自己美丽的容颜;产棉期棉花会把自己所有的养分都毫不保留地提供给棉桃,于是叶蔫了,枝枯了,洁白的棉花终于盛开了,而这一次,她枯槁的却是自己全部啊!“可知棉花的特点的孕育棉桃,给棉桃提供养分,最终枯槁了自己,由此看出棉花是十分无私伟大的,母爱也如棉花盛开一般,说明了母爱的无私,结合全文内容看,本文的主旨就是突出母爱的无私,由此看出标题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2)①本题考查句子的品析。“深秋的田野已是一片枯黄,只有星星点点的棉花还在竞相开放,洁白的棉絮漫天飞舞,和母亲的白发一起在风中飘扬。”写了深秋田野的环境,很明显这是环境描写的句子,那么需要结合环境描写的作用进行分析。抓住关键词“枯黄”“星星点点”“洁白的棉絮漫天飞舞”关键词,可以体会到这样的环境渲染了一种萧瑟悲凉的气氛,“母亲的白发”一词可以看出母亲苍老的形象,母亲这么老了,还在棉花田里辛勤劳作,也看出了母亲坚韧的性格,由此为下文写作者对母爱的赞美做了铺垫。
②本题考查人物情感的体会。“母亲的双眼顿时噙满了欣慰的泪水。”这句话是对母亲的神态描写。这是母亲得知“我”即将参加工作时的神情,我已经学有所成,母亲的辛勤付出此刻有了回报,所以母亲应该是激动和欣慰的。
(3)本题考查对重点语句的理解。苦菜花只写出了母亲的命运多舛,向日葵只写出了母亲的挺拔坚强,结合全文看,文章重点突出了母亲对子女的那种无私奉献的品格,这些花都没有具备这样的品格,故缺少的应是缺少了像母亲那样为子女无私奉献的品格。
(4)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结合第②段“母亲是个勤劳朴实的农民,她用天底下最无私的爱养育着自己的三个儿女”可以看出母亲的勤劳无私;结合第②段“她对自己却节俭到了几乎苛刻的程度”可看出母亲的节俭;结合第④段“她婚后不久父亲的身体就一直不好,母亲便不得不用柔弱的双肩挑起家庭的重担”可看出母亲的挺拔坚强;结合第⑤段“母亲不分昼夜操劳着,家务、农活、牲口、孩子”可看出母亲的吃苦耐劳;据此进行整理即可,注意要结合具体的内容进行分析。
(5)本题考查文章阅读的迁移。首先要明确自己母亲的性格特点,然后再找到与这个性格特点相似的花并联系实际来写即可。
答案:
(1)标题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母爱”比作“棉花盛开”,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揭示母爱无私的主旨,棉花为了孕育棉桃,给棉桃提供养分,枯槁了自己。
(2)①这句话是景物(环境)描写,层层烘托,营造了一种萧瑟悲凉的氛围,烘托了母亲坚韧的性格和苍老的形象,为下文赞颂母爱作铺垫。
②这句话运用了神态描写,传神地写出了母亲得知“我”找到工作后内心的激动和欣慰之情。
(3)缺少了像母亲那样为子女无私奉献的品格。
(4)吃苦耐劳,从“母亲不分昼夜操劳着,……总有忙不完的事”可以看出;节俭淳朴,从“我从来没有看到妈妈穿过漂亮的衣服”可以看出;坚强不屈,父亲身体不好,母亲用柔弱的双肩挑起家庭的重担;无私奉献,母亲对自己节俭到了几乎苛刻的程度,把毕生的精力无私奉献给子女。
(5)示例:我觉得我的母亲像向日葵,向日葵总是迎着太阳的方向生长,而我的母亲也总是围着我们这个家转。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