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阶篇)2022-2023学年上学期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同步分层作业8 灯光
一.试题(共10小题)
1.本文以“灯光”为题,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本文以“灯光”为题,表明了正是千千万万“郝副营长”身上所具有的精神之光,才最终点亮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之光,迎来了伟大祖国的光明前程。
B.郝副营长为了后代能在灯光下学习,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换来胜利,这灯光是生命之光,胜利之光,所以以“灯光”为题。
C.灯光是全文的线索,作者通过对灯光的描写,表达了革命先烈对光明、对美好未来的渴望。
D.本文以“灯光”为题,表达了作者对天安门广场上千万盏灯给人们带来光明和温,暖的赞美。
2.“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灯光》)他在憧憬( )
A.突击连在这一次围歼战中能迅速攻破守敌围墙,为全军打通歼灭敌军的道路。
B.战争胜利了,全国人民都解放了。
C.战争胜利了,人民能过上安宁生活,孩子们都能在明亮的灯光下学习。
3.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空。
因为……所以……;即使……也……;不但……而且……;虽然……但是……
(1)这火光 微弱, 对于寻找突破口的部队来说已经足够亮了。
(2) 后续部队在黑暗里找不到突破口, 和突击连失去了联系。
(3)老师 关心我们的学习, 关心我们的身体。
4.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在句子后的横线上。
(1)我心头微微一震,是什么时候听到过这句话来着?噢,对了,那是很久以前了。
(2)天安门广场周围闪烁着千万盏灯,犹如千万颗星星。
(3)这些战士不就是最可爱的人吗?
5.理解句子。
事情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了。在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下,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
(1)(《灯光》)课文中与画线句子相呼应的句子是:
(2)这两句话寄托了作者的哀思与愿望:无论过去多长时间,生活在幸福中的人们都不能忘记
6.阅读
《多读书的好处》
著名的高尔基先生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还能带给你许多重要的好处。
多读书,可以让你觉得许多的写作灵感。可以让你在写作文的方法上用的更好。在写作的时候,我们往往可以运用一些书中的好词好句和生活哲理。让别人觉得你更富有文采、美感。
多读书,可以让你全身都有礼节。俗话说:“第一印象最重要。”从你留给别人的第一印象中,就可以让别人看出你是什么样的人。所以多读书可以让人觉得你知书达理,颇有风度。
多读书,可以让你多增加一些课外知识。培根先生说过:“知识就是力量。”
不错,多读书,增长了课外知识,可以让你感到浑身充满了一股力量。这种力量可以激励着你不断地前进,不断地成长。从书中,你往往可以发现自己身似的不足之处,使你不断地改正错误,摆正自己前进的方向。所以,书也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多读书,可以让你变聪明,变得有智慧去战胜对手。书让你变得更聪明,你就可以勇敢地棉队困难,让你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你又向你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迈出了一步。
多读书,也能使你的心情变得快乐。读书也是一种休闲,一种娱乐的方式。读书可以调节身体的血液流动,使你身心健康。所以在书的海洋里遨游也是一种无限快乐的事情。用读书来为自己放松心情也是一种十分明智的方式。
读书能陶冶人的情操,给人知识和智慧。所以,我们应该多读书,为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打下好的、扎实的基础!
(1)写出多读书会给你带来的好处。
(2)在文中找出名人名言。
(3)全文有 个自然段。
(4)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良师益友:
遨游:
7.拓展阅读
美啊,滩涂的竹林
早就听说在黄海之滨的滩涂有个射阳林场,种植了千亩竹林,像嵌在黄海滩涂的绿色翡翠。今天我终于有机会见到这美丽的滩涂竹林了,
汽车朝海边开了一个多小时,便见远远的地平线上出现了一抹浓浓的绿色。近了,近了,绿色越来越多,啊!那就是竹林!它绿的多么(鲜明 鲜艳),多么(悦目 醒目),多么令人喜爱!竹林绵延几十里,到处是一片片、一簇簇绿油油的竹子,(汇 组)成了一片绿色的海洋。一阵风吹来,竹子此起彼伏如绿色的波涛汹涌,竹林发出阵阵(呼啸 长啸),让人觉得像置身绿色的海洋之中。
这里的竹林不仅林盛竹茂,而且品种繁多。听一位林场的叔叔介绍说,那娟秀挺立的叫钢竹;丛丛兀立的是细竹;伸枝挺拔的是佛竹;节节鼓圆的是大肚竹;叶子如芦苇叶般大的是胖竹;左扭右曲的是扁担竹。它们有的比三层楼还高,有得十分矮小,仅一尺有余。有的叶片秀如青玉,欣长瘦削;有的叶片宽大肥硕,翠绿欲滴;有的叶片黄如豆芽,窄小似丝。真可谓“圆扁空实样样有,黑黄紫绿般般异”,实在令我流连忘返,大饱眼福。
在竹林里信步走着,看着修竹的身影,听着鸟语阵阵,我突然想起了大熊猫。前段时间号召拯救国宝大熊猫,不就是因为竹子大量死亡,熊猫没有吃食吗?如今黄海滩涂这个素来不长竹子的地方,也竹林如海,竹叶如云,恐怕单我们射阳的竹子就够熊猫吃上十年八年!
徘徊于竹林,我不禁想起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著名诗句。苏北黄海之滨土地贫瘠,但竹子不嫌土碱,不厌地薄,在这里安家落户了。竹子要求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这美德不也是我们所需要的吗?
(1)用“/”划去文中括号内不恰当的词语。
(2)短文写了滩涂竹林的三个特点:
①
②
③
(3)作者看到竹林,想到了什么?
(4)竹子最可贵的美德是什么?
8.照样子,把句子换个说法,句子意思不能变。
例: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
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不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
(1)这么大的风浪,那个渔民怎么能驾着小船出海去呢?
(2)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们感到亲切、舒服呢?
(3)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9.不改变句意,把句子中画线的部分换成成语填入括号里。
(1)后来才知道,在这如同千钧重量系在一根头发上,极其危险的时刻,是郝副营长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路。
(2)一个孩子正在灯下集中全部注意力地读书。
(3)阵地上响起了震动了天地的巨大响亮的声音的炸药包爆炸声。
10.请以“一次难忘的活动”为内容写一篇作文,要抓住活动的场面来具体描写,题目自拟,表达清楚,语句流畅。
(进阶篇)2022-2023学年上学期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同步分层作业8 灯光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试题(共10小题)
1.本文以“灯光”为题,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本文以“灯光”为题,表明了正是千千万万“郝副营长”身上所具有的精神之光,才最终点亮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之光,迎来了伟大祖国的光明前程。
B.郝副营长为了后代能在灯光下学习,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换来胜利,这灯光是生命之光,胜利之光,所以以“灯光”为题。
C.灯光是全文的线索,作者通过对灯光的描写,表达了革命先烈对光明、对美好未来的渴望。
D.本文以“灯光”为题,表达了作者对天安门广场上千万盏灯给人们带来光明和温,暖的赞美。
【解答】《灯光》是一篇回忆往事的课文,课文课文通过对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的回忆,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说明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结合课文内容可知,A、B、C正确,D选项有误。本文以“灯光”为题,表达了作者革命先烈对光明、对美好未来的渴望。
故选:D。
2.“他把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灯光》)他在憧憬( )
A.突击连在这一次围歼战中能迅速攻破守敌围墙,为全军打通歼灭敌军的道路。
B.战争胜利了,全国人民都解放了。
C.战争胜利了,人民能过上安宁生活,孩子们都能在明亮的灯光下学习。
【解答】C
3.选择恰当的关联词语填空。
因为……所以……;即使……也……;不但……而且……;虽然……但是……
(1)这火光 虽然 微弱, 但是 对于寻找突破口的部队来说已经足够亮了。
(2) 因为 后续部队在黑暗里找不到突破口, 所以 和突击连失去了联系。
(3)老师 不但 关心我们的学习, 而且 关心我们的身体。
【解答】(1)两个分句间是转折关系,可以用“虽然……但是……”相连。
(2)两个分句间是因果关系,可以用“因为……所以……”相连。
(3)两个分句间是递进关系,可以用“不但……而且……”相连。
故答案为:
(1)虽然……但是……;
(2)因为……所以……;
(3)不但……而且……。
4.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在句子后的横线上。
(1)我心头微微一震,是什么时候听到过这句话来着?噢,对了,那是很久以前了。 设问
(2)天安门广场周围闪烁着千万盏灯,犹如千万颗星星。 比喻
(3)这些战士不就是最可爱的人吗? 反问
【解答】(1)有问有答,是设问;
(2)把“千万盏灯”比作“千万颗星星”,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3)无疑而问,表达肯定的意思,运用了反问的修辞。
故答案为:
(1)设问;
(2)比喻;
(3)反问。
5.理解句子。
事情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了。在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下,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
(1)(《灯光》)课文中与画线句子相呼应的句子是:
噢,对了,那是很久以前了。于是,我沉入了深深的回忆。
(2)这两句话寄托了作者的哀思与愿望:无论过去多长时间,生活在幸福中的人们都不能忘记 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可爱可敬的战士。
【解答】这句话选自课文《灯光》。
(1)结合句子“在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下,我又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来。”这句话的意思看到璀璨的灯光想起那位可敬的羡慕城市的孩子能在电灯下学习的战友来。课文中与这句话相呼应的句子是“噢,对了,那是很久以前了。于是,我沉入了深深的回忆。”也是表达了对战友的怀念之情。
(2)这两句话表达了作者看到今天的幸福生活,回想过去为了新生活浴血奋战的战友来,表达了作者的哀思与愿望:无论过去多长时间,生活在幸福中的人们都不能忘记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可爱可敬的战士。
故答案为:
(1)噢,对了,那是很久以前了。于是,我沉入了深深的回忆。
(2)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可爱可敬的战士。
6.阅读
《多读书的好处》
著名的高尔基先生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还能带给你许多重要的好处。
多读书,可以让你觉得许多的写作灵感。可以让你在写作文的方法上用的更好。在写作的时候,我们往往可以运用一些书中的好词好句和生活哲理。让别人觉得你更富有文采、美感。
多读书,可以让你全身都有礼节。俗话说:“第一印象最重要。”从你留给别人的第一印象中,就可以让别人看出你是什么样的人。所以多读书可以让人觉得你知书达理,颇有风度。
多读书,可以让你多增加一些课外知识。培根先生说过:“知识就是力量。”
不错,多读书,增长了课外知识,可以让你感到浑身充满了一股力量。这种力量可以激励着你不断地前进,不断地成长。从书中,你往往可以发现自己身似的不足之处,使你不断地改正错误,摆正自己前进的方向。所以,书也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多读书,可以让你变聪明,变得有智慧去战胜对手。书让你变得更聪明,你就可以勇敢地棉队困难,让你用自己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你又向你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迈出了一步。
多读书,也能使你的心情变得快乐。读书也是一种休闲,一种娱乐的方式。读书可以调节身体的血液流动,使你身心健康。所以在书的海洋里遨游也是一种无限快乐的事情。用读书来为自己放松心情也是一种十分明智的方式。
读书能陶冶人的情操,给人知识和智慧。所以,我们应该多读书,为我们以后的人生道路打下好的、扎实的基础!
(1)写出多读书会给你带来的好处。
(2)在文中找出名人名言。
(3)全文有 八 个自然段。
(4)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良师益友: 使人得到教益和帮助的好老师,好朋友。
遨游: 漫游、畅游。
【解答】(1)考查了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短文内容理解。熟读短文可知,这篇短文写了多读书的好处,多读书可以获得更多的灵感,可以提高写作水平,还可以拓展知识面,使人有礼节,变得聪明、快乐。
(2)考查了对名人名言的理解。名人名言,指为人类发展做出贡献的,富有知识的名人所说的能够让人懂得道理的一句较为出名的话。广泛上来说就是有意义,向人们揭示一定的道理的话。熟读短文可知,文中的名人名言:高尔基: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培根:知识就是力量。
(3)考查了对段落的理解。自然段指文艺作品中作者根据作品内容和主线进度安排的独立的一段文字。自然段可以表达一个较为清晰的场景、概念、动作等。是构成作品除词语和句子之外的最小语言单位。熟读短文可知,全文有 八个自然段。
(4)考查了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要结合短文内容,联系上下文理解。良师益友:使人得到教益和帮助的好老师,好朋友。遨游:漫游、畅游。
故答案为:
(1)多读书可以获得更多的灵感,可以提高写作水平,还可以拓展知识面,使人有礼节,变得聪明、快乐。
(2)高尔基: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培根:知识就是力量。
(3)八
(4)良师益友:使人得到教益和帮助的好老师,好朋友。
遨游:漫游、畅游。
7.拓展阅读
美啊,滩涂的竹林
早就听说在黄海之滨的滩涂有个射阳林场,种植了千亩竹林,像嵌在黄海滩涂的绿色翡翠。今天我终于有机会见到这美丽的滩涂竹林了,
汽车朝海边开了一个多小时,便见远远的地平线上出现了一抹浓浓的绿色。近了,近了,绿色越来越多,啊!那就是竹林!它绿的多么(鲜明 鲜艳),多么(悦目 醒目),多么令人喜爱!竹林绵延几十里,到处是一片片、一簇簇绿油油的竹子,(汇 组)成了一片绿色的海洋。一阵风吹来,竹子此起彼伏如绿色的波涛汹涌,竹林发出阵阵(呼啸 长啸),让人觉得像置身绿色的海洋之中。
这里的竹林不仅林盛竹茂,而且品种繁多。听一位林场的叔叔介绍说,那娟秀挺立的叫钢竹;丛丛兀立的是细竹;伸枝挺拔的是佛竹;节节鼓圆的是大肚竹;叶子如芦苇叶般大的是胖竹;左扭右曲的是扁担竹。它们有的比三层楼还高,有得十分矮小,仅一尺有余。有的叶片秀如青玉,欣长瘦削;有的叶片宽大肥硕,翠绿欲滴;有的叶片黄如豆芽,窄小似丝。真可谓“圆扁空实样样有,黑黄紫绿般般异”,实在令我流连忘返,大饱眼福。
在竹林里信步走着,看着修竹的身影,听着鸟语阵阵,我突然想起了大熊猫。前段时间号召拯救国宝大熊猫,不就是因为竹子大量死亡,熊猫没有吃食吗?如今黄海滩涂这个素来不长竹子的地方,也竹林如海,竹叶如云,恐怕单我们射阳的竹子就够熊猫吃上十年八年!
徘徊于竹林,我不禁想起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著名诗句。苏北黄海之滨土地贫瘠,但竹子不嫌土碱,不厌地薄,在这里安家落户了。竹子要求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这美德不也是我们所需要的吗?
(1)用“/”划去文中括号内不恰当的词语。
(2)短文写了滩涂竹林的三个特点:
① 竹林茂盛
② 品种繁多
③ 生长在土壤贫瘠的海滨
(3)作者看到竹林,想到了什么?
(4)竹子最可贵的美德是什么?
【解答】(1)本题考查词语辨析。根据语境结合词语含义做出判断,“鲜明”指色彩明亮,“鲜艳”指色彩鲜明美丽,选“鲜艳”更贴切;“悦目”愉悦好看,“醒目”鲜明突出,引人注目,这里用“醒目”比较恰当;“汇成”汇集成为,“组成”组合成,由“一片片、一簇簇绿油油的竹子”“海洋”令人想到溪流汇集成海洋的情景,所以选“汇成”比较恰当“呼啸”发出高而长的声音,“长啸”大声呼叫,这里选“呼啸”比较恰当。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根据原文语句“这里的竹林不仅林盛竹茂,而且品种繁多。”“苏北黄海之滨土地贫瘠,但竹子不嫌土碱,不厌地薄,在这里安家落户了”由此可见,作者从竹林的茂盛,品种繁多,生长在土地贫瘠的海滨三个方面来写滩涂竹林的特点。
(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根据原文语句“在竹林里信步走着,看着修竹的身影,听着鸟语阵阵,我突然想起了大熊猫。”,作者想起了熊猫没吃的这件事。
(4)本题考查主旨理解。根据原文语句“竹子要求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这美德不也是我们所需要的吗?”可知,竹子要求人的很少,给予人的却很多。
故答案为:
(1)鲜明 悦目 组 长啸;
(2)竹林茂盛 品种繁多 生长在土壤贫瘠的海滨;
(3)作者想起了熊猫没吃的这件事;
(4)竹子要求人的很少,给予人的却很多。
8.照样子,把句子换个说法,句子意思不能变。
例: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怎么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呢?
这么冷的天,那个拉车的不能光着脚拉着车在路上跑。
(1)这么大的风浪,那个渔民怎么能驾着小船出海去呢?
(2)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们感到亲切、舒服呢?
(3)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解答】根据例子可知,本题考查的是将反问句改为陈述句.改写方法为:
1、将反问句中的肯定词改为否定词,或将否定词改为肯定词.
2、将反问句中的反问语气词(怎、怎么、难道等)去掉.
3、将句末的疑问助词(呢、吗等)去掉,问号改为句号.
故答案为:
(1)这么大的风浪,那个渔民不能驾着小船出海去.
(2)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不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
(3)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不能不是真理.
9.不改变句意,把句子中画线的部分换成成语填入括号里。
(1)后来才知道,在这如同千钧重量系在一根头发上,极其危险的时刻,是郝副营长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路。
千钧一发
(2)一个孩子正在灯下集中全部注意力地读书。
聚精会神
(3)阵地上响起了震动了天地的巨大响亮的声音的炸药包爆炸声。
震天动地
【解答】1.千钧一发2.聚精会神3.震天动地
10.请以“一次难忘的活动”为内容写一篇作文,要抓住活动的场面来具体描写,题目自拟,表达清楚,语句流畅。
【解答】范文:
难忘的一次活动
岁月像湍湍激流,不断冲刷我的记忆,多彩的校园生活中许多事情已经模糊,但在我心灵深处,有一件事,一直令我难忘。
记得那是去年的秋天,老师为了让我们锻炼身体,陶冶情操,培养我们的观察力,组织了一场拔河比赛。老师把我们分为两个队,一个是猛虎队,另一个是雄鹰队。我被分到了雄鹰队。两队实力相当,互不相让,同学们一个个英姿飒爽、昂首挺胸,一场针锋相对的比赛即将展开了。随着老师的哨声,比赛开始了。双方队员握紧绳子,他们一个个脚蹬着地,身体向后倾,拼命向自己的方向拽绳子。绳中间的红绸带一会儿移向猛虎队,一会儿又移向雄鹰队,互不相让。双方啦啦队的队员们,也齐声呐喊,不停地为自己队擂鼓助威。我的手都拽红了,可绳子还是不动一下,双方进入僵持状态。此时,我方的队员们一个个都红了眼,有的人脸憋得通红,有的人龇着牙、咧着嘴在叫劲,还有的人双手紧握绳子铆足了劲向自己方向拉。最后,我们队使出了全力,随着啦啦队的喊声,红绸一下子移向了我方,我们雄鹰队胜了。后来两局我们队乘胜前进,连续获胜,最终我们取得了胜利。
这次拔河比赛,使我明白了团结力量大的道理,更激励我在走向未来的道路上,要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我永远也不会忘记这次拔河比赛。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