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3.1《百合花》名师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必修上册3.1《百合花》名师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90.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22 14:55: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百合花》名师教学设计
【单元知能对标】
必备知识 学科能力 学科素养 高考内容
第1课 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学习理解能力:观察记忆、信息提取、分析概括、领会理解 实践应用能力:应用交际、解释推断、解决问题、策略运用 创新迁移能力:发散创新、批判赏析、内化完善 语言建构与运用 思维发展与提升 审美鉴赏与创造 文化传承与理解 1.鉴赏诗歌中的景物意象,结合诗歌语句分析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这些是高考诗歌阅读的常规考点,通常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 2.毛泽东同志作品中体现出的个人情怀和对国家命运的关注,是新考纲侧重引导学生关注的焦点,要加深理解。
第2课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郭沫若 红烛/闻一多 峨日朵雪峰之侧/昌耀 致云雀/雪莱
第3课 百合花/茹志鹃 哦,香雪/铁凝
【课文内容分析】
一、层次、内容
《百合花》是茹志鹃的成名作,发表在1958年3月号的《延河》上,它一出现就引起了文坛的广泛关注,尤其是著名作家茅盾对这篇小说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这是我最近读过的几十个短篇中间最使我满意,也最使我感动的一篇”。(茅盾《谈最近的短篇小说》)
《百合花》是一篇战争题材小说,但它没有正面去写战争的残酷和惨烈,而是选择了一个中秋佳节发生在前沿包扎所的故事,表现了一个出身农村的通讯员与两位女性(“我”和新媳妇)在严酷战斗环境下的情感关系。作者用自己独特的见解诠释了战争和人性,虽然是以战争为题材的作品,却与同题材的其他作品有很大的区别。作者以女性的情怀去写残酷的战争,表现了战争年代人与人之间圣洁的情感,以及普通人的善良、淳朴的人性之美。全文以时间为顺序,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情节,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这都怪我了”):这是小说的开端,主要写通讯员带路护送。通过细节和对话描写,通讯员的个性跃然纸上。他非常朴实,“穿了一身洗淡了的黄军装,绑腿直打到膝盖上”;也很细心,“没让我撂得太远,但也不让我走近,总和我保持着丈把远的距离”,以保持一定距离的方式来表示对女同志的关心,又体现出他的羞涩与拘谨;看上去又有些木讷,他“在远远的一块石头上坐下,把枪横搁在腿上,背向着我,好像没我这个人似的”;面对陌生的女性,他显得紧张而羞涩,“见我挨他坐下,立即张皇起来”“飞红了脸,更加忸怩起来,两只手不停地数摸着皮腰带上的扣眼”“当我站起来要走的时候,我看见他摘了帽子,偷偷地在用毛巾拭汗”;作为年轻人,他又表现出了天真和热爱生活的一面,“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地插了几根树枝,这要说是伪装,倒不如算作装饰点缀”。这一段带路护送的过程,将一个年轻战士的天真、乐观、对生活的热爱和质朴纯洁的心灵表现出来。
第二部分(从“我们到包扎所”到“至少他要裸露一晚上的肩膀了”):这是小说的发展部分,主要写借被子的过程,在通讯员与新媳妇的冲突中凸显人物性格。
小说先写通讯员第一次去借被子就碰了个大钉子,并向“我”抱怨“老百姓死封建”,由此引出“我”与他再去新媳妇家的情节。这时,新媳妇正面登场,作者通过肖像描写把一个美丽俊俏、活泼开朗的新媳妇带到读者面前。因为刚过门才三天,她唯一的嫁妆,那个有着百合花图案的被子,她当然舍不得借,但当听“我”说共产党的部队打仗是为了老百姓之后,“半响,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通讯员很年轻,心里闹着别扭,在拿被子时慌张得把衣服挂破了,“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挟了被子就走”,这样写既符合人物的心理与个性,又为后来写新媳妇为牺牲的通讯员缝补衣肩上的破洞埋下伏笔。这一部分的后半段写到了通讯员送给“我”两个馒头,“我”发现他肩上的步枪筒里多出一枝野菊花,以及他被撕坏的肩头衣布,这些看似不经意间的寥寥几笔,使得人物的形象更加丰富和立体化,也为下文作了铺垫。
第三部分(从“包扎所的工作人员很少”到结尾):这是小说的高潮部分,写了通讯员的牺牲和新媳妇一反常态的举动,把战争的伤痛和人性之善表达得淋漓尽致。在这一部分,作者以抒情的笔调描写了通讯员动人的形象。小说写到这里,由通讯员的牺牲而进入高潮。这时,作者将写作的重点放在新媳妇的身上。
她先是“短促地‘啊’了一声”,然后“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接下来就是描写她的动作,“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劈手夺过被子”“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对卫生员“气汹汹地嚷了半句”,这一连串的举动,写出了她对通讯员的崇敬、痛惜、悼念、歉疚的复杂心理,也展示了新媳妇的淳朴与善良。作者有意避开对通讯员牺牲过程的描写,只是借他人之口交代了事情经过,集中写新媳妇的种种行为和反应,让小说的高潮部分弥漫着深深的忧伤和悲凉的气氛。
二、艺术特色
《百合花》作为一篇独具风格和特色的小说,其成功主要体现在作家在表现革命战争、军民关系这类庄严主题时,突破了当时流行的口号式的条条框框,显现出清新俊逸的风格,令人耳目一新。此外,小说在表现手法方面还有几个特点。第一,小说选材讲究。作品将战火纷飞的战斗场面设为背景,将通讯员壮烈牺牲的情景通过担架员的叙述从侧面表现出来,就连通讯员第一次向新媳妇借被子碰壁的冲突也没有作正面描写,从这些方面都可以看出作者取材是非常讲究的。第二,构思巧妙。作品以新媳妇“那条枣红底色上撒满百合花的被子”作为贯串全文的线索,以纯洁的百合花象征人物的美好心灵,使小说中的人物联系起来,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揭示解放战争胜利的基础和力量源泉,以小见大,意味深长。第三,心理刻画细腻。作者通过细致而有层次的心理活动来刻画人物,如作品中的“我”随着对通讯员认识的加深,心理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刚刚接触时的生气,到对他奇怪的保持距离的做法而“发生了兴趣”,再到对小同乡的“亲热”甚至是“从心底爱上了这个傻乎乎的小同乡”,一直到最后,对牺牲了的通讯员充满崇敬……小说就是这样通过“我”的一系列心理变化,由远而近、由表及里、由淡而浓地刻画和凸显通讯员动人的形象的。第四,细节描写生动。善于运用典型的细节描写也是这篇小说的特点,如通讯员枪筒中插的树枝和野花,他衣肩上的破洞,给“我”开饭的两个馒头,以及那条百合花被等细节都在作品中重复出现,前后呼应,这些描写不仅渲染烘托出情境气氛,而且极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使作品极富感染力。写中秋之夜,“天黑了,天边涌起一轮满月”,但这个夜晚是战争下的“白夜”,所以“我连那一轮皎洁的月亮,也憎恶起来了”。强烈对比下的景物描写对推动故事情节、烘托人物心理起了重要的作用。本该家家团圆的日子,却弥漫着战争硝烟,作者并没有直接去描写战争的残酷,而是从包扎所的担架上让人感受到那种近乎压抑的气氛。
这是一篇风格特别的作品,在中国当代小说特别是短篇小说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虽然是写战争的,但与当时许多战争题材的作品风格不一样,这种不一样既是内容上的,又是主题上的,也是人物刻画和艺术手法上的。所以,发表后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学习本文可以让学生了解小说的多种风格,了解同一题材的不同的写法,了解战争题材与战争主题的别样表现方式。战争固然有正面交战、残酷血腥的一面,但是,不管怎样,有人,就有人性,就有情感,美好依然存在,正义战争的目的,恰恰是为了保护人的生命,保护美好和平的生活,保护人类美好纯洁的情感。茹志鹃在那个年代能思考并表现这一点非常不容易,她的小说是战争小说的突破。同时,这篇小说并不以情节取胜,特别是作为一篇战争题材的作品,这一点尤其突出,这种散文化、抒情化的写法对后来的小说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学情整体分析】
两篇小说的理解困境在于小说的人物内心世界背后的时代背景,对于今天的学生来说,缺乏对那个时代的文化历史的基本了解,解读《百合花》与《哦,香雪》都会进入似是而非,纯粹站在今天的文化视角的解读误区。需要利用情境式任务,打通过去与现在,深入文本,回到那个时代去理解作品。教师因地制宜,制订个性化教学方案。
学情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活动准备】
一、任务专题设计
《百合花》:以青春内涵导入,激发兴趣。明确全文以时间为顺序,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情节。
二、教学目标设计
1.小说抒情性强,语言优美,重视民俗风情的描写,注意营造氛围,不太执着于作品的冲突和戏剧性,叙述上具有散文的自由性的特点。通过这一风格的小说的学习,可以让学生体会小说艺术风格的多样性。
2.探究题目的含义和文章主题,体味细节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3.通过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从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角度欣赏人物。
三、教学策略设计
《百合花》:本篇需要学生在认真阅读文本的基础上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结合写作背景思考作者的创作意图,筛选、整理有用信息,考查学生概括情节与解读人物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整合与语理、欣赏与评价、意识与态度等素养。
四、教学方法建议
参观教学法、探究教学法、读书指导法,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分析和概括人物形象。
2.领会典型形象的意义。
3.揣摩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法。
难点:
1.厘清小说的脉络。
2.结合时代背景深入理解人物形象和意义。
六、教学材料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七、课时建议:1课时
【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导入
导入语一:
青春是花样年华。战火中的年轻人是怎样诠释青春的呢?让我们一起品读茹志鹃的小说,解读不同时代的青春内涵。
导入语二:
茹志鹃,1925年9月生于上海。浙江杭州人。当代著名女作家。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笔调清新、俊逸,情节单纯明快,细节丰富传神。她的小说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本质。幼年家庭贫困,丧母失父,靠祖母做手工换钱过活。11岁以后才断断续续在一些教会学校、补习学校念书,初中毕业于浙江武康县武康中学。1943年随兄参加新四军,先在苏中公学读书,之后一直在部队文工团工作,任过演员、组长、分队长、创作组组长。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从原南京军区转业到上海,在《文艺月报》做编辑。1998年10月7日逝世。其代表作有《如愿》《百合花》等。
教学策略:设情境 巧激趣
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谈话教学,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热情;或者通过探究作者的成功经验,自然导入本课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环节可以培养学生交流与语境的学科素养。
设计意图:导入环节给授课教师提供尽可能多的导入角度和文字、图片素材。这都是为了激发学生兴趣,提升信息提取和领会理解的能力,培育批判与发现、欣赏与评价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精讲
(一)研读课文——深度学习
品读《百合花》。百合花,象征着人性美:人物的美好心灵,军民之间的美好情谊,人与人之间的美好关系。
1.知人论世,文化熏陶
(1)茹志鹃的生平和创作。
(2)茹志鹃:我写《百合花》的经过。
2.精读深思,能力达成
(1)用自己的话概述故事情节;概括小说的主题。
(2)小说重点刻画了哪个人物形象?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3)小通讯员衣服上的破洞这个细节在文中出现了几次?为什么要反复地写这个细节?
细节是艺术的生命。
多媒体展示:重点内容
细节描写:细节,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现对象的富有特色的细枝末节。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的描写之中。
(4)小说围绕小通讯员一共写了几件事?哪件事是正面描写?哪件事是侧面描写?
多媒体展示:重点内容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也称直接描写,是对想要描写的对象本身而不是与之相关的其他事物进行的描写。侧面描写,就是不对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直接地描写,而是描写受到描写对象影响的其他事物,借此来表现描写对象的手法。也称间接描写,与正面描写(直接描写)相对。
(5)“我”是小说的视角,通过“我”娓娓动听地叙述情节。画出“我”心理变化的词语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6)以“我”的视角写战争,和平常的战争题材有何不同?
点拨:作者以女性的情怀写战争,避开正面描写战争的残酷,而是以战争年代人与人之间圣洁的情感为着力点,表现普通人的善良、淳朴的人性光辉。
(7)新媳妇也是小说中的主要角色,文中有哪些关于她感人细节?分析她的性格特点。
(8)作者以“百合花”为题,有什么深刻的寓意?
教学策略:先整体把握作品,训练粗略分析和概括的能力。指导落实“先学后教”的深度学习。这个过程关注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有助于培育整合与语理、批判与发现的语文素养。
设计意图:问题由浅入深,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艺术匠心。在特定的语境下,引导学生将阅读的知识、能力序列化,并最终指向语文核心素养。
(二)回顾复习
《百合花》中的“百合花”象征了普通人淳朴善良的人性,也让我们看到了战争年代闪亮的青春。小通讯员把最宝贵的生命献给了人民,年轻媳妇把自己最宝贵的东西献给了军队,这就是深厚的“鱼水情”,他们的爱就是“大爱”,从他们身上,我们也看到了解放战争胜利的基础和源泉。因此,茹志鹃的这种写法就叫作“以小见大”。这是对本课的总结,也是一种提升。同时,探究内容要由文章的内容主旨过渡到写作手法的研讨上。
比较《百合花》和其他战争题材的小说。因为考虑到学生对其他战争题材的小说也并不熟悉,为此介绍了几部战争题材的电影,如《集结号》《地道战》等,并介绍了解放初期战争题材小说的两个特点,一是展现宏大激烈的战争场面;一是善于塑造高大全的英雄形象。然后让学生和《百合花》进行对比,师生共同得出结论:《百合花》从女性视角、女性情怀出发,善于抒写普通人淳朴善良的人性之美。因此,它才和《荷花淀》并称为“现代诗化小说的双璧”。
教学策略:以学论教
此环节重点组织学生讨论,教师相机诱导、总结。以联想激活以往记忆,构建知识结构。语言构建与运用体现在知识积累和课堂交流方面。可培养学生积累与语感的素养,增强分析概括及信息提取能力。
设计意图:体会作者独特的审美趣味。在整体感受的基础上,围绕主题展开生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通过深入感受细节来切实帮助学生构建新的审美通道。
三、板书设计
教学策略:通过合理严谨的板书设计,围绕“意象”,引导学生揣摩作品的意蕴和情感。展示本课的重点知识体系,帮助教师展开教学,也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学习、感知记忆。
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