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2张PPT)
三国两晋
南北朝时期
隋唐大一统
五代
十国
北宋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辽宋夏金元阶段特征
政治:从多民族政权并立逐步走向统一,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发展完善;
经济:封建经济持续发展;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文化:成就突出,继续领先世界
民族关系: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课标要求
1.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方面的措施及新变化;
2.通过了解两宋的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军事方面采取的措施以及带来的结果和影响
重难点: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和王安石变法
《宋史·太祖本纪》:
“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
黄袍加身:五代后周时,禁军首领赵匡胤在陈桥驿发动兵变,部下给他披上黄袍,推拥为皇帝。后来用“黄袍加身”指政变成功,夺得政权。
1.北宋的建立
960年,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
2.北宋的统一
北宋建立后,相继灭掉南方割据政权和北汉,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局面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1、北宋建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局面
2、鉴于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一)背景
(二)目的
强化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
(三)措施
1、收权,即将地方权力收归中央,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2、分权,即分散机构权力,使其相互牵制,避免专权。
3、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
特点: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行政 (削实权) 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知州,节度使渐为虚衔
财政 (制钱谷) 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大部分上缴朝廷;
军事 (收精兵) 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更戍法)。
1.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2.分散机构权力
①中央:实行二府三司制
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盐铁、度支、户部)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 枢密院掌调兵权,三衙掌统兵权。
②地方:设“四监司”对各州进行监控,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
特点:分化事权,相互牵制,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
宋代掌管禁军的机构。有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司、侍卫亲军步军司,合称三衙
崇文: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地位
特点:重文轻武
3.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
抑武: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唐宋宰相情况对比表
时期 登科人数 宰相人数 进士出身的宰相人数
唐朝 6603 123 22
两宋 45640 135 111
士大夫政治
/文官政治
①加强对地方控制
A行政:派文官出任地方长官知州,节度使渐为虚衔;
B财政: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大部分上缴朝廷;
C军事: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
②分散机构权力
中央:实行二府三司制
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枢密院掌调兵权,三衙掌统兵权
地方:设“四监司”对各州进行监控,增设通判,制约知州
③崇文抑武
A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
B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地位
归纳: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特点
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
1、守内虚外:宋朝吸取唐朝外重内轻造成藩镇割据、政局动荡的教训,制定了守内虚外的国家战略,重点防范内部可能出现的隐患,而放松对外部存在的威胁的应对。这导致了宋朝边境的空虚,在与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几乎是屡战屡败。
2、强干弱枝:鉴于唐朝的藩镇割据,宋朝从军事、经济等方面大规模削弱地方实力,强化中央对地方财政、军政等方面的控制,虽然防止了割据势力的出现,但也造成了地方实力衰弱,不利于边疆地区的防卫。
3、分化事权:宋朝普遍分化军权、相权、地方权力,使其互相牵制有效地加强了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但是,分权过细,助长了保守疲沓的政治风气;官员过多过滥,造成财政危机。
4、崇文抑武:这是两宋的基本方针,一方面,文人的社会地位提高使宋朝的文化空前繁荣;另一方面,军事人才受到打压,不利于宋朝对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
材料一:吾宋制治,有县令,有郡守,有转运使,以大系小,总合于上。虽其地在万里外,…拥兵百万,而天子一呼…,召而归之京师,则解印趋走,惟恐不及。
——苏洵《嘉佑集》
材料二: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
——《文献通考》
积极:防范内部动乱,巩固国家统一安定,加强中央集权;
材料三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祸,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材料四:凡开物务,尽立规绳。予小子缵绍丕基(zuan shao pi ji),恭禀遗训。…更赖将相公卿,左右前后。恭遵先旨,同守成规。 ——宋太宗
消极:“事为之防,曲为之制”,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行政效率,助长因循守旧的风气,造成了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统治危机。
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影响
对任何需要考虑的方面都事先制订了完善的制度,对于需要预防的隐患都有了妥善的准备和安排。
辽、北宋、西夏形势图(1111年)
(1)北宋与辽的对峙:
后唐,辽朝占领了燕云十六州
北宋统一后,两次发起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均告惨败。
辽军大举南下,逼迫北宋签订协议
(澶渊之盟,1005年 )。
(2)北宋与西夏的对峙:
北宋与西夏发生战争,屡战屡败,双方最终达成和议(庆历和议,1044年)。
【庆历和议】
内容:①西夏向北宋称臣,②北宋每年送给西夏“岁赐”。
影响:保持了宋夏的和平和边疆的稳定。
1.边防压力——积弱
【澶渊之盟】
内容:①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
②北宋每年给辽“岁币”。
影响:北宋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基本安定。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三冗两积
积弱,外不敌辽夏金虎狼之兵
宋
夏国主,请笑纳零花钱!
弟弟,
请笑纳零花钱!
宋
史料研读:虽每岁赠遗,较于用兵之费,不及百分之一
——《续资治通鉴长编》
思考点 : 北宋这种“以钱财换和平”的做法是否可取? 为什么?
不可取:议和对北宋来说是屈辱的;“岁币”“岁赐”加重北宋人民的经济负担,是统治者牺牲人民利益换取的和平局面。
可取:议和可免除战争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议和后的和平局面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族交融。
2.财政危机——积贫
思考:军事积弱,国家积贫,冗官、冗兵、冗费,怎么办?
冗官
冗兵
冗费
2.财政危机原因
(1)军队不断扩编,导致军费直线上升
(2)机构设置重叠,官僚子弟入仕过滥,官僚队伍膨胀。
(3)养兵和养兵成为朝廷的沉重负担,财政状况日益恶化。
改革势在必行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三冗两积
三、王安石变法
4.内容:
(1)富国方面: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
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
(2)强兵方面: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希望借以逐渐恢复
“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
(3)取士之法: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唯才用人。
1.背景
(1)北宋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
(2)宋仁宗时,范仲淹“庆历新政”,整顿官僚机构,触犯官僚集团利益,归于失败
(3)“三冗两积”,内忧外患
加强国家对农业、商业、军事等领域的控制
2.基本原则
3.目的:
富国强兵
目的 措施 内容 作用
富国 青苗法 青黄不接之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 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增加了财政收入(但也出现强制贷款现象)
募役法 纳钱代役 保证了农民生产时间,增加政府收入
农田水利法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保证灌溉,防洪赈灾,促进农业生产
均输法 采购物资 “徙贵就贱,用近易远” 节省费用,增加了
财政收入,减轻了人民负担
方田均税法 重新丈量土地,收取赋税 增加了政府收入
市易法 在东京设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有利于稳定物价,增加了财政收入
4.内容:
“徙贵就贱”:灾荒歉收物价高涨的地区折征钱币,用钱币到丰收的地区贱价购买上供物资。
“用近易远”:如果有多个地区同时丰收物贱,就到距离较近、交通便利的地区购买。
强兵 精简军队,缩减编制 节省军费开支,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宋军的战斗力和减少军费开支(但也增加了人民负担)
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
取士 改革科举制度,废除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进士科专考经义和时务策 有利于选拔和培养实用的人才;
有利于推动改革;
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批判“恩荫”制度,选 拔人才贯彻择优录取的原则
整顿太学,设三舍法, 上舍生成绩优秀者直接做官 学校成为为
变法造舆论、培
育人才的地方
材料一:熙宁六年(1072年)散发的青苗钱回收13,965,459(贯匹石两),利息钱为2,920,000(贯匹石两)…熙宁九年全国共收免役财赋10,414,553(贯匹石两)……熙宁五年(1071年)军队改革,军队总数较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 裁减了八十万人,相应的,军费也节省下13,000,000贯有余。
——《以富国为目的的王安石变法为何没能使北宋强大?》
材料二:元丰四年、五年 , 宋夏之间两次大战, 宋军中义勇、保甲约占一半, 这两场战争都以宋军败北 、死伤数十万人而告结束……
—吴巨洪《浅谈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及启示》
5.评价
积极: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
消极:强兵效果并不明显;一些措施在执行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统治集团内部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
四、南宋的偏安
1.靖康之变 :1127年,北宋被金朝攻灭,徽、钦二帝被俘北去,史称“靖康之变”。
2.南宋建立: 赵构在应天府称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3.岳飞抗金:
4.绍兴议和: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划界;南宋对金称臣;“岁贡”。
5.宋金对峙: 此后,又发生几次宋金战争,南宋地位稍有上升,不再向金称臣,而是“世为侄国”,继续维持南北对峙局面。
宋与辽、西夏、金地位之对比
澶渊之盟
庆历和议
绍兴和议
(北宋——辽)
“岁币”
(北宋——西夏)
(南宋——金)
“岁赐”
“岁贡”
钱物:
银10万两,绢20万匹
银7万两,绢15万匹
,茶叶3万斤
银25万两,绢25万匹
称呼:
“兄弟”
“君臣”
“臣君”→“侄叔”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收地方权力
(权、钱、兵)
崇文抑武
分散机构权力
(行政、军政、财政)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王安石变法
富国之法
(青苗、市易……)
强兵之法
(保甲、征兵制……)
南宋偏安
五代之弊
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