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优篇)2022-2023学年上学期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同步分层作业7 开国大典
一.试题(共10小题)
1.“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这句话中,两次用到“一齐”这个词,这样表达的好处是( )
A.突出了群众动作的统一。
B.突出了群众对五星红旗的敬仰之情。
2.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句中的“直奔”能表达 ( )
A.人们强烈的感情。 B.人走的速度快。
C.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
3.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句中的“一齐”说明了 ( )
A.人们怀着深厚的情感 B.人们自觉性很高
C.会场的严肃性
4.写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1)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2)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
(3)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齐欢跃起来。
5.(《开国大典》)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描写了 、 、 的场面,表现了人民 、 的心情,展现了毛主席的领袖风采。
6.读到喜欢的段落,会思考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将下列句子正确排序。(只填序号)
( )受检阅的部队就由聂将军率领,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乐曲声中,由东往西,缓缓进场。
( )接着是炮兵一个师,野炮、榴弹炮等各式各样的炮,都排成一字形的横列前进。
( )开头是海军两个排,雪白的嵋子,跟海洋一个颜色的蓝制服。接着是步兵一个师,以连为单位,列成方阵,齐步行进。
( )接着是一个战车师,各种装甲车和坦克车两辆或三辆一排,整整齐齐地前进;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
( )以上这些部队,全都以相等的距离和相同的速度经过主席台前。当战车部队经过的时候,人民空军的飞机也一队队排成人字形,飞过天空。毛主席首先向空中招手。
( )接着是一个骑兵师,“红马连”一色红马,“白马连”一色白马,六马并行,马腿的动作完全一致。
我发现,写阅兵式的场面时,运用了 的方法。(只填序号)
①动静结合 ②点面结合 ③环境描写
7.课内阅读,精彩片段赏析。
会场在天安门广场。广场呈丁字形。丁字形一横的北面是一道河,河上并排架着五座白石桥;再北面是城墙,城墙中央高高耸起天安门的城楼。丁字形的一竖向南直伸到中华门。在一横一竖的交点的南面,场中挺立着一根电动旗杆。
主席台设在天安门城楼上。城楼檐下,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靠着城楼左右两边的石栏,八面红旗迎风招展。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人们有的擎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进入会场后,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1)第1自然段中加点的“挺立”能否换成“立着”?为什么?
在一横一竖的交点的南面,场中挺立着一根电动旗杆。
(2)读画“ ”的句子,下列对“直奔”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A.“直奔”可以换成“走向”,都说明大家很急。
B.“直奔”比“走向”更能反映人们参加开国大典的激动、兴奋的心情。
C.“直奔”比“走向”更能表现人们怕迟到的焦急心情。
(3)用“ ”画出第3自然段的中心句。
(4)会场在 。广场呈 。主席台设在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 来的群众队伍。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 ,红旗飘动,像 。
(5)从会场的布置和群众队伍的场面,我们感受到了这个典礼的 ,也感受到了参加典礼的人们 的心情。
8.课外阅读,提升能力。
铭记历史 珍爱和平
——董希文《开国大典》赏析
高卫燕
1949年10月1日下午3点,毛泽东主席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代表亿万中国人民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顿时,聚集在天安门广场的三十万军民爆发出排山倒海的掌声。这声音穿过千山万水,传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全中国人民一齐欢腾起来。为纪念这一伟大的历史时刻,1951年初,中国革命博物馆委托中央美术学院完成一批表现新中国的油画,其中巨幅油画《开国大典》的创作交给了37岁的青年画家董希文。他曾目睹开国大典盛况,还曾受命为毛泽东、朱德画像。
画领导人物,一般都是四平八稳的正面像,但是董希文选择从天安门城楼向南的角度,使得天安门广场和大片碧蓝的天空展现在观众面前。画面上,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中央,身着中山装,英姿挺拔,庄严地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站在毛主席背后的是各界代表。值得一提的是,原本身材高大的毛主席,由于站立的位置居中靠前,在画面上显得不够高大,董希文与艾中信等人讨论后,决定把毛主席的形象加高一寸。此外,董希文大胆地将原本应该在毛主席右前侧的一个大红柱子去掉了,这样,广场显得格外阔大,为整个画面增添了不小的气势。
《开国大典》不仅定格了一个伟大的时刻,更记录了一段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终于当家做主的历史岁月。今天,当我们踱步于这幅名画前,在欣赏其艺术价值的同时,更多的是在时刻提醒着后人,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1)“排山倒海”的意思是 ,它的近义词是 ,反义词是 。
(2)创作《开国大典》这幅油画是为了 。
(3)油画《开国大典》有什么意义?在文中找出答案,用“ ”画出来。
(4)油画《开国大典》和一般的领导人物画像有什么不同?
9.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广场上人很多。(改写句子,句意不变)
比喻句:
夸张句:
(2)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
缩句:
(3)参加开国大典的有工人、农民、老师、学生、女人等各种各样的人。
修改病句:
10.★妙笔生花:
每当听到国歌奏响,或在电视上看到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上空冉冉升起的画面,你会想到些什么?请试着写一写。(题目自拟)
(培优篇)2022-2023学年上学期小学语文人教部编版六年级同步分层作业7 开国大典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试题(共10小题)
1.“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这句话中,两次用到“一齐”这个词,这样表达的好处是( )
A.突出了群众动作的统一。
B.突出了群众对五星红旗的敬仰之情。
【解答】“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这句话中,两次用到“一齐”这个词,这样表达的好处是突出了群众对五星红旗的敬仰之情。
故选:B。
2.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句中的“直奔”能表达 ( )
A.人们强烈的感情。 B.人走的速度快。
C.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
【解答】这个句子出自课文《开国大典》,“直奔”的意思是快速向目的地去,在文中指快速径直跑去,表现了群众迫不及待,急切和喜悦的心情。
故选:A。
3.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句中的“一齐”说明了 ( )
A.人们怀着深厚的情感 B.人们自觉性很高
C.会场的严肃性
【解答】这个句子出自课文《开国大典》,“一齐”是一致的意思,表现出此时万众一心,期待着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一刻来临。表达了人民对新中国的拥护和对领袖的无限崇敬之情。
故选:A。
4.写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1)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比喻
(2)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 夸张
(3)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齐欢跃起来。 反复
【解答】(1)这是比喻句,把“人群”比喻成“海洋”,把“红旗翻滚”比喻成“波浪”。
(2)这是夸张的手法,把“掌声”夸张为“排山倒海”,写出了掌声的气势。
(3)这是反复的手法,反复强调“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增强了语气,表达了强烈的情感。
故答案为:
(1)比喻;
(2)夸张;
(3)反复。
5.(《开国大典》)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描写了 典礼中 、 阅兵式 、 群众游行 的场面,表现了人民 激动 、 自豪 的心情,展现了毛主席的领袖风采。
【解答】根据《开国大典》课文内容填空。
故答案为:
典礼 阅兵式 群众游行 激动 自豪
6.读到喜欢的段落,会思考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将下列句子正确排序。(只填序号)
( ① )受检阅的部队就由聂将军率领,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乐曲声中,由东往西,缓缓进场。
( ③ )接着是炮兵一个师,野炮、榴弹炮等各式各样的炮,都排成一字形的横列前进。
( ② )开头是海军两个排,雪白的嵋子,跟海洋一个颜色的蓝制服。接着是步兵一个师,以连为单位,列成方阵,齐步行进。
( ④ )接着是一个战车师,各种装甲车和坦克车两辆或三辆一排,整整齐齐地前进;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
( ⑥ )以上这些部队,全都以相等的距离和相同的速度经过主席台前。当战车部队经过的时候,人民空军的飞机也一队队排成人字形,飞过天空。毛主席首先向空中招手。
( ⑤ )接着是一个骑兵师,“红马连”一色红马,“白马连”一色白马,六马并行,马腿的动作完全一致。
我发现,写阅兵式的场面时,运用了 ② 的方法。(只填序号)
①动静结合 ②点面结合 ③环境描写
【解答】阅读句子可知第①句引出话题,放在第一句。从“开头是海军两个排”可知这应该放在第二句。从②④⑥句的“接着”可知,他们应放在第三四五句。按照《开国大典》的原文可知,阅兵的顺序是海军﹣﹣步兵﹣﹣炮兵﹣﹣战车师﹣﹣骑兵师。“以上这些部队”是总结,放在最后。写阅兵式的场面时,既写了整个阅兵的场面,也写了个别战士的具体表现,所以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法。
故答案为:
①
③
②
④
⑥
⑤
②
7.课内阅读,精彩片段赏析。
会场在天安门广场。广场呈丁字形。丁字形一横的北面是一道河,河上并排架着五座白石桥;再北面是城墙,城墙中央高高耸起天安门的城楼。丁字形的一竖向南直伸到中华门。在一横一竖的交点的南面,场中挺立着一根电动旗杆。
主席台设在天安门城楼上。城楼檐下,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靠着城楼左右两边的石栏,八面红旗迎风招展。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早上六点钟起,就有群众的队伍入场了。人们有的擎着红旗,有的提着红灯。进入会场后,按照预定的地点排列。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郊区的农民是五更天摸着黑起床,步行四五十里路赶来的。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1)第1自然段中加点的“挺立”能否换成“立着”?为什么?
在一横一竖的交点的南面,场中挺立着一根电动旗杆。
不能。“挺立”不仅表示电动旗杆立在天安门广场,也代表了站起来的中国人民屹立在世界东方,如果换成“立着”就不能表达这样的意思了。
(2)读画“ ”的句子,下列对“直奔”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B 。
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A.“直奔”可以换成“走向”,都说明大家很急。
B.“直奔”比“走向”更能反映人们参加开国大典的激动、兴奋的心情。
C.“直奔”比“走向”更能表现人们怕迟到的焦急心情。
(3)用“ ”画出第3自然段的中心句。
(4)会场在 天安门广场 。广场呈 丁字形 。主席台设在 天安门城楼上 。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 四面八方 来的群众队伍。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 人的海洋 ,红旗飘动,像 海上的波浪 。
(5)从会场的布置和群众队伍的场面,我们感受到了这个典礼的 盛大和隆重 ,也感受到了参加典礼的人们 激动、自豪 的心情。
【解答】(1)考查了对句子中词语的理解。“在一横一竖的交点的南面,场中挺立着一根电动旗杆。”这句话中的“挺立”不能换成“立着”。“挺立”不仅表示电动旗杆立在天安门广场,也代表了站起来的中国人民屹立在世界东方,如果换成“立着”就不能表达这样的意思了。
(2)考查了对句子中词语的理解。“直奔”有急走,跑的意思。这个词反映人们参加开国大典的激动、兴奋的心情。故选B。
(3)考查了找中心句。第3自然段主要描写的是四面八方的群众向广场汇集来参加开国大典。故本段的中心句是第一句“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
(4)考查了对文段内容的理解。结合课文内容可知:会场在天安门广场。广场呈丁字形。主席台设在天安门城楼上。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飘动,像海上的波浪。
(5)考查了对文段内容的理解。选文主要从会场布置和群众队伍的场面体现了开国大典的盛况,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个典礼的盛大和隆重,也感受到了参加典礼的人们激动、自豪的心情。
故答案为:
(1)不能。“挺立”不仅表示电动旗杆立在天安门广场,也代表了站起来的中国人民屹立在世界东方,如果换成“立着”就不能表达这样的意思了。
(2)B;
(3)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
(4)天安门广场 丁字形 天安门城楼上 四面八方 人的海洋 海上的波浪;
(5)盛大和隆重 激动、自豪。
8.课外阅读,提升能力。
铭记历史 珍爱和平
——董希文《开国大典》赏析
高卫燕
1949年10月1日下午3点,毛泽东主席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代表亿万中国人民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顿时,聚集在天安门广场的三十万军民爆发出排山倒海的掌声。这声音穿过千山万水,传遍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全中国人民一齐欢腾起来。为纪念这一伟大的历史时刻,1951年初,中国革命博物馆委托中央美术学院完成一批表现新中国的油画,其中巨幅油画《开国大典》的创作交给了37岁的青年画家董希文。他曾目睹开国大典盛况,还曾受命为毛泽东、朱德画像。
画领导人物,一般都是四平八稳的正面像,但是董希文选择从天安门城楼向南的角度,使得天安门广场和大片碧蓝的天空展现在观众面前。画面上,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中央,身着中山装,英姿挺拔,庄严地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公告》。站在毛主席背后的是各界代表。值得一提的是,原本身材高大的毛主席,由于站立的位置居中靠前,在画面上显得不够高大,董希文与艾中信等人讨论后,决定把毛主席的形象加高一寸。此外,董希文大胆地将原本应该在毛主席右前侧的一个大红柱子去掉了,这样,广场显得格外阔大,为整个画面增添了不小的气势。
《开国大典》不仅定格了一个伟大的时刻,更记录了一段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终于当家做主的历史岁月。今天,当我们踱步于这幅名画前,在欣赏其艺术价值的同时,更多的是在时刻提醒着后人,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1)“排山倒海”的意思是 形容力量强盛,声势浩大 ,它的近义词是 天翻地覆 ,反义词是 风平浪静 。
(2)创作《开国大典》这幅油画是为了 纪念新中国成立这一伟大时刻 。
(3)油画《开国大典》有什么意义?在文中找出答案,用“ ”画出来。
(4)油画《开国大典》和一般的领导人物画像有什么不同? 一般领导人物画像都是四平八稳的正面像,但《开国大典》是从天安门城楼向南的角度,是侧面画像。
【解答】(1)考查了对词语的理解及对近义词、反义词的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排山倒海”的意思是形容力量强盛,声势浩大。,它的近义词是“天翻地覆”,反义词是“风平浪静”。
(2)考查了对选文内容的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从“为纪念这一伟大的历史时刻,1951年初,中国革命博物馆委托中央美术学院完成一批表现新中国的油画,其中巨幅油画《开国大典》的创作交给了37岁的青年画家董希文”可知,创作《开国大典》这幅油画是为了纪念新中国成立这一伟大时刻。
(3)考查了对选文内容的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从“不仅定格了一个伟大的时刻,更记录了一段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终于当家做主的历史岁月。今天,当我们踱步于这幅名画前,在欣赏其艺术价值的同时,更多的是在时刻提醒着后人,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可知,油画《开国大典》的意义。
(4)考查了对选文内容的理解。联系上下文理解,从“画领导人物,一般都是四平八稳的正面像,但是董希文选择从天安门城楼向南的角度,使得天安门广场和大片碧蓝的天空展现在观众面前……”可知,油画《开国大典》和一般的领导人物画像的不同:一般领导人物画像都是四平八稳的正面像,但《开国大典》是从天安门城楼向南的角度,是侧面画像。
故答案为:
(1)形容力量强盛,声势浩大 天翻地覆 风平浪静;
(2)纪念新中国成立这一伟大时刻
(3)不仅定格了一个伟大的时刻,更记录了一段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终于当家做主的历史岁月。今天,当我们踱步于这幅名画前,在欣赏其艺术价值的同时,更多的是在时刻提醒着后人,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4)一般领导人物画像都是四平八稳的正面像,但《开国大典》是从天安门城楼向南的角度,是侧面画像。
9.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广场上人很多。(改写句子,句意不变)
比喻句: 广场上的人群像一条条长龙。
夸张句: 广场上人山人海。
(2)丁字形的广场汇集了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队伍。
缩句: 广场汇集了队伍。
(3)参加开国大典的有工人、农民、老师、学生、女人等各种各样的人。
修改病句: 参加开国大典的有工人、农民、老师、学生等人。
【解答】(1)改为比喻句,把“人”比作“长龙”。
改为夸张句,把“人多”形容为“人山人海”。
(2)缩写句子,去掉修饰语“丁字形的”从四面八方来的群众“。
(3)修改病句,“女人”与前面分类不同,应去掉,“各种各样的”用词不当,应去掉。
故答案为:
(1)广场上的人群像一条条长龙。广场上人山人海。
(2)广场汇集了队伍。
(3)参加开国大典的有工人、农民、老师、学生等人。
10.★妙笔生花:
每当听到国歌奏响,或在电视上看到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上空冉冉升起的画面,你会想到些什么?请试着写一写。(题目自拟)
【解答】【范文】
看升旗
今天我来到天安门广场看升旗仪式,随着国歌地响起,全体肃立起来,向国旗行着注目礼,当我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随着雄壮的国歌声,冉冉升起时,感到激动万分。
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1949年10月1日,伟大的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亲手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的动人情景,我的耳边仿佛响起了“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这气壮山河的声音。啊,五星红旗,你是新中国的象征,你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望着鲜艳的五星红旗,我仿佛看到了井冈山的星星之火,遵义城头的灿烂霞光,长征路上的绵延烽火,延安窑洞的闪闪灯光……是啊,祖国战胜了多少苦难,才得到今天的解放,我们怎能不珍惜今天的幸福时光?望着鲜艳的五星红旗,我仿佛看到了革命前辈前赴后继,英勇奋战,为拯救苦难的祖国抛头颅、洒热血,拼杀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上。是啊,正因为中国革命有这些英雄的先辈,祖国才走上繁荣富强的大道。我们今天,怎能辜负老前辈对我们的殷切期望?
望着鲜艳的五星红旗,我暗暗下决心:为了祖国的未来,为了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我一定努力学习,让五星红旗世世代代在祖国的蓝天上飘扬。国旗在冉冉上升,去拥抱蓝天,在它到达旗杆顶点的一瞬间,东方射出了万道金光,一轮红霞冲破了清晨的薄雾,跃出了地平线。在嘹亮的国歌声中,升旗仪式结束了。那响彻天空的歌声久久地索绕在我耳边。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