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单元AB卷(部编版) 第四单元(A卷基础篇)(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单元AB卷(部编版) 第四单元(A卷基础篇)(解析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22 12:04: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0-2021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单元AB卷(部编版)
第四单元(A卷基础篇)
(全卷四个大题,总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语文知识积累(第1~6题每题2分;第7题8分,共20分)
1. 下面词语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洵职(xùn) 滑稽(jī) 烧灼(zhuó) 哄堂大笑(hǒnɡ)
B. 慷慨(kǎi) 干涸(hé) 狭隘(ài) 刨根问底(páo)
C. 热忱(chén) 附和(hé) 恍惚(huǎnɡ) 粘轻怕重(niān)
D. 鄙薄(báo) 琢磨(zhuó) 抽噎(yè) 参差不奇(cēn cī)
【答案】B
【解析】
【详解】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A.洵职——殉职,哄堂大笑(hōng)。C.附和(hè),粘轻怕重——拈轻怕重。D.鄙薄(bó),参差不奇——参差不齐,抽噎(yē)。
2. 下列词语书写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徇职 流淌 废墟 慷慨
B. 坍蹋 晕眩 耸立 硬朗
C. 安慰 抽噎 哭泣 灼人
D. 陵乱 酬劳 派遣 嘘声
【答案】C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A项“徇”应为“殉”;B项“蹋”应为“塌”;D项“陵”应为“凌”。
3.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我们想要成就一件事情,必须认准一个目标,持之以恒,不能见异思迁,三心二意。
B. 牧羊人几十年如一日,坚持种树,靠一已之力,将不毛之地变成富饶的田园。
C. 这座坍塌的煤矿下还有五六个工人,我们一定要刨根问底,想尽一切办法把他们救出来
D. 我们班的同学来自市内不同的小学,老师发现大家的英语口语水平参差不齐。
【答案】C
【解析】
【详解】A.见异思迁,意思是指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常表贬义。形容人意志不坚定,易受外物引诱,就改变想法。符合语境,正确。
B.不毛之地,意思是不生长草木庄稼的荒地。形容某地荒凉、贫瘠。符合语境,正确。
C.刨根问底,比喻追究底细。形容钻研的精神。适用对象不恰当,错误。
D.参差不齐,本意是长短、高低、大小不一致。形容很不整齐或水平不一。符合语境,正确。
故选C。
4. 将下列句子组成一段意思连贯的话,语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我们只能迎难而上,努力向前方挺进。②因为退缩解决不了问题。③人走在路上,是可以停歇一下,却不可能停一辈子。④纵使前路布满荆棘,却也不能退缩。⑤前方的路还是需要自己去探索,去经历。
A. ④②①③⑤ B. ③⑤④②①
C. ③⑤①④② D. ①④②⑤③
【答案】B
【解析】
【详解】③句引出论述,应为首句。⑤句中的“前方的路”与③句中的“走在路上”紧密承接,应为次句。④句中的“前路”紧承⑤句中的“前方的路”,应为第三句。②句与④构成了先果后因的关系,应为第四句。①句为末句。故选B。
5. 下列各项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植树的牧羊人》作者是让·乔诺,法国作家、电影编剧。
B. “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这句话告诉我们,走过了最初的一小步,后面的路走起来就非常顺利。
C. 《纪念白求恩》是毛泽东为悼念白求恩而作的。作者深刻地分析了白求恩的精神品质,作者把对白求恩精神的评价提到共产主义精神的高度,并且把白求恩的共产主义精神分析为国际主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和对技术精益求精三个方面,赋予白求恩精神深刻而丰富的内涵,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精神。
D. 诸葛亮通过写《诫子书》一文,告诫儿子要注意修身养性,要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对于课本上的课文,尤其是所收录的名作家的文章,不仅要知道文章的作者、出处、作者的相关常识,还要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等有一个清晰的认识,而且要懂得通过课内的文章学到相关的语文知识的道理。B项表述错误,这句话的意思是,对待人生中所遇到的困难,只要一步一步地去战胜,终会取得成功。
6. 根据提示填空。
(1)___________,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2)水何澹澹,________。(曹操《观沧海》)
(3)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4)峨眉山月半轮秋,_________。(李白《峨眉山月歌》)
(5)王湾《次北固山下》一诗在写景中蕴含着自然理趣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6)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中最能表现天涯游子的孤寂愁苦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岐王宅里寻常见 ②. 山岛竦峙 ③. 随君直到夜郎西 ④. 影入平羌江水流 ⑤. 海日生残夜 ⑥. 江春入旧年 ⑦. 夕阳西下 ⑧. 断肠人在天涯
【解析】
【详解】针对古诗文的默写,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竦、峙、郎、羌、岐、涯、生”都是易错字。
二、口语交际与语文综合运用(8-11题,共10分)
(一)语文综合运用(5分)
7. 班级开展读书活动,下面是三位同学关于读书方法的讨论,请根据要求完成问题。
甲同学:网络时代,信息量很大,可以看的书很多,但是,面对茫茫书海,我们不知从何下手。
乙同学:我们现在太忙了,要做那么多题目,哪有时间读课外书?
丙同学:我们读过很多书,但读后很容易忘记,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多。
请你针对以上发言,给在场的校长和同学分别提一条建议,注意语言的得体。
①向校长提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向同学提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1)校长你好,我们学校每周可以专门安排一节课,让学生自由阅读吗? ②. (2)同学,俗语说“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读书要有所选择,可以从自己有兴趣书籍入手。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性学习中提建议的能力。要针对问题的关键来想计策,建议要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作答时,一定要认真读题,分析题目中给出的对话,确定所提建议针对的问题,所提的建议一定要有可行性,不能是空洞的口号。据此即可作答。
(二)名著阅读(3分)
8. 《朝花夕拾》原名《____________》,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部 _________,其中《_______________》记述了鲁迅远离故乡到日本求学的一段生活。
【答案】 ①. 《旧事重提》 ②. 回忆性散文集 ③. 藤野先生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阅读。阅读名著要注意掌握以下内容:①作者:姓名、国籍(朝代)、主要作品、成就等。②作品内容:主要内容、主要人物、故事情节等。③作品主题及现实意义。此类题中,主要考查了学生对名著作者、主要人物及事件、作品主题的了解。《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是鲁迅先生在对童年时期、少年时期、青年时期的人和事的回忆。其中《藤野先生》一文记述了鲁迅到日本求学的一段生活,表达了对藤野先生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三)汉字书写(2分)
9. 请将下面词语用楷书正确、规范地抄写在田字格中。
上善若水 厚德载物
【答案】楷书;正确、规范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规范书写汉字的能力。汉字的书写是语文学习最基本的能力之一,但现在的许多中小学生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连笔画的先后顺序都没掌握。笔划要清楚,要写成方块字,不要潦草,偏旁部首比例要合适。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
三、阅读理解(12~26题,共40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完成12~13题。(每小题2分,共4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逢入京使
【唐】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0. 请赏析“双袖龙钟泪不干”这句诗。
11.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0. 两只袖子都沾湿了,诗人的眼泪还没有擦干。这句诗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也为下文捎口信回家报平安做了铺垫。
11. 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时的思乡怀亲之情。
【解析】
【10题详解】
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赏析。“双袖龙钟泪不干”的意思“思乡之泪沾湿双袖难擦干”。擦眼泪已经擦湿了双袖,可是脸上的泪水仍旧不干。这种写法虽有夸张,却极朴素、真切地再现了一个普通人想家想到极点的情态。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11题详解】
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情感。全诗的意思是“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思乡之泪沾湿双袖难擦干。在马上匆匆相逢没有纸和笔,只有托你捎个口信,给家人报平安。”据此可得出: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时的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情感。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7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2.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静以修身_______
(2)淫慢则不能励精_______
(3)年与时驰_______
(4)遂成枯落_______
13. 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用“/”标出)
(1)夫君子之行
(2)险躁则不能治性
14. 翻译下面句子。
(1)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2)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15. 本文是诸葛亮劝诫自己儿子的名篇,请你结合生活经历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
【答案】12. ①. 摒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②. 振奋 ③. 疾行,指迅速逝去 ④. 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13. (1)夫/君子之行(2)险躁/则不能治性
14. 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不立志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
15. 我们在生活中要养成节俭的美好品德,俭以养德,不随便浪费粮食,从自身做起,为建设美好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解析】
【分析】
【12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实词意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根据平时的文言词汇积累,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解释。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字词。注意: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励精:振奋精神,尽心,专心。励,振奋。枯落:枯枝和落叶,此指像枯叶一样飘零,形容人韶华逝去。
【13题详解】
(1)夫(fú):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所以应在其后断开。即:夫/君子之行。
(2)这句话意思是: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据此可断句为:险躁/则不能治性。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做该题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关键词:广才:增长才干。成:达成,成就。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个性化理解课文内容。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根据文中信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志无以成学”“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分析,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淡泊、立志、惜时。可以结合生活实际针对淡泊、立志、惜时其中一点,谈出自己的认识与收获。
【点睛】译文:
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三)(10分)
现代文阅读
跌进坑里,别急着向上看
那还是孩提时代的事。小学四年级我们的班主任姓李,是个相貌平平的老头,心肠挺好,教学也很有一套,可就是脾气怪怪的。
这天下午有节劳动课。李老师带着我们到学校的后山捡柴,让我们捡地上的树枝。
我和三名同学跑向后山顶,边跑边捡。在一棵大树旁,我发现了一堆枯干的小树枝,急忙奔过去。跑着跑着,我脚一滑跌进一个深深的坑里。坑太深,一名同学吓得大呼小叫,想尽办法也没能把我拉上来。
同学喊来了老师。李老师站在坑边上,盯了我许久,才沉着脸坚决地说:“跌进坑里,别急着向上看!我们不拉你上来!”全班同学面面相觑,都没敢吱声。“老师,老师,我上不去!”我在坑里急得大叫,“在里面待着吧,我们走!”李老师像陌生人一样大声扔给我一句话,带着同学们走了。
老师硬生生地走了,不管我的死活。我一屁股瘫坐在坑里,嘴一张,哇哇地大哭起来,“老师!老师!我出不去!”一边哭一边生气地在坑里打滚,滚着滚着无意间我看见了一道亮光。擦干眼泪,我坐起来向光处爬去。透出亮光的地方有一个洞,我钻了进去,越钻越亮,不一会儿到了山坡上,一挺身我跳了出来。
李老师和同学们都站在山坡上,随着我的出现,山坡上响起了真诚而热烈的掌声,久久不息。老师猛地抱起我原地转了两圈。我所有的不快,一扫而光,不解地问:“老师,你怎么知道坑里有洞能出来?”“老师看你没摔坏。”“老师在上面就看见光了。”“老师想让你自己出来。”没等老师开口,阳光下同学们晃动着聪明的小脑袋争着抢着告诉我。
李老师蹲在我面前伸出宽大的手掌拍掉我身上的尘土,亲切地抚摸着我的脑袋,重重地点着头。同学们探看身子,咧开小嘴上下打量我。这时,老师慢慢地站起来,环视一下四周,将一只手指竖到嘴边,示意我们安静。然后,他走到高处一字一句地说:“孩子们,记住,跌进坑里,别急着向上看。一心寻求别人的帮助,常常会使人看不见自己脚下最方便的路。”
三十多年过去了,我还无法忘记儿时跌进坑里自己爬出来的经历,老师的话一直印在我的脑海里。直到今天,每当生活中遇到意想不到的打击时,我总是这样提醒和勉励自己——跌进坑里,别急着向上看。一心寻求别人的帮助,常常会使人看不见自己脚下最方便的路。
16. 仔细阅读全文,完成下面的内容梳理。
起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我”爬了出来,并且明白了老师的苦心。
17. “我”跌进深坑后,李老师为什么扔给“我”一句话就带着同学们走了?
18. 文中“李老师站在坑边上,盯了我许久,才沉着脸坚决地说”一句中的“盯”字能否换成“看”?为什么?
19. 文中的李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案】16. ①. “我”因捡树枝跌进深坑。 ②. 李老师没有动手救“我”,而是让“我”自己想办法爬出来。
17. 李老师发现“我”并没有受伤;李老师在上面就看见了山洞的亮光;李老师想让“我”自己想办法爬出来。
18. 不能。因为“盯”是仔细地看的意思,表明李老师在仔细地观察“我”有没有受伤,并察看坑里的地势,与后文同学们的回答相照应,用“看”则表达不出这些意思。
19. 细心、心地善良、教育有方。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行文思路梳理和内容概括。明确划分各个段落层次,运用某人+做了某事+结果如何结构概括。1)起因:第一到第三段,劳动课后山拾柴,“我”滑进深坑里。2)第四段,李老师发现了深坑里的“我”,却说不拉“我”上来,让“我”自己呆着。3)第五段到第七段,“我”找到通道爬出深坑,被同学们告知老师的用意:让我自己出来,得到老师教诲。4)第八段,这段经历对我的影响。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回归文段,寻找关键词句分析。1)第六段“老师看你没摔坏。”看出老师知道“我”没有受伤,没有安全问题。2)第六段“老师在上面就看见光了。”看出老师是早就发现有出口,认为学生可以自己出来。3)第六段“老师想让你自己出来。”看出老师的目的是为了锻炼学生,为了教诲学生。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中字词效果。答题思路:1)解释词意:“盯”是一直认真的专注的看,看的很仔细。2)词语效果,一般都是表现对象的某个特点:写出老师认真的观察了“我”当时的身体状况,没有受伤。并且发现了出坑的通道。3)结构作用:和后文其他学生的话照应,为下文埋下伏笔。4)情感:表现了李老师对学生的关心与教诲是并重的。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结合具体事件和人物描写来分析总结。1)第一段“心肠挺好,教学也很有一套”写出李老师的善良和教学能力高超。2)第四段“李老师站在坑边上,盯了我许久”和第六段“老师看你没摔坏。”“老师在上面就看见光了。”看出李老师非常细心、关心学生。3)第六段“老师想让你自己出来。”和第七段“孩子们,记住,跌进坑里,别急着向上看。一心寻求别人的帮助,常常会使人看不见自己脚下最方便的路。”看出李老师具有教育智慧。
(四)(14分)
阅读短文,完成各题。
纪 念
张惠雯
①一个人如果曾有个非人类的朋友,如果他曾在某个瞬间真诚而平等地注视他那朋友的眼睛,他就会经由这双眼窥见另一种生命那纯净的灵魂,走到另一个世界的秘密中去。这样的人是幸运的。给予我此种幸运的是点点,它是一条斑点狗,在我家生活了十四年。对于我来说,这不是平常的十四年,而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十四年,我从二十二岁走到三十六岁。在这段时光里,如果每次还乡在记忆里最终剩下了一些画面,那么几乎每个画面里都留有点点的影迹。
②很难用“宠物”这个词来描述点点,它是条极有灵性的忠犬,理解人、信赖人,它是我的朋友,一个忠诚、温厚、沉默的朋友。它表达爱的方式是忠诚地守在你身边,离你近一点、更近一点,直至偎依着你。它和你一起散步,总是走在你旁边,即使因为什么新奇事物稍微跑到前面几步,它也会立即意识到,然后停下来回头凝望着你——它是在等着你。有时候,你到家附近的小店去买东西,出门时并没有带着它,但很快你会发现它来找你了,找到你,就欢喜地和你一起回家。
③前一个冬天,我有种莫名的忧虑。有一次,我和母亲打电话,我说,北方的冬天寒冷,如果点点能熬过这个冬天,它就能多活一年,那么我下次回家时也许还能见到它。母亲叫我不要担心。过后,我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回到家,家里显得格外荒凉,似乎人都出去了。于是,我想到点点,我想至少它应该在家。我到它住的杂物储藏间里找它,里面铺着干草,仿佛废弃已久,我里里外外地喊它、寻找它,突然,我想到,难道它已经不在了 因为这个梦太不祥,我不愿对别人提起。两三天后,我给家里打电话,问起点点,我母亲说它正在外面卧着晒太阳呢。后来,每次打电话问起它,母亲都说它很好。
④就在几天前,我又梦见了点点。我梦见终于回家了,我走进往家去的那条小胡同,突然,点点迎面朝我跑过来,就像过去很多次我回家时一样,它是来迎接我的。不过,这次它显得更欢喜,看起来就像一两岁时那样年轻。我记得它的表情像是在笑。这是个温暖的梦,但醒来的我却十分悲伤,因为我觉得它太过温暖,倒像是种告别。这一次,我打电话给三姐,她告诉了我实情:点点已经在三个月前去世了,家里人一直瞒着我。现在想来,它大约在我做那个不祥的梦之后不久就去
世了。
⑤点点似乎精心地选择了自己的死期。也许为了让我这个和它聚少离多、不在场的好朋友记住它,它是在我三十六岁生日后的第二天离去的,而这一天刚好是星期天,是全家人团聚的日期,姐姐们都带着孩子回来了,它因此能在临走前和大家告别。之前的三天它已经滴水不进,它一直待在它那间小屋里,卧在母亲冬天特地给它铺的厚毯子上。三天里,它再也没能站起来,姐姐试图喂它一些葡萄糖水,但它无法下咽。不知道是什么毅力让它撑到了那个星期天的中午,它一直等着,等所有人都到了以后。当时,大家聚在它的小屋里,它来回地看着他们中的每一个。大人都落泪了,狗也流泪了,孩子们抚摸着它,已经泣不成声。它就这样呼出最后一口气,平静地闭上了眼睛。后来,大家就在后面的小菜园里埋葬了它。它死时有众人的陪伴,而不是在某个寒冷的夜里孤独地离开,它也没有长期瘫痪而后痛苦而屈辱地离开,这对我来说是最大的安慰。
⑥我不相信人或动物死后仍有灵魂,但我相信它们活着时有灵魂,这灵魂就是一颗心灵能走进另一颗心灵的桥,就是我从它那双眼睛里看到的令我感动的东西。尽管如此,我想当我再回到家,我还是会去埋葬它的地方陪伴它一会儿,就像它过去无数个时候曾静静地陪伴我。那时,我们两个顺着门前那条南北大街来回地走着,常常是在夏日的晚风中,或是冬日上午温暖的阳光里。有时,我骑着自行车,它跟在旁边。最初,年轻健壮的它四蹄飞奔;再后来,它跑得慢了;终于,它老得几乎跑不动了,我得骑得很慢,还要不时停下来等它。两年前最后一次回家,点点的两条后腿骨质老化,它有时高兴地站起来想朝我走来,却会突然摔一跤。我最喜欢带它去父母在房后开辟的那个小菜园里,站在石榴树或柿子树下,吹着风,就那么安静地站一会儿,我感到我们同样在体会着世间的某种美好,那种温暖的欣欣的生意,感受着极其祥和的相伴的快乐……
⑦我们的亲戚、朋友都说点点是有福气的狗,这无非是指我们给了它足够的食物和一个栖身之所。可是,和它给予我们的信任、爱,和它带给我们的快乐相比,我们给它的多么微不足道!作为它的朋友,我的心此时充满悲伤和愧疚。在来美国以后的这几年里,我难得陪陪它。即使在短暂的回国假期里,我也要抽空去旅游,待在家里的时间并不多,加之在家时亲友应酬频繁,我每天匆匆忙忙、来来往往,竟忽略了这位老去的、忠诚的朋友。如今,一切补偿都已不可能。它的死令我意识到我已经太久没有回家了,它也提醒我,当一个人还能够给予爱的时候就尽力给予爱,不要寄望于不可知的未来。
⑧点点是一条被我们人类视为卑微的狗,但它却让我体会到仁慈、悲悯的更博大的意义。人的大部分生命都浪费在那些自认为重要的事务中了,但最后发现真正赋予这生命温度的却是那些短暂的美好、瞬间的感动,在记忆里,这瞬间成为了永恒。
⑨人生就像一个旅途,失去了这位挚爱的朋友,我擦干眼泪后仍得继续前行。而除了更加尊重、善待其他生命,我想不出更好的、纪念它的方式。
20. 根据提示梳理情节。
“描述”点点→________→又梦点点→__________→__________→愧念点点
21. 如果不用“宠物”这个词来描述点点,应该用文中哪个词语来描述,为什么
22. 品析语言。
如果点点能熬过这个冬天。
23. 第④⑤段为什么要用倒叙的记叙顺序
24. 下面这段文字是《2015年散文随笔选粹》给本文的推荐语。请结合全文,谈谈有哪些“更多的隐秘情感”。(答出两点即可)
“这条陪伴她(作者)十多年的狗,既是她的朋友,也是她的镜子。也是在对它的回忆中,作者品味到更多的隐秘情感。”
【答案】20. ①. 梦寻点点 ②. 泪别点点 ③. 回忆点点
21. 朋友,因为它极有灵性,理解人、信赖人。(答“给予我信任、爱和快乐”或“给予我人生启迪”也可。)
22. “熬”表示艰难忍受的程度,既暗含点点的年老,又饱含“我”对点点能否平安度过寒冬的深切担忧。
23. 先衔接上文,集中叙写“我”的两个梦(将两个不同类型的梦集中对比),更能突出对点点的关切和思念;再写点点之死,引出下文的“回忆”并为结尾的议论蓄势。(意思对即可)
24. “窥见另一种生命纯净的灵魂”的幸运;世间某种美好和温暖生活的感受;及时尽力给予爱的领悟、仁慈、悲悯的博大意义的体会;尊重、善待其他生命的认知。
【解析】
【2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情节的梳理和概括。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来理清情节。从文章内容来看,“点点”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概括时要以“点点”为核心。全文可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①~②),描述我家曾经养过的小狗点点;第二部分(③~④),叙述我两次梦到点点,不断询问家人才知道点点已离开人世;第三部分(⑤),描述点点去世前与家人分别的情景,它似乎是精心选择了离开的时间;第四部分(⑥~⑧),回忆与点点在一起的点点滴滴;第五部分(⑨),总结全文,抒发对点点的思念与内心的愧疚。按这一情节发展过程加以概括即可。
【2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解答此题要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找出“我”与点点之间发生的事,通过事件的描述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宠物”只是人类饲养用以消磨时间的动物,二者之间是没有过多的情感的。但从文中描述的事件,点点对我的热情欢迎,老去的点点对我的不离不弃,我两次梦到点点以及梦后内心的焦急,都可以看出我们之间是有感情的,所以可以用“朋友”来称呼描述,表现它的灵性,对我的理解。答案是多元的,言之有理即可。
【2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词语的赏析。解答此题关键要结合词语所处的语境,弄清这个词语的表述对象,然后综合词义与表达效果这两方面进行分析。“熬”表示忍受的艰难程度,既暗示了点点的年老,又流露出“我”对点点能否平安度过寒冬的担忧。作答时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
【2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记叙顺序的理解。倒叙,就是把事情的结果或事情中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来写,然后再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其作用主要是: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文章第4、5自然段集中叙写了“我”的两个梦,一是为了表现我对点点的关心和思念;二是为了引出下文的“回忆”,为下文内容的叙写做铺垫。
【2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体会作者的情感。一般来说,作者在文中的情感隐含在对景物及人物的描写中,或者用议论抒情的句子直接表达出来。所以解答此题要留意文中的景物描写及议论抒情句。文末写道:“点点是一条被我们人类视为卑微的狗,但它却让我体会到仁慈、悲悯的更博大的意义”“除了更加尊重、善待其他生命,我想不出更好的、纪念它的方式”等,可以看出作者在文中表现的情感主要有:体会到仁慈、悲悯的博大意义;懂得了尊重、善待其他生命的认知;对生命(无论是人还是动物)的敬畏;善待生命等。
四、写作(50分)
25. 写作。
在我们身边有很多看似平凡其实不平凡的人,如朝夕相处的亲人、传道授业的老师、情同手足的朋友……甚至清洁工、看门人和小商小贩。他们没有特殊的身份、显赫的地位、伟大的事业,他们平凡普通。看似微不足道,如一粒尘埃,但在他们身上我们能看到世间的真善美,体会到一种不平凡的感情和力量。
请以“ 并不平凡”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答案】范文:
母亲并不平凡
母亲——高高的个子,平常的面孔,略显臃肿的身材塑造了她与千千万万母亲一样的平凡。母亲总是穿着平俗,打扮也不花哨,勤勤恳恳,本本分分,是一位本色的家庭妇女。
母亲说,自己只是一个平凡的女人。但在我看来,平凡的母亲其实并不简单。她身上有着中国女性善良、严慈、温情、坚强的特质。
邻居家有位长期瘫痪在床的老奶奶,母亲总是为她送吃送喝,拆洗缝补。每当老奶奶过意不去时,她笑笑说:“每个人都有困难的时候,这点小事不必放在心上。”汶川地震、日本地震她都在第一时间尽自己微薄之力捐款。在她眼里,不相识的需要帮助的人,她总能以母亲般细致入微的爱护和帮助,慷慨地不求回报,奉献着她的爱。
她对我从来不姑息迁就,抓住生活中的过失,随时随地进行教育。母亲教子严厉,每当我犯错的时候她最多只会朝我狠狠地瞪一眼,从来没有真正满口脏字骂过我,让我在那个可以常常听到邻人责骂孩子的年代感到了她沉默的力量。她的一个深沉的眼神、一种厚重的语气和那一脸的严肃都在告诉我: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话该不该说。
那次我感冒发高烧,整个晚上她难以入眠,一次次悄悄走进我的房里,然后用一只手,轻柔的、慢慢地抚在我的额头上。我在一股如水的母爱之中醒了。“孩子好些了吗?”在这温暖、轻柔的话语中,我回过了神来,“嗯,舒服一些了。”“那就快睡吧!”说完,她才轻声轻气地慢慢地走出房间。随着轻轻的关门声,我又进入了梦乡。虽然这是一件平凡小事,但是这里却透着一份不平凡的母爱。
有人说,母亲的心里总有一股力量,蕴含温情与坚强。从发生在母亲身上的真实故事里我真正体会母亲的平凡与伟大。母亲没有上帝那样完美却能够做到比上帝更伟大。和亿万母亲一样,母亲以大海一般的胸怀,抚育孩子,以她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拳拳爱心,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弱者。
【解析】
【详解】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试题,里面的关键词有两个:一个是“平凡”,另一个是“不”,写作时一定兼顾这两个词,如果能兼顾这两个词,就能把文章写好。这个题目应该很好做,根据提示语,是让你在平凡中,发现其中的不凡之处。所以你要填的很多,例如:人生并不平凡,自己并不平凡,等等。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立意:一个是写自己的平凡,自己一直与平凡相伴,但自己并不气馁,去努力突破自己;也可以写一个“平凡的他”,你一直与他相伴,并发现了他身上并不平凡之处或者美丽之处,这两种思路都可以。写法上可以以小见大:写人物时通过小事反映人物性格;也可以选用中心句:在文章中的主要段落中,开头一句都可以设计成中心句,引领整个段落,使文章思路清晰,脉络自然。
【点睛】半命题作文,补全题目常用方法:避生就熟。在补题时,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角度。越是熟悉的角度、内容,我们写作时的把握也就越大。补全题目,首先要将题目变为自己所熟悉的内容,从自己熟悉的内容、擅长的体裁着手来写;化大为小。化大为小,就是选择一个比较小的切入口.从一个具体的角度切人题目.从而将一个相对比较“大”的题目缩小为一个比较“小”的题目;运用修辞手法。补题时能运用修辞的可运用上修辞,使文章灵动,有吸引力,同时也显示出对语言的驾驭能力。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