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单元AB卷(部编版) 第四单元(B卷提升篇)(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单元AB卷(部编版) 第四单元(B卷提升篇)(解析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9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10-22 12:05: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0-2021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单元AB卷(部编版)
第四单元(B卷提升篇)
(全卷四个大题,总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语文知识积累(第1~6题每题2分;第7题8分,共20分)
1. 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殉职(xùn) 狭隘(ài) 热忱(chén)
B. 坍塌(dān) 废墟(xu) 戳破(chuō)
C. 参差(cēn) 哄笑(hōng) 晕眩(xuàn)
D. 淫慢(yín) 微薄(bó) 纯粹(cuì)
【答案】B
【解析】
【详解】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读音。B项中的“坍”应读“tān”。
2. 字词积累——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 热枕  凌乱  逐磨   冷冷清清
B. 突兀  殖民  废墟   精益求精
C. 极端  遛达  惊荒失措 见异思迁
D. 纯粹  帐蓬  畏惧   麻木不人
【答案】B
【解析】
【详解】A项,“热枕”应写作“热忱”,“逐磨”应写作“琢磨”。C项,“遛达”应写作“溜达”,“惊荒失措”应写作“惊慌失措”。D项,“帐蓬”应写作“帐篷”,“麻木不人”应写作“麻木不仁”。
3.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人生的征途中,有艰难困苦的逆境,也有峰回路转的机遇。
B. 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C. 一提起小微,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她那双扑朔迷离的大眼睛。
D. 纪录片《汉江一桥》,精美的画面与地道的襄阳话相得益彰,情趣横生。
【答案】C
【解析】
【详解】A.峰回路转:形容山势回环曲折,路也跟着转弯。但现今也有用这个成语形容事情出现转机。使用正确;
B.毋庸置疑,事实明显或理由充分,不必怀疑,根本就没有怀疑的余地。使用正确;
C.扑朔迷离,原指难辨兔的雄雌,比喻辨认不清是男是女。后来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容易看清真相。此处望文生义。
D.相得益彰,汉语成语,意思是两人互相配合,作用更能显示出来。使用正确;
故选C。
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青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B. 作家曹文轩获2016年国际安徒生奖,对中国儿童文学走向世界意义重大。
C. 这种网络社交工具的广泛使用,大大加快了信息流通的速度和质量。
D. 通过“教育现代化”的创建,使得不少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
【答案】B
【解析】
【详解】A.两面对一面,去掉“能否”;
C.“加快”与“质量”不搭配;
D.缺主语,去掉“通过”或“使”。
故选B。
5. 结合语境,依次填入横线处的内容恰当的一项是(  )
古松的形象随着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假如木匠、植物学家和画家同时来看古松,木匠心里盘算它是适合造房子还是做家具,__________;植物学家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__________;画家却不这样东想西想,他只是聚精会神地__________以及它的昂然高举的气概。由此可知,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是人为的。
①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
②思量它何以活得这样老
③思量怎样去买它、砍它、运它
A. ①②③ B. ②①③ C. ③②① D. ①③②
【答案】C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补写能力。解答这类补写填空题目,关键就是认真研究分析画线处的上下文,通过对材料的勾画、归纳等手段,确定所补写句子的内容。木匠心里盘算古松是适合造房子还是做家具,根本不会去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故选C。
6. 下列各项对课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毛泽东同志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高度赞扬了白求恩的共产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号召每一个共产党员向他学习。
B. 《植树的牧羊人》通过讲述牧羊人用几十年的坚持,不断用双手把荒漠变成绿洲,使万人享受幸福生活的故事,赞美了牧羊人的无私奉献、坚持不懈、勤劳朴实、自信平和、忠厚内敛、认真细致的高贵品质。
C. 《诫子书》是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和军事家诸葛亮写给子侄辈的一封家书,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深切的期望。
D. 《走一步,再走一步》用倒叙笔法简洁地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和起因,结束回忆也干脆利落,这样一起一伏与正文浑然一体。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C“《诫子书》是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和军事家诸葛亮写给子侄辈的一封家书,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深切的期望”对课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诫子书》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7. 根据提示填空。
(1)日月之行,__________,星汉灿烂,____________。
(2)______,江春入旧年。
(3)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_。
(4)《论语·子罕》中孔子告诉学生,一个人应该坚定信念,矢志不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5)《次北固山下》直接抒发作者思乡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若出其中 ②. 若出其里 ③. 海日生残夜 ④. 随风直到夜郎西 ⑤. 三军可夺帅 ⑥. 匹夫不可夺志也 ⑦. 乡书何处达? ⑧. 归雁洛阳边
【解析】
【详解】古诗文名句默写试题的题型主要是填写题,复习古诗文名句,首先是要记诵清楚背诵的古诗文篇段和名句;其次是要正确理解古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基本内容;第三是要记清楚古诗文名句中的每个字,默写古诗文名句不能写错别字。此题要注意“残”“郎”“沧”“雁”等字词的书写。
二、口语交际与语文综合运用(8-11题,共10分)
(一)语文综合运用(5分)
在重阳节即将来临之际,浓溪小学开展了“知礼孝亲”综合性主题活动,下面是七年级1班的活动内容,请你积极参与该班活动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1)仔细观察下面四幅与“知礼孝亲”有关的图片,体会图片画面的含义,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甲图中的父亲说:“不听老子的话就是不孝!”乙图中的孩子说,“我妈说了,不用做家务,把成绩搞上去就是孝顺。”
8. 请在这两种观点中,任选一种,针对其涉及的现象,说说怎样才是真正的孝顺,将你的观点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图_____:我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图丙中人物的行为如果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图丁中的行为可以用我国一首著名的流行歌曲用概括,这首歌曲的名字是《__________》。
【答案】8. ①. 示例一:图甲;孝顺并不是对父母所有观点的盲从。父母说的对,我们就要照办,说得不对的的地方,可以心平气和的讲道理,也可以只听不办,一笑了之。在父母年纪特别大的时候,比如七老八十的时候,我们有时候还要“哄”他们开心,其目的就是要让家庭多点和谐,多点欢笑。 ②. 示例二:图乙;“不用做家务,把成绩搞上去就是孝顺”是一种片面的观点。通过做家务事,我们可以加深与父母的情感交流;任何家务事不沾手,做子女的往往不能体会到父母养育儿女的艰辛,难以怀有对父母的感恩之心。
9. ①. 上行下效(潜移默化); ②. 常回家看看。
【解析】
【分析】
【8题详解】
考查观点的表达。解答此题,首先要选择一幅图,然后明确自己的观点,最后陈述理由,理由围绕“怎样才是真正的孝顺”,言之成理即可。如,图甲。孝顺父母,不是对父母一味盲从。家庭中,孝不是顺,爱也不是听从。孔孟说为人子要孝,但却不一定要顺。该顺的时候则顺,不该顺的时候是万万不能顺。顺从父母,对小孩子来说无疑是应该的,因为小孩子什么都不懂,需要父母指导。而一旦孩子长大成人、走入社会,就要学会独立做出决定。父母意见只可以参考,绝不能盲从了。图乙;“不用做家务,把成绩搞上去就是孝顺”观点片面。通做家务事,我们感受到了培养家庭的责任感的重要意义,感受到了父母的生活责任和父母的辛苦,又提高了对生活的自理能力,培养了我们的吃苦耐劳的精神,更重要的是激发了我们对父母的感恩和感激,在学习生活中更加体谅长辈。
【9题详解】
考查看图能力。仔细观察丙图,画面是一位男子在给他的父亲洗脚,男子的儿子站在后边给男子擦背,大人是孩子的榜样,大人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到孩子,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变化。可以概括成语为“潜移默化”。图丁中的父母带着孩子和礼物回家看望老人。配文“经常带着爱人、子女回家”可知是《常回家看看》这首歌。附歌词节选“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带上笑容,带上祝愿陪同爱人,常回家看看……”。
(二)名著阅读(3分)
10. 有人说,《朝花夕拾》包含了作者“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从下图中任选一幅,根据与该图片相关的文章内容,各写出一处能够表现作者“温馨的回忆”和进行“理性的批判”的地方。
图一:捕鸟 图二:旧时孩子们常玩的“吹嘟嘟” 图三:活无常
选择图______。温馨回忆:____________________。
理性的批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示例一:图一;温馨的回忆:文中描述孩子们在百草园的雪地上捕鸟的情景(去后园折蜡梅花,寻蝉蜕,捉了苍蝇喂蚂蚁。);理性的批判:文中老师让孩子们读一些枯燥乏味的书。 ②. 示例二:图二;温馨的回忆:迎神赛会时,孩子们买一个“吹嘟嘟”,吡吡地吹上两天,享受一份游戏的快乐;理性的批判:看赛会前,父亲强迫“我”背书,让“我”感到扫兴和痛苦。 ③. 示例三:图三;温馨的回忆:文中无常看到一位母亲为死去的儿子哭得伤心,放她的儿子还阳半刻;理性的批判: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公理,反被要求到阴间寻求公正的裁判。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朝花夕拾》内容的理解。作者“温馨的回忆”或“理性的批判”的内容较多,温馨的场景是一些体现童真的地方,如,图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通过对百草园自由欢乐生活的描绘,像雪地捕鸟、找蜈蚣、按斑蝥和课间溜到后园嬉耍等,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的心理。
理性批判的是一些不合理的存在,如,图二,《五猖会》中在看庙会之前,父亲突然提出让我背书的要求,背不出,就不准看会,让我感到扫兴和痛苦,表达对旧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方法的抨击。
(三)汉字书写(2分)
11. 在田字格内用正楷字抄写下面的句子。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答案】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汉字的抄写,注意用正楷或行楷抄写,做到美观、规范、正确。做本题时,注意正楷书法要笔划平正,结体整齐,工妙于点画,神韵于结体。
三、阅读理解(12~26题,共40分)
(一)(每小题2分,共4分)
阅读下面这首,完成下面小题。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2. 诗中的“落花时节”有什么特殊含义?
13. 这首诗后两句采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2. ①点明故人重逢的时令是暮春;②暗寓诗人衰病漂泊、人生落魄之悲;③隐喻国运衰微、盛时不再、社会动荡、民生调敝的现实。
13. 这两句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自己的沉沦身世,表达了诗人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和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解析】
【分析】
【12题详解】
解答本题不仅要理解“落花”的表层含义,还要联系写作背景(安史之乱后,诗人杜甫与乐师李龟年都饱受战争之苦,流落江南)来把握“落花”的深层含义。“落花时节”表面上是点明了时令即暮春时节,分析其深层含义,风景秀丽的江南,在承平时代,原是诗人们所向往的作快意之游的所在。诗人真正置身其间,所面对的竟是满眼凋零的“落花时节”和皤然白首的流落艺人。这四个字,暗喻了世运的衰颓、社会的动乱和诗人的衰病漂泊。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关键句的赏析。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可从手法、情感、语言等方面任选一面作答,言之有理皆可。“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句意是:现在正好是江南风景秀美的时候,在这暮春季节再次遇见了您。“落花时节”比喻国运衰微,人生落魄,盛时不再。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表达了诗人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对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二)(1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甲)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乙)
示儿燕
孙枝蔚①
初读古书,切莫惜书;惜书之甚,必至高阁②。便须动圈点为是,看坏一本,不妨更买一本。盖惜书是有力之家藏书者所为,吾贫人未遑③效此也。譬如茶杯饭碗,明知是旧窑④,当珍惜;然贫家止有此器,将忍渴忍饥作珍藏计乎?儿当知之
(注释)①孙枝蔚:清初诗人。②高阁:束之高阁,不去阅读。③遑:闲暇,空闲。④旧窑:指年代久远的珍贵古瓷。
(丙)
谕儿书
吴汝纶①
忍让为居家美德。不闻孟子之言,三自反乎?若必以相争为胜,乃是大愚不灵,自寻烦恼。人生在世,安得与我同心者相与共处乎?凡遇不易处之境,皆能掌②学问识见。孟子“生于忧患”“存乎疢③疾”,皆至言也。
(注释)①吴汝纶:清代作家。②掌:同“长”。③疢(chèn)疾:疾病,比喻忧患。
14. (释义·懂文)根据文意,选出(乙)(丙)两文标题中“示”“谕”最恰当的义项。
(1)示_____A上天对人类显示吉凶祸福 B.给人看 C.表示 D.教导
(2)谕_____A上对下的文告、指示 B.告诉 C.知道 D.比喻
15.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盖惜书是有力之家藏书者所为,吾贫人未遑效此也。
(2)凡遇不易处之境,皆能掌学问识见。
16. (圈点·品味)参照示例,结合加点词语赏析下面句子,体会文中父亲说话时的语气和情感。
(示例)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须”是必须的意思,连用两个“须”表达了肯定、不容置疑的语气。“非……无以……”双重否定,强调了“学习”和“立志”的重要,表现了诸葛亮对儿子的殷切期望。
初读古书,切莫惜书;惜书之甚,必至高阁。
17. (摘录·明理)下面是从三则家书中摘录的蕴含着修身治学智慧的话,根据语境把合适的内容填在相应的横线上。(填序号)
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②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③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④便须动圈点为是,看坏一本,不妨更买一本 ⑤忍让为居家美德 ⑥若必以相争为胜,乃是大愚不灵,自寻烦恼 ⑦生于忧患,存乎疢疾
读书须注重方法,务实求知,我们可以按照古人说的“_________”去做;面对困境,可以用古人的话“_________”来勉励自己;当我们放纵懈怠、内心浮躁时,可以提醒自己“_______”;当我们追逐名利、失去目标时,可以告诫自己“____________”。
【答案】14. ①. D ②. B
15. (1)爱惜书本是有能力的人家(富贵人家)藏书的人所做的事,我们贫穷人家没有空闲(余力)效仿这种做法。(2)凡是遇到逆境(不顺的处境),都能增长学问和见识。
16. “切莫”是千万不要的意思,语气坚决,强调了要读书就不必爱惜书,表现了孙枝蔚要儿子务实求知的谆谆教诲和殷切期望。
17. ①. ④ ②. ⑦ ③. ③ ④. ②
【解析】
【分析】
【14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注意“示”是一词多义,“示”在解释时要结合具体语境,“示儿”意思是教导儿子,“示”意思是“教导”。“谕”也是一词多义,“谕”在解释时也要结合具体语境,“谕儿书”意思是告诉儿子(一些道理)的信,“谕”意思是“告诉”。此题考查较为巧妙,从相似文体的对比阅读角度考查了考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翻译。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①句重点词语有:“所为”,所做的事;“未遑”,没有空闲(余力);“效”,效仿。句意:爱惜书本是有能力的人家(富贵人家)藏书的人所做的事,我们贫穷人家没有空闲(余力)效仿这种做法。②句重点词语有:不易处之境,逆境(不顺的处境);掌:增长。句译:凡是遇到逆境(不顺的处境),都能增长学问和见识。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关键词语的理解。根据题干所给示例。我们需要先解释词语的本义,再写出他的语境义。句中的“切莫”的意思是千万不要,孙枝蔚告诫儿子读书不要爱惜书,“便须动圈点为是,看坏一本,不妨更买一本”,认真学习书中的知识才是正道,不可本末倒置,将爱书放在第一位,这样的话是做不好学问的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语句的理解。需要根据所给提示,选出正确答案。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意思是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②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意思是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③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的意思是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④便须动圈点为是,看坏一本,不妨更买一本的意思是读书时就必须动手圈圈点点,如果看坏 了一本书,不妨再去买一本来,⑤忍让为居家美德的意思为忍让是为人处世的美德,⑥若必以相争为胜,乃是大愚不灵,自寻烦恼的意思是如果必须要以相互争夺才能取得胜利,才是真正的愚蠢,自己给自己增添烦恼,⑦生于忧患,存乎疢疾的意思为生存在忧患之中。根据翻译,再结合所给提示,可得正确的序号为(1)④,(2)⑦,(3)③,(4)②。
【点睛】译文: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开始读古书时,千万不要太爱惜书本, 过分的爱惜,一定把它束之高阁而不去读它。读书时就必须动手圈圈点点,如果看坏 了一本书,不妨再去买一本来。爱惜书本是有能力藏书的人家所做的事,我们穷人没有余力去效仿这种做法了。就譬如茶杯饭碗, 明明知道是珍贵的古瓷器,本应当珍惜,但 家里穷,只有这件器皿,难道忍着口渴和饥饿而不用它,把它珍藏起来吗?儿女应当知道。忍让是居家的一种美德,你没听到过孟子说的,假如有人对我横蛮无理,一定要反躬自问,自己是不是不仁,是不是不礼,是不是不忠?如果认为只有和人争竞短长才算赢,那么就是最不聪明而自寻烦恼的。人生在世,哪里能总是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呢?只要遇到逆境,都能增长学问和见识。孟子说过,“生于忧患会使人增长才干”,“存乎疢疾会使人经受锻炼”,这些都是至理名言。
(三)(10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中国城市的雾与霾
①在我儿时的记忆里,雾是无比新奇和神秘的。受图画、电影和神话故事的影响,我们这些孩子总把雾与仙境联系在一起,偶然一场雾的到来,就像是一场天赐的仙缘,给我们带来无限的遐想和快乐。
②在中国古代,雾是重要的审美意象,“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晓雾忽无还忽有,春山如近复如遥”,无数与雾有关的诗词佳句千古流传。在中国大地上,也有诸多的地方以雾而著称,如“雾都”重庆。雾让重庆褪去了平日斑斓的色彩,又起到了微妙的调光和柔化的效果,营造出本真的宁静和婉约,仿佛一幅意境悠远、气韵绵长的水墨山水画卷。
③在20世纪50年代,重庆年平均雾日数是103天,最多的一年达到了148天,将近一半都是雾天。不过,重庆气象部门统计发现,近50年来,重庆的雾在减少,20世纪70、80年代重庆年平均雾日数在50天左右,到90年代就减少到30~40天了。可如果你去问重庆的朋友:“你觉得重庆的雾减少了吗?”他们的回答是这样的:“没有呀,重庆几乎每天还都是雾蒙蒙的。”气象部门说雾少了,为什么人们却感觉不到呢?统计分析表明,重庆浓雾呈逐年减少趋势,强霾呈逐年上升趋势。
④_______?气象学上对雾的定义是: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大量悬浮在空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导致水平能见度低于一千米的天气现象。而201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则对霾给出了这样的定义:“当能见度小于十千米,排除了降水、沙尘暴、扬沙、浮尘等天气现象造成的视程障碍,且空气相对湿度小于80%时,即可判识为霾。”所以雾与霾最大的区别是相对湿度:相对湿度达到95%以上的低能见度现象称为雾,低于80%的为霾。80%~95%之间的,是雾和霾的混合物,但主要是霾。如此看来,重庆这个浪漫缥缈的“雾都”是不是正在向“霾都”演变呢?“雾都”,其实是一个美丽的误解。
⑤2013年,由亚洲开发银行和清华大学发布的《迈向环境可持续的未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环境分析》报告数据显示,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有7个在中国,全国500个城市中,空气质量达到世卫组织推荐标准的城市不到1%。
⑥毫无疑义,中国的“霾都”已经越来越多,而且还在继续增多中。一位外国摄影师,在中国某地上空拍下了这样一幅照片:浓厚的雾霾将整个城市笼罩得严严实实,只有两个高耸的烟囱从雾霾层中探露出来,烟囱口中还不断地冒着白烟,为下面的雾霾层做着“贡献”。这幅照片仿佛是在讲述着一个悲观的预言: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城市治理灰霾的前景不容乐观,中国的“霾都”还会持续存在,并将继续增多,凝结在中国城市上空的灰霾还要很久才会消散。
(摘自《中国国家地理》,有删改)
18. 为第④段横线处补写一句话,使之与上下文语意连贯。
19. 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说明第②段画线句的表达作用。
雾让重庆褪去了平日斑斓的色彩,又起到了微妙的调光和柔化的效果,营造出本真的宁静和婉约,仿佛一幅意境悠远、气韵绵长的水墨山水画卷。
20. 阅读第③段,说说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在20世纪50年代,重庆年平均雾日数是103天,最多的一年达到了148天,将近一半都是雾天。
21. 文章在第⑥段细致地描述了一位外国摄影师的照片,有什么作用?
【答案】18. 那么,到底什么是雾,什么是霾呢(或:那么,雾与霾有着怎样的区别呢)
19. 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雾中的重庆比作是意境悠远、气韵绵长的水墨山水画卷,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雾中重庆的宁静、婉约之美。
20. “将近”表示快要接近的意思,说明重庆雾日最多的一年,接近一半天数都是雾天,但还没到一半。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21. ①这幅霾锁城市的照片令人触目惊心,警醒人们,中国城市治理灰霾的前景不容乐观,中国的“霾都”还会持续存在,并将继续增多,凝聚在中国城市上空的灰霾还要很久才会消散。②引发读者对灰霾污染严重后果的关注和反思。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补充句子。补充句子要考虑到与前后文的联系,后文是对气象学上的雾的解释,前面又是问句,考虑到与上一段的关系,填的句子有引出下文的作用,可以填:那么,什么是雾,什么是霾呢?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作引用等.打比方:将___比作____,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第②段画线句把雾中的重庆比作水墨山水画卷,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雾中重庆的宁静和婉约。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准确性。答题格式:①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 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②句子的意思是什么;③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将近”表示快要接近的意思,表示估计,说明重庆雾日最多的一年,雾日天数之多,但还没到一半,符合客观事实。表述准确、严密。据此作答。
【21题详解】
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第⑥段说明的是对雾霾的治理前景,从外国外国摄影师的照片来看,一边在治理雾霾,一边在制造雾霾,这样的治理现状,必然导致中国城市治理雾霾的前景不容乐观,中国的“霾都”还会持续存在,同时也引发人们的反思:为什么雾霾越治越多?我们到底该怎么消除雾霾?据此作答。
(四)(14分)
想偷一本书
王秋珍
我想偷一本书已经很久了。
它就放在我们办公室一位同事的桌上。每天,我都能看见它。那蓝色的封面要多好看就有多好看。可是,它寂寞地待在桌上,从来没人去翻一翻。
有一次,我看见同事拿起了它。我正暗暗为它高兴,却分明看见我的这位漂亮的女同事,只是用书扫了扫椅子上的灰尘。别的同事走过来走过去,总是低着头忙忙碌碌。那个叫手机的玩意成了大家的最爱。谁会留意一本书呢?
慢慢地,我看见书的封面由蓝色变成了灰色。我还看见有好几次,漂亮的女同事把刚盛了水的杯子搁在它的上面。书的封面留下了一个圆圈,还带着褶皱,好像一个可怜的孩子歪着嘴巴在哭泣。
我只想把它偷回家。
可是,一想到偷,我的心就像要跳出胸膛。从小,爸爸就教育我,别人的东西不能拿,偷大偷小都是贼。因此,我一天天地看着它,看着办公室来来往往的同事,一直不敢给自己创造一个机会。
可机会还是来了。
那天,我打了一段文字,抬起头,蓦然发现办公室里居然只有我一个人。我按捺住狂跳的心,悄然起身,来到漂亮女同事的桌前。我感觉有目光像舞台上的追光灯一样向我聚拢过来,我低下头试图躲开它。突然,一个声音从天而降:“你想干嘛?”我的身子斜了斜,差点跌倒。我刚想回答,却听见那人继续在说:“好啦好啦,就你会耍贫嘴。我很忙,没空和你扯东扯西的。”说话间,我看见漂亮女同事飘逸的长裙在办公室里舞动了几步,倏地飘出去了。
我,终于把书偷到了手。虽说窃书不算偷,我却感觉脸上有无数只蚂蚁在爬。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文明的我居然会和“偷”这么不文雅的字站在一起。
回家后,我拿出软毛巾轻轻地擦拭封面,又拿出吹风机吹那个固执的圆圈。最后,我把书的封底朝上,放在桌上,再压上了一个厚重的红木小方凳。
次日,我把书拿出来,它又变成了端正的模样。我的心里,涌上了酸酸甜甜的味道。
我洗净双手,拿出偷来的书一页一页地翻起来。看着它们,我仿佛又走进了老时光。我看到了自己在养花种菜,在夕阳下徜徉,在厨房的油烟里战斗……
是的,这是我写的书。每一个字,都像芬芳的花,让我驻足,流连。
出版社只给了我50本样书。我舍不得卖,只想把书送给爱书的人。当初,漂亮女同事听说我出书了,就第一时间向我祝贺并要书。没想到,她要的只是一份客套。
是的,只是一份客套。漂亮女同事一直把书放在桌上,从来不曾翻上一篇。如今,她和我的其他同事一样,一有空就刷微信看网络碎片聊明星八卦,根本没有注意到桌上少了什么。那本曾被她扫过灰尘垫过杯子的书,好像从来都不曾出现过。
我的心里蓦地跳出了一条鱼,在夏日的岸上左冲右突地扑棱。这份不安的心绪让我彻夜难眠。这个忙碌的时代,真的没人会停下来好好地看书了吗?当初,我壮着胆子把书偷回来,只是想给书找一个懂它的人啊。
某天,我终于点开一位微友问道:“你说大家喜欢读什么书啊?”“什么?书?”微友抛出两个问号,继续道,“谁还看书啊?”
我仿佛听见了她在手机前的笑声。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有改动)
22. “我”为什么要偷漂亮女同事的书?
23. 联系上下文,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我感觉有目光像舞台上的追光灯一样向我聚拢过来,我低下头试图躲开它。(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什么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的心里,涌上了酸酸甜甜的味道。(“酸酸甜甜”一词写出了“我”怎样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 第⑩段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25. 文中说“我的心里蓦地跳出了一条鱼,在夏日的岸上左冲右突地扑棱。这份不安的心绪让我彻夜难眠”,“我”为什么会感到不安?
26. 这篇小说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象?你怎么看这种现象?
【答案】22. 示例:因为是“我”写的书,“我”舍不得卖,只想把书送给爱书的人。女同事向“我”祝贺并要书,“我”把书送给她,但她却不爱书。“我”心疼自己的书,所以就把书偷回来了。
23. ①.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偷书时的紧张与慌乱。 ②. “酸酸甜甜”生动地写出了“我”当时复杂的心理:“酸酸”是因为没有为自己的书找到懂它的人,让它受了“委屈”;而且为了它,“我”还当了一回“小偷”。“甜甜”是因为“我”的书又回来了,又恢复了原样,不用再受“委屈”了。
24. 描写(答“动作描写”或“细节描写”亦可)。生动具体地描写了“我”修复书的过程,表达了“我”对书的珍爱。
25. “我”想到这个忙碌的时代,没人会停下来好好地看书了。“我”想给书找一个懂它的人,恐怕找不到。
26. 现象:传统纸质图书在社会上受到冷落,很多人沉溺于手机。看法示例:我觉得这是一种不好的现象,一个不好好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希望全社会都能重视这种现象,让读书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解析】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的归纳概括。解答此题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即可归纳概括出答案。从小说的内容来看,“我”偷书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女同事不爱书,“书的封面由蓝色变成了灰色”“把刚盛了水的杯子搁在它的上面”;二是“我”心疼那书,因为那本书是“我”写的书,“我舍不得卖,只想把书送给爱书的人”,谁想却受到了这样的冷落。
【23题详解】
①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判断与作用分析。解答此题关键要了解常用的修辞,结合句子内容作出具体分析。“目光像舞台上的追光灯”,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我”偷书时的紧张。②本题专查人物心理情感的体会。结合前文内容来看,我在成功偷书之后,擦拭书面并压平整书本,看着恢复原样的书时,产生了这种“酸酸甜甜”的心理。从“酸酸甜甜”一词的本义来看,它表现了“我”当时心理的复杂:“酸酸”是因为书给了同事,却没有找到懂它的人,让它受了这么长时间的“委屈”;而且为了它,“我”还当了一回“小偷”。“甜甜”则是看着书又回来了,又恢复了原样,觉得无比的快乐。
点睛:词句赏析品味题的答题基本上从修辞和字词角度切入,答案的组织形式可以采用说出修辞名称(找出关键字词),点出修辞内容(点出字词内容),说出修辞作用(说出字词作用)的思路。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表达方式的判断及其作用的分析。表达方式共五种: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从段落内容来看,这段话主要描写了我修复书的过程,属于描写的表达方式。通过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具体地表现出现我对书的珍爱。
【25题详解】
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与概括。解答此题一般可以从句子的前后找到答案。文章在第 段说“我的心里蓦地跳出了一条鱼,在夏日的岸上左冲右突地扑棱。这份不安的心绪 让我彻夜难眠”,接着后一句就给出了答案,原因是“这个忙碌的时代,真的没人会停下来好好地看书了吗?当初,我壮着胆子把书偷回 来,只是想给书找一个懂它的人啊。”根据自己的理解可概括为:是因为我想到这个忙碌的时代,没人会停下来好好地看书了,我想给书找一个懂它的人,恐怕很难再找到。
【26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阅读感悟的表达。结合文末作者的思考,可以看出本文作者通过自己因爱书而产生的“偷书”行为,反映了现今社会中传统纸质图书受到冷落,人们整天沉溺于手机的现象。阅读感悟的表达,可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阐述,注意表述语句的流畅即可。
四、写作(50分)
27. 作文。
在生活中,我们离不开朋友。当你有困难的时候,他(她)挺身而出;当你有困惑需要倾诉的时候,他(她)总会不厌其烦,为你化解心中的不快。
请以“朋友”为话题,写作。
要求:(1)请自拟文题,然后作文。
(2)内容具体,中心明确,有真情实感,恰当地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3)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字数不少于600字。
(4)书写规范,卷面整洁。(达到此项要求,评分时可酌情奖励)
(5)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和容易显露个人信息的地名。
【答案】例文
有你在我身后
偶然打开音乐,不经意间有放起那首歌曲,听着那熟悉的旋律,觉得你仿佛就在我身后,从不成离去。
——题记
已经不记得有多少个春夏秋冬,我们一起在田野里无忧无虑的奔跑;已经不记得有多少个春夏秋冬,我们一起和自由的风逐步竞走。只记得那曾经肆无忌惮的欢笑打闹。累了,便头顶头,躺在绿油油的草地上,闭上眼,沐浴着温暖的阳光,倾听着微风的低声诉语。纵然睡着了,也在睡梦中感受彼此的存在,在没有天空,没有大地,只有一片虚无的黑暗中,只有你在我身后。
转眼间,时光流逝,曾经形影不离的我们却已远隔他乡,至今还记得那次的分别,没有问候,没有祝福,只有两个单纯少年的抱头痛哭,泪水完全打湿了衣襟。记得曾多少次的苦恼撒娇,也没能挽回我们的相聚。后来呢,习惯了,也就渐渐的成熟了,只是每周都会写信个你,也往往会接到你的来信,每每拆开你的信件,倾听你的生活,恍惚间仿佛又看到了你的身影,又回到了那个梦中的童年,那熟悉的草地,从未离我远去,而你就在我身后,从未离去。
生活总会有那么些烦心琐事,我曾迷茫过、痛苦过、逃避过、发泄过,也曾一度颓废,对生活失去信心,整天死气沉沉﹑无精打采,只觉得世界仿佛失去了一切光彩,一片灰暗,再没了前行的勇气。却每每眼前浮现出你的身影,那无拘无束的满脸笑意,于是,便忽的觉得身上的包袱轻了好多,心情也好了起来,眼前的世界再次焕发出绚丽的光彩,于是再次有了前行的勇气,整顿一下心情,背起包袱,继续向着未来出发。
曾多次写信与你,也曾多次的得到你的回信,众多的来信中,内容大都忘却,却有一句让我难以忘怀:即使世界把你所遗忘,但是记得,还有我在你身边。于是,傻傻的笑了,友亦如此,亦亦何求。
听着旋律,跟着节拍,听着耳机传来的熟悉的歌曲,不由自主附声高唱起来:有你在我身后,让生活更新鲜,每一刻都精彩万分,
【解析】
【详解】这是一篇话题作文,话题是“朋友”。生活中,当你有困难的时候,朋友会用热情的双手帮助你;当你有烦恼事的时候,朋友会不厌其烦细心聆听,为你化解心中的不快;当你感到迷惘的时候,朋友总会给你思想上的启迪,引领你走上正确的人生之路……题目中的这个“朋友”,可以是现实的人——同学,老师、陌生人等;也可以是历史的——李白、岳飞、文天祥等。可以是具体的物品,如书籍、乐器等,也可以是动植物,如猫、狗、小树等。总之,凡是对自己有深远影响,给人以思想启迪的都可以称作“朋友”。文章可以通过叙写与朋友间发生的故事,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深切思念,表现与朋友之间的友谊和合作,表现对朋友的感激之情等。选择符合题意的素材,叙写自己的情感体验或人生感悟,表达积极健康的思想作文。体裁上,可记叙,可议论。选择自己最能驾驭的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