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1】2020—2021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第一单元同步检测题(A卷基础篇)
(本卷共五大题,26小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注意事项:
1.本试卷由试题卷(1—8页)和答题卷两部分(9—12页)组成,请务必在“答题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不能得分。
2.答题前,请先将学校、班级、姓名、学号等相关信息用黑色墨迹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卷上的指定位置。
一、 积累与运用(34分)(1-8小题为单选题,每小题3分,9小题6分,10小题4分)
1. 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眨眼(zhǎ) 黄晕(yùn) 碣石(jié) 山岛竦峙(shì)
B. 着落(zháo) 粗犷(kuǎng) 莅临(lì) 秋风萧瑟(sè)
C. 澄清(chéng) 卖弄(mài) 露馅(lù) 呼朋引伴(fū)
D. 伦敦(dūn) 棱镜(léng) 诱惑(huò) 披蓑戴笠(suō)
【答案】D
【解析】
【详解】A. “山岛竦峙”的“峙”应读为“zhì”;
B.“着落”的“着”应读为“zhuó”,“粗犷”的“犷”应读为“guǎng”;
C.“露馅”的“露”应读为“lòu”,“呼朋引伴”的“呼”应读为“hū”;
D. 注音完全正确;
故选D。
2. 下面各组词语中,字形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苍海 烘托 丰茂 花枝召展 B. 摇蓝 宛转 宽敞 水何淡淡
C. 碣石 稀疏 天崖 红波涌起 D. 枯藤 镶上 蓝天 津津有味
【答案】D
【解析】
【详解】A:“苍海”——“沧海”,“沧”是暗绿色,“苍”指的是深青色或深绿色,如苍翠;“花枝召展”——“花枝招展”;
B:“摇蓝”——“摇篮”,“篮”和一般和竹子有关,所以用竹字头;“水何淡淡”——“水何澹澹”;
C:“天崖”——“天涯”,“涯”的本义指水边,泛指边际,而“崖”与山有关,如山崖、悬崖;“红波涌起”——“洪波涌起”,“洪波”是“大波浪”和水有关;
故选D。
3. 下面各组中的句子与课文原文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
A.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胀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B.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C. 当田野上染上一层金黄,各种各样的果实摇着铃铛的时候,雨,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妇人,显得端庄而又沉静了。
D. 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答案】C
【解析】
【详解】考查识记能力。
A.“胀起来”应为“涨起来”;
B.“桃树”“杏树”“梨树”之间是词语的并列,应为顿号;
C.与原文一致;
D.“说”字后面应为冒号;
故选C。
4.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丰收时节,稻子成熟了,放眼望去,田野一片碧绿,农民伯伯正在田里辛勤地收割。
B. 语文老师王小丫是我们初一(2)班的班主任。她要求我们今后要将语文作业中出现的不正确的错别字单独抄录在一个“语文错题本”中。
C. 新学期到了,同学们迎着初升的太阳,满怀希望地来到新的学校。
D. 在学校举行的庆祝“五四”青年节的文娱表演会上,悦耳的歌声和优美的舞蹈在舞台上响起。
【答案】C
【解析】
【详解】A.不合事理。稻子成熟时田野是一片金黄色而不是一片碧绿,将“碧绿”改成“金黄”;
B.重复累赘。“不正确”与“错别字”重复,可删去“不正确的”或“错别”;
C.没有语病;
D.搭配不当。“悦耳的歌声”可以在舞台上响起,但“优美的舞蹈”不能响起,可删去句中的“和优美的舞蹈”或改为“悦耳的歌声在舞台上响起,优美的舞蹈在舞台上跳起”;
故选C。
5. 按照春夏秋冬的的顺序对下面的图片进行排序,其中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A. ②③①④ B. ②③④① C. ④③①② D. ④③②①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四季的雨”的特点的观察。从图①的落叶可知为秋天,从图③的雨势可知为夏雨,从图④中树叶上的雨滴和斜飘的雨线可知为春之细雨。①③④项确定后可知②为冬雨。故春夏秋冬的顺序排列为:④③①②,故选C。
6. 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B. 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
C. 雨,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妇人,显得端庄而又沉静了。
D. 而经过几场夏天的透雨的浇灌,大地就以自己的丰满而展示它全部的诱惑了。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手法。常见的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夸张、借代、对偶、设问、反问、引用、排比、对比、反复等,平时的学习中,要掌握各种修辞手法的特征并注意区分。此要注意拟人与比喻的区别是:拟人要有人的行为、思想、情态。
A、B、D项为拟人,将“小草”“雪后的小山”“ 大地”赋予了人的情态,属于拟人的修辞手法;
C项为比喻,没有拟人。“雨,似乎也像出嫁生了孩子的妇人”,将雨比作妇人,用喻词“似乎”连接,属于比喻中的明喻。
故选C。
7. 下面各项对本单元课文内容的分析、理解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在《春》一文的 “绘春”部分,作者依次描绘了春草图、春风图、春花图、春雨图、迎春图五幅图画,抒发了作者对春天、对生活的热爱。
B. 《济南的冬天》一文的开头通过生动形象的景物描写,自然而然地得出了冬天的济南“可真算得上是个宝地”这一结论。
C. 《雨的四季》一文运用富有诗意的语言,写出了四季之雨的不同特点,表达了作者对雨的赞美与喜爱之情。
D. 《观沧海》的最后两句的意思是“我能够到此,幸运极了,我用此歌表达我的志向”。这一句在全文的作用是:卒章显志,点明了写作此诗的目的。
【答案】C
【解析】
【详解】A.“春花图”的顺序应在“春风图”之前;
B.《济南的冬天》一文的开头是通过对比得出结论;
D.“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诗的附文,跟诗的正文内容没有直接联系;
故选C。
8. 结合课文语境对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卖弄:炫耀、夸耀或骄傲地显示,略带贬义。】
B.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酝酿:本意是造酒的发酵过程,这里指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C. 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贮蓄:储存、积蓄。】
D. 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空灵:美妙无穷而不可捉摸。】
【答案】A
【解析】
【详解】A.解释不正确。“卖弄”在句子中属于贬义褒用,生动地再现鸟儿在春风中尽情歌唱的欢乐情景。故选A。
9. 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就是这点幻想不能一时实现,他们也并不着急,因为有这样cí shàn( )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
②舒活舒活筋骨,dǒu sǒu dǒu sǒu( )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
③但在南国,雨仍然偶尔造访大地,但它变得更lìn sè( )了。
【答案】 ①. 慈善 ②. 抖擞抖擞 ③. 吝啬。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字形的正确书写。
①慈善:仁慈善良。注意“善”字上面是三道横;
②抖擞:振作;
③吝啬:小气,不大方。注意两个字的位置不要互换;
10. 课文内容识记填空。
①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把明月人格化,表达对友人不幸遭贬的深切同情与牵挂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次北固山下》写江面开阔、波平浪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盼望着,盼望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朱自清《春》)
【答案】 ①. 我寄愁心与明月 ②. 随君直到夜郎西 ③. 潮平两岸阔 ④. 风正一帆悬 ⑤. 东风来了 ⑥. 春天的脚步近了
【解析】
【详解】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注意“郎、近”的正确书写。
11. 综合性学习。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如今,科技发达,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昔日高高在上的手机成为了寻常百姓的平常之物。近年来,在学生中间出现了一种新的潮流,那就是上学带手机。在校园里也有一句比较时髦的话,它就是:有事Call我。一些家庭条件好的同学,常常拥有好几部手机。那么,作为中学生,该不该带手机上学呢
(1)上面的材料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其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认为作为中学生是否应该带手机上学?为什么?试从两个方面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问题:中学生带手机上学已经成为了普遍现象。原因:科技发达,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 ②. 示例一:不应该带手机上学;原因:①学生的自制能力较差,容易沉迷于游戏之中;②学生容易通过手机进行交友聊天,分散学习经历;③学生之间容易形成攀比心理等。示例二:可以带手机上学;原因:①带手机上学与影响学习之间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②带手机上学,可以方便学生与家长的及时交流;③学生可以通过手机很方便地查阅学习资料。
【解析】
【详解】(1)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能力。阅读材料,抓住关键语句理解,“近年来,在学生中间出现了一种新的潮流,那就是上学带手机”,“那么,作为中学生,该不该带手机上学呢”分析,该材料说明了中学生上学带手机已成为普遍现象。由“科技发达,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提炼概括其原因。
(2)考查对问题的个性化思考。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注意从两个方面简要说明。如,赞成中学生带手机。原因:手机作为最便利的交通工具,方便与家长的联系;手机网络方便学生查阅学习资料。中学生要有自控力和约束力,让手机服务于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不能因此而荒废学业。也可回答不赞成中学生带手机。原因:处于中学阶段的学生,自控能力较差,学生容易沉迷网络游戏,荒废学业;另外手机网络发达,处在成长期的中学生,如果自控力较差,会浏览不健康网站,上当受骗,甚至可能走上歧途等。
二、课文阅读与鉴赏。(18分)
比较阅读下面两则短文,然后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
春
朱自清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乙】
雨的四季
刘湛秋
春天,树叶开始闪出黄青,花苞轻轻地在风中摆动,似乎还带着一种冬天的昏黄。可是只要经过一场春雨的洗淋,那种颜色和神态是难以想象的。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像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半空中似乎总挂着透明的水雾的丝帘,牵动着阳光的彩棱镜。这时,整个大地是美丽的。小草似乎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呼吸变得畅快,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在诱惑着鼻子和嘴唇。真的,只有这一场雨,才完全驱走了冬天,才使世界改变了姿容。
12. 两段短文描写的都是春天的雨,其中,【甲】段短文中春雨的特点是 ________;【乙】段短文中春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
13. 与“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一句表达方式相同的一项是( )
A. 那种清冷是柔和的,没有北风那样咄咄逼人。
B. 花朵怒放着,树叶鼓看浆汁,数不清的杂草争先恐后地成长,暑气被一片绿的海绵吸收看。
C. 真的,只有这一场雨,才完全驱走了冬天,才使世界改变了姿容。
D. 啊,总是美丽而使人爱恋的雨啊!
14. 调动多种感觉器官描写景物是这两篇课文一个相同的特点,下面的选项中,与“呼吸变得畅快,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在诱惑着鼻子和嘴唇”一句描写角度相同的一项是( )
A.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B. 闭上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C.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D. 风里带着些心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15.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树叶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②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像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
16. 联系上下文,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作用。
①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②春天,树叶开始闪出黄青,花苞轻轻地在风中摆动,似乎还带着一种冬天的昏黄。
【答案】12. ①. 密、亮、细; ②. 润泽、清新。 13. B 14. D
15. ①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从视觉上写出了春雨滋润万物的特点。一个“逼”字,生动活泼,富有动感。②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树木在春雨的滋润下焕发出了勃勃的生机。
16. ①“慢慢”一词,既写出了人们走路的速度,也侧面表现了人们走路时的平和心态;句中的“静默”一词用得最妙,它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烘托出了春雨中安静和平的气氛。②“闪出”指突然出现,极富动态,写出了春回大地后树叶迅速生长的情态。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甲段“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写出了春雨的细柔、密集、亮眼;乙段“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像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写出了春雨的润泽,“小草似乎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呼吸变得畅快,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在诱惑着鼻子和嘴唇”写出了春雨使空气,使春天清新。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表达方式的判断。“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一句的表达方式是描写;
A.议论;
B.描写;
C.议论;
D.抒情;
故选B。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描写角度。“呼吸变得畅快,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在诱惑着鼻子和嘴唇”一句的描写角度是嗅觉;
A.视觉;
B.视觉上的想象;
C.触觉;
D.嗅觉;
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赏析。
①“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一个“逼”字,生动活泼,富有动感,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从视觉上写出了春雨滋润万物的特点。
②“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简直就像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树木在春雨的滋润下焕发出了勃勃的生机。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加点词语的作用。
①慢慢:缓慢的意思。既写出了人们走路的速度,也从侧面表现了人们走路时的平和心态;静默:安静,不作声。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烘托出了安静和平的气氛。
②闪出:突然出现。好像“黄青”在人们的猝不及防中出现,吓人一跳,极富动态,写出了树叶迅速生长的情态。
三、古诗词阅读与鉴赏(14分)
比较阅读下面两篇诗词,然后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乙】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7. 理解诗词文题及内容并填空。
【甲】诗题目中的“次”的含义是___________,文中的“乡书”指的是_________;【乙】词中的“天净沙”是___________,词中的“断肠人”指的是__________。(填人名)。
18. 甲乙两诗都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但他们的侧重点又有所不同,从情感方面看,【甲】诗透露出的是一种____________,【乙】词所表达的是一种__________________。
19. 《次北固山下》诗歌押的是______韵,韵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用楷体将【甲】诗的颔联正确、规范地书写在下面的田字格中。
21. 对上面面这两首诗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甲】《次北固山下》中的“客路在青山外”说明在行船之后,还要上岸再乘车前行,因此,诗句暗含有路途遥远、旅途劳累之意。
B. 【乙】词《天净沙 秋思》中的“小桥流水人家”创设了一种清新淡雅的境界,表现了游子对旅途艰辛的感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C. 【甲】诗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蕴含了“新事物必将代替旧事物”的深刻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
D. “古道西风瘦马”从侧面写出了游子孤寂愁苦的心情和长期漂泊之苦。在萧瑟、苍凉、孤寂的气氛中,诗人怎能不升起思乡之情啊!
22. 下面诗歌中的情感与“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完全不同的一项是( )
A. 青枫江上孤舟客,不听猿啼亦断肠。 B.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C.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D.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答案】17. ①. 停留 ②. 家书 ③. 词牌名 ④. 马致远(像马致远一样不能回家的游子)。
18. ①. 淡淡的乡愁 ②. 对家乡愁肠寸断(刻骨铭心)的思念
19. ①. an ②. 前、悬、年、边
20. 书写内容为“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21. B 22. A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中字词的意思,答题时要注意结合整个句子或者整首诗歌的意思来理解。“次北固山下”的意思是“停泊在北固山下”,“次”的意思是“停留”;“乡书何处达”的意思是“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书”在这里是名词,“书信”的意思;“天净沙 秋思”是一首元曲,“天净沙”是曲牌名;“断肠人”指的是诗人马致远或者是像马致远一样不能回家的游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感情的理解与掌握。理解诗歌中的感情,要结合诗中的景物描写和创作的背景来分析。《次北固山下》尾联的意思是:家书既已寄出,会被送往何处?希望北归大雁,送到洛阳之边。作者运用设问,在自问自答中用“雁足传书”的故事寄托思乡之情,使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愁;《天净沙 秋思》中“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作者直抒胸臆,写出了悲伤到极点的游子浪迹天涯时的孤苦悲伤之情。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的押韵。押韵,就是诗句的末尾一个字,需要是相同韵母的韵字。律诗是二四六八句押韵,绝句是二四句押韵,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首句均可以押韵或不押韵。押韵的字称为韵脚。《次北固山下》是一首五言律诗,二四六八句押韵,韵母“an”,韵脚为“前、悬、年、边”。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规范书写汉字。本题首先要分清颔联是哪两句诗,然后正确规范书写即可。律诗分成四联,分别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由此可知书写内容为“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注意“平、悬”的写法。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
B.【乙】词《天净沙 秋思》中的“小桥流水人家”创设了一种清新淡雅的境界,以乐景衬哀情,强化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和无家可归的愁苦。“表现了游子对旅途艰辛的感慨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理解错误。
故选B。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句蕴含的思想感情。“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将江景写得恢弘阔大,象征了诗人对人生旅途充满期待,心情乐观昂扬。
A.青枫江上孤舟客,不听猿啼亦断肠:由“孤舟”“断肠”可以看出表达的是诗人内心的凄凉之情;
B.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凸现了明月随潮涌生的情状,景象壮观,气势宏伟;
C.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写送别的场景,目送孤帆远去,只留一江春水。诗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
D.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暗含自己身世凄苦,却依然充满昂扬精神,表达了诗人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故选A。
四、拓展延伸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短文,然后完成后面的问题。
济南的秋天
老舍
①济南的秋天是诗境的。设若你的幻想中有个中古的老城,有睡着了的大城楼,有狭窄的古石路,有宽厚的石城墙,环城流着一道清溪,倒映着山影,岸上蹲着红袍绿裤的小妞儿。你的幻想中要是这么个境界,那便是个济南。设若你幻想不出——许多人是不会幻想的——请到济南来看看吧。
②请你在秋天来。那城,那河,那古路,那山影,是终年给你预备着的。可是,加上济南的秋色,济南由古朴的画境转入静美的诗境中了。这个诗意秋光秋色是济南独有的。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秋和冬是不好分开的,秋睡熟了一点便是冬,上帝不愿意把它忽然唤醒,所以作个整人情,连秋带冬全给了济南。
③诗的境界中必须有山有水。那末,请看济南吧。那颜色不同,方向不同,高矮不同的山,在秋色中便越发的不同了。以颜色说吧,山腰中的松树是青黑的,加上秋阳的斜射,那片青黑便多出些比灰色深,比黑色浅的颜色,把旁边的黄草盖成一层灰中透黄的阴影,山脚是镶着各色条子的,一层层的,有的黄,有的灰,有的绿,有的似乎是藕荷色儿。山顶上的色儿也随着太阳的转移而不同。山顶的颜色不同还不重要,山腰中的颜色不同才真叫人想作几句诗。山腰中的颜色是永远在那儿变动,特别是在秋天,那阳光能够忽然清凉一会儿,忽然又温暖一会儿,这个变动并不激烈,可是山上的颜色觉得出这个变化,而立刻随着变换。忽然黄色更真了一些,忽然又暗了一些,忽然像有层看不见的薄雾在那儿流动,忽然像有股细风替“自然”调合着彩色,轻轻的抹上一层各色俱全而全是淡美的色道儿。有这样的山,再配上那蓝的天,晴暖的阳光;蓝得像要由蓝变绿了,可又没完全绿了;晴暖得要发燥了,可是有点凉风,正象诗一样的温柔;这便是济南的秋。况且因为颜色的不同,那山的高低也更显然了。高的更高了些,低的更低了些,山的棱角曲线在晴空中更真了,更分明了,更瘦硬了。看山顶上那个塔!
④再看水。以量说,以质说,以形式说,哪儿的水能比济南?有泉——到处是泉——有河,有湖,这是由形式上分。不管是泉是河是湖,全是那么清,全是那么甜,哎呀,济南是“自然”的Sweet heart 吧?大明湖夏日的茶花,城河的绿柳,自然是美好的了。可是看水,是要看秋水的。济南有秋山,又有秋水,这个秋才算个秋,因为秋神是在济南住家的。先不用说别的,只说水中的绿藻吧。那份儿绿色,除了上帝心中的绿色,恐怕没有别的东西能比拟的。这种鲜绿色借着水的清澄显露出来,好像美人借着镜子鉴赏自己的美。是的,这些绿藻是自己享受那水的甜美呢,不是为谁看的。它们知道它们那点绿的心事,它们终年在那儿吻着水皮,做着绿色的香梦。淘气的鸭子,用黄金的脚掌碰它们一两下。浣女的影儿,吻它们的绿叶一两下。只有这个,是它们的香甜的烦恼。羡慕死诗人呀!
⑤在秋天,水和蓝天一样的清凉。天上微微有些白云,水上微微有些波皱。天水之间,全是清明,温暖的空气,带着一点桂花的香味。山影儿也更真了。秋山秋水虚幻的吻着。山儿不动,水儿微响。那中古的老城,带着这片秋色秋声,是济南,是诗。
⑥要知济南的冬日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选自1931年3月《齐大月刊》第一卷第五期
23. 这篇文章的体裁是_________,文章的线索是_________________。
24. 内容理解填空。
(1)所选短文第①自然段写的是____________;该对象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④自然段中水的“质”具有_____________的特点;段中“济南有秋山,又有秋水,这个秋才算个秋”中加点的“秋”其含义是_______________。
25. 用“‖”给下面的文段划分层次。
在秋天,水和蓝天一样的清凉。天上微微有些白云,水上微微有些波皱。天水之间,全是清明,温暖的空气,带着一点桂花的香味。山影儿也更真了。秋山秋水虚幻的吻着。山儿不动,水儿微响。那中古的老城,带着这片秋色秋声,是济南,是诗。
26. 文句赏析
(1)如何理解第②自然段画线句子中上帝对济南的恩赐?
(2)第③自然段中写山腰的变化,作者一连用了六个“忽然”,其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3)文中最后一句“要知济南的冬日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23. ①. 散文 ②. 济南的秋天是诗境的。
24. ①. 幻想中的济南; ②. 古朴、安静、秀美。 ③. 清、甜、绿; ④. 名副其实的秋天(或“完美、真实的秋天”)。
25. 在秋天,……带着一点桂花的香味。‖山影儿也更真了……水儿微响。‖那中古的老城,带着这片秋色秋声,是济南,是诗。
26. (1)画线句子用上帝对济南的特殊厚爱来侧面突出济南秋天的美丽。(2)作者在描写山腰颜色的变化时,一连用了六个“忽然”,其作用是以此来突出山腰颜色的变化莫测(或“变化之快”)。(3)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关注或《济南的冬天》。
【解析】
【23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体裁和线索的把握。这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第①②段总写“济南的秋天是诗境的”;第③④段围绕“诗的境界中必须有山有水”展开描写,第③段主要描写了济南的山上景色,第④段主要描写济南的水景;文章最后一段总结全文。由此可知,文章的线索是“济南的秋天是诗境的”。
【24题详解】
(1)本题考查文段内容的理解与概括。第①自然段写的是幻想中的济南,解答时首先找出作者幻想的内容,然后根据其中的景物或相关描写的词语来分点概括。“有个中古的老城”“大红楼”“古石路”“石城墙”,可见这幻想之城的古朴;“睡着了的”“狭窄的”又可见城的安静;“环城流着一道清溪,倒映着山影”,再配上前面提到的城内的几个代表性景物,可见其秀美。
(2)此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从“不管是泉是河是湖,全是那么清,全是那么甜”可以提炼出“清”“甜”;从“那份儿绿色,除了上帝心中的绿色,恐怕没有别的东西能比拟的”可以提炼出“绿”。“秋”在这里指真正意义上的秋天,即“名副其实的秋天”。
【25题详解】
此题考查段落层次的划分,需要结合文章来分析。第一层写的是天水之景以及空气中的味道;第二层写的是山水之景以及水的声音;第三层是对文段的总结。所以,应该在“香味”和“水儿微响”后划分层次。
【26题详解】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语句含义的能力。要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品味语句所包含、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恩赐”原指帝王赏赐臣下,现泛指因怜悯而施舍,用在这里表现了上帝对济南的偏爱,衬托出济南秋天景色之美。
(2)“那阳光能够忽然清凉一会儿。忽然又温暖一会儿”“忽然黄色更真了些,忽然又暗了些,忽然像有层看不见的薄雾在那儿流动,忽然像有股细风替‘自然’调合着彩色”,“忽然”表现的时间非常短暂,由此可见山上的颜色是多变的,如同电影镜头一般在人们眼前变换着,给读者以动感。
(3)此题考查句子的作用。“且听下回分解”一般用于评书中,用在这里新颖别致,能够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使读者能够更加关注济南的冬天。
点睛:鉴赏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一般遵循“方法+效果+情感”这六个字的原则,但是,无论运用什么写作方法,在分析效果时,都必须与人物的形象与情感联系起来,同时还要有全局意识,即联系全文来鉴赏要分析的句子。
五、作文(40分)
27. 按要求作文
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每天都在发生不同的事,我们每天的心情也会因此而不同。爸妈、老师、同学、朋友……我们每天都会见到他们。在你与他们的接触中,你观察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他们的心里中又在想些什么?
选择其中一位作为写作的对象,以“我的_________”为题作文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记叙文。
要求:①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②字迹应工整,卷面应整洁。
【答案】范文
我的老师
她,有着一双“机敏”的眼睛,在那高高的鼻梁上,显得很有学问,而那双灵敏的耳朵,在课堂上,不管多小的声音,都逃不过她的耳朵。那张嘴巴就像一个学问库,总有说不完的知识,任何问题到了老师那里,总会迎刃而解。老师有点矮,也很瘦,显得她很美丽。她爱穿休闲装,猛一看,就和一个小姑娘一样。这就是我们的王老师。
在一个骄阳似火的日子里,老师穿着一件白色的衬衣,在讲台上讲着课。讲到快下课的时候,她说:“开始写大横格本!”大家拿出本和钢笔,开始写了。可是胡可轩的钢笔没墨水了就在那甩,正好师走到了他跟前,而那根笔也甩出了墨水,溅到了老师的白衬衣上。胡可轩不知所措的在座位上坐着,而老师却笑着说:“没关系了,正好在白衬衣上画几只蓝色的蝴蝶。”我们没有一个人笑得出来,而胡可轩呢?正在那偷掉“金豆”呢!
有一个大课间的时候,我都一窝蜂的往楼下跑,跑到了后院儿的门那儿,门没有开展,只开了半扇,而张海萌正好在开的那扇门边儿跑,也不知道她的后面是谁推了她一下,她一下子就撞在了门边上,门上有一颗钉子,她就直接撞到了那里,多亏她带着眼镜,眼睛没有伤着,眼角却磕破了,一直血流不止。当时,她吓蒙了,哭都没哭。这时,王老师赶过来了,脸上满是焦急,老师跑到了张海萌的面前。着急地问她:“你没事吧?你等一下,我去楼上拿包带你去医院。”王老师又急忙上楼拿包去了。拿了包,拉着张海萌去了校门口,打了一辆车,着急的说:“去人民医院。”王老师走了,我们都很担心张海萌。我们这一上午都没有好好听课。到了下午,她们回来了,王老师连饭都没有吃。我们心中的一块重石终于放下了,通过这件事,我更尊敬王老师了。
“叮铃铃”上课了,王老师拖着沉重的步走上了讲台,整个人都显得无精打采的。我们很纳闷儿,原来那个“生龙活虎”的老师呢?上了一半课的时候老师又开始咳嗽了,下了课,王老师一直喝水。我下了课去问老师:“老师,您怎么了?”“没事,一点小感冒,很快就好了。”王老师说。我担心地看着王老师,心中不觉的难受起来。
老师,一个多么亲切的称呼,她就像母亲,一直呵护着我们!
【解析】
【详解】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根据提示可知要描写一个人,可以从“爸妈、老师、同学、朋友……”中选择一个自己最熟悉的,最有话可写的,最有情可抒的人物,作为自己写作的对象。在表现人物特征时,要善于“点面结合”“以事写人”,在选取事例时要本着“一粒沙里看世界,半片花上窥人生”的主导思想,做到以小见大,平中见奇。叙事时,要特别注重围绕中心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里、神态等的描写。给人以“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动态感。在叙事过程中,要善于将“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结合起来,使描写显得更加真实有效。在叙事、描写时,尤其要开动脑筋,善于联想、想象,并通过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同感等修辞手法使描写的对象更加的形象、生动。在行文中善于借用插叙、补叙等表现策略,让文章显得更加充实、丰满、有血有肉。
文体切记一定要写成记叙文。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