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2】2020—2021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第二单元同步检测题(B卷提升篇)(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02】2020—2021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第二单元同步检测题(B卷提升篇)(解析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62.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22 11:58: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题02】2020—2021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第二单元同步检测题(B卷提升篇)
(本卷共五大题,23小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 积累与运用(34分)(1-8小题为单选题,每小题3分,9小题4分,10小题6分。)
1.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错误最少的一项是( )
A. 嗅到(xiù) 倾侧(qūn) 揣测(chuǎi) 参差不齐(cān)
B. 绽开(zàn) 结束(sù) 薄雪(bó) 絮絮叨叨(suì)
C. 雪骤(zhòu) 温馨(xīn) 凋谢(diāo) 悄然无声(qiāo)
D. 菡萏(dàn) 荫庇(yīn) 和睦(mù) 果实累累(lěi)
【答案】C
【解析】
【详解】A.“倾侧”的“倾”应读为“qīng”,“参差不齐”的“参”应读为“cēn”,两处错误;
B.“绽开”的“绽”应读为“zhàn”,“结束”的“束”应读为“shù”,“薄雪”的“薄”应读为“báo”,“絮絮叨叨“絮”应读为“xù”,三处错误;
C.“悄然无声”的“悄”应读为“qiǎo”,一处错误;
D.“荫庇”的“荫”应读为“yìn”,“果实累累”的“累”应读为“léi”,共有2处错误;
故选C。
2. 下面各组中词语的书写错误最多的一项是( )
A. 蓬勃 拆散 分岐 翻来复去 B. 必竟 敏感 胳博 水波粼粼
C. 阴蔽 仿膳 设若 不知所错 D. 花瓣 牛篷 绿因 暴怒无长
【答案】D
【解析】
【详解】A.“分岐”——“分歧”,“翻来复去”——“翻来覆去”,有2处错误;
B.“必竟”——“毕竟”,“胳博”——“胳膊”,有2处错误;
C.“阴蔽”——“荫蔽”,“不知所错”——“不知所措”,有2处错误;
D.“牛篷”——“牛棚”,“绿因”——“绿茵”,“暴怒无长”—— “暴怒无常”,“常”是“规律”之意。有3处错误;
故选D。
3. 结合语境,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们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让全体人民和谐相处,大家各尽其能、各得其所。
B. 小刚同学是浓溪小学赫赫有名的“小画家”,在这次学校组织的“我爱我的家乡” 绘画比赛中勇夺冠军,真是喜出望外。
C. 学校组织的辩论会上,金兰同学辩论时咄咄逼人、妙语连珠,同学们不得不佩服他的口才。
D. 登上“将军台”,放眼望去,漫山遍野的映山红,姹紫嫣红、美不胜收。
【答案】A
【解析】
【详解】A.“各得其所”指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安置。符合语意;
B.“喜出望外”是指由于没有想到的好事而高兴,小刚实力雄厚,在学校勇夺冠军是意料中的事,不能说喜出望外;
C.“咄咄逼人”是一个贬义词,形容气势汹汹,盛气凌人,使人难堪,不能用来指口才;
D.“姹紫嫣红”是用来形容各种颜色的花卉艳丽、好看。只有一种花怒放,不能用“姹紫嫣红”来形容;
故选A。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春》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最初发表于1933年7月,此后长期被我国中学语文教材多次选用。
B. 母爱是冰心作品中的三大主题之一,对母亲,冰心曾经说过,“我的母亲是天下最好的母亲中的最好一个。”
C. 泰戈尔,印度作家、诗人,他是亚洲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诗人之一。
D. 玉洁同学出生在书香世家,老舍的作品对她一点都不陌生。
【答案】B
【解析】
【详解】A.“长期”与“多次”重复,可删去“多次”;
C.通常情况下一个洲首次获得该奖项的人往往只有一人,应删去“之一”;
D.主客颠倒,是“她对老舍的作品”而不是“老舍的作品对她”;
故选B。
5. 下列句子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荷叶 母亲》这篇散文诗通过写景抒情表达作者对母爱的依恋和赞美,文中写了莲花、荷叶的目的是为赞美母亲而设置生动、感人的情景。
B. 泰戈尔的《金色花》一诗中的金色花是印度的圣物,诗歌以神圣而美丽的“金色花”喻儿童,以此为题,点明写作意象和内容,借以赞美母子之爱。
C. 《雨的四季》这篇散文写得如此富有诗情画意,其主要原因是因为作者调动多种感官感受四季之雨,融情于景,能够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描绘四季之雨。
D. 《世说新语》主要记载了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反映了当时社会一些上层人物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情况,该书是南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
【答案】D
【解析】
【详解】D. “该书是南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有误,应为“该书是南朝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
6. 下列句子中有关谦辞敬辞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见到好朋友小龙,小林说:“多年不见家严大人,甚为牵挂,请代我向他问好,过两天我一定登门去拜望他老人家。”
B. 见到了自己心中的偶像,小丽激动地说:“久仰您的大名,我一定要以您为榜样,勤学苦练,力争早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C. 刘云想去好朋友小米家玩,于是对小米说:“星期六你能够邀请我去你寒舍玩吗?”
D. 王海见大哥欲言又止,连忙笑着对大哥说道:“大哥,别客气,有什么困难尽管说。我们是兄弟,愚兄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
【答案】B
【解析】
【详解】A.家严是谦称,称呼自己的父亲,不是别人的父亲;
C.寒舍是谦称自己的家,不能说对方的家是“寒舍”;
D.愚兄是谦称自己,不能说对方是“愚兄”;
故选B。
7. 提取下面句子的主要信息,正确的一项是( )
原本对生活充满了美好憧憬却忽然残疾了的史铁生,这才惊异地发现,在古老的地坛里,淡褪了容颜的断壁残垣,亘古不败的冉冉红日,以及满目荒芜的丛草密林,处处散发出令人震撼的生命的气息。
A. 原本对生活充满了美好憧憬的史铁生忽然残疾了。
B. 史铁生发现断壁残垣、冉冉红日以及丛草密林散发出生命的气息。
C. 古老的地坛,处处令人惊异和震撼。
D. 断壁残垣、冉冉红日以及丛草密林散发出生命的气息。
【答案】B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对语段的理解以及提取主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时要认真分析语段,找出语段的主要人物和中心事件,概括成谁做了什么事即可。此语段围绕史铁生来写,可提取主要信息为:史铁生发现断壁残垣、冉冉红日以及丛草密林散发出生命的气息。
8. 对下列语段的排序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
①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②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③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
④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⑤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
A. ③①④⑤② B. ①④⑤②③ C. ①⑤④②③ D. ③①⑤④②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逻辑排序能力。应首先从题目给出的几个句子中找出中心句并判断这几个句子之间的逻辑顺序。选段是写“我”作出选择决定走大路,故第③句是中心句,也是首括句,应排在第一。根据③句母亲的语言“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可知,①句紧承③句;接下来根据“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可知,后面的叙述中,母亲和儿子的叙述顺序也应该是母亲叙述在前,儿子叙述在后,即顺序为⑤④;最后②加以总结议论。故排序为:③①⑤④②,答案应选D。
9. 课文内容识记及文学常识填空。
(1)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_________;对子骂父,则是_________。”
(2)《江南逢李龟年》是唐代诗人杜甫绝句中最晚的一篇,诗中表达了诗人对时世凋零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之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无信 ②. 无礼。 ③. 正是江南好风景 ④. 落花时节又逢君。
【解析】
【详解】注意本题易错字“礼、逢、君”的书写。
10. 综合性学习。
朋友是伤心时,最想见的人;朋友是遇到困难时,真心帮助你的人;真正的朋友,即使是在天涯海角,仍然会彼此挂念。那么,我们该怎样去结交朋友,又怎样与朋友相处?为此,七年级1班为此举行“有朋自远方来”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面的问题。
(1)活动中,老师首先要求同学们弄清“朋友”的本义,请你用简短的语言在下面的横线中写出“朋”和“友”的本义
(2)小周通过微信的“摇一摇”在网上结识了一位网名叫“善良帅哥”的朋友,一天,“善良帅哥”突然给她发过来一则短信:“我们虽然认识不久,但彼此都喜欢对方,这就是有缘。“国庆假”期间,我想请你吃顿饭,不知道你可否赏光 ”对此,如果你是小周,你应该怎样处理这件事?怎样用短信回复他?请在下面的横线上写出你的答案。
处理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复的短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志同道合;②情趣相投。
(2)处理方法:示例一:明确拒绝(或宛转拒绝);示例二:告诉学校老师来共同处理;示例三:告诉父母来共同处理。回复的短信:示例一:我们认识还不久,还没有到见面的程度,请见谅,我不能答应你!示例二:算了吧,我看你没安好心!饭,你就一个人吃吧。
【解析】
【详解】(1)此题考查的是对汉字的理解。根据“朋”的小篆字形“像并列的两串贝壳”,它本是古代货币单位。相传五贝为一朋。或说五贝为一系,两系为一朋。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朋”即志同道合;根据友的字形“像两只相握的手”,意思是两个人的手协调工作,由此产生相好、朋友的含义,所以我们可理解为“情趣相投”。
(2)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根据语境,我们可以看出对方的邀请是不理智的,或是有目的的,所以我们的处理方式从自己来说,可以直接拒绝他;当然也可以借助老师或家长的帮助来解决,例如我们可以跟家长说明情况,让家长出面帮助解决。至于回复短信,我们可以采用委婉的方式来拒绝,例如可以以了解还不深入,还没有达到见面的程度等理由来推托。也可以跟对方表示见面是不可能的,让对方打消这个念头。据此理解作答。
二、课文阅读与鉴赏。(16分)
阅读下面的短文,然后完成后面的问题。
荷叶·母亲
冰心
①父亲的朋友送给我们两缸莲花,一缸是红的,一缸是白的,都摆在院子里。
②八年之久,我没有在院子里看莲花了——但故乡的园院了,却有许多;不但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都是红莲。
③九年前的一个月夜,祖父和我在院子里乘凉。祖父笑着和我说:“我们园里最初开三蒂莲的时候,正好我们大家庭中添了你们三个姊妹。大家都欢喜,说是应了花瑞。”
④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从窗内往外看时,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儿小船般散漂在水面。梗上只留下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⑤仍是不适意!徘徊了一会儿,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倾斜。在无遮蔽的天空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
⑥对屋里母亲唤者,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了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⑦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雨点不住的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⑧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
⑨母亲呵!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11. 课文内容及常识填空。
冰心,原名___________,“冰心”是她的笔名,取“_________________”之意。冰心是我国女作家中寿命最长的一位作家,享年________岁,被称为“__________________”。
12. 下面各项中,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了解不正确失误一项是( )
A. 第①自然段中“父亲的朋友送给我们两缸莲花,一缸是红的,一缸是白的,都摆在院子里。”一句的作用是引起回忆,为后文作铺垫,属于巧妙的伏笔。
B. 第③自然段写“九年前的一个月夜,祖父和我在院子里乘凉。”,其记叙方式属于插叙,其作用是为下文的借花喻人蓄势。
C. 第④自然段描绘了“白莲凋零图”和“红莲盛开图”两幅图画,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将白莲与红莲对比,以白衬红,用白莲的不幸来突出了红莲在勇敢慈怜的荷叶庇荫下的幸福。
D. 第⑦自然段中“雨点不住地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一句在文中的作用主要是表现勇敢慈怜的荷叶对红莲的保护。
13. 作者三次观看红莲的心绪在不断的变化,指出下面各项中作者心绪变化的具体原因。
①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阅读文章的最后一段,然后完成下面的问题。
①将“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一句改为陈述句。
②指出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③发挥你的想象,仿照下面的例句写一段话,献给你的母亲。
母亲呵!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答案】11. ①. 谢婉莹 ②. 一片冰心在玉壶 ③. 99 ④. 世纪老人 12. D
13. ①. 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倾斜 ②. 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了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 ③. 想到母亲就像荷叶保护红莲一样荫庇儿女
14. ①心中的雨点来了,只有你,才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②点明主旨,深化中心。③示例一:母亲啊!你是雨露,我是幼苗,成长的岁月里,除了你,谁能在我渴望的时候滋润我?示例二:母亲啊!你是鸟巢,我是小鸟,心中的寒流来了,除了你,谁能给我无遮拦冷风中的温暖?示例三:母亲啊!你是灯塔,我是小船,生活的迷雾中,除了你,谁能在迷茫时给我指明方向
【解析】
【11题详解】
考查对作家作品常识的掌握。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中国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社会活动家,散文家。笔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1999年2月28日21时12分冰心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9岁,被称为“世纪老人”。
【12题详解】
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
D. “在文中的作用主要是表现勇敢慈怜的荷叶对红莲的保护”有误,应为“在文中的作用主要是表现母爱的伟大”。
【13题详解】
考查对文章主要人物心理变化的把握。
由⑤段内容,可知第一空应填“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倾斜”;由⑥段内容,可知第二空应填“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了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由⑨段内容“母亲呵!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可提炼出“母亲能像荷叶一样,荫蔽儿女”。
【14题详解】
考查对文章重点段落作用的把握。
(1)反问句改陈述句的方法:将肯定句中的肯定词(是、能、会、有等)改为否定词(不是、不能、不会、没有等);将否定句中的否定词(不是、不能、不会、没有等)改为肯定词(是、能、会、有等);在反问句上删除反问语气词“怎么”“难道”和句尾疑问助词“呢”“吗”;句末的问号改为句号。本题,首先,去掉“谁”,“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其次,把“除了”改为“只有”,“心中的雨点来了,只有你,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最后,去掉问号,“心中的雨点来了,只有你,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2)从内容上来说,“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赞美了母爱的伟大,点明中心;从结构上来说,照应题目。
(3)示例一:母亲啊,你是港湾,我是小船,心中的风雨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狂风暴雨中的依靠?
示例二:母亲啊,你是露珠,我是小草,心中的荒漠来了,除了你,谁是我灰心丧气时滋润心灵的源泉?
三、文言文阅读与鉴赏(14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完成后面的问题。
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①时。
腾蛇②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③,志在千里。
烈士④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⑤,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⑥。
【注释】①竟:终了。②腾蛇:传说中能乘云雾升天的龙。③骥:千里马;枥:马槽。④烈士:有远大抱负的男子。⑤盈缩之期:指人的寿命长短。⑥永年:指长寿。
15. 课文内容及常识填空。
本诗和《观沧海》都选自曹操的组诗《_____________》,两首诗在思想内容上具有相通之处,但二者又有所不同,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龟虽寿》的特点是___________,《观沧海》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在语言风格上,本诗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
16. 下面图片中的历史经典故事与曹操无关的一项是( )
A. 煮酒论英雄 B. 赔了夫人又折兵 C. 割发代首 D. 割须断袍
17. 《龟虽寿》和《观沧海》都是作者北征乌桓凯旋而归时所作,都表明了作者的志向。两首诗中表明作者志向的诗句分别是什么?结合所学,说说作者的志向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龟虽寿》中表明作者志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观沧海》中表明作者志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志向的具体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写出由本诗诗句演变而来的两个成语。再列举两个与曹操经典故事相关的四字成语(与本诗相关或已经在本大题中出现国的成语除外)
由本诗诗句演变而来的成语:______________(只写两个)。
与曹操经典故事相关的成语:_______________(只写两个)。
【答案】15. ①. 步出夏门行 ②. 以景抒情(借景抒情) ③. 直抒胸臆 ④. 慷慨悲壮。 16. B
17. ①.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②.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③. 统一中国,建功立业。
18. ①.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壮心不已。 ②. 对酒当歌、望梅止渴、赤壁鏖兵、横槊赋诗、绝妙好辞、分香卖履……
【解析】
【15题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文体知识。本诗和《观沧海》都选自曹操的组诗《步出夏门行》,本诗作者自比一匹上了年纪的千里马,虽然形老体衰,屈居枥下,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壮志,表现了其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采用了借景抒情的写法。而《观沧海》作者直抒胸臆,表现了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从风格上来讲本诗朴实无华,格调高远,语言慷慨激昂,显示出诗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热爱生活的乐观精神。
【16题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对历史典故的积累。B项中“赔了夫人又折兵”中的主人公是周瑜。故选B。
【17题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理解。《龟虽寿》中表现作者志向的句子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虽然刚刚取得了北伐乌桓的胜利,踏上凯旋的归途,但诗人想到一统中国的宏愿尚未实现,想到自己已届暮年,人生短促,时不我待,怎能不为生命的有限而感慨!《观沧海》中表明作者志向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用饱蘸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更表达了诗人胸怀天下的进取精神。所以这些句子都表现了作者老当益壮,积极进取,渴望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18题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成语的积累。从本诗中衍生出的成语有:“老骥伏枥”比喻人虽年老,仍有雄心壮志。“志在千里”形容志向远大。“壮心不已”指有抱负的人到了晚年,雄心壮志仍不衰减。跟曹操的典故有关的成语有很多,例如:坚壁清野、山不厌高、心怀叵测、情同骨肉等。据此作答。
【点睛】译文:
神龟虽然十分长寿,但生命终究会有结束的一天;
腾蛇尽管能腾云乘雾飞行,但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
年老的千里马虽然伏在马槽旁,雄心壮志仍是驰骋千里;
壮志凌云的人士即便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心也永不止息。
人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决定;
调养好身心,就定可以益寿延年。
四、拓展延伸阅读(16分)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红鸡蛋
刘成龙
①窗外,呼的北风裹着雪花漫天飞扬,窗内熊熊的灶火烘着棉被暖气洋洋。回到乡下老家,我重温拥被烤火的乡村生活,与父母拉着家常,沉浸在温暖如夏的气氛中。
②突然,“笃笃笃”的敲门声响起,母亲起身开门,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女孩伸进头来,继而扬起红扑扑的苹果脸,甜甜地喊:“福奶奶,给您送红鸡蛋哩。”我一看,小姑娘胳膊肘里挎着一只竹篮子,满满地装着鲜红鲜红的鸡蛋,一脸温甜的笑容。母亲招呼着:“杉妹子,快进来烤烤火。”被称为杉妹子的小姑娘又是甜甜一笑:“不啦,我还要去送蛋哩。”说着,侧身带上门,迈着欢快的步子踏雪而去。母亲对我说:“杉妹子的嫂嫂生了个小宝宝,送蛋哩。”
③老家这个风俗,依然未改啊。
④自女儿肚子初腆,娘家就张罗着把鸡蛋腌在坛子里,浸着盐,浸着八角五香,还浸着鲜红的朱丹,严严密密地腌半年。出坛之后,鸡蛋红红艳艳,剥了红壳,那红清清亮亮地渗在蛋白里,咸里带着微微香气,粉里带着隐隐酸味,看看闻闻,就叫人生津舌动,吃时细口咬,舌尖舔,舍不得一口呑下去。偷懒的岳母娘常常省了腌制这一环节,把鸡蛋煮熟,蛋壳上涂些红墨水,红倒是很红,那味道就差远了。讲面子的娘家一般都不偷懒,都精心地腌红鸡蛋。到了打三朝酒那天,岳母娘就让小舅子挑着红皮竹箩,欢天喜地送到女婿家去。宴席开到红辣椒炒杂碎下饭时分,就将红鸡蛋盛在红盘子里,挨桌端上,嘴馋的当下剥了慢慢品,顾家的就兜在袋里,留给家里人尝味。
⑤宴席之后,就一家一家地送,全村一户也不漏。这次,杉妹子送到我家的鸡蛋就是精心腺过的,有点粉,有点酸,有点香,有点甜,咸淡适口,不老不嫩,还有一点麻辣味,腌的功夫十分到家。母亲将它切成几小块,我们小口小口地咬,诸般味道留在唇齿间,好久好久了,余味还在舌上。
⑥小时候,我也多次送过红鸡蛋。那次,侄子出生,母亲叫我去送红鸡蛋。母亲早就把院子里的人家数了。我却问:“晒簟丘那户送吗?”晒簟丘那户是莲嫂,她与母亲曾骂过架,一直结仇没搭话。见我问,母亲头也没抬地说:“送。”我又问:“亭子端头那家送吗?”亭子端头那家叫英婶,她家的菜园子与我家的菜园子接壤,有次挖土,英婶向我家这边多挖了两锄,母亲不让,反过来向她家多挖了两锄,两人狠闹了一回,因此我才问送不送。母亲说:“告诉你了嘛,都送。”在乡下,田埂接连田埂,屋檐搭着屋檐,磕磕碰碰的事情不少,东家长西家短的事情也蛮多,吵起架来,有时锣鼓铙钹一齐响。可是在喜事降临的时候,谁都忘了恩仇,谁都忘了纠葛,而把自己的每一份喜悦都送给每家每户分享。其实,又何止是喜悦呢。在乡村,一家有难、有苦、有悲,全村男女老少不管曾经有过什么是非,有过什么恩怨,都搁在一边,尽各自的一份力帮忙。
⑦记得有一次,我在水塘边玩,高兴过了头,不小心一脚掉了下去,小伙伴们全都傻了眼。晒簟丘的莲嫂正在田里锄地,听到“扑通”一声响,扔了锄头,没命地跑来,她一个女人家,从不识水性,前脚还没稳,却直往水里扑,呛了好几口水,终于把我拉了上来。现在想来,那正是莲嫂天性中的那一份善良,母亲叫我送那份红鸡蛋,也许是为了回报,也许是同一村人的同一种苦乐,哪会斤斤计较陈芝麻烂谷子的恩怨呢?
⑧这就是乡情浓郁的乡村,这就是纯朴厚道的乡亲。
⑨在外面奔波,尝过了许多炎凉世态,回到乡村,才真切地觉得乡亲们有一颗至真至纯而透明澄澈的心。
⑩此次,我带着妻子孩子回家,外面是呼呼的北风,风中夹雪,我烤着火,吃着杉妹子送来的红鸡蛋, 身上与心中都热热乎乎的。身上,我已烤着炭火取暖;心中呢,我凭依老家充满浓浓乡情的老风俗取暖。
19. 课文内容及常识填空。
本文的文学体裁是________,文章的线索是______________。文章是用第______人称写的;文题中“鸡蛋”的“鸡”的第六画的笔画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0. 文章第③写道:“老家这个风俗,依然未改啊。”句子中“风俗”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这个风俗在文中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风俗的具体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实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文中两处画线句子的表达方式是什么?在文中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22. 文章最后一句“身上,我已烤着炭火取暖;心中呢,我凭依老家充满浓浓乡情的老风俗取暖。”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各是什么?
【答案】19. ①. 散文; ②. 红鸡蛋(文题); ③. 一; ④. 竖折折钩。
20. ①. 风俗内容:女人生了孩子以后,要给全村的乡亲们送腌制的红鸡蛋。 ②. 风俗的现实意义:把自己的喜悦都送给每家每户分享,联络乡情,化解矛盾。
21. 环境描写;第1处环境描写交代了回老家的季节和天气特点;室外的严寒与室内的“温暖”形成对比,衬托出一种“暖气洋洋”的气氛,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第2处环境描写的作用是烘托人物心情,深化文章主题,突出了家乡乡情的浓郁和乡亲们的纯朴厚道。同时,在结构上还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
22. 表面含义指炭火为“我”的身体驱除寒意,带来温暖;其深层含义却是“我”多年来“在外面奔波,尝过了许多炎凉世态。”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综合。常见的文学体裁有小说、散文、诗歌、寓言等。本文属于乡村散文。线索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机地连在一起,使文章条理清楚、层次清晰。常用线索有核心人物、核心事物、核心事件、时间、地点、作者的情感等。本文全篇围绕“红鸡蛋”来组织,所以线索是“红鸡蛋”。人称共有三种。“我”是第一人称,“你”是第二人称,“他”是第三人称。“鸡”的笔顺:横撇/横钩、点、撇、横折钩、点、竖折折钩、横。第六笔是竖折折钩。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词句的能力。理解文章重要词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联系上下文,三要紧扣文章的中心主题,并能从文章的信息中找出依据和理由。“老家这个风俗,依然未改啊”,结合原文“杉妹子的嫂嫂生了个小宝宝,送蛋哩”归纳答案。结合原文“喜事降临的时候,谁都忘了恩仇,谁都忘了纠葛,而把自己的每一份喜悦都送给每家每户分享。其实,又何止是喜悦呢。在乡村,一家有难、有苦、有悲,全村男女老少不管曾经有过什么是非,有过什么恩怨,都搁在一边,尽各自的一份力帮忙”归纳风俗的意义。
【21题详解】
此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事情发生的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推动情节的发展等。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本段属于环境描写。内容上:“窗外,呼的北风裹着雪花漫天飞扬”,,描写了北方冬季的寒冷。“窗内熊熊的灶火烘着棉被暖气洋洋”,和屋外的冷雪形成对比,为全文温暖之情奠定基调。“身上与心中都热热乎乎的”,烘托了作者温暖的心情,突出家乡人的淳朴厚道善良。结构上首尾呼应。
【22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中的重要词句的含义的能力。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方面来分析。表层含义即字面意义,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理解文章中的重要词句的含义,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联系上下文,三要紧扣文章的中心主题,并能从文章的信息中找出依据和理由。“身上,我已烤着炭火取暖”体现了表层含义炭火驱走寒冷;“心中呢,我凭依老家充满浓浓乡情的老风俗取暖”,“我”回忆往事,深深感受到家乡人的温暖,提醒自己学会珍惜。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深化文章主题。
五、作文(40分)
23.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一篇作文。
家是亲情的摇篮,家是幸福的港湾。因为有爱,情才真切,因为有家,爱才温馨。在你的生活中,曾经发生过什么事,让你深切地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亲情的可贵?这些事情,也许发生在家里,也许发生在学校,也许发生在旅游之中……
请以《我们一家游___________》或《我与___________去旅游》为题,写一篇字数不少于500字的作文(诗歌除外)。
要求:①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②字迹应工整,卷面应整洁。
【答案】范文:
我们一家游泰山
十一假期,爸爸带着我、妈妈还有姐姐去泰山游玩。
  早晨,我们来到了泰山脚下,我们一起坐车到中天门,再往上爬。在车上,我看到了很多山峰,有的很高,有的就比较低。那颜色真漂亮,有一边是翠绿色的,一边是深绿色的,另一边又是黑色的。
  走着走着我看见一条索道,“下山的时候我们坐一次索道,体会体会那半空中的感觉。”我兴奋地跟爸爸说。爸爸笑了,说到:“这还没上山呢,你就想下山啊,等下山的时候再商量吧。”
  很快,我们到了中天门,那里的人真多。我们把目标定在了山顶,就向山顶出发。我很快活,又蹦又跳,爸爸说我像小猴子一样。我们走着走着,就看到了有人在卖东西,有卖小包的,有卖吃的、穿的、戴的……那里卖什么的都有,形成了一个山上的市场——天街。
  过了天街,山势较缓,我们边走边看风景。走到一座小桥上,我看见了一眼小小的清泉,那水冰冰的,凉凉的,从手上缓缓流过,真舒服。过了片刻,当大家看到山顶上的红房子的时候,爸爸说:“要去这座山最高的地方,就要经过那座红房子。”看到胜利就在眼前,于是,我们又努力地往上爬,经过一番努力终于到达了山顶。
到了山顶以后我们去了观日峰。在观日峰,我看到了一块石碑,上面写着:“观日峰是泰山上观赏日出的最佳处,在此刻可欣赏初升红日喷薄而出的奇丽景观,峰西原有登封坛、唐宏封禅遗址”。由此我知道了观日峰是欣赏日出的地方。我们还去看了云海,远处的景色都被云雾遮住了,什么也看不到,只有白茫茫的一片。过了一会儿,山峰渐渐露出,在山的最高处,有一个小小的亭子静静的站在那里,真美。
愉快的一天过得真快,好想从头再来一遍。
【解析】
【详解】这是一则半命题作文。
1.审题与立意。两个题目都牵涉到“游”,因此,旅游经历是写作的重点。把题目补充完整,一个可以填旅游地点,一个可以填“同学”“朋友”等。这是传统意义上的旅游,还可以另辟蹊径,寻找不同于传统意义的旅游,如书海旅游,生命旅游,心灵旅游等。两个题目的主语不一样,一个是“我们一家”,一个是“我与___”,但不管哪个题目,都和“我”有关,都要写自己的真实经历,有真情实感,方能打动人心。人在旅途,我们会被沿途的美景陶醉,人在旅途,我们会思绪万千。人生的失落、彷徨、苦闷……哪怕是万般的不如意,只要踏上旅途,会有诸多的感慨,会有另一番情怀,会有新的感悟,深的理解。误会会在这里消释,亲情会在这里温馨,友情会在这里升华。书海泛舟,获得心灵的满足,净化平凡的灵魂,升华人生的品位。与书相伴,我们深得启示、汲取力量,走过阴霾的人生旅程,永远享受阳光的滋润;与书相伴,处处弥漫书香的气息,我们疲惫的心灵将得到宁静与高雅的眷顾;与书相伴,我们收获着一份份快乐,一份份感动,一份份情趣……往事不堪回首,可堪回首。走过往事,记忆的闸门从心灵打开。我们经历的一个个情感故事,正是我们心灵旅行中的一个个驿站。感动的,失落的,悲哀的,高兴的,有趣的,有意思的,震撼人心的……心灵的旅行,演绎着一个个人生的旅程。
2.构思与选材。
①寻访古迹,激发爱国思乡之情感
寻访中华古迹,心中就多了一份豪迈,寻遍千山万水,黄河、黄山、长江、长城……寻访途中,一座座古代留下来的建筑物让我们仿佛听到了一个个古老中华大地的动人传说,让我们心中顿生无与伦比的热爱。家乡的古迹遗址更激发了我们思乡爱乡的感情。在生我养我的土地上,我们仿佛听到了自己的祖先演绎着家乡历史传奇的脚步声,我们仿佛看到了我们的祖先书写着家乡的历史文化的情景,这一幅幅古画卷,不仅带给我们历史的梦想,还带给我们旅途的亲切,赞叹,自豪,激励……
②游览景观,感受中华地域的风情
放眼世界,一流的景观让我们流连忘返,魂牵梦萦。不同的人物风情更让我们多了一份浪漫,多了一份情怀。中华民族地域广阔,著名的风景数不胜数。不同的美景是各地建筑文化、民俗文化、风情文化的缩影。游览名景,我们会感受到不同地域文化的万种风情。
③漫步故乡,体味家乡山水的恩情
“月是故乡明”。故乡的山山水水哺育着我们,处处留下我们成长的足迹。哪怕是简陋朴实平凡却也充满了温馨,充满了思念与幸福的情愫,让我们亲爱到永远。家乡的小河,池塘,田埂,瓜田,石头,草地……都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记忆。是我们的根,有报不完的养育之恩。
④反省自我,或许是痛苦的心理历程。学会反省,就是学会让心灵经历难忘的旅行。人往往很难面对的是自己。生活中,我们要想战胜别人,就得首先战胜自己。战胜了脆弱的心理,就会赢得健康的心态。磨练了意志,就能赢得人生的精彩。磨练了意志,就能战胜脆弱的心理,战胜脆弱的心理过程就是赢得健康心态的一个旅程。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