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九年级物理 11.3功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苏科版九年级物理 11.3功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科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10-22 19:34: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苏科版《11.3功》教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机械功的概念,明确做功有两个必要条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功的物理意义,认识做功是一个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规律,树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义。
教学重点:建立功的概念。
教学难点:建立功的概念。
教具:斜面、小车、弹簧测力计,刻度尺、教学光盘
学具:斜面、小车、弹簧测力计,刻度尺
课时:2
课型:新授课、实验课、习题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使用动滑轮提升重物时省了力,但是费了距离,使用扫帚时,费了力,但省了距离,那么有没有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功
请同学们认真自学P32“做一做”部分内容,2分钟后比谁能利用桌上器材完成实验。下面我们通过自学探究来回答刚才老师提出的问题。
二、让学生自学
让学生按“做一做”部分进行探究。学生在探究时,教师巡视,
对学生操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必要的指导,可能出现的问题:
没有匀速拉动小车
测量斜面长与高时没有注意应,误差较大。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比较表中数据,从中能得到什么?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可能出现的结果:
1)使用斜面省了力
2)使用斜面费了距离 3)FS与Gh近似相等
师点名报归纳得出:使用其他机械和斜面一样,即没有既省
力又省距离的机械。
三、 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
通过刚才实验我们发现FS与Gh近似相等,那么在物理学中力和距离乘积的意义是什么呢?让学生认真自学P15-16内容,5分钟以后比谁能正确完成回答下列问题:
1)功的意义是什么 功的计算公式是什么?它的单位是什么?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判断图11-30几种情景中人做了功了吗?
3)某同学用80牛推放在水平地面上重200牛的箱子,箱子沿水平方向移动100cm,求:(1)人对木箱做的功(2)木箱的重力做的功。
学生自学,师巡视。
指名回答1)并板书:
(1)力与物体在力方向中通过距离的乘积称为功。功的计算公式:W=FS 单位 J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物体要受到力的作用物体在力方向上通过一定距离
学生讨论2):根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引导学生讨论归纳,
进一步讨论归纳,进一步巩固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指名4位同学板演t3,其余同学在下面练习。
评点:(学生评点)将你认为错误地方找出来,并用其它颜色的笔在旁边更正。
可能出现的问题:(1)计算过程中距离的单位没有换算,引导
学生归纳得出利用W=FS进行功的计算时,力的单位为N,距离单
为m。(2)第2个问题,误认为重力也做了功,引导学生从做功的两
个必要因素上去分析。(3)学生叙述,教师板书解题过程。
师强调今天所学重点内容
四、巩固练习:(一)、判断下列各种情况中是否有力做了功,在后面括号力填“是”或“否”
1 、物体竖直下落( ) 2 、提着书包从校门口走到大操场( )
3 、从井里往上提水桶( ) 4 、推着小车往前走 ( )
5 、熊猫用力举着杠铃不动( ) 6 、用力提着水桶沿水平方向移动( )
7 、被你踢出去的足球在草地上滚动时,重力是否做功( );摩擦力是否做功( ) 你是否在做功( )
8 、你推铅球时,对铅球做功吗( ),铅球在空中飞行时,你还在做功吗( )
(二)、选择、
1、林雨将掉在地上的物理课本捡回桌面,所做的功最接近于
A.0.02J B.O.2J C.2J D.20J
2、下列机械中,能省功的机械是
A、扳手 B、天平 C、剪刀 D、以上三个均不省功
3、.某学生用40牛的力将重60牛的铅球抛出5米远,则铅球在空中运动过程中,人对铅球所做的功是
A.200焦  B.300焦    C.0焦   D.500焦
4、重50N的重物,在10N水平力的作用下,沿水平方向移动了5m,那么重力对重物做的功是
A.50J B.250J C.0 D.上述都不对
5、 一只箱重1000N,放在水平地面上,若用100N的水平推力将箱沿力的方向匀速推动1m,则 ( )
A.箱子受到的摩擦力是1100N. B.推力做功1100J.
C.箱子受到的摩擦力是900N. D.推力做功100J.
6、小强将重100N的物体拎到5m高的楼上,如果采用以下三种方式:直接用手拎、用定滑轮提、用动滑轮提,不计摩擦及滑轮重,则对物体做功( )
A、直接拎重物做的功多 B、用定滑轮提做的功多
C、用动滑轮提做的功多 D、三种方式做的功相同
(三)、计算:
1.小牛的体重为500N,沿着楼梯登上三楼教室,若每层楼梯有15级台阶,每级台阶高20cm,问小牛从地面登上三楼需做多少J的功?
2.马拉着质量是1800Kg的车在水平路面上行驶了300m,做了J的功,求马的水平拉力是多少N?(g取10N/kg)
四、小结: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进一步巩固了什么学习方法?
五、课堂作业:P16 t1 t3
教后感:
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能量的初步概念。
(2)知道什么是动能及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3)知道什么是势能及影响势能大小的因素。
(4)知道机械能和机械能是可以相互转换的。
2.方法与过程:
(1)通过观察和分析,知道机械能和势能的相互转换
(3)体验用类比方法,加深对物理概念理解的过程,学会迁移学习。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有应用科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积极性。
(2)通过探究,体验探究的过程,激发主动学习的兴趣。
(3)学会自己查找资料,培养自学的能力。
教学用具:
  斜面,力学小车,砝码,斜槽,钢球,木块,橡皮筋,压缩弹簧等。
教学过程:
  1.复习引新
  鉴于能量和功的概念有密切的联系,所以通过“怎样才算做了功”的提问,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力的作用成效、功的两要素。
  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沿力的方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有了成效,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出示一木块,并将其置于水平桌面上。说明木块受重力的作用,但木块没有在重力方向上运动,所以重力对木块没有做功。继而用手推动木块,使木块运动一段距离。在此过程中,重力仍然没有做功,手的推力做了功。进而强调力和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是功的两要素,且功的大小就等于两者的乘积。
  2.引入新课
  出示斜槽,并演示钢球从斜槽上滚下,在水平桌面上撞击木块,使木块移动了一段距离。让学生分析碰撞过程中,做没做功?
  利用学生分析的结果“钢球对木块做了功”引入能量的概念: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它具有能量。可见物理学中,能量和功有着密切的联系,能量反映了物体做功的本领。
  不同的物体做功的本领也不同。一个物体能够做的功越多,表示这个物体的能量越大。
  3.进行新课
  物体具有能量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以后我们将逐步认识各种形式的能量。刚才的实验中钢球撞击木块能够做功,但若将钢球停靠在木块一侧(边讲边演示),这时的钢球并不能推动木块做功。只有运动的钢球才能推动木块做功。
  (1)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能够做功,它们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
  引导学生广泛地列举事例,说明运动的空气、水和各种物体都能够做功,而具有动能。概括出“一切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列举事例说明:运动的物体具有的动能多少不尽相同。如狂风能吹倒大树,而微风只能使树枝摇动。进而通过演示实验,概括出决定物体动能大小的因素。
  演示课本图1-1实验,实验可分三步:
  ①将同一个钢球,从斜面不同高度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将木块推动的距离。木块被推动的距离不同,说明钢球对木块做的功不同。木块被推动得越远,表明钢球的动能越大。实验说明:从不同高度滚下的钢球,具有不同的动能。
  ②上面的实验表明钢球从较高处滚下时具有的动能大。那么钢球从不同的高度滚下时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可通过观察实验来得到结论。将质量相同的两个钢球,同时从斜槽的最高点和接近斜槽底部的位置释放。从最高点滚下的钢球能在水平槽上追上从接近底部滚下的钢球。实验表明从高处滚下的钢球速度大。从而得到结论:物体的动能与速度有关,速度越大,物体的动能越大。
  ③换用不同质量的钢球,从同一高度让其滚下,让学生观察钢球推动木块的距离。从而得出结论:运动物体的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演示实验之后,总结实验结果: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2)势能:物体由于运动的原因而具有动能,物体还可能由于其他的原因而具有能量。例如,同学们都玩过用橡皮筋弹射纸弹的游戏,拉长的橡皮筋能给纸弹一个力,并推动纸弹移动一段距离,从而对纸弹做了功。同样拉弯的弓,压缩的弹簧也能够做功,它们都具有能量,这种能量叫做弹性势能,它是由于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量。
  解释弹性形变:物体受到外力作用而发生的形状变化,叫做形变。如果外力撤消,物体能够恢复原状,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列举事例说明物体的弹性形变。如:拉长的弹簧,压扁的皮球,弯曲的钢锯条,上紧的钟表发条等。
  利用课本图1-4的实验,阐明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具有的弹性势能就越大。为节省课堂时间,课前将两个性质相同弹簧,按照课本图1-4压缩到不同的长度。先后将拉紧弹簧的绳烧断,两次砝码被弹起的高度不同。弹簧压得越紧,放松时它做的功越多,表示它的弹性势能越大。
  被举高的重物,也能够做功。例如:举高的铅球,落地时能将地面砸个坑;举高的夯落下时能把木桩打入地里。举高的物体具有的能量叫重力势能。
  列举事例说明:物体的质量越大,举得越高,它具有的重力势能越大。如:举起同样高度的铅球和乒乓球,铅球落下时做的功多,具有的重力势能大。铅球举得越高,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
  引导学生讨论树上结的苹果是否具有重力势能?通过讨论使学生理解“一个物体能够做功”的含义。能够做功只是说物体具有了做功的“本领”,但不一定做了功。树上结的苹果虽然没有做功,但只要它从树上掉下来就能做功,所以我们说它具有重力势能。
  (3)机械能:让学生分析静止在桌面上的钢球是否具有能量?(具有重力势能)继而让学生分析在桌面上滚动的钢球具有什么能?通过分析得知滚动的钢球既有动能,又有势能。
  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一个物体既有动能,又有势能,那么动能和势能的和就是它的总机械能。
  (4)能量的单位:从前面的讨论,我们可以认识到能量是跟做功有密切联系的概念,能量反映了物体具有做功的本领,能量的大小可以用能够做功的多少来衡量。因此,动能、势能和机械能的单位跟功的单位相同,也是焦耳。
  4.小结
  通过以下问题的讨论,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能量、动能、势能、机械能等概念及机械能的单位。
  (1)高山上有一块大石头,稳稳地待在那里,它有没有能量?有什么能量?
  (2)列举几个物体具有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的事例。
  (3)在空中飞行的球,它具有的重力势能是5焦,具有的动能是4焦,这只球具有的总机械能是多少?
  (4)在同一高度铅球和棒球具有的重力势能不相等,若使它们的重力势能相等,可采取哪些方法?
  (5)从斜槽上端滚下的小球,它有没有重力势能?在它下滚的过程中重力势能的大小有没有变化?为什么?在滚下的过程中有没有动能?它的动能有没有变化?为什么?
(四)教材说明
  1.能是物理学的重要概念之一,但它比较抽象。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认识它比较困难。应紧扣教材,从理解“一个物体能够做功”的含义来认识能量。这实际上是说“能是物体做功的本领”。尽管这种说法不甚严谨,但比较通俗、易懂。
2.关于动能,应讲明运动的物体能够对其他物体施力,并推动物体做功,所以它具有能量。因为容易讲清弹性形变的物体对别的物体施力并做功,便于学生理解,所以将弹性势。
3.势能应是物体系统(有保守力作用的)所共有。举高的重锤能够做功,应当是重锤和地球组成的系统具有势能。而重力势能表现它做功本领时,通常有一个重力势能先转化为动能的过程。但在本节课中都不宜引入这些内容。只能让学生粗略地知道,举起的物体能够做功。
  4.势能的大小是相对的。对初中学生来说也不能引入势能的相对性。只能统一地用地面做为零势能面来分析问题。
  5.小结中的问题(5),暗含着势能和动能的转化,目的为下一节课作准备。
能提到重力势能之前讲