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优篇)2022-2023学年上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第一单元练习卷
一.试题(共10小题)
1.依次填入下面文段画线处的短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倚立窗前,__________,观美景;夜眠围屋,__________,做美梦;端坐书房,__________,悟人生。
①吟诗填词写文章
②看山看树看天蓝
③听风听雨听叶落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③①② D.②①③
2.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挑着花篮灯的姑娘们,打扮得花枝招展、艳丽俊俏。
B.下雪了,孩子们呼朋引伴,玩起了打雪仗。
C.那种清冷是柔和的,没有北风那样咄咄逼人。
D.他对自己已取得的那些成就总是津津有味。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为了防止H7N9疫情不再反弹,市领导要求各部门加强管理,制定严密的防范措施。
B.对于那些无视交通规则的人,难道不应该受到责备吗?
C.上一世纪,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曾发生过一场血战。
D.同学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注视和倾听着这位见义勇为的英雄的报告。
4.下列对课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春》全文用诗的笔调,按“盼春﹣颂春﹣绘春”的思路,抓住春天的景物特点描绘春天
B.《济南的冬天》一文描写景色,处处流露着作者的赞美、喜爱之情,这种写法,我们称之为寓情于景
C.《观沧海》一诗,诗人借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物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发了建功立业的抱负
D.《雨的四季》一文作者用诗化的句子,增强了形象感和动作性,体现了作者对雨的爱恋 和对生活的热爱
5.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错的一项是( )
A.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
B.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话剧《茶馆》《四世同堂》《龙须沟》。
C.马致远,元朝著名戏曲家、散曲家。他的散曲代表作是《天净沙 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戏曲代表作是《汉宫秋》。
D.曹操,字孟德,三国时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代表作品有《蒿里行》《观沧海》等,《观沧海》写于建安十二年,曹操东征乌桓大胜而归的路上。
6.(1)水何澹澹, 。(曹操《观沧海》)
(2)我寄愁心与明月,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盼望着,盼望着, , 。(朱自清《春》)
(4)《观沧海》中通过写草木欣欣向荣的景象把大海渲染得生机勃发的句子是: , 。
(5)浩瀚诗海,思乡是诗人笔下永恒的主题:王湾在北固山下吟咏乡愁,“ ? ”,表现了思乡之切;马致远面对夕阳,一句“ , ”,包含着思乡的泪水。
7.你班进行“古诗苑漫步”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1)春天是四季中惹人情思的季节。走进古诗苑,你会收获许多咏春的佳句。请你在以下诗句中,选出两组描写春天景色的诗句
A.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B.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D.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E.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2)在已选出的两组诗句中任选一组,请从运用感官描写的角度说说诗句是如何描写景物的?这样描写的原因是什么?
(3)古诗也讲究炼字,使诗句准确生动。请你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桃花溪
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 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对于诗文空缺处要填入的字,有人认为“随”恰当,有人认为“入”更适合。你选择 ,理由 。
8.(1)请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概括“家”是什么。
材料一 在美国洛杉矶,有一位醉汉躺在街头,警察把他扶起来,一看是当地的一位富翁。当警察说要送他回家时,富翁说:“家?我没有家。”警察指着富翁的别墅说:“那不是你的家吗?”“那是房子。”富翁说。
材料二 卢旺达内战期间,有一个叫热拉尔的人。他本来有一个40口人的大家庭,可战争使他的亲人有的离散,有的丧生。当他历尽艰险找到5岁的女儿时,第一句话就是:“我又有家了。”
(2)请结合你自己的体验,仿照下面的语句,写出你对家的感受和认识,与大家交流。
家是冬日午后的阳光,有令你怦然心动的温暖与温馨; , ; , 。
9.阅读《春》中的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象火,粉的象霞,白的象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1)第一段画线句写了什么内容?请用一句话概括,并说明这样写的好处。
(2)想象一下“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描绘了这样的画面?下边的诗句哪一句描写的画面与它最接近?
A、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船泊瓜州》)
B、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C、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D、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
(3)“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一句中的“闹”字换成“叫”字好不好?为什么?
(4)“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这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5)从第一段中找出描写小草的质地、色泽和生长旺盛的词语。
A、描写质地的:
B、描写色泽的:
C、描写生长旺盛的:
(6)第二段有一处是作者展开的想象。请摘抄下来,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0.
《秋天的怀念》(节选)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第一段的“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中的“无常”是什么意思?语段中最能表现“我”“无常”的两个词是什么?
(2)为什么“我”答应去看花,母亲竟高兴得坐立不安?
(3)文中母亲说的“好好儿活”和我说的“要好好儿活”各有什么含义?
(4)最后一段,写“我”和妹妹秋天一起看菊花时,着意写了各色花给人的感受,这能使人联想到什么?
(培优篇)2022-2023学年上学期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第一单元练习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试题(共10小题)
1.依次填入下面文段画线处的短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倚立窗前,__________,观美景;夜眠围屋,__________,做美梦;端坐书房,__________,悟人生。
①吟诗填词写文章
②看山看树看天蓝
③听风听雨听叶落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③①② D.②①③
【解答】结合“窗前”能看事物这一语境,辨析②符合语境;结合“夜眠围屋”这一语境,辨析③,表达只能靠听觉辨析事物;而结合“书房”则辨析①符合语境;
故选:B。
2.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挑着花篮灯的姑娘们,打扮得花枝招展、艳丽俊俏。
B.下雪了,孩子们呼朋引伴,玩起了打雪仗。
C.那种清冷是柔和的,没有北风那样咄咄逼人。
D.他对自己已取得的那些成就总是津津有味。
【解答】A.花枝招展:招展:迎风摆动的样子。 形容打扮得十分艳丽。合乎句意,是正确的;
B.呼朋引伴:呼朋引伴意思是呼唤朋友,招引同伴,是一个汉语成语。合乎句意,是正确的;
C.咄咄逼人:咄咄:使人惊奇的声音。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使人难堪。也指形势发展迅速,给人压力。合乎句意,是正确的;
D.津津有味:津津:兴趣浓厚的样子。指吃得很有味道或谈得很有兴趣。属用错对象,是错误的;
故选:D。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为了防止H7N9疫情不再反弹,市领导要求各部门加强管理,制定严密的防范措施。
B.对于那些无视交通规则的人,难道不应该受到责备吗?
C.上一世纪,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曾发生过一场血战。
D.同学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注视和倾听着这位见义勇为的英雄的报告。
【解答】A.有误,否定不当,应去掉“不”;
B.有误,介词误用导致成分残缺,应去掉“对于”;
C.正确;
D.有误,搭配不当,应去掉“注视和”。
故选:C。
4.下列对课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春》全文用诗的笔调,按“盼春﹣颂春﹣绘春”的思路,抓住春天的景物特点描绘春天
B.《济南的冬天》一文描写景色,处处流露着作者的赞美、喜爱之情,这种写法,我们称之为寓情于景
C.《观沧海》一诗,诗人借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物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发了建功立业的抱负
D.《雨的四季》一文作者用诗化的句子,增强了形象感和动作性,体现了作者对雨的爱恋 和对生活的热爱
【解答】A.有误,《春》全文用诗的笔调,按“盼春﹣绘春﹣颂春”的思路。
B.正确。
C.正确。
D.正确。
故选:A。
5.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错的一项是( )
A.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
B.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话剧《茶馆》《四世同堂》《龙须沟》。
C.马致远,元朝著名戏曲家、散曲家。他的散曲代表作是《天净沙 秋思》,被誉为“秋思之祖”,戏曲代表作是《汉宫秋》。
D.曹操,字孟德,三国时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代表作品有《蒿里行》《观沧海》等,《观沧海》写于建安十二年,曹操东征乌桓大胜而归的路上。
【解答】A.正确;
B.《四世同堂》是小说,不是话剧;
C.正确;
D.正确。
故选:B。
6.(1)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曹操《观沧海》)
(2)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盼望着,盼望着, 东风来了 , 春天的脚步近了 。(朱自清《春》)
(4)《观沧海》中通过写草木欣欣向荣的景象把大海渲染得生机勃发的句子是: 树木丛生 , 百草丰茂 。
(5)浩瀚诗海,思乡是诗人笔下永恒的主题:王湾在北固山下吟咏乡愁,“ 乡书何处达 ? 归雁洛阳边 ”,表现了思乡之切;马致远面对夕阳,一句“ 夕阳西下 , 断肠人在天涯 ”,包含着思乡的泪水。
【解答】(1)山岛竦峙(重点字:竦峙)
(2)随君直到夜郎西 (重点字:郎)
(3)东风来了 春天的脚步近了
(4)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5)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夕阳西下 (重点字:雁)
7.你班进行“古诗苑漫步”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1)春天是四季中惹人情思的季节。走进古诗苑,你会收获许多咏春的佳句。请你在以下诗句中,选出两组描写春天景色的诗句 AD
A.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B.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C.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D.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E.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2)在已选出的两组诗句中任选一组,请从运用感官描写的角度说说诗句是如何描写景物的?这样描写的原因是什么?
(3)古诗也讲究炼字,使诗句准确生动。请你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桃花溪
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 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对于诗文空缺处要填入的字,有人认为“随”恰当,有人认为“入”更适合。你选择 随 ,理由 一个“随”字,准确地写出了落花轻盈,溪流清澈平缓的特点。 。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与掌握。第一句是春天,第二句是夏天,第三句是冬天,第四句是春天,第五句是秋天。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感官描写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等。第四句诗幽草是视觉,鸣是听觉。据此可作答。
(3)本题考查学生对炼字的理解。一个“随”字,准确地写出了落花轻盈,溪流清澈平缓的特点。而入则显得过于生硬了。
(1)A D(2分)(选对一个得1分)
(2)示例:选D组,在“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两句中,运用了视觉、听觉描写景物。(1分)这里用听到的黄鹂声来反衬涧边青草的幽静,表达出诗人对涧边幽草的喜爱之情。(1分)
(3)随 (1分)
要点:溪流清澈平缓(溪流清澈,没有大的波浪)(1分)
示例:一个“随”字,准确地写出了落花轻盈,溪流清澈平缓的特点。
8.(1)请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概括“家”是什么。
材料一 在美国洛杉矶,有一位醉汉躺在街头,警察把他扶起来,一看是当地的一位富翁。当警察说要送他回家时,富翁说:“家?我没有家。”警察指着富翁的别墅说:“那不是你的家吗?”“那是房子。”富翁说。
材料二 卢旺达内战期间,有一个叫热拉尔的人。他本来有一个40口人的大家庭,可战争使他的亲人有的离散,有的丧生。当他历尽艰险找到5岁的女儿时,第一句话就是:“我又有家了。”
(2)请结合你自己的体验,仿照下面的语句,写出你对家的感受和认识,与大家交流。
家是冬日午后的阳光,有令你怦然心动的温暖与温馨; 家是潮涨潮落的大海 , 有让你享受不尽的呵护与包容 ; 家是遮风挡雨的港湾 , 有使你激动不已的关心与慰藉 。
【解答】答案:
(1)家不等于房子,仅仅有亲人也是不够的,它意味着亲情、温馨和关爱。
(2)家是潮涨潮落的大海 有让你享受不尽的呵护与包容 家是遮风挡雨的港湾 有使你激动不已的关心与慰藉
9.阅读《春》中的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象火,粉的象霞,白的象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1)第一段画线句写了什么内容?请用一句话概括,并说明这样写的好处。
(2)想象一下“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描绘了这样的画面?下边的诗句哪一句描写的画面与它最接近?
A、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船泊瓜州》)
B、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C、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D、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
(3)“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一句中的“闹”字换成“叫”字好不好?为什么?
(4)“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这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5)从第一段中找出描写小草的质地、色泽和生长旺盛的词语。
A、描写质地的: 嫩嫩的,软绵绵
B、描写色泽的: 绿绿的
C、描写生长旺盛的: 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6)第二段有一处是作者展开的想象。请摘抄下来,并说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解答】(1)人们在草地上愉快地活动;间接地写出了春草的茂盛与可爱。
(2)C。
(3)不好;叫只是单纯的声音上的感受,“闹”不仅有声音上的感受,还有动作在其中,内涵要丰富得多。
(4)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的写出了百花竞相开放,充满勃勃生机情景。
(5)质地:嫩嫩的,软绵绵 色泽:绿绿的 旺盛: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6)“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展现了未来的美好生活,激发人们对未来的憧憬。(言之有理即可)
10.
《秋天的怀念》(节选)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可活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刷拉拉”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第一段的“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中的“无常”是什么意思?语段中最能表现“我”“无常”的两个词是什么?
(2)为什么“我”答应去看花,母亲竟高兴得坐立不安?
(3)文中母亲说的“好好儿活”和我说的“要好好儿活”各有什么含义?
(4)最后一段,写“我”和妹妹秋天一起看菊花时,着意写了各色花给人的感受,这能使人联想到什么?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加点词语的含义的能力及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从第一自然段的内容分析,尤其通过段中“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中的“突然”一词,“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这一句中的“猛地”一词,理解出句中“无常”的意思是脾气变化不定的意思。
(2)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根据上下文内容及文章主旨去判断。从第①段内容可以看出,我自从双腿瘫痪后,就没有出过门,并对生活失去了信心,这一次是在我双腿瘫痪后第一次答应和母亲一起出去看花,表现我对生活又有了信心,母亲因此看到了“希望”,所以她无比的高兴,这表现出母爱的伟大、无私,只要能让儿子快乐,自己就快乐,即使被责备也是高兴的。
(3)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理解。解答此题需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分析句子的含义以及蕴含的感情。母亲说“好好儿活”,带着几分无奈,几分互依,几分下去的勇气。“我”说“要好好儿活”,体现出了心中的坚强与自信,明白了母亲没有说完的话,找到了是全文的中心,“看花”是母爱的集中体现,“看花”是“我”新生活的象征,是母亲愿望的达成。
(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文章重点写秋天怀念逝去的母亲,以表现母亲对自己人生的重大影响,文中母亲实与花相关,写花也实为写母亲,所以文末写怒放的各色菊花,从“我”的角度来说,象征着生命的怒放;从母亲的角度来说,象征着她崇高、圣洁的母爱,也象征着她对我的希望已实现。据此得出答案。
答案:
(1)“无常”的意思是变化不定。最能表现“我”“无常”的两个词是“突然”“猛地”。
(2)①因为母亲觉得儿子对生活中美好事物终于又有了兴趣;②能使儿子得到快乐就是她最大的快乐,即使责备她,她也不放在心上;③这说明母亲有着最伟大、无私的母爱。
(3)母亲说的“好好儿活”﹣﹣母子俩都要战胜病魔。我说的“要好好儿活”﹣﹣为了母亲,“我”和妹妹要坚强地活下去。
(4)这些使人联想到母爱的崇高、圣洁;生活是美好的,对生活要永远有信心。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